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乌鸦作为吉祥之鸟被供奉。三羽乌,在日语中是指在某个领域中才华出众的三个人。巴登巴登三羽乌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中的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三人。
1919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政党议会政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滞和压抑,日本国家的政治表现出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日本中下级军官逐渐不满于“长州阀”的垄断地位,要求改变陆军内部这种“不公正”的用人制度,进而建立“总体战”体制和加速解决“满蒙问题”,这就与日本陆军中坚将校主张的改变社会凋敝状况、实现“国家革新”的构想趋于一致。在此之中,冈村宁次、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这三人的主张颇具代表性。1921年,三人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温泉疗养胜地巴登巴登秘密聚会,同时笼络了其他8个驻外武官,组成了巴登巴登集团来贯彻他们的纲领。回归后,“三羽乌”于1923年建立了“二叶会”,后与“木曜会”合并为“一夕会”,该组织几乎将陆军士官学校15期到25期的人才都吸纳于其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以“三羽乌”为核心的“一夕会”成员已基本上控制了军中各部门的实权。永田铁山是陆军省军事课课长,冈村宁次是补任课课长,东条英机是参谋本部动员课课长等等。这时,他们便自行停止了“一夕会”的活动,而以军内当权者的身份推进着法西斯化的行程。其纲领、目的和行动方式完全为后来的统制派所袭承,其骨干便是后来军部法西斯的首脑和上层人物。
以“三羽乌”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军部,从一开始就借助皇权,在天皇家族的大力扶持下嗜杀成性;以“三羽乌”为首的法西斯军部的恣意妄为,成为推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元凶。以“三羽乌”为核心的法西斯组织“一夕会”成员在战后大多成了战犯。
人物简介
永田铁山
永田铁山(1884—1935),日本长野县人,1898年进入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1904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六期,1911年毕业于陆军大学第二十三期,1913年去德国留学研习军事,是典型的接受了三级“精英”教育的日本陆军军人。1923年,永田进入参谋本部,任教育总监部课员,次年任军事课高级课员并兼任陆军大学教官。1934年任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主张整合军制及军备,是统制派的精神领袖。1935年8月,永田铁山被陆军皇道派的相泽三郎中佐刺杀。
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1884—1969),男,侵华日军战犯。曾担任原中国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日军第十一军、华北方面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1945年日本投降后,冈村宁次于同年9月9日在南京市签署投降书。虽然冈村宁次被列为首要战争罪犯,但因受到国民政府的庇护而未受到法律制裁。解放战争时期,他曾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1949年1月,国民政府宣判其“无罪”,同年四月归国,在1950年曾担任国民党军事实践研究院教官,后专注于个人回忆录撰写。1969年10月16日,冈村宁次在日本东京去世。
小畑敏四郎
小烟敏四郎(1885一1947)日本高知县人,生于东京。元老议员男爵小烟美稻之长子。1904年10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11年11月陆军大学毕业,历任参谋本部部员,军务局课员、伏见宫贞爱亲王(元帅)副官、驻苏俄使馆武官、陆军大学教官等职。为日本法西斯主义少壮派代表人物之一,积极主张侵华。纵兵杀害平民,强奸妇女,破坏公私建筑物。1935年3月任陆军大学校长。1936年3月晋升中将,8月转入预备役。七七事变后,重新应征,任留守第十四师团长,曾到内蒙活动。1945年8月,任东久迩稔彦内阁国务大臣。后被国民政府列为重要战犯。1947年1月10日死亡。
出现背景
1919年,40岁的大正天皇脑病复发,患上了脑血栓病。在议会开会时,大正天皇把他要宣读的诏书卷成纸筒,像用望远镜一样透视过去曾冒犯过他的一个议员。史称“望远镜事件”,大正天皇的精神失常使日本的政治生活失去了中心。随着6名元老中桂太郎、井上馨、大山岩在大正初期相继死去,“长州阀”巨头山县有朋独执牛耳十余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政党议会政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滞和压抑,日本国家的政治表现出激烈的矛盾和斗争。为了粉碎山县有朋及其“长州阀”愈来愈严密的控制,由裕仁皇太子童年时代的老大哥们,即年轻一代的亲王们,密谋在“长州阀”传统的官僚据点中,主要是内务省、农商省,最重要的是在陆军中建立反“长州阀”的基层组织。为了能远避山县有朋的耳目,该组织将总部设在了法国巴黎。
1919年12月,萨摩阀的一位高级将领向陆军参谋总长山县有朋建议,应该派东久迩宫去法国的军校深造,东久迩宫到达欧洲之后,立即与整个欧洲的一批年轻有为的非“长州阀”武官和观察员建立了联系。在陆军内部,非长州(今山口县一带)出身的军官虽然日渐增多,但由于他们并非出身长州,因此未能在陆军中央担任重要职务。于是,这些中下级军官逐渐不满于“长州阀”的垄断地位,要求改变陆军内部这种“不公正”的用人制度,进而建立“总体战”体制和加速解决“满蒙问题”,这就与日本陆军中坚将校主张的改变社会凋敝状况、实现“国家革新”的构想趋于一致。在此之中,冈村宁次、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这三人的主张颇具代表性。
