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命名,新中国第一张工人报纸,于1949年7月1日正式创刊。《劳动报》的定位是要让读者能读懂、能明白。
1961 年,因中国国内正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重重,《劳动报》停刊。1979年,《劳动报》改了称呼,叫做《上海工运》。1982年,《上海工运》增加《职工文化补课辅导专版》,发行量到达三十万份。1985年,《劳动报》恢复了当年陈毅定下的报名。1989年,《劳动报》创刊40周年。1995年6月,劳动报社印务中心添置了德国卷筒纸彩色胶印轮转机。翌年元旦,《劳动报》采用彩色印刷,成为上海市地区第一家印刷彩色日报的报社。2019年7月,《劳动报》通过研发、上线“劳动观察”APP,由原来以纸媒为主,转变成以APP运营为主的融媒体宣传平台。2021年,《劳动报》开设“楷模——劳模风采全媒体特别报道”专栏,“楷模”“绝活”等融媒体视频作品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总播放量突破1100万,点赞量近15万。2022年,疫情期间,《劳动报》策划推出“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记者在‘疫’线”“上海工会与职工战‘疫’纪实”等专题报道。
2016年,市工商局发布《2015年度本市主要大众传播媒介和行业的广告信用评价报告》,其中《劳动报》的广告信用由B级上升至A级。
历史沿革
早期创办与初步发展
1949年7月1日,由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命名、新中国第一张工人报纸《劳动报》正式创刊。解放初期,许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都是《劳动报》率先报道出来的,例如被称为“钻头大王”倪志福,“切削能手”盛利,技术员王林鹤试验371次制成高压电桥的先进事迹等。
困难时期停刊与转型
1961年,《劳动报》因中国正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重重停刊了。直到1979年,《劳动报》改了称呼,叫做《上海工运》(后又改为《上海工人报》)。当时的《上海工运》是周报,编辑部只有三四个人,发行量大约只有一万份。到了1982年,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通知决定:凡是1968年到1980年初高中毕业但实际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职工应参加补考,于是180万青年工人踏上考试的征途。此时,上海市总工会出面,让《上海工运》增出《职工文化补课辅导专版》,帮助青年工人复习迎考。自从辅导专版出版后,《上海工运》的发行量到达三十万份。
复刊后的发展与变革
1985年,《劳动报》恢复了当年陈毅同志定下的报名,并由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亲笔题写了报名。1989年,在《劳动报》创刊40周年暨复刊10周年之际,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江泽民为报纸题词“引导全体劳动者,同心协力为振兴上海励精图治”,陈云同志题词“当好广大工人的朋友”,倪志福同志题词“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陈丕显同志题词“宣传万千职工,投身改革洪流”,朱学范同志题词为“工人之声”。1994年7月,正逢《劳动报》创刊45周年,劳动报社楼高七层的新闻大楼正式启用,坐落于现在的静安区昌平路700号。这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为《劳动报》题词“坚持正面报道,突出时代风貌,做职工的知心朋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倪志福题词“劳动者的知音”;时任上海市市长黄菊题词“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的主旋律,描写普通劳动者的风采”,对劳动报给予了厚望和勉励。
1995年6月,劳动报社印务中心添置了德国卷筒纸彩色胶印轮转机。翌年元旦,《劳动报》采用彩色印刷,成为上海地区第一家印刷彩色日报的报社。1997年7月1日,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之际,劳动报社隆重推出第一张珍藏版丝绸彩报;同年10月17日,又推出《新闻广角·八运特刊》丝绸彩报2500份,并捐赠1000份给第八届全运会组委会。这两张丝绸报也成为劳动报史上的经典篇章。
2019年,在创刊70周年之际,劳动报社全力推进融媒体改革,积极谋求新的发展。同年7月,《劳动报》通过研发、上线“劳动观察”APP,由原来以纸媒为主,转变成以APP运营为主的融媒体宣传平台;通过建设信息库“中央厨房”,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形成了报、刊、网、“两微”全面融合发展的多元格局。2021年,《劳动报》精心策划全国和上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专题报道,开设“楷模——劳模风采全媒体特别报道”专栏,“楷模”“绝活”等融媒体视频作品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总播放量突破1100万,点赞量近15万。聚焦纪念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00周年,开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专栏,编辑出版《红色印迹寻访》图书。在《劳动报》、劳动观察APP、申工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致敬!最美劳动者》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以生动的影像记录,展现职工感人故事。2022年3月31日起,劳动报社总编辑王厚富、党委书记崔校军带领采编和后勤保障团队,日夜驻守报社。疫情期间,《劳动报》策划推出“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记者在‘疫’线”“上海工会与职工战‘疫’纪实”等专题报道,大力弘扬抗疫斗争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广泛报道抗疫工作中的工会作为和职工声音,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内容现状
