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
《不得已》完成于康熙帝四年,主要汇辑了杨光先不同时期的专文、呈状等,凡二十一篇。其中正文十九篇,附文二篇。正文篇目最早撰于顺治十六年如《辟邪论》、《摘谬十论》等。最晚为康熙四年,如《叩辞疏》等。综观全书内容,《不得已》基本上是杨氏批判、攻击西洋传教士、天主教和西洋历法的一个言论集。两篇附文为《始信录序》和《尊圣学疏》。前者撰于顺治十七年,作者王泰征,是篇吹捧杨错卫道的专文;后者原名疑为《三百六十四言》,撰于晚明,是杨氏弹劾陈启新《假尊经》的一篇奏疏。
教案背景
康熙三、四年间,在中国的北京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震惊西方世界的大案,这就是由杨光先发起、由四大辅臣操纵审理、旨在排挤和驱逐以 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的案件。对此,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有一个缺陷,即对此案前后所形成的 几种主要文献,未予应有的开发利用。这几种文献就是收入本辑的《不得已》、《不得已辩》及《历法不得已辩》。
作者介绍
杨光先(1597年-1669年),字长公,中国歙县人,祖籍余姚市,明末清初学者、穆斯林。
杨光先早年受恩荫为新安所千户。崇祯十年(1637年),将千户位让与其弟,以布衣身份抬棺死劾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被廷杖后流放辽西省。不久,温体仁倒台,杨光先被赦免回乡。
清代建立后,任用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人按照西方天文学成果制定新历法,遭到杨光先的激烈反对,写出《辟邪论》等文章加以驳斥,并屡次上书,称汤若望等意图谋反,需要将天主教信徒“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他提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康熙帝四年(1665年),在鳌拜的支持下,杨光先的上疏得到了审议,结果汤若望被判处凌迟(后在孝庄文皇后斡旋下未执行),南怀仁被流放,钦天监中与传教士合作的中国人如李祖白等被处决。史称“康熙历狱”。
历狱后,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并不懂得历法,于是上疏请辞。清代政府结果非但驳斥他的辞职要求,还将其提升为钦天监监正。杨光先被迫上任,只好编《不得已》一书以自明心志。杨光先推举吴明烜为钦天监监副,实际负责立法推算,以回回历取代西洋历法。
康熙帝七年(1668年),鳌拜倒台,清朝朝廷发现杨光先确实无法胜任历法推算,复启用南怀仁。南怀仁遂提出要以实证证明西洋历法的准确度,并在次年的推算比赛中战胜了杨光先、吴明烜。南怀仁更上疏称杨光先为拜党羽,结果杨光先被判处死刑,后被康熙帝赦免回乡,死于路上。
图书目录
卷上
请诛邪教状
与许青屿侍御书
辟邪论上
辟邪论中
辟邪论下
邪教三图说评
正国体呈稿
中星说
选择议
摘谬十论
附 始信录序
附 尊圣学疏
卷下
孽镜
引
孽镜
附 金乌玉免辩
见界总星图
镜余
合朔初亏时刻辩
一叩阍辞疏
二叩阍辞疏
三叩阍辞疏
四叩阍辞疏
五叩阍辞疏
不得已辩
自叙
不得已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