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
通天河(英文名:Tongtian River),是长江上游的干流,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全长813千米,流域面积7.09万平方千米;其上游为沱沱河,自当曲河口始称通天河,至玉树市结古镇称金沙江。
通天河地处青藏高原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平均海拔约4470米。通天河干流呈弓形,流域内部和边缘有许多山脉,分割出盆地和宽谷。通天河流域处于低纬高原的寒冷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流域内处于半封闭状态,上段属高寒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干燥,寒冷、多风,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通天河流域有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雪豹、水母雪莲等珍稀动植物种。
在战国时期,通天河流域就已经有羌人生活,后由于秦国的不断强大,制约了西部羌人向东方和中原迁徙,秦献公向西扩张后,青海湖东部的羌人西迁至青海的西南边陲玉树市地区。唐朝初期,通天河流域属于吐蕃王朝。现通天河流域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区内聚居着汉、藏、蒙古、土、回、满、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是长江上游的畜牧区之一,但区域内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通天河流域还有三江源国家公园、通天河水利风景区和文成公主庙、通天河晒经台等风景名胜。
命名
通天河,藏名“哲隆(འབྲི་ཀླུང་།)”或“哲曲(འབྲི་ཆུ།)”,藏意为“牦牛河”,在古时认为,通天河源于牦毛石下而得名。《青海图说》载:“长江古名丽水,一名神川,其上流蒙名木鲁乌苏河,州曲,或直曲、周曲,普通曰通天河。”《西藏图经》中的《金沙江源考》载:“金沙江南源,番名植曲,《玉树图》作州曲,番语,水多乱石之义也,蒙古穆鲁斯乌苏。”古籍《曲园琐记》中有“通天河相传为天河下游”的记载,顾名思义是通往天都的河。
位置境域
通天河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经纬度范围是东经32°39′-35°78′,北纬90°50′-97°56′,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平均平均海拔在4470米,通天河流域分布着玉树市、称多县、治多县及曲麻莱县三县一市。通天河上游为沱沱河,自当曲河口始称通天河,至玉树市结古镇称金沙江。它是当曲沱沱河与当曲汇合于囊极巴陇,由此处往东南到玉树县巴塘河口附近的直门达这一段长江上游。向东流进入治多县,至莫曲汇口折向东北流,在北麓河汇口附近成为治多县、曲麻萊县的界河。至科欠曲汇口以下改向东南流,在香列楚拉勃登与楚玛尔河口处流出江源区。
流域水系特征
通天河流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北支发源于昆仑山脉,流经楚玛尔河后与通天河汇合,南岸干流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乌拉山的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在流经雅西后与唐古拉山口的当曲河汇合后为通天河,在玉树县直门达汇入金沙江,通天河干流河段全长约813千米。通天河支流右岸有当曲、莫曲、牙哥曲、科欠曲等,左岸支流有北麓河、楚玛尔河等。通天河流域内有湖泊3110个,湖水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个,水面为0.5平方公里至10平方公里的有27个,流域内有冰川覆盖。
干流河段
通天河干流河道长813千米,流域面积14.06万平方千米。通天河流域北起昆仑山脉,与格尔木河相邻;东北以巴颜喀拉山脉为界,与黄河源为邻;西临澜沧江。通天河自德曲汇口以下,左岸与雅砻江相邻,两河平行向东南流,通天河干流可分为三段:当曲汇口以下至楚玛尔河汇口以上河段。河道长约310千米,平均比降0.8‰,河道流众多,水流缓慢,河谷开阔,谷底宽1-3千米,局部河段达10千米,属宽谷型河道。河滩多草地沼泽。区间大小支流众多,现代冰川及湖泊沼泽广布,较大支流右岸有当曲、莫曲、牙哥曲、科欠曲等,左岸支流有北麓河、楚玛尔河等。
楚玛尔河汇口至登艾龙曲口河段,河道约长200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1‰,河床高程4000-42000米。河谷开阔,谷底宽1-2千米,两岸山头高出河床300-500米。河道由上游向下游逐渐束窄,横断面呈不对称梯形或宽“U”形。河段本段系由高平原丘陵区转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区间有较大支流,右岸有聂恰曲、登艾龙曲,与澜沧江为邻,左岸有色吾曲。
登额曲汇口以下至巴塘曲汇口,河道长约300千米,平均比降为1.55‰,河床高程3500-4000米,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两岸山顶高出河床500-600米。河谷略“V”形或“U”形断面,属高山峡谷区。区间较大支流右岸有叶曲、巴塘曲等,左岸有德曲、曼宗曲等。
主要支流
然池曲
然池曲又名日阿尺曲,是通天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日阿尺山,又称曲玛牛,为藏语音译,意为“浑浊的红河”。然池曲位于治多县境中部,发源于日阿尺山西南的苟鲁日旧东7.5千米处,河源海拔5080米。上游名称鄂茸曲,为间歇河,每年7-10月间有水流。然池曲全长111.6千米,流域面积2587平方千米,河口海拔4440米,落差640米,河床平均比降5.7‰,河宽8-16米,沙质河床。流域内气候干燥,平均年径流量约1.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约4.1立方米每秒。
