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惠平,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双龙汉墓出土的汉代古尸的主人。该墓葬于2002年7月发掘,其棺内出土刻有“凌惠平”的龟钮铜印而判定女尸主人即为凌惠平,其生活的年代为西汉中晚期。2023年3月,连云港市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确定凌惠平实为“氏惠平”,系双龙汉墓男主人“淩舜”之妻。
“凌惠平”女尸出土后,尸体皮肤新鲜白皙润泽,身长1.58米,体重25.5公斤,毛发发根清晰,皮肤除局部有破损,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脊柱很直,足底纹路清晰,年龄在50岁左右。“凌惠平”女尸是继马王堆汉墓辛追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的中国第三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中国长江以北属首次发现。
“凌惠平”古尸现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据推测,凌惠平生活的家族富贵显赫,一生安逸舒适,所以就保留了丰满的颅骨形状,这为复原工作提供了便利;赵教授说,凌惠平圆形脸,柳叶眉,双眼皮,中国樱桃小嘴,堪称“绝世佳人”。
古尸出土
发现古墓
2002年7月7日,距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司机正在操作,突然发现机械运转吃力,当时以为是碰上了地下岩石,再加足马力一使劲,意外发现挖出来的竟然是一具棺材和一些木板(后确定为盖板与北侧板),便立即向施工负责人报告,从墓葬形制初步确定为汉墓。
发掘过程
7月8日上午,抢救性发掘工作开始,首先清理出墓,由于墓穴已被挖至椁室盖板,该项工作很顺利地完成了。从已有平剖面看,墓葬为土坑竖穴木椁墓,挖掘在灰黄板结的山土上,墓壁与椁室间填充10余厘米厚的青膏泥。平面呈“刀”字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3.6米。北侧一椁盖板和边板及其下棺已在7月7日被挖掘机一齐掀出坑外,而其余部分状况良好。用清水冲洗墓室较长部分余下的东西向两块各长3.4米、宽0.9米、厚约0.24米的椁室盖板时,在中间一块右下角发现凹印隶字“东公”。在移走大小大致相同的5块南北向紧凑排列的盖板(长1.27米,宽0.48米,厚0.23米)后,却发现其下有另一较小椁室,紧挨着北部椁室,且内只有一口棺。至此可见整个墓的布局为一穴两椁室四棺,南椁室内单棺为4号棺,北椁室内由南往北依次为1号棺2号棺(“东公”棺)3号棺(最早发现的弃置墓室外后发现为“凌惠平”之棺)。揭开椁盖板下一层薄薄的所谓“天花板”时,发现两个椁室内均积满了地下水。首先排水,该墓唯一的北椁室脚厢抽空水、清除淤泥后,打开了墓室中的三口棺,同样浸满了积水,略显清亮,棺内沉积着一层细细的淤泥,其中2号棺清晰可见保存完好的人骨架(后经医学专家鉴定为男性,40多岁)。4号棺内四散飘浮着大小不一、形状多样的漆盒(杯),有圆形、方形、耳形,光亮如新。然后将清理出的3号棺运回连云港市博物馆待次日整理。
身份确认
考古人员在3号棺里清理出图案精美的长方形漆盒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枚边长为1.3厘米的青铜印章格外引人注目,印钮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龟,上面清晰地刻着“凌惠平”,由此判定女尸主人即为凌惠平,其生活的年代为西汉中晚期。
出土状况
整体情况
考古人员打开3号棺棺盖后,出现一具仰面漂浮在棕褐色棺液上的古尸,尸体皮肤新鲜白皙润泽,像是刚刚洗完澡,或刚游过泳。经测量,古尸身长1.58米。经鉴定,古尸为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
外貌
2002年12月,由曾经成功复原马王堆女尸头像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赵成文教授对古尸凌惠平头像进行复原。据推测,凌惠平生活的家族富贵显赫,一生安逸舒适,所以就保留了丰满的颅骨形状,这为复原工作提供了便利。赵教授介绍,凌惠平圆形脸,柳叶眉,双眼皮,中国樱桃小嘴,堪称“绝世佳人”。
身体
