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手印》又名《王千金祭夫》,是越剧传统剧目,由金风执导,傅骏改编。该戏曲于1957年3月2日瑞金剧场首演。
故事起源宋元时期,原始版本出自《河南开封府花枷良愿龙图宝卷》。改编时去除了因果报应等封建糟粕,同时纠正了人物的反面形象。该戏曲讲述了书生林招得与富绅之女王千金自幼订婚。后林家衰败家贫被迫退婚,王千金约林招得花园赠金。马夫张培赞冒名劫金,并杀死王家婢女。因林招得误留血手印,致诬判入狱。王千金法场祭夫,投状包公,旧案重审,冤案得以平反,夫妻再团圆的故事。
越剧《血手印》走低腔,落低调,逐步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朴素深情的风格。该戏曲于1995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血手印》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演出场次最多、卖座记录最高的代表性剧目。
创作背景
创作源流
林招得的故事非常古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在宋朝和元朝时期,有一种叫做“南戏”的戏剧形式,其中就有一出叫做《林招得三负心》的戏。另外,元朝的剧作家关汉卿也写了一部杂剧叫做《钱大尹智勘耕衣梦》,虽然男女主角的名字变成了李庆安和王香,但情节和林招得的故事很相似。到了明朝,有一个没有留下作者名字的传奇剧本叫做《卖水记》,它的故事内容和林招得的故事也是一样的。
所以,林招得的故事最初是出现在南戏、杂剧和传奇这些古代戏剧形式中的,后来很多其他地方戏剧也采用了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是一部叫做《河南开封府花枷良愿龙图宝卷》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它强调了礼佛烧香的重要性,把林招得遭遇的不幸归咎于他没有尊重神灵。还有一些很神奇的情节,比如包拯头上扎着神带,灵魂去地府找王香雪的鬼魂来查明真相。而在戏里,王千金还去找人算命,算出她的丈夫在甲子日还有活命的机会。
创作过程
1917年9月11日,梅朵阿顺班在上海镜花戏园演出了《林招得卖水》。后成为小歌班时期、绍兴文戏时期常演剧目。1956年,傅骏在青衣悲旦戏《王千金祭夫》的基础上对该戏曲进行改编。当时,领导号召挖掘整理戏曲艺术遗产,各剧种都纷纷从传统剧目中取宝出新。《血手印》是越剧早期传统剧目,陶叶剧团科班创始人之一的陶素莲,当年就以演青衣悲旦戏《王千金祭夫》出名。《血手印》就是从这个基础上经过改编整理推陈出新的。
1957年2月,该剧由合作越剧团改编演出,改编本力图通过林招得受冤事件,暴露封建官吏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突出了王千金不畏强暴的性格,歌颂了人民幻想中的循吏包拯。金风导演,戚雅仙饰王千金、毕春芳饰林招得、陈金莲饰包公、潘笑饰薛国舅、丁兆丰饰张培赞。戚雅仙在“法场祭夫”一折中,通过“三杯酒”“托三桩”和“祭夫调”等唱段,尽情发挥唱腔艺术,被公认为戚派代表作之一。该剧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编入《戏曲小丛书》出版单行本。
剧情简介
缘分初定与家道中落
秀才林招得与富商王春之女王千金自幼订亲,然而随着林家逐渐衰败,王春为了家族利益,逼迫林家退婚。尽管两家曾有着婚约的牵绊,但现实的无情使得两人被迫分离,各自承受命运的考验。
花园重逢与夜半血案
林招得在一次春游中意外闯入了王家花园,意外地与王千金重逢。两人心中的旧情复燃,相约在夜半时分赠予金银以助林招得渡过难关。然而,当林招得如约前来时,却目睹了王家丫环被冒名的歹徒马夫张培赞杀害夺金的惨状。他在惊慌中扑倒在尸体上,衣襟沾满鲜血,匆忙逃离现场,却在家门上留下了血手印。
官府误捕与冤狱成灾
由于门上的血手印,官府误将林招得当作凶手逮捕。王春为了掩盖真相,贿赂官府,进一步诬陷林招得为真凶。林招得因此被判死刑,等待秋后处斩。林家因此陷入绝望之中,而王千金则坚决不相信林招得是凶手,她决定前往法场为丈夫申冤。
法场祭夫与旧案重审
在法场上,王千金声声泣诉,为林招得申冤。她的坚定和执着感动了众人,也引起了包拯的注意。恰逢包公路过此地,听闻此案,决定重审这一疑案。在包公的主持下,案件得到了重新审理,逐渐揭露了真相。经过一番周折,真凶张培赞落网,林招得的冤情得以洗清。
夫妻团圆与善恶有报
最终,林招得被无罪释放,他与王千金历经磨难,终于团圆。两人重归于好,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而王春因行贿和诬陷他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原著中法场祭夫情节富于传奇性,也反映了封建门第婚姻的罪恶和封建官府的腐败。改编后去除因果报应等糟粕,真实地描写这一桩公案的现实基础,正确地暴露故事中涉及的社会矛盾。该戏曲把包拯魂游地府改成一个计谋,让王千金配合包公审案,假扮雪春鬼魂,智取马夫口供,既删秽为洁,又不失传奇。
改编者为了表现她的倔强,层层铺垫情节,先是王春不允,她誓死前往。路遇林母,她恭敬行礼,反遭误会,挨打也不抱怨。这一场是新增的。在祭夫场里,充实“托三桩”“敬三杯”等情节,畅抒王千金恨世道不公、痛生死离别之情。改编中包公形象得到纠正和丰富,删除旧本交代性场次,从“园会”切入,迅速揭开矛盾。
第二场“赴约”在林招得沾血出园后,添加描写马夫装作惊见尸体,王春赶到现场,马夫检举林家姑爷,王春命马夫报案。这一段交代主仆勾结制造冤案,衔接前后情节,加强了悬念。场面的组织亦具匠心。在包拯审案时让草菅人命的薛超旁坐,与包公唱反调,以加剧冲突。又巧妙地让薛超挖苦包公,说若得雪春上堂,即可问出真凶。包拯从中受到启发,计赚凶手,终得破案。
服装设计
