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坚,男,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进入血液病医院工作,1995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学位。肖志坚主要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及临床诊治新策略。他曾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人物经历

1965年7月生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工作。

199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教授。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细胞调控实验室和英国癌症研究所白血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回国人员科研活动择优资助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回国人员科研活动择优资助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际上首次证实NPM1基因突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有关,提出伴i(17q)和t(1;3)染色体异常的MDS应作为MDS的独立亚型,设计制定了沙利度胺联合环孢霉素治疗低危组的新方案。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髓系肿瘤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找出了可预测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发生人群的基因型。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t(8;21)染色体易位断裂区基因组结构特征,证明儿童AML1-ETO+白血病克隆发生于胎儿期,拓普酶II抑制剂可诱导AML1-ETO基因形成。系统研究了双吲哚类抗癌新药甲异靛的疗效机制。在国内率先开展血液病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及根据染色体核型指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的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WHO分型研究。作为主要成员,设计制定了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方案: HAD、HAM、HAA、HAE,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HAD、HAM、HAA对AML的诱导缓解率高于常规的HA、DA方案。作为主创人员,实施了国际首例外周血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论文著作

已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主编《白细胞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血液病合理用药》《血液病治疗策略》等专著3部,参加《indirubin,the red shade of indigo》《血液病学》《白血病》等6部专著的编写。

获得荣誉

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卫生部2005-2006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社会活动

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细胞调控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英国癌症aves教授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病生学会实验血液学第6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七届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

参考资料

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2022-02-15

肖志坚.中国知网.2024-11-09

天津日报.天津日报.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