2003年6月,在上海、南京市的古尸研究及医学专家的主持下,对汉代女尸“凌惠平”进行了扫描和尸体解剖,为“凌惠平”提供病理学和体质人类学上的资料。扫描结果表明,其左眼球比较完整,脑组织仍清晰可见。测量结果是身高1.58米,体重25.5公斤,头发发根清晰,皮肤除局部有破损外,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脊柱很直,足底纹路清晰。解剖结果表明,脑组织萎缩约二分之一,但保存完整,大脑额叶沟回清晰,小脑呈碎块状,三叉神经保存完好。女尸内脏器官保存完整,女尸的肺部呈灰色,似乎存在炭类物质,初步分析可能与她生存的小环境即家庭有关,如家中常用取暖手炉或生炉子等造成室内传染所致。女尸牙齿保存完好的有28颗,但磨损程度要比现代人大,可能与当时人们大多吃粗硬的食物有关。
衣物
身份辨析
考古学研究表明,凌惠平所在的墓葬时代为西汉中晚期。墓男主人“东公”及女主人“凌惠平”随身的龟钮铜印表明他们的身份不低,而且当时的“东海太守”、“河南都尉”等地方高官也曾派下属官员拜访。按照汉代的礼制与官员等级制度,俸禄在2000石或侯一级的贵族、官员(约相当今天的地区专员),才享用龟钮铜印。该墓出土大量精美的器物(漆器中仅女性使用的盒就有圆形、长方形、马蹄形等多种形状)和漂亮纹饰(栩栩如生的老鼠、行云流水般的云气纹),充分反映了墓主人突出的身份。2号棺内的“东公”与3号棺内的“凌惠平”确定为男、女主人。
随葬文物
一号棺出土铜镜、铜刷、木梳篦等,二号棺出土一批木以及铜镜、铜印、铜刷、铁剑、毛笔、 石板砚、木梳篦等。三号棺出土银戒指,铜镜,铜印,木线绕,木尺,漆木针筒,木质衣物疏,木梳篦,角,发钗等。四号棺出土铜镜,漆七子,木线绕,木梳篦,木俑等。此外,各棺均发现数量不等的五铢钱。
古尸价值
“凌惠平”女尸是继马王堆汉墓辛追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的中国第三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中国长江以北属首次发现。
相关研究
据对棺液样本的测试,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墓葬的发现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为何能在适合细菌生存的碱性环境中完整保存,还需要从医学角度更进一步研究。从墓葬的水体环境考察,海州一带历来深受海水的影响,离墓葬约2公里的孔望山就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而该墓葬水体酸碱度和墓葬及棺内液体的酸碱值大约一致,均呈弱碱性。据考古发掘研究,只要处于地下水经线以下,古墓葬及墓主棺内就不可能不留有大量的水。换言之,即使“凌惠平”采取了防腐措施,棺液也不可能是埋葬时就放人其中的,而是长期处在海水水位线以下而慢慢地浸透而进。双龙汉墓4具遗骸中,仅有“凌惠平”能“独善其身”,原因在于“凌惠平”所在的3号棺保存最为完整,丝毫无损,在厚重的棺内顶部还有一层密封极好的、厚约1厘米的所谓“密封板”,而男主人“东公”的同样的“密封板”已损坏,1号、4号棺则无,加上棺内满满的液体,又排斥了空气,为她的保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凌惠平”的发现是历史偶然性造成的。
学术疑点
身份
在棺材内部,发现了一枚龟钮铜印,上面清晰地刻着“淩氏惠平”。汉代时,只有俸禄达200石以上的官员或者诸侯才有资格用龟钮铜印。女子封侯是有历史记载,如吕雉的妹妹吕嬃被封为临光候,东海王刘彊(刘秀的儿子)的三个女儿都接受了封侯。也就是说,凌惠平极有可能也被封侯。
两座西汉墓葬的关系
海州双龙村花园路发现的两座西汉墓葬,头向不一致,规模悬殊,不属于同一家族的墓葬,即二墓除距离较近外可能不存在其他关系。但二墓时代皆为西汉中晚期,且M2位于M1东南仅2.5米处,相互之间应有一定关系。
第一种可能:M2为M1墓主家庭成员墓葬。双龙村花园路M1等级稍高,规模略大,墓室北侧有一大的椁室,内置3棺,葬1男2女,南侧为一椁一 棺,葬1女性,4名死者的关系为一夫一妻二妾,属同一 家庭的成员。M1平面不规则,大致来看,为“凸”字形 状可能更恰当。北部大长方形墓室的椁内,男性墓主的棺居中,左右两侧各一女性的棺,这种合葬形式在 夫、妻、妾的合葬墓中较为普遍,双龙村花园路M1的 最初设计可能就是这一合葬方式,而长方形竖穴墓坑也是连云港市地区西汉中晚期墓葬较常见形式,“凸”字形墓坑明显具有特殊性,当是出于更好合葬需求的改变,甚至存在四号棺内女性去世后,在原墓坑南侧新开挖连通墓坑的可能,较好地体现出一墓之中尽可能安葬家庭中多个成员的内容。M2则反映出家庭成员尽可能葬在一处的内容。因此,M2应是M1墓主家庭主要成员的墓葬,而家庭墓地中,墓葬墓向不太一致的情况也较普遍。
