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
黑奴(英文名称:black slave),是指在欧洲殖民扩张时期,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大量掳掠、贩卖到美洲等地,被迫从事高强度劳动的非洲黑人。
1441年,葡萄牙探险队在西非布朗角附近掳获了10名摩尔人,他们被运到葡萄牙在巡游示众以后,在奴隶市场上被高价出售。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葡萄牙人贩卖的黑奴总数大约有15万名。1501年第一批黑奴被运抵圣多明各岛,随后开始了横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17世纪中叶起,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黑奴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在18世纪中叶,黑奴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从非洲沿海平均每年要输出10万名黑奴。到18世纪下半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黑奴贸易同废除奴隶制的呼吁声响起。1783年,英国议会收到了首份要求禁止黑奴贸易的请愿书,此后有关废奴问题经常成为国会的辩论议题。1792年,丹麦率先宣布禁止黑奴贸易。1807年英国和美国也先后宣布禁止黑奴贸易。1833年法国也加入禁奴行列。189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这标志着盛行了约400年的大西洋黑奴贸易被画上了句号。
对非洲大陆而言,黑奴贸易是黑人传统文明衰落、经济发展倒退的祸根,它使非洲丧失了约2.1亿人口,还加剧了非洲部落间的冲突。黑奴贸易对欧美大陆的影响恰恰与非洲相反,它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另外,随着大批黑奴的输入,古老的非洲文化也传入美洲大陆,对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沿革
兴起
1441年,葡萄牙探险队在西非布朗角附近虏获了10名摩尔人(北非柏柏尔人与黑人的混血后裔),他们被当作新发现的“海外怪物”运到了葡萄牙,在巡游示众以后,在奴隶市场上被高价出售。1444年葡萄牙人又从塞内加尔河口掳掠到235名黑人,运回葡萄牙后拍卖为奴。这些都是欧洲人在非洲掠夺奴隶的最早记录,葡萄牙由此成为世界范围内贩卖黑奴的始作俑者。
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葡萄牙人贩卖的黑奴总数大约有15万名。他们起初是填补葡萄牙国内劳动力的不足,后来被大量带到葡萄牙人在西非圣多美市群岛上开办的种植园劳动。
南美洲被发现后,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的大规模殖民活动,以及黑奴贸易也被延伸至美洲,这里逐渐成为黑奴最大的接受地。1501年第一批黑奴被运抵圣多明各岛,随后开始了横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但是,直到17世纪中叶,黑奴贸易的体系都尚未完全建立,每年从非洲运出的黑奴在几万人左右,奴隶几乎都来自非洲的西海岸。
从17世纪中叶起,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黑奴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仅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就从西非海岸运出了至少10万名黑奴。同一时期各贩奴国从西非运走的黑奴人数超过了以前200年的总和。在整个18世纪,英国约从西非运出了200万黑奴,法国和葡萄牙分别运出了60多万黑奴。在18世纪中叶,黑奴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从非洲治海平均每年要输出10万名黑奴。
三角贸易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在非洲贩卖黑奴规模的扩大,如何抓捕黑人、在非洲及美洲口岸如何交易、海上如何运输等环节都相对程序化,一套黑奴贸易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欧洲各国的奴隶商从欧洲运来枪械、发射药、纺织品、蒸馏酒、小型饰物等,与非洲本土的奴隶贩子交换黑奴。欧洲人亲自猎取黑人或把人质当奴隶,只是在黑奴贸易的初期实行过,但这种方式既冒风险,又不能满足大规模获取奴隶的需要。于是,欧洲奴隶商便用枪支弹药“资助”非洲一些部落酋长,挑起部落战争,从而获得大批战俘奴隶。他们在非洲沿海建立奴隶堡和商站,作为收购和贩运奴隶的据点,非洲内地的奴隶贩子则通过贩奴路线,把奴隶一批批地运到这里。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每艘贩奴船在横越大西洋时总是装得很满。史料记载,一艘90吨的小船竞塞进390名奴隶。由于船舱过于拥挤,许多黑奴在贩运途中因患病而被扔进大海,以至贩奴船后面经常尾随着一群等待食人肉的鲨鱼。
贩奴船到美洲后,卖给种植园的奴隶价格一般比在非洲的买价高30至50倍。商人用出卖奴隶的钱购买美洲种植园和矿场,然后再将由奴隶生产的农矿原料,如蔗糖、棉花、烟草和金银铜等运回欧洲。这样,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贸易”,一艘奴隶商船走完全程约6个月,其间可做成三笔交易,获取高额利润。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当时,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利用非洲大陆不易见到的产品来交换黑人。奴隶贩子通常从西欧某一港口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沿海港口登陆,大多是在奴隶堡进行交易,用价值很低的商品与黑人部落的酋长交换年轻力壮的黑人,是为“出程”。
