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大櫆

刘大櫆

刘大(1698年-1779年),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人物,被尊为“桐城三祖”之一。

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1732年),刘大櫆两中乡试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十五年(1750年)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举荐,均落选,以诸生终。平生以授徒为业,曾入江苏省、湖北、山西省学慕,晚为黟县教谕。

刘大櫆初至京师,即以文言文受知于方苞,后姚鼐出其门下,在桐城派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更加强了对“法”的探讨总结。提出“神气”为“文之精者”,“音节”“字句”为“文之粗者”之说;要求以字句、音节求神气,由粗入精。他还肯定古文奇、高、大、远、简、疏、变、瘦、华、参差。

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修《歙县志》20卷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答吴殿麟书》及《论文偶记》等篇章。

简介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籍贯安徽桐城(今属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先进村)。早年着意功名,但雍正中两登副榜,皆不获举;乾隆间一再受荐应试,亦被黜落。最后得到一个县教谕,做了没几年便告老还乡。晚年隐居枞阳,以耕读自娱。

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文言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乾隆间,常州钱鲁斯受业于大櫆之门,后与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师说”传诵于阳湖恽敬武进区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传人日众,后称“阳湖派”。

少年时师同邑吴直,中年时又游方苞之门而传其古文义法,后又传之弟子姚鼐[nài],因此,方、刘、姚成为古文中桐城派三祖,其中刘姓实是起了由道致文的承前启后作用。刘氏为文除习儒经外,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熔诸家为一体”,其气肆,其才雄,雄豪壮阔,见其波澜,其文以奇诡雄豪胜,从而为古代散文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著有《海峰先生文集》十卷、《补遗》一卷、《海峰先生诗集》八卷。有清刊本。编选《八家文钞》、《七律正宗》、《历朝诗约选》。

早年经历

刘大櫆(kuí)出身于安徽省枞阳县汤沟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修干美,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

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常与人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逝世后,葬于今金社镇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文学主张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清《国史·文苑传》说:“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所著《论文偶记》,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法度、技巧。他继承归有光将小说、戏曲描写手法用于散文写作的创作手法。强调字句、音节之妙,风格、意境之美,较之空谈“文以载道”是一大进步。方东树曾说:“学博(刘大櫆)论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论文主义法。”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文言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

刘大櫆继承荀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道浑然无知”,“人之穷通寿夭”以及家之殃庆均与天无关。他的关于“理欲观”的议论与戴震近似,主张“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复其得于天固有。”他认为君臣只是“共事”关系,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国初著名文人刘师培说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较有思想”。

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

刘大櫆的祖父、父亲均为秀才,以教书为业,同时从事农作。刘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

刘大櫆有兄弟四人,大哥刘大宾、二哥刘大醇、弟弟刘大兴,还有妹妹数人。

刘大櫆有三个孩子,都英年早逝。

师徒

早年师从吴直,后来以方苞为老师学习文言文创作。

刘大櫆的仕途不顺,终身以授徒为业,一生生徒众多,弟子以桐城市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在刘大櫆众多的弟子中,有阳湖陆继辂、董估成、董诚,武进区董士锡、张琦,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杨绍文,杭州市戴熙等数十人,自成体系,世系“阳湖派”。他们所传的都是方苞、刘大櫆的理论,实际上是桐城派初创期的分支。

朋友

刘大櫆和好友叶酉、倪之、方辅读、沈廷芳、程晋方、郭焌、鲍皋程瑶田、汪梧凤等人交往,他们术业相近,志趣相投,互为知己。

历史评价

清代《国史·文苑传》:“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学造诣各有千秋。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

程晋芳:“耕南诗胜于文也。”(《随园诗话》卷十)

管世铭:“桐城市刘大櫆耕南,任黟县教谕,著有海峰诗钞,各体俱有刘大櫆本末,近自馆阁及山林罕见其匹。”(《韫山堂文集》卷八《论文杂言》)

姚鼐:“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异体,熔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刘海峰先生传》)“自海峰先生晚居枞阳县,以诗教后进,桐城为诗者大率称海峰弟子。”(《抱犊山人李君墓志铭》)

沈曾植:“惜抱选诗,暨与及门讲授,一宗海峰家法,门庭阶,矩范秩然。”(《惜抱轩诗集跋》《海日楼题跋》)

李银德(安庆市文史专家):“刘大櫆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领军人物。”

操鹏(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刘大櫆文言文做得绝妙,命运却坎坷不济。幼从父兄读书,14岁时与诸兄同授业于吴直。及至青年极有抱负,期待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谓‘生则为国干,死当为国殇’。”(《扬子晚报》)

