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城遗址
葛城遗址,位于宁陵县石桥镇西北十五里葛伯屯村西北50米处,面积为20000平方米。葛城遗址对于探索葛国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探索研究商朝的起源,的地望以及商汤灭夏的路线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简介
葛城遗址位于宁陵县石桥乡西北十五里葛伯屯村西北50米处,面积为20000平方米。夏朝时葛天氏后裔葛伯被封为国君,名葛伯国,建都于此。
《孟子·藤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殷本纪第》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葛城遗址南临高速公路,北距黄河古道10公里,属黄泛区,黄河泛滥,大量泥沙淤积,历经数千年沧桑,很多历史遗迹被湮没于地下,于是才有“葛伯屯里城摞城”的说法。解放后,当地群众在整修河道时,挖出巨型条砖、陶、鬲、罐等古文物上百件,文革时流失民间。,在葛伯屯葛伯国遗址处,这里的地面微微高出平地。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应该是处于高岗上的古葛城。然而,经过四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由于黄河改道、泛滥的不断淤积,古葛国地表上的建筑已经深深地淤积在地下,不复存在。现为责任田。
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上古时期,葛天氏部族就在宁陵县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夏、商、西周时期,宁陵就属葛伯国,葛、葛伯、诸葛三姓同源,祖籍地在宁陵。今年上半年,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通过实地考察认定,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即原夏、商、周时葛国都城遗址,最终达成了宁陵是“葛、葛伯、诸葛”姓氏祖籍地的共识。
历史沿革
葛国建于夏朝,经历了夏朝、商朝、春秋、战国等时期。葛伯国,历史及文献上多有记载,《尚书·商书·仲虺之》:“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宋蔡沈注“葛,国名,今豫州谯郡宁陵县是也。”孔子删订的《春秋》有两处记述葛国:其一、《春秋·一百二十四国·附庸九国》:“葛,赢姓。 ”其二、《春秋·恒公十五年》:“人牟人葛人来朝。”宋家翁《春秋详说》曰:“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裴骃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汉书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宁陵,莽曰‘康善’。孟康曰:故葛国,今葛乡是。’”《后汉书·郡国志·梁国》:“宁陵,故属陈留郡。有葛乡,故葛伯国。”《大明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清《河南通志》有三处记载:其一、卷三《沿革·归德府·宁陵县》:“夏,葛伯国。”其二、卷二十《封建·古先封国》:“葛、葛伯,即与汤邻、放而不祀者。其地去亳百余里,在今宁陵县北。”其三、卷五十一《古迹上·归德府·葛城》:“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国”。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有三处记载:其一、卷一《方舆沿革表》:“宁陵县:三代,葛国,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今商丘市宁陵县有葛城,在汴河之南。”其二、卷二《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其三、卷三十二《古迹略上·葛城》:“在宁陵北十五里,古葛伯国。”清光绪十九年重印的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有三处记载:其一、卷二《地理志·沿革表》:“宁陵,世传以为葛地,唐虞以前属河南省。夏之末,葛伯始见经传。夏,葛伯国,前地理志云:葛在陈留郡之宁陵。一统志云: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国。周,葛。《左传·恒公十五年》‘夏五月,邾人牟人葛人来朝。’杜预云:‘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
葛伯是远古葛天氏的后裔。在此之前,他们在古葛地过着田园般的原始生活。随着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发展,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度却被大禹的儿子启摧毁了,他建立了夏朝,中国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进程。夏启继承王位以后,把伯益的大儿子封在徐州为徐伯,,二儿子蜚廉,封在古葛地为葛伯。葛伯版图的广大并不能代表国力的强大。随着他东方邻居商朝的不断崛起,葛国的生存空间被一天天的侵占和挤压。到了商汤任商族首领的时候,葛伯国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
《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夏朝末年,商国作为一个强大的部族逐渐具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当时商部落的势力范围大概就在现在的商丘市附近,而弱小的葛国在现在的宁陵县北部,位于商汤进攻夏朝的必经之路上,要想进攻夏朝,就必须首先消灭葛国。然而,如果无缘无故的进攻葛国,必然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地消灭葛国呢?于是就发生了“葛伯仇饷”的故事,《孟子·腾文公》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予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也就是说,葛国与商朝为邻,但是葛国平常不进行祭祀,在当时,祭祀祖先是很重要的活动。商汤派人来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用品。于是,商汤派人给他们送来了牛羊等祭祀品。葛伯把这些牛羊都吃掉了,仍然不进行祭祀。商汤派人来问,你们为什么还不祭祀呢?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的五谷。于是商汤就派人来给他们种地,派老幼给种地的人送饭。葛伯就派人抢了这些送饭的人,还杀了一个小孩子。于是,商汤恼怒了,派兵消灭了葛国。宁陵旧志载:“童饷堆在城南二里,又名童相。砖包,高丈余,宽四丈余,长五丈余,今上祀大士。”建国初期,遗址尚存,文革时毁。