在换成奴隶后,立即将奴隶装运上前往美洲的载奴船,为了节约成本,这些船只往往成倍超载,规定四五百人的船只,足足塞上近千人。黑人上船进舱,等于进了活棺材,舱里空气里污浊,供应的饮食极其恶劣,因此容易使人染上种种疾病。患病而死或染上种种流行病的黑人都被抛入大海。贩奴船在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越过大西洋,前往美洲,黑人被卖送到矿山或种植园做奴隶,是为“中程”。
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甘蔗的生长。正由于气候适宜,加上黑奴在殖民者的压迫下拼命劳作,种植园的发展迅速,种植园园主获得了大量的糖、烟草、茶叶等原料,攫取了目大的财富。奴隶贩子用出售奴隶的钱再购买糖、烟草和棉花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是为“归程”。
反抗与废除
非洲人为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常采取集体暴动、个别逃亡甚至自杀的手段,同奴隶贩子进行斗争,表现出不甘屈服、宁死不到美洲当奴隶的决心。在贩奴船上,经常发生黑人绝食而死的事件,以致奴隶商发明了一种开口机械强迫他们进食。有些奴隶纵身跳入大西洋,甘愿被鲨鱼吃掉或溺水而死。在有关奴隶贸易的档案中,奴隶在船上集体暴动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1700年,贩奴船“卡洛斯”号上的奴隶经过周密的策划,趁餐后下舱之机,拿起他们所能获得的小刀、铁棒等作武器,杀死凶恶的船员,或将他们抛入海中,发动起义。后来,奴隶贩子凭借手中的枪支进行疯狂屠杀,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18世纪,当黑奴贸易走向高潮的时候,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就开始谴责这种行为侵犯了人权,欧洲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也纷纷批判它反宗教的野蛮性。到18世纪下半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黑奴贸易同废除奴隶制的呼吁结合在一起,在欧美大陆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废奴运动。在英、美、法等国,群众经常举行废奴集会,成立各种废奴团体。1783年,英国议会收到了首份要求禁止黑奴贸易的请愿书,此后有关废奴问题经常成为国会的辩论议题。两年后的1785年,剑桥大学把一年一度的获奖学位论文题目定为《能够把人变成违反其意志的奴隶吗?》鼓励大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废奴运动对推动欧美各国政府制定相关的废奴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92年,丹麦率先宣布废止惨无人性的黑奴贸易。1807年英国和美国也先后宣布禁止黑奴贸易。1833年法国又加入禁奴行列。但是,黑奴贸易依然是屡禁不止,一些不法的欧洲商人打着各种旗号,从东非继续贩运大批黑奴。1861年至1865年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的失败和奴隶制的废除使大西洋黑奴贸易的根基发生了彻底的动摇。此后,黑奴贸易的规模急剧缩小。189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这标志着盛行了约400年的大西洋黑奴贸易被画上了句号。
历史影响
黑奴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洲,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对非洲大陆而言,它是黑人传统文明衰落、经济发展倒退的祸根。长达400年的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约2.1亿人口(包括运到海外、在掠奴战争中被打死的以及在贩运途中死亡的人数),其中主要是青壮劳动力,社会人口得不到稳定的集中。非洲社会发展的正常送程被打乱,很多部落为躲避奴隶贩子的袭击而迁入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在沿海则出现了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局面。掠奴战争还加剧了非洲部落间的冲突,有些部落甚至结下了世仇,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独立后非洲政局不稳的一大根源。
黑奴贸易还衍生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18世纪下半叶,一些为奴隶贸易辩护的种族主义者逆历史潮流而动,试图从生理学的角度论证人在智力发展上低于其他种族,天生要受白人的奴役。尽管这套歪理邪说早已被否定,但其恶劣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黑奴贸易对欧美大陆的影响恰恰与非洲相反,它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角贸易”给西欧各国,特别是英国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成为其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英国第二大商港利物浦就是在黑奴贸易中,从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发展而来的,18世纪末黑奴贸易每年给它带来30万英镑的纯收入。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最廉价的劳动力,美国南部和拉丁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就是在奴役黑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另外,随着大批黑奴的输入,古老的非洲文化也传入美洲大陆。非洲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大众性,它对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书籍
诗歌
《证人》
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黑漆漆的巨浪里,大声叫唤:“我们是证人!”
