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少舫

王少舫

王少舫,男,(1920年10月11日-1986年7月19日),原名王少芳,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曾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剧协会员、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中国黄梅戏男演员,主工小生,兼演老生。

1929年王少舫到上海从师鲍小林学京剧,工老生。四年后在安徽安庆首次登台出演《南阳关》。此后跟随继父辗转东台、盐城、南京等地演出。1938年开始尝试对黄梅调的唱腔进行改革,次年与黄梅戏演员合作出演《王清明合同记》。1942年,王少舫开始推行“京剧皖唱”,陆续出演了《四郎探母》《诸葛亮招亲》《游龙戏凤》等剧目的京戏皖唱。1948年王少舫辗转到合肥,投身到“戏改”运动中。次年创办新生平剧社并任社长,期间执导了《小仓山》等多部京剧作品。

1950年王少舫开始正式改唱黄梅戏,并任民众黄梅戏剧团团长。此后随省团去往各地慰问演出,并多次获得演员一等奖。1955年开始多次参演戏剧电影如《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并随省团去各地演出。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现代戏的改编和排演,不断推动黄梅戏的革新。此后的年代中,尽管遭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打压,王少舫始终未放弃对黄梅戏艺术的追求和传承,他依然参与了《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的排演,1972年后,更是执导了小戏如《一篮花生》和《奇峰岭》。1974年还在安庆人民大会堂演出了《向阳花》等多部小戏。直到1986年去世,他都致力于推广和完善这一地方戏剧形式。

王少舫将京剧艺术与黄梅戏合起来,开创了黄梅戏“生行”唱腔的新路径。其唱腔从不卖高腔,捏细声,矫揉造作,奶声奶气,而是从黄梅戏的本嗓传统演唱出发,自然发声,本色演唱。代表作品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少舫于1920年10月11日出生在中国江苏南京。1927年9月,他被送往上海市读私塾,但三个月后就返回了南京。1929年,他赴上海师从鲍小林学习京剧,专修老生角色。在抗战初期,他所在的京剧团与丁永泉领衔的黄梅调团共同演出,他也因此有机会表演黄梅戏。1931年,随着师父与师母的离婚,王少舫选择留在师母家,期间学习了《四郎探母》等多部经典老生剧目。之后,他与师兄师嫂一起前往浙江杭州加入一支水路剧团,并在南京的“大世界”剧场参与表演。

学艺与初登舞台

1933年,王少舫在安徽安庆的皖钟大舞台首次亮相,演出《南阳关》。1934年,他伴随继父至东台怡民大剧院演出,在那里与一位当地演员共同出演《法门寺》,随后两人一同在盐城市进行了短暂的演出。回南京途中,王少舫在一个小镇进行了数日的戏剧表演。1935年,他和家人返回南京,在小京班演出,首次尝试了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最初饰演太监陈琳,后改演包公角色。同年,该剧团解散。1937年,因战乱,王少舫及家人移居安庆市

探索京戏与黄梅戏的融合

从1938年开始,王少舫与黄梅戏艺人在江苏省、安徽等地演出黄梅戏,并尝试修改传统唱腔。1939年,他在《秦雪梅》中饰演商林公,开始尝试改革黄梅调的音乐。同年,与王剑锋、潘泽海共同出演《王清明合同记》。1942年,他推行了“京剧皖唱”,首演《四郎探母》中四郎杨四郎一角。1943年,他陆续出演《诸葛亮招亲》《游龙戏凤》和《汾阳河》,引领更多京剧演员学习黄梅调。1945年,“兴亚剧场”解散后,他加入“华林剧场”,同时将自己的名字从王少芳改为王少舫。1946年,因“华林剧场”老板未能如约支付薪水,他与妻子离开安庆市,在乡镇进行流动演出。

职业高峰与戏剧创新

1948年,王少舫抵达合肥市并在城市解放后成为合肥市人民代表,参与了皖北人民代表大会,并投入戏剧改革活动。1949年,他在合肥创办新生平剧社并任社长,期间执导并演出了《小仓山》《红娘子》《逼上梁山》等京剧作品。1950年,王少舫正式转向演唱黄梅戏,加入丁永泉潘泽海所在的民众剧团,并成为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团长。他参与了多部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整理和排演,如《 打猪草》《 夫妻观灯》《蓝桥会》《路遇》等作品。。1951年,他被选为民众剧场管理委员会主席,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排演《功夫上提》《父子争先》等小型剧目,在排新戏中进行音乐和舞台技术的改革。1952年,他参加了安徽省戏改干部、文工团员和戏曲艺人的集训,而后应上海市之邀,与严凤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并在年底加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3年6月10日,王少舫为波兰客人演出由《游春》《送绫罗》等组成的传统小戏。而后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同年,王少舫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蚌埠市为视察治淮工程的谭震林等中央和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演出。1954年,王少舫调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任演员(后任副团长),同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饰演《天仙配》中的董永一角,获演员一等奖