商汤征服葛国后,并没有取消葛伯国的国号。但是,它再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方国了。葛伯国经历了夏朝、商朝、春秋、战国等时期,终于走到了它历史的尽头。直到战国的时候,由于葛国逐渐缩小,是鲁国的附庸。后来在宋鲁互相讨伐之间,被宋灭掉。
文物文本现状
葛城遗址分布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葛伯屯南临高速公路,北距黄河古道10公里,整个遗址为不规则形状。
从目前所做的工作来看,因其所处地理位置为黄泛区,土质多沙,黄河冲积形成的堆积层甚厚,文化层的堆积层相对埋藏较深,不易被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遗址周围群众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日益迫切,遗址面临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破坏,风雨侵蚀加上城乡建设和发展对遗址的蚕食和破坏,遗址西侧为黄茶排水沟,每年河水的冲刷已造成遗址小面积的水土流失,今后的形势不容乐观。
自然与人文环境
气候
葛城遗址所在的宁陵县处于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市充分,年平均日照2416小时,温度13.6度。四季鲜明,雨水较集中,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降雨量652毫米。夏天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7度,元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0.3度。
地貌地质土壤水文
处于豫东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比四周高出约1米,西侧是其护城河。遗址本身地貌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质结构比较简单,属于黄河淤积土,地势平坦。土壤以黄色沙土和黄河淤积土为主,地表为褐色可耕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葛城遗址处于淮河,东临陈两河、古宋河、黄河古道,西邻大沙河,
植被和动物
葛城遗址所在地植被较为简单,没有原始植被,多是近几年种植的经济林、木材林和一些草本植物。所种植的树木主要有杨属、泡桐、槐树,榆树、柿树、梨树、石榴树、白腊杆、苹果树、桃树、枣树树等。其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红薯、大蒜、芝麻、绿豆、黄豆等。该遗址所处位置经常出没的野生动物有野兔、红原鸡、野鸭、野猫、刺猬亚科、黄鼬、蛇、花喜鹊、燕子等。家养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狗、鸡、鸭、鹅、鸳鸯、鸽子等。
居民产业交通状况
居民状况:在葛城保护区周围村庄,村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改善。以前的茅草屋、土坯墙已不复存在,平房也越来越少,大多依靠劳动致富、打工致富,楼房已逐渐成为居民居住的主要场所。
产业状况:由于这一带历史上水资源都较为丰富,地势也比较平坦,农产业发展较为集中,主要以种植农产品为主。主要种植的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白腊杆。
交通状况:该遗址所在地交通非常方便。遗址东侧是通往宁陵县城的特修公路。距北侧连霍高速约0.5公里、310国道2公里、陇海铁路约3公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1978年,社科院郑光带队来此调查勘探,基本确定为古葛伯国遗址。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7日,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带领下,经过考察专家考察组得出共识: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在宁陵,宁陵还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祖籍地。
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7月,根据商丘市文物管理局要求,宁陵县文物馆对葛城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划定。
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根据考古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商亳位置的佐证等,一致认为,葛伯国在宁陵县已经确定无疑。
2008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
近几年来,宁陵县委、县政府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在酥梨经济、生态旅游、梨文化上大做文章,倾力打造“一人(吕坤)一景(万亩梨园)一文化(葛天文化)”生态旅游农业的新格局。先后建成了明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出的思想家吕坤墓地景区、人文始祖葛天文化的古葛城遗址景区的旅游路线,每年来葛城遗址观光、拜祭的游人都很多,面对更加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葛城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下面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葛城遗址下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说明如下:
1、结合我县对葛城遗址葛天文化的发展思路,以及葛城遗址在历史、学术的重要性,其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不容低估,下一步应结合宁陵县文化旅游规划实际对葛城遗址做出《葛城遗址专项保护和利用规划》。
2、加强对葛城遗址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深挖葛城遗址历史文化内涵,以增强葛城遗址在河南省的文化底蕴。
3、积极争取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加强对整个葛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
四有工作情况
保护管理机构
2006年5月,宁陵县文物馆与石桥镇葛伯屯村委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成立业余文物保护小组,并有一位村干部具体负责。2006年12月,葛城遗址由宁陵县文化局和石桥乡人民政府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
保护范围
2006年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保护范围和建 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具体是:以中间土路为标志,往南至130米,往北至70米,从西边河道起往东至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南北小路,南至生产路南50米,西至河道西侧50米,北至取土区北50米。
保护标志
该遗址共有标志牌2块,其中一块正面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葛城遗址/宁陵县人民政府制/2005年3月”,背面为“葛城遗址”简要介绍。该标志牌高2米,宽2.2米。另外一块正面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葛伯国遗址/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 商丘市文物管理局 宁陵县人民政府立/2006年11月”,背面为简要介绍。标志牌高2.2米,宽0.8米。
保护档案
葛城遗址的文物保护档案已与于006年4月建立,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本现存于宁陵县文物管理所。
价值评估
葛被封国之始。葛国建立后一度强大,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国,当时与商国相邻。《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商二国均为三等爵位——夏朝的伯诸侯国。开始时,商国仅70平方公里,葛国疆域较大,其四至为:北定陶区,南戈(今太康)、西老丘(今开封市)、东虞(今芒)。其历史价值体现在:
历史价值
葛城遗址作为宁陵县的古迹单位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的历史科研价值。葛城遗址是夏朝时期的一座首都。由于葛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于夏、商汤的关系,所以其所在的都城无论从历史研究价值方面,还是从文化开发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进都起着其重要的作用。
艺术价值
上古时期的葛天氏部族首领葛天氏创制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不仅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乐舞,而且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的主要源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葛天氏之乐”至帝尧时变为“大章”,帝舜时为“韶乐”,大禹时为“夏乐”;以至后来的官方武舞干戚、文舞羽旎、民间散乐、夷乐等等。“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在今天的宁陵,经过数千年流传已不够完整、濒临灭绝;但宁陵民间一些音乐、歌舞中仍保留有许多“葛天氏之乐”的痕迹。不仅可以让后人了解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活的片断,而且还显现了葛天氏族部落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求生存的同时,在原始农业、原始歌舞、原始气功保健等方面的艰辛探索及不朽业绩。为进一步研究、挖掘、恢复我国这一音乐、舞蹈的“活化石”,拯救民族音乐、歌舞之根、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文 旅游价值
葛国亡国以后,子孙以国爵为氏。许多姓氏就是来源于葛伯国, “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源地就是这里,每年都有着许多的葛氏后裔组团来此拜祭先祖,它所连接的文化根脉令百万华夏葛氏后裔为之向往。数以百万的民间资本毫不吝惜的地回故土,就是要让这种根脉茁壮成长并福荫子孙。我们注意到近些年到商丘市祭祖建祠的现象,尽管尚未大范围展开,但仅有的少数几个项目已经令人惊诧,像商丘的”三陵台“,寻根问祖的游子毫不吝惜百万元之巨的投入,所建项目不但为宗族顶礼,还成为具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的旅游资源,因此,依托于祭祖活动将带动当地文化纪念产品生产、制造、宣传、服务、旅游、零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商丘地名荟萃》.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