莫曲
莫曲系藏语音译,是通天河右岸一级支流。莫曲流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和治多县,发源于杂多县西北隅的扎那日根,源头海拔5550米。莫曲全长146公里,流域面积8654平方千米,河口海拔4391米,差1159米,河床平均比降7.9‰,多为沙质河床。莫曲上游河宽6米-10米,下游45米-58米。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平均年径流量约11.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每秒。
牙哥曲
牙哥曲,又名牙曲,意为“美丽河”,位于治多县中部,发源于治多、杂多两县交界处的荣卡曲莫及山,全长约112公里,海拔5517米。流域面积2985平方公里,河口海拔4362米,年平均径流量约3亿立方米,河床平均比降10.3‰,流域内有大面积沼泽,水质优良。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多年平均流量约9.47立方米每秒。
北麓河
北麓河又名勒玛曲,意为“红铜色的河”,通天河左岸一级支流,它流经玉树藏方向自治州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发源于治多县西部苟鲁山克错(特拉什湖)东北的勒迟嘛久玛山西端,源头海拔5081米,河道海拔4546米。北麓河全长约205.5千米,流域面积7966平方千米,河口海拔4325米,河床平均比降3.7‰,河宽30米-56米,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平均年径流量约3.9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约12.6立方米每秒。河床多为砂砾石,两岸有沙漠戈壁分布。
科欠曲
科欠曲又叫口前曲,意为“大湾河”,通天河右岸一级支流,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发源于兴赛莫谷雪山,纵贯治多县中部。科欠曲源头海拔5587米,全长156千米,流域面积3552平方千米,河口海拔4275米,河床平均比降8.4‰,径流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平均年径流量约3.5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1.3立方米每秒。
主要湖泊
通天河流域内有湖泊3110个,湖水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个,水面为0.5平方公里至10平方公里的有27个。
苟鲁错
苟鲁错又称苟仁错,位于青藏公路84道班以西20多公里处,是一个内流咸水湖。湖面海拔4666米,湖水面积26.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20.4平方公里,流域内有小湖135个,流域内总湖水面积约44平方公里。
苟鲁山克错
苟鲁山克错又名特拉什湖,是通天河流域内流咸水湖。湖面海拔4808米,湖水面积67.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37.1平方公里,流域内有小湖238个,湖水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
冰川
通天河流域冰川属大陆性山地冰川,冰川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脉北坡,昆仑山脉有也现代冰川发育。通天河流域的当曲流域冰川覆盖面积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沱沱河冰川储量380.97亿立方米,当曲冰川储量793.04亿立方米,楚玛尔河冰川储量54.99亿立方米,通天河上段冰川储量17.85亿立方米,尕尔曲的冰川面积187平方公里。
湿地
通天河流域在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带沼泽连片广布,沱沱河流哉728平方公里,当曲流域7708平方公里,楚玛尔河流域约12平方公里,能天河上段区间流域内有5852平方公里。
径流和补给
通天河下段直门达站多年年平均流量为37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19亿立方米。流域内天然落差940米,平均流量每秒400立方米,年总径流量约130亿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0.74克,干流水力理论蕴藏量近300万千瓦。通天河一级支流年径流量均不大,最大为莫曲11.7亿立方米,最小为细曲2.65亿立方米。
通天河流域径流直门达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5.9亿立方米,该区径流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径流年内分配受降水、气温等自然因素影响,集中在5-10月,占年径流量的87.3%。径流的地区分布趋势呈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内平均年蒸发量为1461.2毫米,沱沱河沿曲麻莱和玉树分别人1609.9毫米,1369.9毫米和1403.6毫米。该地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三类,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一般深度在5-25米之间,地下水补给水资源有54.04亿立方米,补给模数为3.9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通天河流域沱沱河以北湖水大多咸化、盐化偏重,沱沱河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有的矿化度在300mg/L左右。沱沱河沿水微咸,含盐量为3.447g/L,曲麻莱仍达0.961g/L。
