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戚雅仙

戚雅仙

戚雅仙,原名戚爱英,1928年1月8日出生在上海,2003年1月27日病逝。余姚市人,越剧花旦演员、“戚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王老虎抢亲》《玉堂春》等。

1941年,戚雅仙进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1944年满师出科。1947年,加入玉兰剧团,凭借戏剧《香笺泪》初挑大梁,任头肩花旦。1948年,加入云华剧团。1950年2月,戚雅仙创建 “合作越剧团”,同时开创了“戚派”唱腔。1954年,戚雅仙与尹桂芳合作表演《屈原》,其演婵娟,获得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58年以后,戚雅仙又演了很多现代戏,如《女共产党员》《火凤凰》等,表演和唱腔又扩展到新的领域。1966年,因为文革的原因,合作越剧团被解散,戚雅仙被分到区属单位的中药厂装药丸。

1979年,戚雅仙和毕春芳重建了静安越剧团。1980年出任静安越剧团团长,主演了《玉蜻蜓》《教师日记》等剧,并三次组团赴香港演出。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戚雅仙退休后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1992年,戚雅仙被确认为国家级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戚雅仙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2000年6月,获得由林肯中心、纽约文化局及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2002年,戚雅仙凭借《相思树·待郎归》选段,在观众最喜爱的戏曲MTV评选中获优秀奖

戚雅仙在艺术实践中,以袁派为基础。设计新腔时常走低腔,落低调,创立了韵味醇厚,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朴素深情的戚派唱腔。她的艺术造诣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她在众多越剧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祝福》中的祥林嫂,《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等角色,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她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越剧演员,通过教学和实践,传授自己的艺术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如周雅琴朱祝芬王杭娟等,为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戚雅仙于1928年1月8日出生在上海。1941年,进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1943年春,与袁雪芬参加演出《人海飘航》《雨夜惊梦》《香妃》等剧。在《明月重圆夜》中,袁雪芬演姐姐,她演妹妹,徐天红演父亲。三人还合灌了一张唱片。这是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那时她刚满18岁。戚雅仙十分佩服袁雪芬的为人,唱腔上也是一腔一板地模仿袁雪芬,有着“袁派小花旦”的雅称。1944年满师出科,先和余彩琴、玉牡丹等合作。1947年参加玉兰剧团,出演《香笺泪》时初挑大梁,任头肩花旦。1948年参加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剧团,任头肩旦。

后来,戚雅仙离开了大来剧场,先在芳华越剧团和尹桂芳、竺水招同台,又参加玉兰剧团,和徐玉兰合作演出,参加《国破山河在》《风流王孙》《同病相怜》等剧演出,其中和徐玉兰合演《香笺泪》一剧风靡越坛,戚雅仙如泣如诉的唱腔,赢得了很多女性观众的同情之泪,使她在越剧观众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当时越剧界杰出的后起之秀。

开办剧团

1950年2月,戚雅仙与徐天红高剑琳、魏兰芳、筱水招等创建了“合作越剧团”,同年担任团长,主演旦角。演出《龙凤花烛》等。其间还与徐天红,高剑琳、焦月娥等拍摄了彩色越剧电影《石榴红》。次年,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二人优势互补,合作演绎了《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等优秀作品。

1954年,戚雅仙与尹桂芳合作表演的《屈原》,饰演婵娟,该剧获得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5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57年4月,“越剧之家”在嵊县建立,戚雅仙任职副主任。1958年2月1日,合作越剧团在瑞金剧场上演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由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潘笑笑主演。戚雅仙饰演王秀英。在1958年以后,戚雅仙又演了很多现代戏,如《女共产党员》《火凤凰》等,表演和唱腔又扩展到新的领域。1960年再次被评为上海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60年参加第三全国文代会

