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共和国战争,也称为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是指1989年底美军入侵巴拿马推翻诺列加政府的军事行动,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
1903年,美、巴签订了关于修建巴拿马运河以将太平洋和大西洋连接起来的不平等条约,美方取得修建和经营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运河区的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此后,美国一直是运河的主要用户和受益者,每年运河总收入约3亿美元,绝大部分为美国所得。为了保持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美国政府使用了种种手段,对巴拿马采取经济制裁、外交诱逼、军事威胁,支持巴拿马国内反对派掀起“倒诺浪潮”。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时,美国就对巴拿马共和国发动了突然的、大规模的武装入侵。美国军队共动用了2.6万人的兵力,其中1.3万人是原驻扎在巴拿马运河区的美国部队,另外1.3万人是从美国本土去的。入侵时,美军分编成5支特遣队,分兵五路同时向巴军各军事要地发动进攻,从太平洋岸的巴拿马城到大西洋岸的科隆,展开了全线出击。美军摧毁了巴军所有的主要军事设施,控制了巴军的大部分兵营。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大楼被夷为一片废墟。巴拿马军队虽进行抵抗,但力量悬殊,寡不敌众,仅8个小时就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仅15个小时美国军队就控制了巴军的大部分兵营,推翻了诺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晚8点48分,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被迫向美军投降。至此,侵巴战争基本结束。最终诺列加政权被推翻,巴拿马共和国原反对党领袖恩达拉建立了新政府。
美军侵巴作战历时15天(不包括撤军阶段),美巴双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美军亡23人,伤324人;毁直升机4架,伤41架;伤战略运输机14架。美军缴获巴拿马军用车39辆、飞机(包括民用)36架,巡逻艇7艘,各种小型武器76500余件。巴军亡314人,伤124人,被俘2969人。巴地方武装与平民死亡约400人,伤约2000人。巴拿马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25亿美元。美国入侵巴拿马共和国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致谴责美国的军事干涉。比如美洲国家组织通过一项决议,谴责美国入侵巴拿马;拉美经济体系常设秘书处发表声明,对美国在巴拿马进行的军事干涉表示严重关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则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巴拿马局势,代表们纷纷发言,谴责美国武装入侵巴拿马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径。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强烈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对巴拿马的侵略行动,无条件地从巴拿马撤回全部入侵美国军队。
战争背景
起因
巴拿马共和国位于中美地峡南部,南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东连哥伦比亚,西接哥斯达黎加。纵贯国土中部的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有“世界桥梁”之称。海岸线长2988千米,周围有1518个岛屿。面积7.55万平方千米,战略地位比较重要。1903年,美巴政府签订开凿和永久租让巴拿马运河区的不平等条约,运河归美国政府所有,并由美国政府任命总督,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1914年运河通航后,美国把运河两岸16.1千米范围划分为运河区,设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驻军1万多人,并禁止巴拿马共和国人入内,成了运河的主要用户和受益者。1915年,美国便把运河区变成“殖民飞地”,并在那里设立统辖整个拉丁美洲军事行动的“美国南方司令部”,建立了14个军事基地,常驻军队1.3万人。