朱洪(安庆师范大学教授):“他的一些文字,因时代的局限性,有许多内容已经过时了,如文以载道、赞扬节妇等。因清代文字狱,他在诗文中不涉及官场文字,但他对于孝子的赞扬,对于勤俭持家的赞扬,对于同时人的奋斗和励志的赞扬,都没有过时。读其作品,如同与一个清代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老人对话,品味一个矢志不移者终身奋斗的故事。”

主要作品

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答吴殿麟书》及《论文偶记》等篇章。

史籍记载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刘大櫆传  刘大櫆,字张抡,一字耕南,桐城人。曾祖父日燿,明末官歙县训导,乡里仰其高节。其后累世皆为诸生,至大櫆益有名。始年二十馀入京师,时方苞负海内重望,后生以文者不轻许与,独奇赏大櫆。雍正中,两登副榜,竟不获举。乾隆元年,苞荐应词科,大学士张廷玉黜落之,已而悔。十五年,特以经学荐,复不录。久之,选黟县教谕,数年告归。居枞阳县江上不复出,年八十三,卒。

大櫆修干美髯,能引拳入口。纵声读古诗文,聆其音节,皆神会理解。桐城市自方苞为文言文之学,同时有戴名世胡宗绪。名世被祸,宗绪博学,名不甚显。大櫆虽游苞门,传其义法,而才调独出,著《海峰诗文集》。姚鼐继起,其学说盛行於时,尤推服大櫆。世遂称曰“方刘姚”。

历史地位

刘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的老师,在桐城派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故被尊为“桐城三祖”之一。

作品欣赏

诗作

《西山》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

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散文

骡说

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虽然,今夫轶之而不善,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久矣。呜呼!此骡之所以贱于马?(翻译可参见标题链接)

论文偶记》(节选,其全文可参见标题链接)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丕苏辙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游三游洞记》(节选,其全文可参见标题链接)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滴出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人物争议

一说卒于乾隆四十四年(82岁),相关说法如下:

“其卒也以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八日,年八十有二。”(刘大櫆弟子吴定《海峰先生墓志铭》)

“天锡公寿,八十二秋。”(《祭海峰先生文》)

“四十四年卒,年八十有二。”(《国史文苑传》)

“卒年八十二,门人吴定铭其墓,门人方怀萱、刘琢梓其诗文集行世。”(《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儒林》卷十五)

一说卒于乾隆四十五年(83岁),相关说法如下:

“卒年八十三。”(姚鼐《刘海峰先生传》)

“年八十三,卒。”(《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卷文苑二)

大櫆“卒年八十有三。”(《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刘、姚同里,语当可信。今从姚说。”(吴孟复修《刘海峰简谱》)

“刘大櫆,号海峰,桐城人,康熙三十七年在戊寅生,爱新觉罗·弘历四十五年庚子卒,年八十三。”(顾颉刚清代著述考》)

考证结论: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和管才君《刘大櫆生卒、著述及相关研究议》认为,刘大櫆生年问题当以吴定说法为准,即刘大櫆(1698年—1779年),享年八十二。姚鼐《传》文和吴孟复《简谱》说法有误。

后世纪念

刘大櫆墓位于安徽省枞阳县金社镇向荣村云丰队。刘大櫆的碑文刘大魁墓由砾石叠成半圆状写着“刘公海峰先生”,碑文的落款为“愚侄姚鼐”。墓丘很小,用碎石叠压成半圆弧状,墓顶用水泥浇造而成,可以看出是后世翻修的。

刘大櫆故居位于安徽省横埠镇周岗村刘家周庄。刘大櫆的刘大櫆故居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座木结构穿斗屋架承重的二层楼房建筑,由院子、门楼、牌坊门、大厅天井、祖堂、厢房等部分组成。外墙青砖勾白缝,内隔墙为板壁。房间朝向内天井,二楼天井四周都是花格窗。故居简朴无华,只在大门上方加有砖砌门罩,在二层山墙处的通风窗上方加有窗眉,具有一种宁静安贫、修身养性的儒家文化内涵。

史料索引

刘大櫆的相关史料记载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吴孟复《刘海峰简谱》,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吴定《海峰先生墓志铭》《祭海峰先生文》,姚鼐《刘海峰先生传》等。

参考资料

"桐城三祖"刘大櫆一生仕途科举不得意 以授徒为业.人民网.2024-03-13

刘大櫆.桐城市人民政府.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