报刊定位
《劳动报》的定位就是要让读者能读懂、能明白。
版面设计
《劳动报》全新改版,每周版面增加到104版。改版后增加8版新闻版面,周四出版《消费周刊》,周二出版16版横向版式、双面彩印的《品位周刊》,新辟了彩票版面。这次改版一是突出了报纸的新闻性。要闻、社会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焦点新闻、国际新闻,基本形成该报风格。二是尽力满足读者对热点和实用新闻的关注,强化所有版面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三是浓缩周刊的精华,力求品位高雅、精彩纷呈的内容和风格。
特色专栏
以上参考资料
组织和运营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2年)
重要报道
上海师范大学工会工作报道
2023年12月19日,《劳动报》发表让心动与行动“双向奔赴” 上海师范大学工会用心用情打造有温度的教职工家园。整版报道了上海师范大学工会用心用情打造有温度的教职工家园,包括解决教职工班车问题、举办寻找 “最美办公室”“最美办公桌” 活动、助力青年教师发展、组织教职工子女暑期夏令营等内容,体现了高校工会在服务教职工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报道
2023年12月26日,《劳动报》电子报以《匠心传承,人人成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创新特色服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题,深度报道了校工会结合济光特色,充分发挥大师、工匠在劳模工匠精神传承、美学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定期开设的各类创意实践体验课程等内容。
上海启动 “百日冲刺” 专项行动报道
2024年6月2日,《劳动报》发表上海启动“百日冲刺”专项行动。整版对上海开展的 “百日冲刺” 专项行动进行报道,关注劳动就业等领域的动态。
价值影响
截至2022年5月22日,《劳动报》纸媒共刊发报道超过651篇,共计218个整版;新媒体平台发布稿件2917条;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稿件534条;稿件全网点击量超过4600万。为解决疫情期间市民的“急难愁”事,关注疫情之下市民最急迫的需求,报社成立了以党政中心党支部为主体的热线工作组。劳动报/申工社疫情求助平台已接听电话近4000余次,收集有效求助信息1562条,推动进展668条。
获得荣誉
相关争议
2013年3月20日,劳动报社登载了名为《微博“明码标价”产业链浮出水面》的报道,报道中劳动报表示东方卫视宣传总监韦亮告诉记者明星微博“明码标价”的事情,“像冯小刚、姚晨这样千万级粉丝的大咖(大明星),单独发一条软文价格为2万元,转发一条几千元。” 此外文中还提及了多名艺人发微博的报价。该报道登出后众多媒体纷纷转载,网友们也热议此事。而东方卫视宣传总监韦亮则通过新浪微博发表声明否认曾发出“明码标价”的言论,“今有报纸发表名人微博‘明码标价’的相关稿件,将我的名字和‘姚晨、冯小刚发一篇微博两万元、转发一条几千元’的言论联系起来。我从未发表过该言论,特此声明,以正视听。”随后姚晨转发此微博称被访者已经否认,请劳动报社的两位记者给个说法。
2013年3月28日,华谊姚晨工作室新浪官方微博贴出了姚晨状告劳动报社的民事起诉状,并透露已经委托律师正式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状。民事起诉状中表示姚晨曾通过经纪公司和代理律师向劳动报社发函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但是劳动报社一直拒绝删除报道网络版及赔礼道歉。姚晨请求法院判令劳动报社立即停止侵权,删除侵权报道的网络版及相关链接。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其报纸醒目位置、官方新浪微博置顶位置连续三十日刊登致歉声明,为原告消除不良影响。并且案件的受理费用由被告承担。
参考资料
坚守“工”字初心,记录伟大时代——写在《劳动报》创刊73周年之际.坚守“工”字初心,记录伟大时代——写在《劳动报》创刊73周年之际.2024-10-17
劳动报广告信用升至A级.今日头条.2024-10-17
劳动报电子版.dx286.2024-10-17
劳动报社领导来校调研姚启明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济大学新闻网.2024-10-17
《劳动报》上海电力大学领导赴劳动报社调研座谈 未来在多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上海电力大学.2024-10-17
劳动报(整版报道):让心动与行动“双向奔赴” !上海师范大学工会用心用情打造有温度的教职工家园.上海师范大学.2024-10-17
《劳动报》专题报道了我校劳模工匠进课堂及“五老”课程的主要成效 .shjgu.2024-10-17
《劳动报》:上海启动“百日冲刺”专项行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4-10-17
劳动报连续10周位列上海纸媒公号排行榜第三名.今日头条.2024-10-17
姚晨就微博明码标价报道起诉《劳动报》|姚晨|劳动报|韦亮.新浪娱乐.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