其它地理特征
气侯
通天河流域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寒冷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周围是高山,海拔4000米以上,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区。通天河流域处于半封闭状态,上段属高寒气候区,西风带控制区,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平均气温-24.8℃,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流域下段河谷地区,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气压低、空气稀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为海平面的43%,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通天河流域内无明显四季的区分,只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与冷暖两季的分别,由于干季降水少,在一月份到五月份之间经常会出现沙尘暴天气。该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87.7毫米,年平均降水总量533.9立方米。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5-10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92.5%。降水量空间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内在每年的九月下旬至次年的三月为降雪期,但积雪时间较短,一年四季都有降霜,秋季最大,西部沱沱河沿镇年平均降水量267.1毫米,中部曲麻莱县年平均降水量410.8毫米,东南部玉树市市年平均降水量485.1毫米。
地质
通天河流域地质属通天河优地槽带,位于南巴颜喀拉山冒地槽南侧,西起西金乌兰湖,东南延伸经苟鲁克错,扎河而出江源区。流域内由中基性—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及野复理层系组成的上三叠统。流域内断裂发育、分叉合并而使各地层单元呈构造透镜体产出,构造垒堑相间,东段发育有大量顺层辉长岩,超基性岩群,西段有超基性岩、基性岩,拉斑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昆仑山脉系岩有千枚岩、花岗石、片麻岩、硬砂岩和云母片岩等,属唐古拉山脉系岩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等。
通天河流域从北向南横跨东昆仑山脉华力西冒地槽褶皱带。地层以楚玛尔以通天河断裂为界,以北属巴颜喀拉山区,二叠系及三叠系特别发育,三叠系为经受区域变质的碎屑岩为主。南属唐古拉山脉山区,除石炭系、二叠系较发育外,广布的三叠系以未遭受区域变质的碳酸盐岩为主,侵入期由北向南逐渐变新。唐古拉山燕山喜马拉雅山脉期,侵入岩从酸性-超基性岩均有,以酸性岩居多。
地形地貌
通天河流域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高3000米~4000米。通天河流域上段河谷开阔,河槽宽而浅,两岸有山丘。通天河流域下段河道顺直,河槽稳定,水流比降增大,山势增高,海拔由4000米下降至3000米,形成峡谷河流。流域内部和边缘有许多山脉,分割出许多盆地和宽谷,形成了各种地形地貌,如高原平原丘陵、山脉、冰川、冻土、谷地、盆地等。高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和缓,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近5000米。通天河干流流经谷底地形主要包括巴颜倾山区宽2-3公里的宽谷,莫曲汇口附近宽4-5公里、河床较浅的区域,牙哥峡宽度仅为100-200米的峡谷以及科欠曲汇口至楚玛尔河河口宽12公里的谷地。
土壤
通天河流域土壤主要为毡土和钙土,分布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2.6%和22.1%。通天河高海拔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约占7.6%。区域内水稻土面积只有5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02%。区域内棕壤、褐土、草甸土、甸沼泽土、草原风沙土、粗骨土占有较少的比例。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通天河流域的野生动物有哺乳纲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纲48种。流域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野牦牛、西藏野驴、藏羚、盘羊、藏原羚、白唇鹿、猞猁、雪鸡等,其中大部分都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
植物