其中霍华德基地是美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这些基地对于美国在两大洋的军事活动及西半球防务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巴拿马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美国被迫于1936年把该运河租金增加到每年43万美元,1955年又增加到193万美元。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大大鼓舞了巴拿马共和国人民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的信心。1958年5月至1964年1月,巴拿马人民多次举行争取运河区主权的抗议示威。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每年有1500多艘―74―军舰通过这里,往越南运送战争物资和兵员。1965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共和国和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都是以运河为基地进行战略部署的。军舰通过这里,往越南运送战争物资和兵员。1965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共和国和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都是以运河为基地进行战略部署的。从经济意义上看,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每年约有1.5万艘船只通过,运送货物达1.5亿吨。全世界5%的贸易货运经过该运河,其中65%的船只是为美国运送货物的,美国每年可以从运河获利3亿美元。
巴拿马主权之争
长期以来,巴拿马和美国之间围绕收回运河主权问题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1981年7月,巴拿马军队首脑托里斯将军遇空难身亡后,巴拿马的实权由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将军掌握。自1983年诺列加正式担任国防军司令以后,他坚决主张收回运河主权,实现民族独立,从而被美国视为眼中钉。因此,美国多次掀起“倒诺”运动。第一次向诺列加发起攻击的是当时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波因德克斯海军中将,他公开谴责诺列加走私毒品,指责诺列加为非法向拉美游击队提供资金和援助开脱。紧接着美国白宫散布说,诺列加向哥伦比亚“四·一九运动”游击队提供武器,而该游击队控制着哥伦比亚的毒品走私,因此诺列加自然与向美国贩运可卡因的“麦德林集团”有接触。1987年6月,巴拿马共和国上校罗伯托·迪亚斯·埃雷拉又发起对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新的谴责。他称,诺列加应对导致深孚众望的托里霍斯将军身亡的空难事件负责,此后又指控诺列加是暗杀前部长乌戈·斯帕达福拉的凶手等。1988年2月,佛罗里达州的两家法院控告诺列加走私毒品。巴拿马国内一些反对派上街游行示威,高呼要诺列加“滚蛋”。此时代表大资产阶级的亲美反对派,趁机打起了民主旗号。反对派中最强有力的人物是曾在纽约深造过的律师吉列尔莫·恩达拉。1989年5月,恩达拉作为反对派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于是给美国提供了插手巴拿马共和国内部事务的有利条件。
美战略利益
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夸里海茨设有美军南方司令部,在巴拿马共有1.3万名驻军。美国军队在巴拿马建有14个军事基地,其中最主要的有4个。一是卡莱塔岛基地。设在该基地的电子通信中心,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用300千赫低频覆盖两大洋80多个国家的地方,因而不仅能与两大洋的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保持通信联络,而且可保障潜艇与潜艇之间的通信联络。设在该地的世界电子监听站,能搜集情报、破译密码、发送假情报和实施干扰。二是霍华德空军基地。它是美设在拉丁美洲的一个最大空军基地,各类战略飞机均能在此起降,从该基地可控制西半球的一切空中行动。三是克莱顿堡基地。这是南方司令部陆军总部所在地,美国拟把1999年归还巴拿马共和国的一些基地的美国军队部署于此。四是谢尔曼堡基地。它是美国最重要的丛林作战训练中心,有时也在此训练宇航员。
美军南方司令部是美在西半球的重要军事和情报中心,控制着中美和加勒比海,同美驻南美各使馆和军事机构保持直接联系。其职能是制定美对西半球的军事战略,指挥和控制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因此,该司令部对美国推行全球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美国政府企图利用巴拿马的政治反对派,扶植一个亲美政权,以执行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在经济上,巴拿马运河可以给美国带来可观的收入。由于运河区的一切收入均不上缴美国财政部,美国政府就可用它来扶植亲美政治派别和反政府武装。
