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隐
郑隐(?-302年),字思远,中国晋朝方士,经学家兼道学家。少壮之年为儒者,通晓儒家五经,解音律,善鼓琴,晚年修道,不问尘世,师从三国著名道士葛玄。他除熟读经书外,兼习九宫、推步、天文、谶记、律历之术,莫不精研,学问博洽。西晋惠帝太安(302年—303年)初年,须发皆白的郑隐感到晋世将乱,于是带着高徒葛洪等五十余人,隐居括苍山(今浙东中南部),授徒炼丹。当时郑隐已年逾八旬,鹤发童颜,登危越险,步伐矫健,年轻弟子也不如他。
弟子葛洪在所著《抱朴子·遐览》中记载道:“余晚充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即道书)……乃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不要:不很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展示)余,余亦多所先见,先见者颇以其中疑事咨问之……又许(允许)渐得短书(即小于一般书)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他书虽不具得,皆疏(记录)其名。”葛洪列举郑隐收藏的道经总计1298卷,这是最早的道经目录,为后来编制中华《道藏》奠定了基础。
正文
左慈、葛玄、郑隐尊奉何神,无直接材料可考。不过他们都是金丹派,那麼我们不妨间接推断,他们主要尊奉的可能是元君、老子。因为金丹派神话中的主要神格,据《抱朴子内篇 ‧ 金丹》所述,应是元君,亦称太乙元君,他是「老子之师」,「天下众仙皆隶焉」。如果说他们兼习三皇派(郑隐的三皇派色彩最浓),那麼他们主要尊奉的也可能是天地人三皇君。因为三皇派神话中的最高神格,据《无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经》所述,应是天地人三皇,他们是由「大有之祖气」化成的,又名天宝君、神宝君、灵宝君。葛洪作为金丹派要角,也尊奉元君、老子,但并未把元君视为最高神格。综观《抱朴子》内外篇,虽然兼综诸子之学,但基本倾向还是儒家的。唐长孺师指出,葛洪的学术是「神仙谶纬之学」、「礼制典章之学」与「阴阳律历之学」的结合,这「正是董仲舒以降汉儒治学的特徵,也是江南儒生自陆绩、虞翻、贺循以至葛洪自己治学的特徵」,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葛洪是汉代遗风的继承人」。 8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主张儒道兼修,「道本儒末」,但他是要以本固末,而不是留本弃末。《抱朴子内篇》说到儒道二者的分工:
升降俯仰之教,盤旋三千之仪,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邪。(〈明本〉)
他是把「祭祀以祈福」这种宗教性活动划在「儒者」的职责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在「神道设教」的意义上,葛洪是毫不含糊的儒教中人。所以,我仍然认为:「葛洪既不是道教组织的成员,也不是道教思想的同情者」,而「後来的道教徒牵强附会地把葛洪引作同道先哲,不过是借重葛洪的博学能文以壮本教声势」。 9
葛洪称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抱朴子内篇‧遐览》)。似乎在葛洪眼中,师傅郑隐也和自己一样,是儒道兼修的儒教中人。我仍然认为,葛洪「本志是要申道义昌儒教而兼济天下,只是因为处境不顺,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修道术以独善其身」。 10 所以《抱朴子》裏没有谈到过与儒教神灵体系不同的另一个神灵体系、另一个最高神格。如果说他心目中有一个最高神格,恐怕还应该是儒教那个介於人格与非人格之间的「天」,其人格化的象徵就是皇帝才有权祭祀的「天帝」 。
人物经历
太安元年,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为躲避兵祸,负持仙药之扑,带入室弟子东投霍山,不知所终。
参考资料
郑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7
今晚报:首位专藏道经的郑隐.南开大学新闻网.2024-03-27
抱朴子内篇 - 卷十九 遐览_国学经典.国学经典.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