全国演出与文艺贡献

1955年,王少舫与严凤英合作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随后,在1956年,他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并在《告粮官》中扮演张朝宗,赢得了演员一等奖,并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该年他还与王毓琴共同出演了该剧。1957年,王少舫随团前往北京进行短期演出,并接着访问了天津市福州市厦门市汕头市等地的海防前线,行程持续七个月,超过四千华里。1958年6月12日,他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戏剧语言座谈会上讨论了地方戏曲唱词的编写。

1959年,王少舫在严凤英主演的电影《女驸马》中有出色的表现,该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8.9分。1960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961年被选为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同年,他与严凤英一起在安庆地区进行了巡回演出。1963年,在《牛郎织女》中扮演了金牛星并参与了现代戏的改编。1964年,他与同事们一同在望江县宝塔乡与农民共同生活并劳动,期间在当地剧场演出了《打金枝》和《夫妻观灯》。1965年,他在皖南山区进行演出并在黄山市越南主席胡志明进行了专场演出。

文化大革命的挑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从1966年到1968年,王少舫遭遇了政治迫害,被迫在“牛棚”里做勤杂工并受到羞辱。1970年,因在《天仙配》中的表演被批判,他被派遣到和县的部队农场做劳动改造。改造结束后,他重返舞台,参与了《沙家浜》和《红灯记》等样板戏的排演,虽然这些剧目中他没有唱词。1972年,王少舫开始尝试导演,首先是《一篮花生》,然后在9月导演并主演了现代戏《奇峰岭》。同年10月,他参与了全国篮球分区赛合肥市赛区的《军民一家》演出。1973年,他继续导演小戏《主课》和《书记搬家》,并于1974年在安庆人民大会堂演出《奇峰岭》《向阳花》和《军民一家》。

晚年的艺术生涯与逝世

1975年,王少舫前往北京参加部分省市的文艺调演,在《海港》中扮演马洪亮。1976年,在广州市参与黄梅戏电影《红霞万朵》的拍摄,饰演青山伯。1977年,他导演并主演黄梅戏《箭杆河边》,扮演佟庆奎。1979年,在安徽省戏曲调演中,以《袁璞与荆凤》中老校长的角色赢得演员一等奖。1980年3月,他在合肥江淮大戏院连续20场演出古装剧《陈州怨》。5月,他在安徽省广播电台录制小戏《普查花开》,以宣传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同年11月30日,他带领剧团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演《天仙配》《女驸马》和《罗帕记》。1982年2月,他在南京、九江、南昌市长沙市等地公演这些剧目。同年,他为上海唱片厂录制了《山伯临终》和《包公赔情》唱片。1986年7月19日,王少舫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39年,王少舫与筱美玉(后改名雪寒梅)在安庆市“兴亚剧场”同台演出相识,而后于1940年结婚。

师承

王少舫九岁在上海从师鲍小林学京剧,工老生;1938年起,与黄梅戏艺人共同在江苏省、安徽等省演出,开始出演黄梅戏并尝试对黄梅调的传统唱腔进行修改。1950年,王少舫开始正式改唱黄梅戏。

收徒

王少舫热心扶植提携黄梅戏新人,受过他指导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其有据可查的弟子有朱玉白、李济民、黄宗毅夏承平黄新德等,另外,安庆黄梅戏剧团的罗爱文、罗爱祥、潘忠仁、祖祥云等人也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纪录片

导演作品

艺术顾问

黄梅戏作品

资料来源:

艺术特色

声音特色与演唱技巧

王少舫的嗓音特质为丰满厚实。他精于利用自身的声音特点来处理演唱,注重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在演唱中,他能够将声音表达与角色形象的塑造协调统一。即使在扮演的小生角色中,初听时声音似与角色不完全吻合,观众随后却被他的演唱所吸引,不再关注音色的适配性。

唱念与语言艺术

在唱念技巧方面,王少舫展现了多项特点:他选择用字精准,能突出方言特色;他的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自如;他的唱念节奏舒缓适度,情感充沛地渗透每一个音符;同时,他的念白自然,如同平日谈话,能表达从悲伤到喜悦的丰富情感。