通天河流域向南到唐古拉山脉北坡,分布着秦艽、网脉大黄、镰形棘豆等高寒草甸类植被。通天河流域以北到风火山以南广大地区植被为高寒草原类,分布着木麻黄、茵陈蒿、葶子等,沱沱河两侧藏茵陈变有少量分布,高山冰雪砾石坡中分布有水母雪莲。
自然保护区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市隆宝镇境内,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等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内有五个大小不等、水深0.2-0.4米的湖泊,有植物30多种,兽类7种,其中雪豹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昆虫20多种,其中有4种珍贵的高原蝶类。野生鸟类5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鸟类有黑劲鹤、黑颧、胡兀鹫、白尾海雕、玉带海雕5种。1986年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都兰县相接,总面积3660万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以山地地貌为主,海拔4000-5800米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保护区内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2000年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通天河流域平均海拔3500米,是高原灾害的多发区,因为独特的地理区位,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三种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其中,气象灾害主要有雪灾、低温冻害、暴雨、冰雹等,雪灾频率非常高,对西部杂多、治多、曲麻莱 3 县的牧业发展危害较大,冰雹、霜冻则对东部玉树市、称多等地的农区有较大影响。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尤以地震灾害较为频发,通天河流域位于玉树—甘孜断裂带,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且影响较大,常常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生物灾害主要有鼠害、病虫害、狼灾、熊灾等。
自然资源
通天河流域的矿产资源铜、铅、锌、银、金等相对丰富,通天河支流科欠曲流域中有沙金矿床区,当曲河源头有不用提炼就可以使用的天然碱;生物资源中有独特的高原生物圈,通天河流域涵盖青海省的重点保护动物,野生植物资源种类较多,其中独特的药用植物冬虫夏草,其产量受自然条件限制,在每年夏至到来前的半个月人们就开始在聚落周边的山坡草场上开始采挖。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黄河上游流域的部分羌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秦国的不断强大,制约了西部羌人向东方和中原迁徙,使得河湟地区的羌人开始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62年期间,秦献公向西扩张,秦兵打败了狄戎和戎,青海湖东部的羌人西迁至青海的西南边陲玉树市地区。东汉至唐朝时期,通天河流域形成几个相对较大的部落联合体,有多弥国、南北朝时期统治玉树大部分地区的苏毗以及唐朝时期的吐蕃王朝。
唐朝初期,通天河流域属于吐蕃王朝。元朝时期,通天河流域为归吐蕃路宣慰司管辖,并推行土官制度,属“朵甘思”。公元 1288年,元朝设置了吐蕃等多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将藏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元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下。明朝时期沿袭元朝的治藏制度,仍属朵甘思宣慰使司。明朝在通天河流域设置“毕力术江卫”。公元1434年后,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藏区占据统治地位,宗喀巴的弟子丹玛·堪钦云丹巴在通天河流域修建了拉布寺为代表的格鲁派寺院,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在通天河流域传播。
清代,图鲁拜呼率蒙古和硕特部徙牧青海,继而通天河流域成为和硕特部的势力范围,1731年,清政府在西宁市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管理青海,从此通天河流域也由西宁办事大臣统辖。民国时期,由马氏家族统治青海,期间发生“青藏玉树之争”“北洋政府昧于一地两名,批复隆庆(今囊谦县)归川,玉树归甘肃省。”该批复遭到甘肃当局反对,并派出周务学、周希武等人前往玉树勘察边界。勘界报告上报北洋政府后,1915年明令玉树二十五族仍归甘肃管辖。与此同时,在通天河流域建立驿站,设立玉树理事,办理当地民刑事务。解放后,通天河流域分别设立了玉树县(今改为玉树市)、称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
人口和民族
通天河流域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区内聚居着汉、藏、蒙古、土、回、满、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比最高,汉族次之,其他民族占比较低。根据青海省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截止至2021年),本区常住人口将近达425199人,人口大多数分布在东南部的玉树市、囊谦县、杂多县及称多县境内,西北部的治多县、曲麻莱县人口分布较少,人口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稀”的特征。