战争经过
战前准备
媒体宣传
不同于越南战争时美国允许记者随军行动。美国军队在入侵巴拿马共和国时,采取了严格的新闻管制,当时的巴拿马一度没有任何报纸出版。此外,各国记者不仅不能随意行动,还必须从美军的新闻机构获得新闻素材。所以,当时有关巴拿马战争相关的消息都是美军有意放出来的。据报道,当时一位名叫罗德里格斯的西班牙摄影记者,不顾美军禁令拍摄并发布战争真实情况的照片。1989年12月21日,在巴拿马万豪酒店的外面,罗德里格斯被子弹击中死亡。美国联合通讯社声称,当时驻守在酒店内的美军,以及外面向酒店开来的装甲车中的美军,均误以为对方是巴拿马共和国军队,遂相互开枪射击。交火中,酒店外包括罗德里格斯在内有3名记者被击中,另2人受伤。
武力制裁
自从巴拿马国防军司令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于1988年2月废黜受美国支持的总统德尔瓦列,另立帕尔马为总统之后,美巴关系处于低潮。美国一直不承认帕尔马政府,并且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企图压诺列加下台。1988年4月2日,美国借口美在巴公民的利益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宣布调派1300名官兵、26架武装直升机和一批重要军用物资前往巴拿马共和国。4月8日,美国实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下令冻结巴拿马政府在美国的财产,禁止美国企业和个人向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政权支付任何款项,致使巴国内银行纷纷停业,使巴政府无法按时发放公职人员工资和军队薪饷。巴一些工厂相继倒闭,失业人数大增,供应困难,食品奇缺,巴拿马政府陷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与此同时,美国还对巴拿马进行军事威胁。4月8日,美又向巴拿马增派800名海军陆战队员。4月14日,4万多美国军队在加勒比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干扰巴拿马选举
尽管美国政府从各方面施加压力,但诺列加仍牢牢控制着巴拿马局势。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称巴拿马临时政府是“非法政权”,宣布美国不承认这个政府,不同其进行“任何外交接触”。美国财政部还公布了150名巴拿马官员和军人的名单,禁止美国公司、机构和市民以及由美国人控制的巴拿马公司与他们进行经济交易。1989年5月6日,布什总统派了一个由14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去巴拿马“监督选举”。与此同时,布什借口保护那里的美国人的安全和利益,向巴拿马共和国运河区增派2000名士兵。接着,驻巴美国军队连续进行军事演习。7月1日,美军在装甲车和直升飞机的支援下,进入巴拿马首都附近的小镇。7月8日,24辆满载美国士兵的坦克离开基地,驶向附近地区,对巴拿马政府进行军事恫吓。同时,美国宣称,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如不下台,将采取措施迫其就范。8月8日,美军扣留了29名巴拿马军人和平民,制造了一起自两年前巴美关系恶化以来最为严重的事件。8月11日,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表示,布什总统将“不排除”捉拿诺列加到美国接受参与毒品走私审讯的可能性。8月15日,美国南方司令部举行了自1963年移驻巴拿马共和国运河区以来第一次在巴拿马首都市中心的军事演习。
1989年10月3日,以巴拿马国防军“乌拉卡营”营长为首的一些军官发动兵变,要求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及其他高级军官退役,在美洲国家组织监督下举行新的大选,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解决持续两年多的危机。但兵变很快被忠于诺列加的“2000年营”所平息。随后,诺列加对内加强了控制,逮捕了与兵变有牵连的军官,改组了国防军参谋部、国家安全局、特种兵和警察等要害部门,将其亲信安插到关键岗位,从而破坏了美国苦心经营的反诺势力。与此同时,巴拿马共和国重新组建了全国民众代表大会取代议会,宣布实行“战争状态法”,改革税收制度,结果使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的统治地位有所加强,使美国从内部瓦解诺列加政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989年12月6日,美国政府拒绝巴拿马政府提议让托巴斯·杜克担任运河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建议,单方面任命运河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曼弗雷多为代理主任,“直到有了巴拿马合法政府为止”。