剧团解散

1966年,文革来临,合作越剧团被解散,所有人员分配到区属单位工作。戚雅仙被分到中药厂装药丸。

重建剧团

1979年,戚雅仙和毕春芳再度携手合作,重建了静安越剧团。演出了她们的保留剧目《楼台会》《血手印》等。同时还培养出了周雅琴、朱祝芬、金静等一批接班人。第二年,出任静安越剧团团长,主演了《玉蜻蜓》《教师日记》等剧,并3次组团赴香港演出,传播“戚派”艺术。1981年2月,戚雅仙和毕春芳率领静安越剧团在美琪大戏院上演了越剧《光绪皇帝》,并连演一个月,当时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1982年,戚雅仙和朱祝芬合作演绎戏曲电影《血手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文联委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85年,上海戏剧家协会拍摄了《戚雅仙和戚派唱腔》电视艺术片。1989年退休后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

1989年4月,毕春芳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演出在上海瑞金剧场举办,戚雅仙出席活动并参加演出,戚雅仙与毕春芳合演越剧《认子》。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于出版《戚雅仙表演艺术》一书,对其艺术生涯作了全面总结。同年,被确认为国家级(中国)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凭借《血手印》获的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2000年6月,获得由林肯中心、纽约文化局及美华艺术协 会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2002年,戚雅仙与女儿傅幸文合作拍摄《相思树·待郎归》选段,在观众最喜爱的戏曲MTV评选中获优秀奖。

人物逝世

2003年1月27日,戚雅仙逝世,享年75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伴侣

戚雅仙的丈夫是剧作家傅骏。1959年8月1号,傅骏和戚雅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傅骏进入了戚雅仙领导的合作越剧团,成为了剧团里的一名编剧。1951年中央颁布了婚姻法,当时由傅骏创作编写了一个越剧开篇《婚姻曲》,这也是傅骏进剧团后的第一个创作作品。他们通过越剧开篇《婚姻曲》《卓文君》《玉堂春》《相思树》、《姐弟行》《血手印》《母与女》《女共产党员》《还我台湾》《一个平凡的母亲》等剧目,一个台前,一个幕后,共同走过了几十年。傅骏还为戚雅仙作词了《怀念曲》。

女儿

戚雅仙的女儿是傅幸文。傅幸文是越剧名家、戚派嫡传、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1981年3月,傅幸文考入上海虹口越剧团。1982年底,结业回团,女承母业,成为戚派传人。1993、1995年分别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玉蜻蜓》《金缕曲》均荣获全国戏曲电视剧“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天安奖”等奖项。2002年与母亲戚雅仙合作拍摄《相思树·待郎归》选段,在观众最喜爱的戏曲MTV评选中获优秀奖。2020年,被聘为“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专家(名师)团成员。

师徒关系

师傅

陶素莲(原名陶增荣,1903年生于浙江县苦竹村)是一位越剧演员和教师,擅长演唱旦角。他被誉为“绍兴梅兰芳”,并被收录在《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中。 1940,陶素莲与叶琴芳合作,在上海举办陶叶剧团培训址,培养了戚雅仙等一批“雅”字辈名伶。后举办素莲女班,培育了安素芳等一批“素”字辈名伶。陶素莲的唱腔圆润明亮,声情并茂,擅长演唱青衣戏,拿手杰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和《双珠凤》的霍定金等。他的表演风格细腻深刻、真切动人。

徒弟

周雅琴于1946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2年,周雅琴进入合作越剧团拜戚雅仙为师,成为戚门优秀弟子。1980年,参加静安越剧团为主要演员。扮演过《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百花公主》中的百花公主、《还魂记》中的杜丽娘、《林冲》中的张贞娘等多个主角。周雅琴扮相身材均佳,嗓音清丽,唱腔极富戚派特色,武功基础扎实,花旦、闺门旦青衣武旦皆能应工。她曾任静安越剧团副团长,获得了上海市首届戏剧节青年演员奖、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的中年演员奖。