密约过程
1921年3月3日,皇太子裕仁率舰出访欧洲,7月在巴黎召见了日本驻欧陆军武官。这些青年军官全部来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者日本陆军大学。裕仁有意纠集他们一起来反对“长州阀”对陆军的控制。1921年10月,时任日本驻伯尔尼武官永田铁山、驻莫斯科武官小畑敏四郎,以及奉命考察欧美的巡回武官冈村宁次三人,在德国莱茵河畔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巴登巴登秘密聚会。三人都是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毕业生,当时都是陆军少佐。三人就世界局势、欧美各国军事现代化的进展以及与“总体战”体制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当时陆军人事有派阀,不仅“长州阀”进行专断的人事,而且军队依仗着统帅权而背离国民,这改变了与国民共进退的大方向。因此,三人决心要改变上述状况,推进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并达成了以“消除派阀、刷新人事和构筑总动员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巴登巴登密约”。这三人也由此被称为日本陆军的“三羽鸟”。该结盟相约实行军事维新,日本史学界已公认:日本现代史上的毒瘤——昭和军阀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在这次聚会上,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还笼络了其他8个驻外武官,组成了巴登巴登集团来贯彻他们的纲领。除了驻莱比锡武官东条英机之外,还有驻柏林武官梅津美治郎、驻伯尔尼武官山下奉文、驻哥本哈根武官中村小太郎、驻巴黎武官中岛今朝吾、驻科隆武官下村定、驻哈尔滨武官松井石根和驻北京武官矶谷廉介。到1923年,间谍组织已经发展到30人,他们在保证执行反“长州阀”、改组陆军的基础上,战略性地被安插在各国首都。
后续影响
二叶会和一夕会
回国后,陆军“三羽乌”按照“巴登巴登密约”于1923年建立了“二叶会”。该组织因经常在东京一家法国餐厅“二叶亭”聚会而得名。与此同时,参谋本部军事课课员铃木贞一和土桥勇逸、石原莞尔等人组织了一个“木曜会”,旨在“研究国策”,“二叶会”的东条英机和冈村宁次等人也来参加。由于这两个会的人员参杂交错,往来密切,而且思想、行动又完全合流,便于1929年5月19日正式合并为“一夕会”。“一夕会”几乎将陆军士官学校15期到25期的人才都吸纳于其中。至此,关东军“三羽乌”也一起加入到了法西斯组织“一夕会”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以“三羽乌”为核心的“一夕会”成员已基本上控制了军中各部门的实权。永田铁山是陆军省军事课课长,冈村宁次是补任课课长,东条英机是参谋本部动员课课长,石原莞尔是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等等。这时,他们便自行停止了“一夕会”的活动,而以军内当权者的身份推进着法西斯化的行程。其纲领、目的和行动方式完全为后来的统制派所袭承,其骨干便是后来军部法西斯的首脑和上层人物。
九一八事变
1928年,裕仁授权石原莞尔拟订夺取满洲的作战计划。石原莞尔所完成的研究报告十分详尽,对将会出现的各种军事局面进行了预判,并且提出了一些可用于国内外的政治策略,以便使这个行动看起来是偶然发生的。对这份研究报告,裕仁非常欣赏,并在1930年末把石原莞尔的杰作作为“最高机密、应急计划”存档。另外,裕仁让他的祖叔陆军元帅闲院宫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使这个计划在1931年8月之前可以执行。石原莞尔在1931年4月7日完成了“奉天现地战术”的草稿。4月26日,石原莞尔对攻克计划作了说明。6月19日,起草“在沈阳市附近发生冲突时的军事行动方案”。至此,石原一伙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略东北的战争已策划就绪。9月18日夜,石原莞尔不顾军令提前行动,“以不妨碍列车通行”的分量,骑兵使用的小型炸药炸毁了柳条湖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总体战体制
永田铁山从1915年担任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委员时就致力于构建总体战体制。永田铁山通过一系列考察研究,认为日本之前所谓的国家总动员仅仅是工业上的动员,包括国民精神动员在内的诸如交通、产业动员则受到了忽视。因此,永田铁山在1920年完成了一份长篇报告《关于国家总动员的意见》,把国家总动员定义为“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精神的与物质的)全部加以统制”,最有效地服务于战争,强调在国家全面统制下的产业、交通、财政、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动员。此报告综合了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数年的研究成果,并初步设想了总体战的体制蓝图。1930年永田铁山任陆军军务局军事课课长,直接负责编制、动员、政策、外交和陆军省内外联络等事宜。1932年,他晋升少将,转任参谋本部情报部部长。他是总体战的鼓吹者、推动者。1935年8月日本总体战体制主要设计师之一的永田铁山被刺身亡,同年8月,石原莞尔被任命为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之后石原莞尔以进行日美最终战争为目标,开始致力于建立日本的战争准备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