12月15日,巴拿马全国民众代表大会采取紧急措施,任命诺列加为政府首脑,授予绝对权力,并宣布巴、美处于战争状态。12月16日晚,4名美国军人乘车经过巴拿马共和国国防军司令部所在地时,向该司令部方向开枪射击,巴士兵予以还击,双方发生冲突,美海军陆战队一名军官被打死,另一名受伤。这一流血事件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入侵巴拿马的借口。17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副总统詹姆斯·奎尔、国务卿贝克、国防部长理查德·切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等高级官员表示了他对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采取行动的决心,决定不顾任何政治风险,大规模出兵巴拿马。19日下午,布什再次召开小型作战会议,审定作战计划,并于午夜亲自下达了美国军队侵巴作战开始的命令。
参战兵力
美方
侵巴美军共2.6万人,其中原驻巴美军1.3万人,派遣部队1.3万人,分编成5个特遣队。其中陆军驻巴部队为第193步兵旅第3营,第7特种(空降)作战大队;派遣部队为第18空降军指挥组,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第18空降军第1支援司令部,第16宪兵旅,第7步兵师1个旅另1个营,第5步兵师第4营。海军陆战队派遣部队为第2轻装甲步兵营D连,陆战队6团3营K连,第6架桥勤务支援大队G分遣队,第1舰队反恐怖警卫小队,海军陆战队警卫连。
空军驻巴部队为第24战术空中支援中队,第24混合联队;派遣部队为军事空运司令部所属20个联队和2个大队的战略运输机,战略空军司令部所属14个基地的26个空中加油机中队,第919特种作战大队的部分AC-130特种作战飞机,尚未正式入编的F-117A隐形歼击轰炸机。
为了贯彻其侵巴作战指导思想和接战原则,美国军队对其侵巴兵力进行了特遣编组。美军主要侵巴部队共编为5支特遣部队:“红色特遣队”由别动部队编成;“尖刀特遣队”由第6机步营、1个轻型坦克排、第5步兵营和海军“海豹”小队编成;“太平洋特遣队”由美军第82空降师第1旅(欠1个营)和别动部队编成;“永远忠实特遣队”由海军陆战队1个轻型装甲步兵连和1个步枪连以及部分宪兵编成;“大西洋特遣队”由第82空降师的1个营和第7步兵师的1个营编成。
巴拿马方
巴国防军总兵力2.34万人,包括警察、美国国民警卫队和地方武装,实际参战约8000人。
陆军警察、国民警卫队1.1万人;1个空降分队、8个轻步兵连,共计3500人。巴方海军400人,巡逻艇2艘,国民警卫队船艇2艘,其他船艇13艘。空军500人,武装侦察机4架,战略运输机8架,其他小型飞机8架。巴陆、海、空三军共1.54万人,但实际参战人数约6000人,在8000名民兵中,实际参战人数约1800人。
战斗情况
攻打巴军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时,离位于巴拿马共和国首都西南的里奥阿托镇不远处驻扎着巴国防军第6、第7两个步兵连。虽然近几天巴军和驻巴美国军队之间发生过几起枪击事件,但在此时,这两个连的官兵却没有做好迎敌的准备。此时,隐蔽在美国内华达州托帕诺空军试验基地的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已潜入巴拿马里奥阿托镇上空。紧接着,两个椭圆形物直落而下,直接炸毁了两个连队的营房,这时巴军才发觉美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两枚炸弹是从F-117A隐形F-104战斗机上投下的,每枚重2000磅。美军原打算轰炸驻里奥阿托的巴军高炮阵地,但炸弹未命中目标,却落在了兵营外的空地上。与此同时,美海军“海豹”小队的部队队员袭击了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的小型私人机场,炸毁了诺列加的座机。另一部分“海豹”队员袭击了守卫诺列加专用船的卫兵,并炸沉了船只,从而切断了诺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接着,美国军队5支特遣队同时向巴军27个重要目标发动进攻。
“红色特遣队”兵分两路,西路利用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轰炸效果,在150米的高度迅速实施低空伞降,并以扇形队形包抄巴军第6、第7连。与此同时,被炸弹轰醒的巴军第6、第7连官兵仓促迎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美军初战得手。巴军大部趁夜暗撤离战场,250人被俘。东路别动队员迅速空降到托里霍斯国际机场,包围了巴军航空队,解除其武装,夺占了机场,封锁了横跨帕科拉河的大桥。