朱祝芬(1944年4月~2023年),浙江宁波人,二级演员。1959年,朱祝芬进入上海市静安区艺训班,次年转入静安区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1962年毕业后进入合作越剧团,拜戚雅仙为师,继承戚派艺术。1980年参加静安越剧团。除主演过《血手印》《玉堂春》《梁祝》《白蛇传》等戚派代表作。随后又与赵志刚合作拍摄了越剧电视连续剧《沙漠王子》和《两代怨梦》。1981年获上海市首届戏剧节青年演员奖。其在《卖油郎》、《光绪皇帝》中的唱腔已由上海唱片公司和中华文艺音像联合出版社制成唱片和录音盒式录音磁带发行。《卖油郎》又被制成VCD发行。

金静生于1965年。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后进入静安越剧团,拜师戚雅仙。1984年,先后获江、浙、沪越剧大奖赛二等奖,同时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优秀越剧演员。金静曾主演多部大戏,包括《香罗带》《血手印》《玉堂春》《梁祝》《红娘子》等。金静的戚派唱腔,在音色和韵味上,都很有特色。运腔、咬字都很见功力。曲调朴实,感情真挚。

王杭娟,越剧戚派花旦,国家一级演员、江南镇横山埠村人,戚雅仙的嫡传弟子。曾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映山红戏剧节第七届“优秀表演一等奖”、浙江省青少年戏曲“明星奖”、第一届中国越剧节“金奖”等荣誉。代表作品《玉堂春》。

社会活动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戚雅仙、徐天红等人表演了《明末遗恨》。

戚雅仙还积极参与了“越剧之家”的建立和义演活动。越剧之家位于浙江省嵊州市鹿胎山麓,是全国越剧演员培训和史料展览机构。1955年,为了在嵊县建立越剧之家,成立了“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戚雅仙担任副主任。通过义演形式集资,从1957年4月开始,至1959年2月,共筹集义演款37202.63元。越剧之家的建立得到了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的响应,总共筹集到8万余元。越剧之家于1961年在嵊县正式建立,担负着越剧史料搜集整理、艺术交流、培养训练青年学员等任务。1960年,戚雅仙参加了第三全国文代会。在参加第三届文代会期间戚雅仙即兴演唱了《梁祝》中“楼台会”的片段。1980年戚雅仙参加了第四全国文代会。

主要作品

舞台剧

参考来源:

影视

唱片

出版书籍

艺术特色

戚派风格

戚雅仙在艺术实践中,以袁派为基础。设计新腔时常走你腔,落低调,逐步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朴素深情的戚派风格。在唱腔是创造独特的乐汇;讲究落音的新鲜感和独特的落调。戚派的表演朴实、端庄、细腻稳健,强调内心的情感的挖掘。戚派朴实流畅,深沉含蓄,简而不繁,不事花哨,不仅擅长表现悲剧情绪,亦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唱腔。毕派飘逸潇洒,流畅自如,旋律新颖,松弛自然,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亦使唱腔呈现不同色彩。

唱腔特点

戚雅仙是越剧界的著名花旦,擅长演青衣(悲旦)。她曾扮演过《梁祝》中的祝英台,《祝福》中的祥林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屈原》中的婵娟,《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等角色。她的唱腔用音不宽,清晰流畅,通俗易懂,简单易记,且易上口。

她的唱腔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刻划古代女性中惇厚、善良、诚恳、温和的性格,十分相宜。戚雅仙的唱腔,源于越剧传统曲调(主要是从袁雪芬唱腔中蜕化而来),又有浓厚的个人独创风格。她的嗓音条件并不太佳,用音不太高,但是她能发挥自己之长处,创造性地运用越剧的传统唱法,形成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戚派唱腔。这是她的唱调能够在越剧界广泛流行的道理。她的唱腔在旋律处理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曲首第一句用音比较高。这是一种启示式的手法,因为第一句稍高,容易引人入胜,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调式板式

