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是一部记述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作者是周处。此书主要记录阳羡一带的岁时、祭祀、饮食、物产、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作者简介

周处(生卒年不详),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少时失去父母,年未二十,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邻人视为祸害。周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根据民众请求,独身一人杀死害民已久的“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然后出外做官。曾任孙吴东观左丞。西晋平吴后,任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继任广汉市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又任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及氐人齐万年叛乱,朝臣都仇恨周处“犟直”,皆荐其可从夏侯骏西征。人或劝告他:“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晋书·周处传》)后果战死沙场,被追赠为“平西将军”。

书籍简介

《阳羡风土记》是一部记述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

此书主要记录阳羡一带的岁时、祭祀、饮食、物产、地理。例如,关于阳羡地理环境,书中记载,“其地理则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西南有泉,常有紫黄色浮见水上,出金之地也”,“西有洮湖,别名长荡湖”,“东有大湖,中有包山,山下有地穴潜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湖地脉也”。

关于岁时风俗,书中记载,阳羡人在五月“俗多禁忌,盖屋及暴荐席”,“端午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绘,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竟渡”;“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市有奕奕正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者”;“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樧以茱萸烈气成熟,色赤,折其房以插头髻,云辟恶气而御初寒”。

关于除夕的习俗:相互赠送,称“馈岁”;相邀一起吃饭,称“别岁”;大家终夜不眠,等待天明,称“守岁”。此外,除夕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爆竹。

关于端午节。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吃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仁粽”。当时江南地区,人们已普遍用叶裹糜子粟枣的粽子,叫简粽,也叫角黍。在门口挂艾草、菖蒲等物,是因为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艾草像虎,或剪裁成小虎的形状,蒲削成剑的形状,都是为了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关于花草,书中记载,“茱萸,极也,九月九日成熟,色赤,可采食也”,“鹿,宜男草也,高六七尺,花如莲,宜怀孕妇人佩之,必生男”,“枇杷,叶似油栗,似杏,小而丛生”。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宜兴市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

版本

隋书·经籍志》说这部书有“三卷”,新、旧《旧唐书》“艺文志”和“经籍志”说有“十卷”,刘知几《史通·补注篇》称其“文言美词,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者”。然唐以后该书惨遭亡佚。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王谟于群籍十九种中采获九十七条,编入所辑《汉魏遗书钞》“别史地理书类”,然刊布未广,版已被毁。后来金武祥又搜采它书所引,在王漠辑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刊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