“尖刀特遣队”在火炮、坦克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直扑首都老城乔里约区的巴国防军司令部和驻阿马多堡的巴军第5连,试图捉拿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美国军队四面包围了巴国防军司令部。经过激战,美军攻占了巴军司令部大楼和巴军第5连兵营,控制了巴拿马城的交通要道。美军冲入司令部大楼却没有发现诺列加的踪迹,遂放火烧毁大楼。该特遣队的行动,达成了控制驻阿马多堡巴军和保卫城内美军设施的预期目的。
“太平洋特遣队”在“红色特遣队”东路部队夺占机场后,分两批乘20架C-141型战略运输机降落在托里霍斯机场,增援封锁帕科拉河大桥的别动部队,阻止驻西马龙堡基地的“2000年营”(巴军精锐部队)和其他巴军入城增援。“永远忠实特遣队”在其他特遣队行动的同时,一举抢占了横跨巴拿马运河的泛美公路大桥,并负责保卫运河区内的霍华德空军基地。“太平洋特遣队”在特种作战部队的支援下,攻打巴拿马共和国第2大城市科隆,一举击溃巴军第8连和沿海警卫队,攻占了麦登大坝、供电中心、水电站等重要运河设施。此外,该部还攻击了位于甘博亚的监狱,释放了48名曾参与1989年10月3日军事政变的要犯。
战斗打响后,巴拿马政府通过电台呼吁全国军民拿起枪,坚决抵抗美国军队。当晚8时,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也在广播中发表了简短讲话,要求全体巴拿马人“绝不后退一步”。当日傍晚,美军在巴拿马城、科隆、里奥阿托和西部其他地区受到“尊严营”地方武装的抵抗。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尊严营”民兵分散突袭了若干美军分队,从而产生了引发游击战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指挥部决定增调后续部队。从12月20~21日开始至22日傍晚,美军向巴拿马共和国增调了第7轻步兵师第2旅和第16宪兵旅的若干心理战分队以及后勤和医疗保障分队。21日凌晨,尽管巴国防军所有当地驻军都停止了反抗,但“尊严营”民兵和居民袭击美国军队的事件仍接连发生。美军南方司令部只好对巴首都实行戒严。正当美军穷于应付之时,“尊严营”地方武装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袭击。12月22日下午2时30分,“尊严营”民兵约1000人突然袭击驻巴美军南方司令部。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慌忙调集第193步兵旅、第7轻步兵师第2旅和美军第82空降师近1个营的兵力,在AC-130等战斗直升机和炮兵的支援下,向巴民兵发动反击。巴民兵虽然最后被驱散,但这次袭击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再次向巴拿马共和国增兵2000人,以迅速肃清巴抵抗力量。次日拂晓,美国军队又对里奥阿托和奇里基省的巴抵抗力量集结地进行炮击。与此同时,第82空降师和第7轻步师实施空中机动作战,包围了巴拿马西部地区的“尊严营”的地方武装。到12月23日,巴拿马各地的民兵都被美军解除了武装,抵抗活动基本停止。
逮捕诺列加
在攻打巴拿马军队同时,美特种作战部队就开始执行捉拿诺列加的任务。美军出重金100万美元悬赏捉拿诺列加的同时,还采取紧急措施,封锁了巴拿马共和国通往哥斯达黎加等邻国的主要通道,切断诺列加由陆路潜往国外的退路。其次包围或暗中监视尼加拉瓜、古巴、利比亚、秘鲁等国驻巴使馆,防止诺列加溜进这些使馆,寻求政治避难。接着美国军队将经过专门训练的第7步兵师以及美军第82空降师的部分部队,从城市移到乡村,配合驻巴美军的搜捕行动。最后美军从本土紧急抽调高级RC-135战略侦察机赴巴,从空中协助地面部队捕捉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的行踪。这种电子侦察机性能先进,只要诺列加用电台同巴军或国外联络,哪怕功率再小,也逃不过它的信号接收器,但是,曾在美陆军泛美军事学院受过训的诺列加,既不使用电台,也不随大部队活动,而是与他的卫队长一起躲在隐蔽处,通过“耳目”摸清美军动向,再采取相应对策。
12月24日下午,诺列加听说他的心腹、奇里基省的巴军司令路易斯·德尔·西德已向美国军队投降,顿时失去了全部信心。在两名保镖的陪同下,他拨通了梵蒂冈大使馆的电话,向塞瓦斯蒂安·拉沃亚大使请求政治避难。不久,梵蒂冈使馆派车接回了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诺列加躲进梵蒂冈使馆的消息传出后,美军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辆装甲车包围了梵蒂冈大使馆,并要求梵蒂冈大使交出诺列加。美军的要求被拒绝后,美国开始向罗马教皇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美国特种部队在梵蒂冈使馆外架起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抨击诺列加的新闻和刺耳的摇滚音乐,其中一首的曲名为“无处可逃”。