宗教信仰
通天河流域是藏族聚集且全民信教的群体,早期由苯教占主导地位,通天河流域出现过多座苯教寺院,毗卢遮那(བེེ་རོ་ཙ་ན།)译师到康巴藏区弘法时,囊琼寺改宗为宁玛派寺院。公元七世纪佛教引进后,青藏高原苯教陈铁钢的格局发生变化,佛教由汉地和吐蕃两个路线不断传入通天河流域。藏传佛教一般认为是文成公主入藏时期,行沿唐蕃古道抵达玉树市地区的通天河流域时传入的。通天河流域进入苯教与佛教并存的局面。11世纪以后,佛教在藏区弘传,并向蒙古高原等地扩散,形成具有特征的藏传佛教 。其中格鲁派是现今通天河流域主要信仰的派别,是藏语音译,意思是善归派,以严守望戒律为主要教义。通天河流域的主要宗教活动包括有,刻玛尼石、转玛尼石堆、阿育王塔、挂唐卡装饰等活动,同时该流域信奉多神,认为万物有灵。
社会经济
农牧业
通天河流域第一产业包含农业、畜牧业,畜牧业是通天河流域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主要的牲畜有野牦牛、绵羊、山羊;主要的农作物有枸杞、稞麦等。通天河流域畜牧业截止2021年,牛饲养数量最多,数量占比最大,饲养牦牛数量最少的是曲麻莱县,有97.76万头。曲麻莱县羊的存栏数量有12.61万个羊单位,治多县有11.25万个羊单位。通天河流域,曲麻莱县和治多县是重点扶持的养羊产业县。流域内生态畜牧业发展中,治多县羊毛生产数量最多,达到81吨,杂多县的奶类产量达4151吨,肉类4599吨,羊毛43吨。称多县奶类产量4253吨,肉类3305吨,羊毛32吨。治多县奶类产量4128吨,肉类3876吨,羊毛81吨。曲麻莱县奶类产量3962吨,肉类4765吨,羊毛35吨。农业方面产值最少的是治多县,为62752万元。牧业产值最多是杂多县,产值为72449万元,最少的是治多县,产值 为48211万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高为曲麻莱县81.08%。
旅游业
通天河流域有丰富的资源,境内有多拉布民俗村、结古寺、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文成公主庙等传统文化景区。流域海拔较高,旅游资源保存完整,但流域内旅游专业人材缺乏,景点内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影响通天河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天河流域发展特色旅游,从玉树市至杂多县、曲麻莱县形成源头文化旅游带。玉树至治多县形成格萨尔文化旅游带。玉树至称多县形成民俗文化旅游带,从而形成通天河流域的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
水利工程
马日给水电站
马日给水电站位于青海治多县境内的通天河干流上游沱沱河与当曲河汇合处。站址以上流域面积4893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42立方米每秒,正常蓄水位4470米,调节库容3亿立方米,最大水头16米,最小水头10米。马日给水电站年发电量0.598亿千瓦,该水电站便于向青藏铁路线输送电能,实现青藏铁路的电气化营运。
牙哥水电站
牙哥水电站位于清海省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境内的通天河干流牙哥峡处,河床窄坡降陡,站址以上流域面积6304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77立方米每秒,正常蓄水位4410米,调节库容14亿千瓦。牙哥水电部与马日给水电站联网运行,更好地调节库容能保证枯水季节出力。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通天河流域是长江的源头,通天河地区出现冻土和冻土环境退化,冻融侵蚀等问题,冰川总面积减少的速度加快。由于工业产品的丰富及便宜,通天河流域交通便捷,大量的产品包装给通天河流域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通天河流域草场缩小,土地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植被退化
通天河流域主要植补类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退化速率升高。通天河流域重度退化草地面积为374.34万平方千米,中度退化873.47万平方千米,其在黑土滩型退化战16.81%,沙化型退化草原占16.81%,毒杂型退化草原占32.15%,据遥感监测分析,退化草原每年以2.2%的速率继续退化。
土地荒漠化
通天河流域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治多县和杂多县两县境内当曲、林玛尔河、通天河沿河阶地及河滩地,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94221平方千米,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24.85%-40.47%,此外,保护区植被严重退化后形甩的次生裸地面积又达854220平方千米,约战长江源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20%,主要分布在治多县、称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境内的通天河队地及楚玛尔河滩地。由于采金、修路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造成保护区土地沙化面积6000平方千米,次生裸地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