歌曲
《老黑奴》
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相关研究
2023年3月,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上的研究显示,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技术,研究美国黑奴遗骸,这有助于揭示美国黑奴历史。约十年前,在南卡罗来纳州海滨城市查尔斯顿市一个艺术馆的扩大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在地下挖掘时发现了36具人体遗骸。因关于这些遗骸的记录很少,康涅狄格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成立了“安森街非裔墓地项目”,决定借助现代技术寻找线索。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遗骸可追溯至18世纪下半叶,大多数来自居住在附近的非洲裔黑奴,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属于通过查尔斯顿港口运来的约17.5万非洲人。查尔斯顿港口曾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枢纽之一。现场出土的文物表明,有些人头发上戴着珠子,或是眼睛上盖着硬币。他们牙齿中的矿物质表明,只有少数人出生在非洲,而大多数人可能是在查尔斯顿或附近出生的黑奴。
研究人员从18具遗骸的骨骼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并将其与今天非洲人的基因结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他们与西非海岸的冈比亚、加蓬等多个地方都有关联性。他们大多是男性,大部分在成年时死亡,既有3岁以下幼童,也有50岁以上的成年人。基因检测结果还显示,除了一对可能的母子外,其他人没有血缘关系。此外,研究人员还为当前生活在查尔斯顿地区的78名非洲裔美国人提供了基因检测。截至2023年3月30日,他们还没有发现上述遗骸的直系亲属。
相关事件
奴隶堡
在奴隶贸易时期,从西非到南部非洲、再到东非的印度洋沿岸,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奴隶堡:塞内加尔戈雷岛奴隶堡、加纳的埃尔米纳奴隶堡和海岸角奴隶堡、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奴隶堡。其中,位于塞内加尔戈富岛上的奴隶堡最具代表性,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该岛:“濒临塞内加和你海岸,面向达喀尔,15至19世纪,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戈雷岛的建筑极具特色。”1978年该岛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18个被列为“人类历史标志的世界性遗址”之一。
戈雷岛距离达喀尔海岸3.5千米,占地28公顷,它位于非洲大西洋沿岸的中部,其优越的战略地位,为早期葡萄牙船只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因此得名“Good Rade”,法国人占领后称为Ilede Gorée。岛的四面修建了炮台和岗楼,以防止黑奴逃跑和对付来自海上其他西方国家的袭击。现在上岛上的核心地段是一个由十几个奴隶牢房和奴隶贩子住所组成的奴隶堡,以及附近法国总督的故居等历史建筑。