戚雅仙在越剧中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用音范围不广,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音调,易学易记。戚雅仙的曲调之中分逗多,节奏鲜明,她只反复应用几个音型,或移位应用,或变化应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因而,虽曲调音型简单,但经常反复出现,却仍能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产生特别亲切之感。

她的曲调的常用音,一般不超过五度,至必要时,才用较高的旋律。在手法上,她采取了移宫手法,或音型的反复再现手法,或移位增时、减时手法,节奏上的运用切分音手法,唱法上的大量运用打腔手法,衬字垫音及远距离打腔和滑腔手法,等等。用这些手法,来加强曲调气势,使观众感到音乐和感情上的满足。戚雅仙的句读尾音装饰非常丰富,节奏上的变化更多,有时用切分音法,有时用打腔收音,有时用短促断音,有时用正规拍。这对收敛语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也能与曲调中较强的节奏起平衡作用。她还运用快板慢唱形式来表现愉快坚定的情绪,用嚣板节奏化的办法、手富越剧的曲调,增强它的表现力。

所获荣誉

后世纪念

2003年12月,为纪念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逝世一周年,戚派传人金静和戚雅仙的女儿傅幸文邀请了江、浙、沪的几乎所有戚派弟子,在上海逸夫舞台举办了两场演唱会。

2008年1月8日是家戚雅仙诞辰80周年和逝世5周年。戚雅仙的女儿傅幸文遍邀全国各地戚门弟子聚集上海市,举行“雅韵仙声——越剧戚派艺术研讨会暨演出活动”。

2013年5月5日,“雅歌仙声戚韵传——纪念戚雅仙逝世十周年越剧演唱会”在复旦大学工会多功能厅举行。演唱会为是纪念越剧戚派流派创始人戚雅仙先生逝世十周年,特邀请到戚雅仙先生的大弟子朱祝芬、女儿傅幸文、弟子金静等戚派名家出席。

2020年11月28日,“2020年大世界艺术名家‘回娘家’暨戚雅仙、毕春芳艺术合作七十周年纪念专场”在上海大世界举行。

2023年7月7月13日到15日,为了更好地传承两位越剧宗师戚雅仙、毕春芳对越剧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上海美琪大戏院推出“戚派”“毕派”展演活动,丁小蛙王杭娟、金静、斯钰林等“戚派”“毕派”传人,将带来越剧卖油郎》《王老虎抢亲》《玉堂春》,集中欣赏戚雅仙与毕春芳两位越剧宗师的经典之作。

2023年7月16日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的100周年,也是越剧宗师戚雅仙逝世的20周年。为了传承“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的越剧专场活动。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虽然戚雅仙永远离开了她奋斗一生的越剧舞台,但戚派艺术永远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艺术家的雅歌仙声永远留在热爱她的观众中间。(解放日报评)

戚雅仙最早是做我的丫环、妹妹等配角;但她勤奋好学,善于观察,为人谦和,后来逐渐成主角、挑大梁,直至形成独树一帜的越剧戚派艺术。她是青年演员的楷模。(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评)

戚雅仙所创立的戚派艺术,韵味醇厚、缠绵委婉、朴素深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戚派擅演善良、苦命、温柔多情的女性,因此戚派旦角是越剧“悲旦”的代表。(东方网-文汇报评)

戚雅仙本事比我大,我佩服她。她有组织能力,识才,戏又好。我和她合作,一切都是她承担,我一直是安乐王。没有戚雅仙,就没有我们剧团那么长的历史和那么多剧目、那么大名气。(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评)

戚雅仙和毕春芳是越剧“戚毕”流派的创始艺术家。《王老虎抢亲》是两人最为特别的代表作品,这部戏不但突破传统越剧悲情为主的题材局限,还凭借毕春芳丽质扮相,颠覆性地让小生反串旦角,激发出悲旦著称的戚雅仙的喜剧感。(澎湃新闻评)