通天河流域由于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减小、鼠虫害严重、滥采滥伐,流域内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1711平方千米,玉树藏族自治州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640平方千米。通天河流域有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冻融侵蚀等一系列问题,按遥感数据显示冰川面积正逐年减少,减少的速度呈现加快趋势。沱沱河源头冰川退缩率达7.4%-9.1%,当曲源头冰川退缩率达8.25%-9.9%。通天河流域痧冰川减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变暖使冰川表层温度升高,秋、冬季升温拉长冰川活动层升温时长,使整个冰川活动层的作用时间延长,以致冰川表面消融加快。
环境保护
通天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长江流域的水质,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居民生活,目前,通天河流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执行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源头保护水土流失。目前,在长江源保护区自发植树巡护队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封育管护区,防止局部地区沙漠化防治,人工补植,鼠害防治面积,加强沼泽湿地保护面积。桶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利用好生物治理模式与工程治理模式,防治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风景名胜
通天河晒经台
通天河晒经台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玉树县县城东部,结古镇东面,通天河大桥南岸的直门达渡口附近有一块大青石,旁边有几颗古柏,树上挂满经布,称作经幡。大青石上刻有文字,梵语依稀可见。当地藏民在晒经台周围挂经幡,垒桑台,在此敬佛祭河。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即贝大日如来佛寺石窟,唐代佛教摩崖石刻,位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贝达社境内,距州府结古镇20千米。寺内由大日如来佛,佛殿左、右藏、汉刻文,章冈及卓拉摩崖组成,造象始凿于公元642年左右,653年完成。寺内容有大日如来佛及八大菩萨浮雕、古藏文刻文“所依能依颂”“祝辞”“具摩崖简志”、汉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章冈的十方佛和古藏文《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石刻。
通天河水利风景区
通天河水利风景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依托通天河干流和聂恰曲、益曲、巴塘河、扎西科河等几条支流而建,河道全长361千米,景区面积1561平方千米,是自然河湖开型水利风景区。通天河水利风景区有通天河第一湾、聂恰曲峡谷和鲤鱼山等自然景观,文成公主庙、禅古寺、玛尼石堆、藏族民俗村等人文景观。
相关文化
岩画
通天河流域岩画,借鉴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得出岩画的车辆均为独车,可以探讨出岩画的年代大致划分下限为春秋时期,上限则到商朝或更早。1985-1988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进行岩画研究,发现岩画地点13处,汤惠生教授运用综合比较分析法,第一期岩画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前500年,第二期岩画在公元前500年至前300年,第三期岩画年代在公元前后,第四期岩画年代在公元前7-9世纪。
散文
朱奇在他的散文集中收录一篇散文《壮哉,通天河》,文中记载作者二十五年前在直门达水站的日子,并描写了记忆中的通天河的地理位置,通天河的样子,以及通天河周围的环境,通天河的生态情况。作者对通天河的鱼记忆深刻,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通天河的鱼。
《西游记》
由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中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这一章节中讲述唐三藏师徒四人来到通天河畔的陈家庄,河中有妖怪,每年要用童男童女进行祭祀,孙悟空和猪八戒为救陈家庄百姓,孙悟空变作童男陈关保,猪八戒变成童女一秤金,在庙里等候妖怪,最终擒得妖怪解救陈家庄的百姓。
糌粑节
通天河流域卓木其村每年藏历的2月21日进行的地方特色的节日,是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糌粑节是苯教的一种献血祭祀活动,活动时村民把事先制作好的一只巨大的白雄鸡模型请到村里的格秀经堂,后抬到村里的广场进行祭祀活动。
参考资料
The Tongtian River, a mythical tributary.中国日报网站.2024-03-22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万方数据.202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