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儒学记》是由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所作的一篇文章,记录了当时湖广按察司佥事萧祯重修儒学的历史事件。文章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深刻的议论,阐述了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办学与为政之间的密切联系。
文章背景
古代对学者的分类有三种:最上层的是道德,其次是事功,再次是文章。那些考虑世道的人,带着这些去追求,虽然他们实施的方式不同,但都能造福天下后代。然而,当人们专注于追求个人利益时,就会忘记为什么要做官,甚至会像对待草芥一样对待它。一旦得到权力,就不再关心它。这种情况下,古代所谓的学者已经不存在了。同样,讨论学术政策也是如此。大的方面是纠正伦理,促进良好风气;次一些的可能是测试他们的政治事务能力,或者考核他们的文采,这些都是可以取得成就的。但是,必须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在馆舍里生活,用俸禄供养他们,用命令和规则来规范他们,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受到警示和启发从而完成学业。这样才是可行的。弊端在于,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根本,有时即使没有惩罚也会做好事不做坏事。现在学校遍布全国,但圣贤却很少出现,这难道不是执政者的责任吗?
作品原文
泰和萧公从南京主事调任湖广按察司佥事,他决心以整顿纪律为己任。成化甲午年间来到永州祁阳市,看到学校的房屋破旧不堪,便召集县里的官员和教师询问情况。这座学校始建于宋代,历经元代,到了本朝初期得以恢复,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萧公说:“我和你们一起负责这件事。”没有人推脱,于是他命令知县吴君谦主持工程,训导员熊君威协助,从十一月初七开始,到十二月二十五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修复工作。萧公亲自视察后,告诉郡内的官员们:“学校的管理有兴有废,有本有末,有先有后,遵循规律的就是好的治理,全面推行的就是完整的功绩。希望各位能勤勉廉洁,使你们的政治和教育都焕然一新。”大家都表示不敢不日夜听从他的命令。他又对学生们说:“读书人不怕没有名声,怕的是学问不成;不怕不会学习,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学生们回去后寻求洗涤和磨练,希望能进入圣贤的境界,也许他们的学业和这个学校都会焕然一新。大家也都表示不敢不日夜听从他的命令。之后,众人商议说:“萧公的美好意愿和伟大业绩,不能没有记载。”于是教谕王君冕准备文书,训导员杨君正考核成绩上报京城,请求我撰写这篇文章。我们宪侯的盛大举措,邻君的良好政治以及各位对教育的热情,都是值得记录的。因此,我写了这篇记述,以便将其刻在学校内,以此告知后人。萧公名叫祯,字并祥,他是我的同科进士。
作品注释
- 刍(zōu):古“齺”字。齿相咬。
- 獘(bì):通“毙”字。仆倒。
- 泰和县:明代县名,时属江西吉安府。
- 按察司:文华殿大学士。佥事:官名,其职务为协理郡政,总管文牍。
- 肇(zhào):开始。宋:宋代。历:经历。元:元朝。国朝:本朝。
- 日月:日子,这里指时间。一币:一匝,一周,环绕一周叫一币。币,同匝,读zā。这里代表一个月。
- 黾(mǐn)勉:尽力,努力。
作品赏析
《重修儒学记》选自《永州府志》,由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创作。文章详细描述了与作者同届进士的湖广按察司佥事萧祯重修儒学的故事,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阐明了重修儒学的重要性,并表明将此文刻于学宫,以传示后人的目的。文章采用“记”与“议”相结合的手法,记述具体,议论深刻,清晰地传达了“重修儒学”的主旨。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中正反对比,事理通达,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文中还运用了类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他是明代中后期茶陵县诗派的核心人物,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政治经验著称。
参考资料
安庆府重修儒学记姚鼐原文 -.百度文库.2024-10-27
重修儒学记.百度学术.2024-10-27
李东阳100篇作品 >>.汉程国学.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