戈雷岛上保存下来的奴隶堡建于1776年,一次可关400个奴隶,现在已经改为博物馆。建筑上层曾是奴隶贩子们的住处,宽敞、明亮、修有朝向大海的阳台和拱廊。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它的底层,阴暗潮湿、拥挤不堪,且有一半埋于地下,这里曾是用来关押待运奴隶的土牢,老人、儿童,妇女和青壮年男子分别单独关押。另外,还有三个特别牢房“增肥室”“惩罚室”“不归门”。“增肥室”是奴隶贩子们为了增加利润而设立的,由于奴隶买卖交易中只有体重超过60公斤的男奴才能卖个好价钱,贩子们就在这里对体重不足的在押者拼命“填鸭”。对于那些桀整不驯的奴隶,奴隶贩子们将一个个窄小的地洞作为“惩罚室”,它的高度只1米左右,人只能半蹲在里面。1991年,走出南非监狱不久的纳尔逊·曼德拉来此参观时曾不顾保安人员的劝阻,亲身下去体验非洲同胞曾经历的苦难。他在惩罚室足足待了5分钟,出来时泪流满面。而“不归门”则是奴隶堡面向大海的出口,奴隶从这个门洞出去,被押解上船,运往美洲。
据统计,历史上至少有2000万黑人奴隶从戈雷岛被转卖出去,有500万人死于岛上。在到达戈雷岛之前,他们按性别、年龄和部落进行分类,被烙上贸易公司的徽章,并被戴上镣铐。当时男奴的价格由体重和肌肉多少来决定,女奴以姿色和贞洁为标准,小孩则凭牙齿来判断其年龄,然后定价,像牲口一样被交易。
2003年7月,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来到戈里岛,称黑奴贸易是“历史性的重大罪行”,贩奴的实质是在“出售和摧残人类的尊严”。
黑奴与棉花种植
2010年,一个美国段子视频在中美社交媒体流传。视频中,一位美国非洲裔男子回忆起他小学时的一次棉花田“郊游”。在老师的指令下,孩子们顶着烈日,一边唱着歌,一边采摘着最终不属于他的棉花,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天真地重现了19世纪美国南方黑奴采摘棉花的场景。
在18世纪末,美国多个州业已立法废除蓄奴的情况下,从19世纪初期起,南方棉花种植园的发展刺激了国内奴隶贸易的复兴,而棉花种植业也依赖数百万黑奴的辛勤劳作实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在其著作《棉花王国》中记载到,1861年南北战争打响前夕,棉花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原料,成为大西洋两岸繁荣贸易的中心。1862年,全球约有2000万人(每65人中就有1人)从事棉花种植或棉纱、棉布的生产。贝克指出,在当时,生棉花占美国出口产品总值的61%,成功帮助美国跻身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而彼时美国棉花主导市场的竞争力来自三个因素:劳动力、土地和口碑。美国南方的土地非常肥沃,种植园主无需投入便可以收获;劳动力充足,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他们工作非常努力;棉花种植、采摘后,从清洗到转运的产业环节应有尽有。而美国棉花产业劳动力来源的重要保证则是奴隶制。在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前夕,美国15个蓄奴州约有40万家庭拥有黑奴,黑奴人口约为400万,主要从事棉花和甘蔗种植。
19世纪时全世界棉花需求量增多,美国作为棉花主要出口国,将南方土地用来种植棉花,由于当时种族主义的缘故,许多黑人被奴役当作是劳工,黑人们面对严峻的工作环境,仍经常受到白人的殴打、虐待。美国棉花帝国诞生的背后是黑奴的血泪。
参考资料
基因研究帮助揭示美国黑奴历史.新华网.2025-01-15
解放黑奴 Emancipation (2022).豆瓣电影.2025-01-15
为奴十二年的剧情简介.豆瓣电影.2025-01-15
奴隶船 Tamango (1958).豆瓣电影.2025-01-15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短评.豆瓣电影.2025-01-15
黑奴繁殖场.豆瓣读书.2025-01-15
黑奴吁天录.豆瓣读书.2025-01-15
美国黑奴的起义 1526-1860.豆瓣读书.2025-01-15
美洲黑奴.豆瓣读书.2025-01-15
美国“棉花王国”背后的黑色血泪.百家号.2025-01-15
【血棉花!#美国棉花....新浪微博.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