《血手印》,服装运用鲜明、悦目、刺激、活泼的色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传情。王千金的草绿色服饰搭配粉红色,与林招得的鹅黄色褶子相互呼应,展现了两人青春与欢愉。随着剧情发展,林招得的血染衣襟、林母的灰色素衣与冤字,以及林招得的大红色罪衣,均深刻体现了人物情绪与身份。
包拯以一身黑色官蟒登场,其刚正不阿的形象立显;而王朝、阿尔弗雷德·马汉等则以老绿色象征品格忠义。最后,王千金扮鬼施计时,一身死去丫鬟的装扮,红色丝带与黑色半透明纱布,既突出了丫鬟的恐怖形象,又保留了美感。这些服装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视觉感受,更深化了人物塑造,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作品鉴赏
越剧《血手印》通过林招得遭受冤屈这一事件,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吏贪赃枉法、视人命如草芥的丑恶行径。剧中突出展现了王千金追求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以及她不甘屈服于父命的坚韧性格。同时,也强烈渲染了封建婚姻门第观念对青年男女造成的无尽折磨。这不仅暴露出封建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对善良百姓的残酷迫害,更歌颂了人民心中幻想的清官包公。该戏曲传达出了对人性真与善的深情歌颂,以及对美好与正义的不懈追求。
越剧《血手印》剧目设计新腔时常走低腔,落低调,逐步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朴素深情的风格。
重要演出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
行业影响
1957年,越剧《血手印》首演时创造了很高的卖座记录,演期不仅超过3个月,之后更是一再复演,屡演不衰,成为剧团常演的保留剧目,直到80年代,成为是戚雅仙演出场次最多、卖座记录最高的代表性剧目。
《血手印》是由戚雅仙、毕春芳创作首演。该剧无论是剧本、音乐、舞美、唱腔、演员的人物塑造表演都让观众为之赞叹与欣赏,剧目流传六七十年,仍被广大观众、票友传唱,成为戚毕流派经典保留剧目之一。2007年6月,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戚毕传人、弟子们在各自艺术领域里,传承、传唱、传播,使得《血手印》这部具有鲜明流派特色的名剧在越剧舞台上常演不衰,花开不败。
衍生作品
影视作品
其他作品
1957年,越剧《血手印》首演后,中国唱片公司为该戏曲重点场次录制了2张胶木唱片,接着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将其编入《戏曲小丛书》出版单行本。年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血手印》拍摄了整套剧照并精选出116张于次年2月出版了连环画。
1962年选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越剧丛刊》第2集。“花园相会”“法场祭夫”的重场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1939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赵瑞花演唱的《王千金祭夫》唱片1面。
作品评价
《血手印》又名《王千金祭夫》,是越剧传统剧目,迷信色彩较浓。(《上海市越剧志》 评)
这部戏既有冤案戏的曲折情节,又有未婚夫妻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再加上通过冤案平反、夫妻团圆的结局,很适合越剧观众的欣赏习惯。而在重头戏《法场祭夫》中,戚雅仙又充分发挥自己唱腔特色,在“诉衷情”“三杯酒”“读祭文”等唱段中有所创新,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宁波文史资料》 评)
这部戏把包公魂游地府改成一个计谋,让王千金配合包公审案,假扮雪春鬼魂,智取马夫口供,既删秽为洁,又不失传奇。(《越剧发展史》 评)
《血手印》“法场”一场中的“王千金祭夫”这段唱,是戚派代表作之一,感情深沉,声调凄凉,字准音清,句句含情,体现了她说的“字断音不嘶,音断气不断,气断情不断”的艺术见解。(《漫话越剧》 评)
参考资料
戚毕越剧经典剧目《血手印》回顾展举行.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2024-05-07
【台前幕后】戚毕后人讲述《血手印》60年前的首演故事.新民晚报.2024-05-07
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2169479/.豆瓣音乐.2024-06-23
戚雅仙(戚派).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5-31
资料: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完全获奖名单.新浪娱乐.2024-05-31
[典藏]越剧《血手印》 演唱:戚雅仙 毕春芳.央视网.2024-05-07
越剧《血手印》选段 丁小蛙、金静、张丽.央视网.2024-05-07
[名段欣赏]越剧《血手印》选段 表演:朱蔺 孙静 20130926.央视网.2024-05-07
[角儿来了]越剧《血手印》片断 表演:金静 阮建绒.央视网.2024-05-07
【艺起前行】云游非遗 重温经典.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1
血手印 (1964).豆瓣电影.2024-05-07
血手印 (1989).豆瓣电影.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