诺列加进入梵蒂冈使馆后,便交出了自己的武器,随后一直呆在一间小屋里,不得随便与外人接触。使馆外,10多辆装甲车把使馆团团包围,直升机在空中盘旋,高音喇叭在狂吼,数千名巴拿马共和国人在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把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交给他们。使馆内,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和美国官员同梵蒂冈官员紧张地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谈判。在美国军队的心理战攻势下,诺列加身心受到巨大打击,他原以为罗马教皇能保佑他逢凶化吉,但梵蒂冈最后终于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改变了初衷,于1月3日向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他必须在1月4日中午之前离开使馆,向美军投降,否则便请巴拿马新政府来人把他带走。在美、巴、梵三方的种种压力下,诺列加被迫作出了“自愿投降”的选择。1990年1月3日晚8点48分,美军驻巴陆军司令马克·西斯内罗斯少将接受了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的投降。随后,诺列加被带上UH-60通用直升机飞往霍华德空军基地。从那里,他被送往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法院。至此,巴拿马共和国的头号人物变成了迈阿密联邦法院的第41586号囚犯。
战争损失
美国军队侵巴作战历时15天(不包括撤军阶段),美巴双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美军亡23人,伤324人;毁直升机4架,伤41架;伤运输机14架。美军缴获巴拿马军用车39辆、飞机(包括民用)36架,巡逻艇7艘,各种小型武器76500余件。巴军亡314人,伤124人,被俘2969人。巴民兵与平民死亡约400人,伤约2000人。巴拿马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25亿美元。
美国军方称,军事行动造成500多名巴拿马共和国士兵和平民死亡,但巴拿马人权委员会则表示,有约4000人死于这场入侵行动。
战争影响
在美国军队的狂轰滥炸和炮火猛烈攻击之下,许多民房被毁,5000多巴拿马人流离失所,大批巴拿马居民,包括很多老人、妇女和儿童惨遭杀戮,伤者不计其数。美军1989年12月20日侵入巴拿马后,大肆逮捕巴拿马前军政人员。共有15名巴拿马前国防军军官以“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的贩毒同伙”罪名被押往美国,而诺列加在美军入侵前几天因得到消息而躲藏起来,于12月24日下午投奔梵蒂冈驻巴拿马使馆,要求政治避难。但在美国的压力下,诺列加于1990年1月3日晚向美国侵略军自首,被美国军队押送迈阿密,接受美国司法审判。1992年诺列加被美国迈阿密法庭以走私毒品罪名判处40年有期徒刑,后来减为30年。由于他在狱中表现良好,再次获得减刑,在2007年9月9日出狱。2010年,诺列加被引渡至法国,判处7年有期徒刑。2017年5月30日,巴拿马共和国前政府首脑曼努埃尔 诺列加去世,享年83岁。
美军在侵巴作战行动中,以较小的代价,顺利地达成了其侵巴作战目标,实现了美国国家战略目的。首先,美军在10多个小时内摧毁了巴国防军和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政权,使美国可以随心行使巴拿马运河条约的“权利与义务”而不受任何威胁。其次,美国扶植了吉列尔莫·恩达拉新政权。12月20日凌晨美军侵巴行动开始后不久,恩达拉便宣誓就任巴拿马总统,里卡多·阿里亚斯和吉列尔莫·福特就任副总统。美国政府马上宣布承认恩达拉新政权,支持“自由选举的巴拿马共和国政府进行统治”。第三,建立了支持恩达拉新政府的公安部队。1990年2月10日晚,巴拿马政府颁布法令,宣布正式组建一支1.3万人的公安部队,以取代由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领导的巴拿马国防军,负责维护治安和保卫国防。
各方评价
国际回应
美国入侵巴拿马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除了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对美国表示支持或同情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致谴责美国的军事干涉。拉丁美洲地区各国都对美国的侵略行径进行强烈谴责,比如美洲国家组织通过一项决议,谴责美国入侵巴拿马共和国;拉美经济体系常设秘书处发表声明,对美国在巴拿马进行的军事干涉表示严重关切;设在古巴的亚非拉人民团结组织发表声明,要求国际社会声援巴拿马;由中美洲14个工会组织组成的中美洲工人协调委员会呼吁美国政府尊重巴拿马政权,要求美国军队立即停止对巴拿马的入侵。