邓丹晴,男,汉族,重庆市作家协会第1414号会员,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农业》杂志原执行主编,1996年曾获美国陈香梅文学荣誉奖,历年由纸媒发表、出版并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原创作品主要有:电影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发表于《安徽新戏》杂志1994年第5期),电视剧本《生死一夜天柱山》(发表于《安徽新戏》杂志1995年第4期),话剧剧本《邓小平在皖西》(发表于《安徽新戏》杂志1999年第5期),新闻通讯《“江西机插第一县”崇仁记事》(发表于《江西农业》杂志2013年第3期),新闻特写《水稻制种:“洋学员”纷纷学艺宜黄县》(发表于《江西农业》杂志2013年第4期);长篇国际移民小说《上海姑娘在巴黎》(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非自费”出版),教育理论专著《非常教育6+1》(2011年1月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非自费”出版)。
人物简介
邓丹晴,男,汉族,重庆市作家协会第1414号会员,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农业》杂志原执行主编,1996年曾以安徽省文联推荐的全省青年作家代表的身份对美籍华裔领袖陈香梅女士进行专访。
原创作品
历年由纸媒发表、出版并被中国知网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原创作品主要有:
(一)影视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发表于《安徽新戏》杂志1994年第5期)以及《生死一夜天柱山》(发表于《安徽新戏》杂志1995年第4期),话剧剧本《邓小平在皖西》(发表于《安徽新戏》杂志1999年第5期),新闻通讯《“江西机插第一县”崇仁记事》(发表于《江西农业》杂志2013年第3期),新闻特写《水稻制种——“洋学员”纷纷学艺宜黄县》(发表于《江西农业》杂志2013年第4期);
(二)长篇国际移民小说《上海姑娘在巴黎》(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非自费”出版),教育学术专著《非常教育6+1》(2011年1月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非自费”出版)。
原创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邓丹晴著)
(一)《安徽新戏》杂志1994年第5期,发表了邓丹晴原创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同时发表了郑炎贵评论该剧本的文章《\u003c风云一日天柱山\u003e读后感》。
(二)《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6月9日头版“新闻眼”栏目,发表了一条与邓丹晴原创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有关的短讯,其标题为《一作家告\u003c黄河绝恋\u003e侵权》,其内容如下所述:
由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摄制出品的《黄河绝恋》去年荣获多项影界大奖,近日却被告上法院———安徽作家邓丹晴以该片侵犯其著作权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诉讼。
邓丹晴在诉状中称,《黄河绝恋》一片的主要情节、部分细节和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均根据自己发表于1994年第5期《安徽新戏》杂志中的上下集电视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改编而成。
(三)上海东方网2000年10月24日,转载了上海《劳动报》同日发表的一条与邓丹晴原创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有关的短讯,其标题为《\u003c黄河绝恋\u003e著作权有说法》,其内容如下所述:
东方网10月24日消息:荣获本年度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影片《黄河绝恋》的著作权归属问题,2000年10月23日终于有了说法,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中,原告邓丹晴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原告邓丹晴系安徽省潜山县王河镇文化站的职工。2000年5月17日,其诉上海永乐影视公司摄制出品的电影《黄河绝恋》的主要情节、部分细节和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等,系根据其发表于1994年第5期《安徽新戏》中的原创获奖电视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改编而成,此改编行为因未经其同意,故构成侵权,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权、登报道歉。
庭审中,被告辩称《黄河绝恋》的剧本来自于该片的导演冯小宁,影片中关于美国空军飞行员因战斗机被击落受到救护的构思则取材于《陈纳德与飞虎队》等资料。
法院查明,原、被告的作品,前者突出“救”,而后者强调“恋”,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原告诉称的影片中的细节、描述和人物道白在影片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且这些内容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在原告的作品中的,而句子不属于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保护。(此消息原载2000年10月24日上海市《劳动报》)