参考资料

戚雅仙 Yaxian Qi.豆瓣.2024-05-21

平易流畅戚雅仙.如东日报.2024-05-20

越剧表演艺术家戚派艺术创始人戚雅仙辞世.新浪娱乐.2024-07-08

陶叶剧团介绍.上海越剧.2024-07-15

她们的传人再现经典 两位越剧宗师合作延续50年.解放日报.2024-06-11

著名越剧艺术家毕春芳自成流派 有着最彪悍的戏迷.中国宁波网.2024-05-21

戚雅仙介绍.上海越剧.2024-07-15

【艺起前行】雅韵戚毕,流芳百年几何.上海静安区文化馆.2024-05-21

戚雅仙(戚派).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5-20

唱腔特点.读秀 .2024-07-08

白蛇传.网易云音乐.2024-06-18

周雅琴.上海越剧.2024-06-11

朱祝芬.上海越剧.2024-06-11

王杭娟 曲飘千万里 尤念故乡水.桐庐新闻网.2024-06-18

龙凤花烛.豆瓣.2024-07-08

石榴红.豆瓣.2024-05-21

“神仙搭档”戚雅仙毕春芳经典作品再现,7月美琪推出三台越剧大戏.新民晚报.2024-05-21

血手印.豆瓣.2024-05-21

第四节 越剧艺术研究活动.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2024-05-20

为越剧而生——纪念傅骏和戚雅仙结婚六十周年 .搜狐网.2024-07-08

雅歌仙声永流芳.解放日报.2024-05-21

金静.戏曲文化网.2024-06-18

金搭档致敬戚毕经典 .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2024-06-18

事件: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举行.中国京剧老唱片.2024-06-18

越剧之家.独秀.2024-07-08

[1949]越剧菁华电影《卖婆记》.合作静安.2024-07-21

越剧菁华.豆瓣.2024-07-15

戚雅仙 越剧演员 戚雅仙.戏曲文化网.2024-07-21

中国越剧合集.哔哩哔哩.2024-07-21

明月重圆夜.豆瓣.2024-07-21

越剧《风流皇帝》.戏曲文化网.2024-07-21

越剧《泪滴灯花开》.戏曲文化网.2024-07-21

相思树.豆瓣.2024-07-21

越剧《香笺泪》.戏曲文化网.2024-07-21

越剧《王老虎抢亲》60年,喜剧经典将江南巡演三个月.澎湃新闻.2024-07-08

玉堂春.豆瓣电影.2024-07-21

血手印.豆瓣电影.2024-07-21

梁山伯与祝英台.豆瓣.2024-07-21

[典藏]越剧《屈原》 表演:尹桂芳 戚雅仙.央视.2024-07-21

梁山伯舆祝英台——楼台会.网易云音乐.2024-06-18

婚姻曲.网易云音乐.2024-06-18

梁山伯舆祝英台——十八相送.网易云音乐.2024-07-15

白蛇传.网易云.2024-07-15

戚雅仙表演艺术.豆瓣读书.2024-05-21

越剧流派及代表人物.光明网 .2024-07-08

获奖.上海人文馆.2024-07-08

纪念戚雅仙天蟾大汇演.北京娱乐信报.2024-05-21

“雅韵仙声”今明唱响 纪念戚雅仙诞辰80周年.东方网-文汇报.2024-05-21

复旦越剧团举办纪念戚雅仙逝世十周年演唱会.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2024-05-21

越剧大师戚雅仙、毕春芳合作70年,各地传人相聚上海大世界.澎湃新闻.2024-07-08

三台经典大戏展演 纪念越剧宗师戚雅仙、毕春芳.看看新闻.2024-07-08

上海:共忆女子越剧百年风华.新华网.2024-05-20

学生回忆毕春芳:上个月的90岁祝寿专场她很开心 .澎湃新闻.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