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鳞灯笼鱼
粗鳞灯笼鱼科(学名:Myctophum asperum),俗称刺灯笼鱼,为灯笼鱼科灯笼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常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
形态特征
背鳍13;臀鳍18,胸鳍15,腹鳍9,尾鳍6+19+6。侧线鳞38。鳃耙4+1+9。
体长为体高4.7倍,为头长3.7倍;头长为吻长9倍,为上颌长1.8倍,为眼径2.4倍,为眼间隔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1倍。
体延长,侧扁。头较大,前缘急剧向下,略呈方形。吻颇短,钝圆;背缘筛骨嵴状突出。眼颇大,前位。眼间隔较狭,小于眼径。口大,低位,口裂近水平状,下颌稍短于上颌。上颌骨后端接近前鳃盖骨边缘。牙细小,上下颌牙多行,内行牙扩大,排列整齐,犁骨、腭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牙带或牙丛。鳃盖后缘有1小尖突。鳃盖膜与峡部不连。鳃耙细长。无翼耳口大或中大,上颌骨后端不扩大或稍扩大,后端超过眼后缘,距离约为眼径0.5~1.25。
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脂鳍前于臀鳍基后端。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基,基底长于背鳍基底。胸鳍较长,后端几达VO3;腹鳍短,稍超过胸鳍后端。尾鳍叉形。尾鳍前副鳍条软。
体黑色。尾柄上方发光腺鳞珠。各鳍淡色。口腔及鳃腔均黑色。
发光器:有(Dn)和(Vn)。(OP)2,两者相距甚远,(PVO1)紧邻匙骨外缘,(PO2)上方,(PVO)位于胸鳍基下端。(PLO)1,位于侧线和胸鳍基之间。(VLO)1,位于腹鳍基与侧线之间。(SAO)3,三者排列成一钝角。(SAO3)在臀鳍起点前上方;紧邻侧线下方。(Pol)1,紧邻侧线下方,约在最后(AOa)上方。(PO)5,(PO1)与(PVO1)和(PVO2)排列成一直线,(P04)不升高,(PO5)稍升高。(VO)4,排列成行。(A0a)7,(AOp)6,均等距离排列成行。(AOp1)在臀鳍基后端前上方。(Prc)2,(Prc2)在侧线下方,距侧线约为其直径的2倍。雄鱼(SUGL)由6个发光鳞组成。
生活习性
粗鳞灯笼鱼日间生活于深海中,深度范围在425至750米之间。夜晚可以上升至125米的深度以捕食浮游生物,有时为灯光所诱集。
分布范围
粗鳞灯笼鱼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流海域。在西大西洋,它们从北纬20°到巴西,以及墨西哥湾都有分布。在东大西洋,它们分布于毛里塔尼亚到南非的阿古拉斯水域。此外,还出现在加拿大附近的西北大西洋。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它们分布于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洋流、赤道逆流、东澳大利亚和阿古拉斯洋流以及东太平洋中部。幼鱼也在台湾海峡发现。
同义词
粗鳞灯笼鱼曾被命名为Dasyscopelus asper (Richardson, 1845)、Dasyscopelus naufragus Waite, 1904和Scopelus asper (Richardson, 1845)。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