原创剧本《邓小平在皖西》(邓丹晴著)
(一)《安徽新戏》杂志1999年第5期,发表了邓丹晴原创剧本《邓小平在皖西》,同时发表了黄骏骑评论该剧本的文章《小事、大义、人心——读剧本\u003c邓小平在皖西\u003e》。
(二)安徽《江淮晨报》2002年12月28日,为剧本《邓小平在皖西》作者邓丹晴的文艺创作活动而发表了新闻报道《期盼伟人再现荧屏,青年作者欲捐剧本》,其内容如下所述:
顶着凛冽寒风,2002年12月27日,潜山县青年文艺工作者邓丹晴走进本报接待室。1999年,他废寝忘食,撰写了上下集的电视剧本《邓小平在皖西》,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将之列入了拍摄剧目,但因经费等原因而搁浅。三年来,这个剧本成了他的心结。
1966年出生的邓丹晴,是潜山县王河镇文化站工作人员,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他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创作了无场次现代话剧剧本《邓小平在皖西》。该剧本脱稿不久,就刊发在1999年第五期的《安徽新戏》杂志上。话剧剧本的顺利刊发,更“刺激”了邓丹晴的创作积极性,很快,他又在该剧本的基础上,创作了上下集的同名电视剧本,1999年10月,邓丹晴带着完稿的剧本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求教于方家。
1999年11月3日,八一电影制片厂致函潜山县委、县政府,信中称:“我厂作为全国拍摄革命历史和人民领袖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要创作制作单位,现已将《邓小平在皖西》列入拍摄剧目,鉴于我厂……投拍电视剧均与出资方合作的方式,对该剧的拍摄,我厂希望在资金上得到贵县的支持……”令邓丹晴痛苦的是,制片厂的来信在肯定了其创作成果的同时,也让《邓》剧的拍摄工作陷入了僵局,潜山县没有出资,《邓》剧便没有拍摄。
“六年梦随邓政委,一波三折比烛灰。蚕沐春晖在陋室,语丝新成识有谁?”邓丹晴说闲暇所作的这首诗是自己苦闷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对本报记者说,2004年是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如果有可能将《邓》剧搬上荧屏,他愿意无偿将该剧本捐出,这样做,只是为了表达一个青年作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记者在2002年12月27日采访了潜山县委宣传部黄骏骑部长,黄说,潜山县委、县政府对于邓丹晴的剧本一直很关注,对于其本人也很关心,对于《邓》剧因经费问题而搁浅一事,他们觉得很遗憾……(本报记者 许烽城)
长篇国际移民小说《上海姑娘在巴黎》(邓丹晴著)
(一)邓丹晴原创长篇国际移民小说《上海姑娘在巴黎》,于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非自费”出版。
(二)江苏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台公共文化服务网于2012年3月1日14时19分,用新闻报道《2012年3月新书介绍》的方式推荐了《上海姑娘在巴黎》,其新闻帖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长篇国际移民小说《上海姑娘在巴黎》,由美国陈香梅文学荣誉奖获得者邓丹晴著。该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2000年的时候,上海姑娘李娟、囡、陈晓玉和温州市姑娘阿莲以及温州小伙子柳绍禾,在法国巴黎留学和创业期间产生的青春恋情故事。全书生动演绎了中国青年在海外遭遇的情感挫折、经济挫折、事业挫折以及他们像凤凰涅般的不懈努力,其间折射出了他们身上充满善意与友爱、向往美好境界的人性光辉。
(三)江苏张家港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官网于2012年3月5日16时53分,用新闻报道《新书推荐》的方式介绍了《上海姑娘在巴黎》,其新闻帖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编辑推荐:“《上海姑娘在巴黎》与曹桂林所著《北京人在纽约》、樊祥达所著《上海人在东京》,并称中国当代国际移民小说领域的‘三驾马车’。美籍华裔领袖、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陈香梅女士隆重推荐,全国多家影视剧制作机构争夺电视剧改编拍摄权。青春、情感、婚姻、挫折、善意、友爱……一部讲述上海姑娘在巴黎的人生遭遇、可与《北京人在纽约》及《上海人在东京》媲美的情感励志力作”。
对于那些正在设想以及准备出国留学、打工或者创业的读者来说,该长篇小说颇能显示一种活色生香的前车之鉴的作用。该长篇小说堪与曹桂林所著《北京人在纽约》、樊祥达所著《上海人在东京》,并称中国当代国际移民小说领域的‘三驾马车’”。
该长篇小说单行本封三的勒口位置载有“作者简介”:“本书作者邓丹晴专访美籍华裔领袖陈香梅女士,时间是1996年1月9日晚7时30分至8时,地点是安徽省合肥市稻香楼宾馆。安徽《安庆日报》1996年1月26日第5版以《万里结缘晤庐州》为题作了报道,新闻报道里说,邓丹晴原创电影剧本《风云一日天柱山》已获得美国陈香梅文学荣誉奖。该电影剧本,讴歌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日空军‘飞虎队’的正义之举。‘飞虎队’司令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是陈香梅女士的丈夫”。
教育学术书籍《非常教育6+1》(邓丹晴著)
(一)邓丹晴原创教育学术专著《非常教育6+1》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非自费”出版于2011年1月。
(二)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14日的新闻帖《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三批)》报道:《非常教育6+1》于2011年7月14日,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三批)”,排在“教师专业成长类”书目里面。