第二种可能:M2是M1的陪葬坑。M1墓室保存较好,出土较多漆器,最突出的是3号棺还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女尸,但墓室中既没有放置有关器物的足箱或边箱,更不见一件陶器或铜质容器等。也许是M1在陪葬品使用及有关 设施设置方面不同于常规,但正常情况下,该墓应该会陪葬一定数量的陶器或铜质容器等,既然墓内无足箱或边箱类设施及有关器物,那就很可能会在墓坑外 相应位置设置的设施内置放有关陪葬品,而最典型的就是器物坑或陪葬坑。西汉墓葬的陪葬坑使用木椁为普遍现象,有的还会在坑内设隔板以分类放置物品,这在汉代王侯墓葬的陪葬坑中较为常见。发掘简报称M2为残墓,亦无人骨的描述,墓坑规模不大,与M1方向也不一致,内有一椁二棺,棺内有简化的日光连弧纹镜、五铢钱币等,足 厢内出土6件木俑,相关内容在某些方面与陪葬坑存在相似之处。M2距M1较近,可能位于同一覆土或封土下, 相似陪葬坑在具有相应等级的墓葬也有发现。由上来看,M2存在为M1陪葬坑的可能。
展览与保护
2008年,为将保护和利用更好结合,连云港市博物馆打造了“千古之谜——凌惠平”主题陈列,展示了“凌惠平”的千年不腐之尸,以及随墓葬出土的具有珍贵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的文物。
连云港市博物馆与长沙马王堆保护与研究中心合作,由该中心按照出土时的环境为“凌惠平”配置棺液,其中含有甲醛水溶液以及其他一些化学成分,平均每两年更换一次棺液。2014年5月5日,在从湖南省赶来的四位专家的现场指导下,连云港市博物馆对“凌惠平”棺液的保护液进行了更换,并作了详细的记录。
2015年10月,连云港市博物馆专门组织召开“凌惠平古尸保护研讨会”,与会的古尸保护专家根据“凌惠平”的保存现状进行科学论证,指出目前的展陈方式和保存条件对凌惠平的本体保护构成较大威胁,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对“凌惠平”今后的保护工作提出的具体的建议。
2017年,据专家意见和古尸保护的实际要求,连云港市博物馆制定了“千古之谜——凌惠平”陈列改造提升计划,以改善古尸的保护环境和保管条件,实现对古尸的更好保护。
2019年4月29日,连云港市博物馆历时近4年的“凌惠平”展厅的大规模改造升级完成,提升后的展厅,在展览内容、展览形式、展示风格、色调及参观路线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合理布局。形式上做到丰富、紧凑、美观、精致。
最新发现
2023年3月,连云港市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携手,利用最新检测技术揭开了埋藏20余年的双龙汉墓墓主之谜,双龙汉墓墓主人确定为“淩舜”,妻子则为“淩氏惠平”,让之前所称的“凌氏惠平”印文明确为“淩(凌姓)氏惠平”。
参考资料
连云港这个千年谜底揭开!.澎湃新闻.2024-03-23
【品味海州】双龙汉墓.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3
科技之谜:汉代女尸怎能“独善其身”(图文).中国新闻网.2024-03-29
02年江苏出土千年不腐女尸,女尸生前容貌还原后,专家:绝色佳人.西部文明播报.2024-03-23
欢迎来到连云港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2024-03-29
【港城秘史】千古之谜凌惠平.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3
汉代随葬服饰研究.知网.2024-03-24
“CT”解开连云港双龙汉墓墓主姓名之谜.上观新闻.2024-03-24
江苏连云港海州双龙村花园路西汉墓葬的性质.中国知网.2024-03-24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现代快报.2024-03-23
期待!“凌惠平”陈列厅五一期间将重“妆”亮相.我苏网.2024-03-23
《千古之谜——凌惠平》展厅五一重新对游客开放.扬子晚报网.2022-12-01
连云港市文广旅局.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连云港市文物局.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