角色表现与情感传达

王少舫擅长通过表演和唱腔描绘角色性格和揭示内心世界。例如,在《天仙配》中的“董永卖身”场景,他以黄梅戏的“平词”为基调,融入“散板”、“哭腔”和“彩腔”,创造出节奏缓慢、旋律优美、曲调深沉的效果,细致表达了角色董永的悲伤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受尽财主压榨的忠厚、善良的青年农民形象 。

演唱风格与技巧

在演唱中,王少舫展现了洒脱奔放的风格,善于利用情节引发的情感波动,以及声音的刚柔并济,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在《天仙配》的“龙归大海鸟入林”一段中,他巧妙地通过旋律和语气词“哪”增强表现力,使得每句唱词都层次分明,感人至深。

声音运用与艺术创新

王少舫的演唱覆盖广泛的音域,声音丰满。在《牛郎织女》中的“恨王母娘娘无情又无义”,他巧妙地运用声音色彩的层次变化和细腻的情感强度,创造了持续的延音和复杂的音乐线条。他精于利用中音区的行腔,展现浑厚的音色,避免过度的高腔或细声,而是从黄梅戏的传统唱法出发,结合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开创了黄梅戏“生行”唱腔的新风格。

所获荣誉

参考来源:

人物关系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王少舫与严凤英共同拍摄的中国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使电影中“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家喻户晓,走向世界,并且他还把京剧艺术和黄梅戏结合,开创了黄梅戏“生行”唱腔的新路径。(中国新闻网评)

《天仙配》中《卖身葬父》这一场戏是董永的独角戏,有大段的平词唱腔。王少舫先生运用其云遮月的嗓音和积淀多年的京剧功底把这一段唱腔唱到无与伦比,近乎完美。(戏剧之家评)

《天仙配》“路遇”董永选段“卖身纸”是一段黄梅戏三三四格式十字句的男平词,王少航一气呵成,完全在男中音中完好地完成,既显浑厚平实,又显韵味醇正。当唱到第四句“怎能”的“能”字行腔时,又显得平朴中见委婉,纯正中见细腻,唱出了董永的无奈与困惑。(戏剧之家评)

饰演董永的王少舫同志情感饱满,完整地演活董永这一人物,恰当地表现了董永的纯朴、 忠厚和对爱情忠贞的品质,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他表现的欢乐和痛苦,都依剧情的发展,使人感到真实可信。”(黄梅戏艺术评)

王少舫先生独具创造精神,是黄梅戏表演艺术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也是黄梅戏“王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他的表演艺术,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不仅体现了黄梅戏剧种的成熟和发展,也展示着黄梅戏“生角”表演的风格、特色和神采。(黄梅戏艺术评)

后世纪念

2010年10月,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主办的“绿水青山带笑颜”,纪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诞辰90周年艺术品鉴会在省电台演播大厅举行。

2017年5月13日,书籍《王少舫谈黄梅戏》在安徽合肥首发,是由安徽省文史馆历时5年,根据王少舫生前讲课、采访、讲话录音资料,抢救性整理出版的谈艺录。

2020年10月30日,纪念王少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正式在合肥市召开,在此期间,韩再芬时白林等诸多黄梅戏名家齐聚一堂,缅怀两位艺术大师,探讨黄梅戏发展。

参考资料

王少舫.猫眼电影.2024-02-26

王少舫 (豆瓣).豆瓣.2020-08-29

天仙配.猫眼电影.2024-03-09

女驸马 (1959).豆瓣电影.2024-01-07

牛郎织女 (1963).豆瓣电影.2024-03-09

..2024-02-26

王少舫.安徽师范大学.2024-05-31

王少舫介绍.猫眼电影.2024-03-09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qq音乐.2024-03-09

《王少舫谈黄梅戏》首发 填补黄梅戏研究空白.中国新闻网.2024-02-26

王少舫 Shaofang Wang.豆瓣.2024-03-09

王少舫生平系年(1920-1949年) .万方数据.2024-01-09

王少舫生平系年(1950-1966).知网空间.2024-01-10

红霞万朵.猫眼电影.2024-03-09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4-02-26

打猪草 (1952).豆瓣电影.2024-03-09

牛郎织女.猫眼电影.2024-03-09

..2024-02-26

纪念王少舫 唱响黄梅戏.新浪网.2024-04-11

纪念严凤英诞辰90周年、王少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今日头条.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