(三)中国教育新闻网于2011年7月20日,用新闻报道的方式介绍了《非常教育6+1》,其新闻帖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非常教育6+1》于2011年元月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写给中国少年儿童的父辈家长以及祖辈家长的“参谋书”,要为“隔代教育”指明正确的途径。《非常教育6+1》未在空洞的理论概念里面兜圈子,而是立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大量地取了现实生活中鲜活而又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诠释了“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各种误区以及化解误区的方法。
常言道:“一切为了孩子。”爸爸、妈妈作为小孩的父辈家长,自然会影响着小孩的成长发育。而在当代的中国,爷爷、奶奶、外公与外婆作为小孩的祖辈家长,正通过“隔代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小孩的成长发育。一个孩子,六位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这构成了“6+1”式的非常教育:既有父辈家长的亲子教育,又有祖辈家长的隔代教育。
作者简介:邓丹晴,美国陈香梅文化教育奖获得者,作家,文化教育工作者,从事科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尤其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多方面影响。邓丹晴迄今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小说、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等原创中短篇作品合计六十多万字。剧本《邓小平在皖西》曾于1999年11月3日被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列为影视剧的拍摄剧目。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国际移民小说《上海姑娘在巴黎》,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单行本。
图片集锦
邓丹晴撰文写书以及主编刊物的相关19幅图片集锦,包括:
图片01.《上海姑娘在巴黎》封面截图;图片02.《非常教育6+1》封面截图;图片03.《江西农业》杂志2013年第4期封面截图;图片04.《江西农业》杂志2013年第4期目录页截图;图片05.江苏张家港市广播电视台公共文化服务网报道《上海姑娘在巴黎》新闻页面截图;图片06.江苏张家港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官网报道《上海姑娘在巴黎》新闻页面截图;图片07.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报道《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三批)》新闻页面截图;图片08.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姑娘在巴黎》文献页面截图;图片09.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非常教育6+1》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0.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非常教育6+1》新闻页面截图;图片11.中国知网收录《风云一日天柱山》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2.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6月9日头版新闻眼{一作家告《黄河绝恋》侵权}新闻页面截图;图片13.上海东方网新闻中心2000年10月24日{《黄河绝恋》著作权有说法}新闻页面截图;图片14.中国知网收录《邓小平在皖西》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5.中国知网收录《“江西机插第一县”崇仁记事》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6.中国知网收录《水稻制种——“洋学员”纷纷学艺宜黄县》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7.中国知网收录《\u003c风云一日天柱山\u003e读后感》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8.中国知网收录《小事、大义、人心——读剧本\u003c邓小平在皖西\u003e》文献页面截图;图片19.安徽合肥报业网新闻帖《期盼伟人再现荧屏,青年作者欲捐剧本》新闻页面截图。
参考资料
江西农业杂志201304期目录.中国知网.2014-01-03
风云一日天柱山.中国知网.2014-01-03
邓小平在皖西.中国知网.2014-01-03
“江西机插第一县”崇仁记事.中国知网.2014-01-03
水稻制种——“洋学员”纷纷学艺宜黄县.中国知网.2014-01-03
上海姑娘在巴黎.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2014-01-03
《风云一日天柱山》读后感.中国知网.2014-01-05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头版新闻眼{一作家告《黄河绝恋》侵权}.人民网.2014-01-05
小事、大义、人心——读剧本《邓小平在皖西》.中国知网.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