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则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巴拿马局势,代表们纷纷发言,谴责美国武装入侵巴拿马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径。在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之后,不结盟国家协调局驻联合国机构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对巴拿马共和国的入侵,要求美国立即撤军,声明表示,“坚决谴责美国侵犯不结盟国家巴拿马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独立,要求美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强烈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对巴拿马的侵略行动,无条件地从巴拿马撤回全部入侵美国军队。
巴拿马回应
美国入侵巴拿马后,巴拿马人民不断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美国入侵巴拿马。1990年5月1日,巴拿马群众举行大规模的反美游行,参加者高呼“要巴拿马,不要美国佬”等口号,打着“美国侵略者滚出去”,“巴拿马是主权国家,不是殖民地,不是附属国”等大字标语牌。6月20日,当美国军队入侵并占领巴拿马共和国满半年的时候,巴拿马首都5000多群众上街游行,发出了“美国佬滚回去”的呼声,高举。着“誓死维护主权”等标语牌。7月4日,一些巴拿马群众组织的代表在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门前举行抗议活动,谴责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入侵和占领。
2014年,巴拿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入侵》,以人民的回忆这一形式,记录了美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美国欺骗的手段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曾经,在美国入侵巴拿马的时候,诬指一些奋勇抵抗的巴拿马军民为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的私人武装。时隔30多年,巴拿马共和国最终为这些抵抗美国军队入侵的民族英雄正名,他们中的一些人得以安葬在烈士陵园。2022年4月,在美国入侵巴拿马33年后,巴拿马将每年12月20日列为全国哀悼日,纪念在美军的炮火下死难的同胞。
美方回应
美国政府发言人声称,对巴拿马采取军事行动是为了所谓保护当地美国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战争争议
巴拿马大学教授 社会学家 奥尔梅多·贝卢切表示在巴拿马,美军有各种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第一项违规就是对媒体的控制。与越南战争不同,美国此次入侵不允许战地记者进入冲突地区。相反,它将记者集中在仅能从美国军方获得官方信息的地方。
为调查当年美国军队入侵所造成的死伤真相,巴拿马共和国政府于2016年成立了“1989年12月20日委员会”。近年来,“1989年12月20日委员会”一直在寻找不明身份的美军入侵遇难者遗体,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鉴定等方式重新验明身份。2024年9月,该委员会更新了一份有441名遇难者的名单,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个月大,最年长的84岁。2025年1月23日,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委员会”宣布,通过脱氧核糖核酸(DNA)鉴定方式确认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事件中一名失踪者的身份。
美国媒体《财团新闻》2013年的一篇报道曾写道,美国打着禁毒的幌子推翻了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政权,但从战争的后果来看,这对于毒品从南美洲经中美洲流入美国,没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讽刺的是,美国打掉诺列加后,巴拿马共和国的经济和民生一度陷于困境,反而刺激了毒品交易的发展。此外,在巴拿马人民的不懈斗争下,巴拿马终于在20世纪的最后一天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管辖和运营权限。此前的近百年间,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只能从美国手中拿到运河收益的一个零头。
2017年,美国媒体《雅各布》杂志的一篇报道,提到了美国军队如何在巴拿马战争中“带走真相”,只给巴拿马人民和世界“留下谎言”。首先,美军在策划入侵巴拿马时,就采用了欺世盗名的手法,将侵略美其名曰“正义事业”。据报道,“正义事业”的名字是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提出的,对于命名缘由他曾这样解释:(叫这个名字)即使我们的敌对者在谴责(美国)的时候,也不得不称之为“正义事业”。其次,美军的进攻策略也很有欺骗性。轰炸只针对巴拿马共和国的军营和个别贫民聚居区,以至于在巴拿马具有话语权的富人和中产阶级居住的地区,甚至感觉不到战争的存在。有媒体描绘,巴拿马的富人们“仿佛看了一场烟花表演”。甚至有富人区的居民欢迎美国军队的到来,真的以为美军是为了“人权和正义”而来。对此,美军操控的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一些被美军蒙蔽的媒体也跟进报道。
后世纪念
相关法案
2022年4月,巴拿马总统劳伦蒂诺·科尔蒂索·科恩签署法案,将每年12月20日定为美国入侵巴拿马全国哀悼日。该法案由国民大会主席克里斯皮亚诺·阿达梅斯(Crispiano Adames)提出,旨在增加人们对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共和国事件的认识。根据法案规定,巴拿马全国将在12月20日降半旗志哀,所有广播电视媒体将禁止播放娱乐性节目,全国将禁止销售乙醇类饮料。同时,全国哀悼日也为休息日,全国各公立机构及私营企业将在12月20日休息,当天加班的人员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获得工资及加班费。此外,巴拿马各校必须举行活动,宣传与美国入侵巴拿马有关的历史事实。
纪念活动
2022年12月20日,巴拿马在全国范围举行悼念活动。当天上午,在巴拿马城南部的“和平花园”公墓,巴拿马政府举行了一场大规模悼念活动。在悼念活动上,2名巴拿马共和国礼兵手持白色花环走近公墓里的一块纪念碑,将花环摆放在纪念碑面前,纪念碑旁边旗杆上的巴拿马国旗处于降半旗状态。巴拿马总统科尔蒂索在部分受害者家属的陪同下缓缓走向纪念碑,整理花环上带有国旗图案的缎带,随后现场500多名在场人士集体默哀。在庄严的乐声中,7名巴拿马士兵完成了鸣枪礼。多名受害者家属参加仪式,他们有的为死去的亲人献上鲜花,有的用手摸着亲人的墓碑,甚至失声痛哭。在巴拿马各地,各界民众也举行了一系列悼念活动。在埃尔乔里略地区,民众自发放映相关纪录片,让当地居民了解该地区当年曾因美国军队轰炸受到的巨大破坏。埃尔乔里略社区因聚居不少参与巴拿马运河修建的劳工而形成。由于靠近巴国防军总部,该地区遭遇了美军最为密集的火力攻击,伤亡惨重。
当天,巴拿马共和国教育部也举办了主题为“保存历史记忆——1989年12月20日”的研讨会。来自“1989年12月20日调查委员会”、巴拿马教育部、“1989年12月20日入侵行动受害者家属和亲友协会”等机构的人士受邀参会。“1989年12月20日调查委员会”由巴拿马外交部在2016年成立,其职责是对美国军队入侵期间发生的侵犯人权情况进行调查,撰写相关报告并为补偿遇难者及其家属提供建议。巴拿马教育部官员在研讨会上强调,将在全国7至12年级的课程中,新增美军入侵行动的历史内容,涉及关键历史事件和入侵所导致的后果。为此,教育部门正在更新课程大纲。
2024年12月20日,巴拿马共和国举行“全国哀悼日”活动,悼念在35年前美军入侵时遇难的同胞。当天早上6时起,陆续有市民来到位于首都巴拿马城的“和平花园”公墓,为在美国军队入侵中遇难的亲友献上鲜花或插上国旗。清晨的阳光洒在整齐排列的数十块遇难者墓碑上,不少人在自己亲友的长眠之地泣不成声。
参考资料
巴拿马.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05
解决中国马六甲海峡之困的钥匙——泰国克拉陆桥?.决策与信息杂志.2025-03-05
【史海回眸】入侵巴拿马,美式“正义”碎了一地.环球时报.2025-03-05
拉美观察丨美国入侵巴拿马33年 巴首次举行全国性哀悼|美军|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城.国际在线.2025-03-05
何亮亮:巴拿马前总统诺列加曾是CIA线人 .凤凰网.2025-03-07
巴拿马前独裁者诺列加被法国司法判处7年监禁.北方网.2025-03-07
http://news.cctv.com/2017/05/30/ARTIZCPmZd53qtk3e0BrhTXi170530.shtml.环球网.2025-03-07
美国入侵巴拿马33周年丨战争亲历者讲述民主幌子背后的骗局.光明网.2025-03-05
巴拿马确认1989年美军入侵事件中一名失踪者身份.新华网.2025-03-05
巴拿马确认1989年美军入侵事件中一名失踪者身份.新华网.2025-03-05
巴拿马总统签法案:定12月20日为美国入侵巴拿马全国哀悼日 .湘湘带你看社会.2025-03-05
拉美观察丨美国入侵巴拿马33年 巴首次举行全国性哀悼.国际在线新闻.2025-03-05
巴拿马举行活动悼念美军入侵遇难者 .新华社.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