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1220年-1265年),字全斌,南宋时期播州区(今贵州遵义)人,抗蒙名将,第15任播州土司。他生于南宋末年,继承了父亲杨价的土司之位。杨文聪明过人,祖父杨粲很喜欢他。杨粲去世后,杨价继位,但播州事务由杨文管理,杨价专心侍奉母亲。当时蒙古兵入侵,杨文检阅壮勇,随时备战,蜀中避难的人多前来投奔。杨价去世后,杨文继承土司之位,南宋授予他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的官职。

杨文向镇守四川省余玠提出防御蒙古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移镇利、阆,经理三关,为久驻谋」;中策是「择诸路要险,建城壕,以为根构」;下策是「保江自守,纵敌自来」。杨文预言「西番部落以为北兵所诱,势必扰雪外以图云南省,由云南并吞蛮部,阚邑广窥靖,则后门斡腹,深可忧也」。余对此甚为赞赏,接受了他的中策集团,后来战局果然像杨文预测的那样发展。

淳祐八年(1248年),蒙古兵南下寻找道路攻击大理国。余玠派遣两路大军前往截击。杨文发兵五千人,跟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主帅俞兴西征,与蒙古兵大战,三战皆捷,因功授左卫大将军。余玠明成祖北伐汉中市,杨文派部将赵寅会兵渝上,三战三捷。淳十二年(1252年),蒙古兵包围汉中、嘉定区,杨文派总管田万率兵五千人从小路前往救援,乘著夜色渡过嘉江,屯兵于万山、必胜二堡。田万以劲弩射击,蒙古兵不敌撤退。杨文因功,加右武大夫。

宝祐二年(1254年),蒙古兵自乌蒙渡马湖,入宣化区。杨文派弟弟杨大声前往救援,大小九战又捷,转授左武大夫。寳祐五年(1257年),蒙古兵沿著云南省入侵播州区,杨文急忙驰奏宋廷。南宋节度使吕文德偕杨文一起前往罗闽,说服大酋长勃先归顺,各酋长也随即归顺。同年,杨文在播州区建造海龙屯,以防卫蒙古的进攻。

杨文在位期间留心文治,在播州建立孔子庙,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咸淳元年(1265年)去世,赠金州观察使、元赠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柱国,追封播国公,谥崇德。其子杨邦宪继承土司之位。

杨文墓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的未山原。该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同冢异穴的石室墓,共三穴,杨文居中,杨文妻田氏居右,一名身份不详的孩童(可能是杨文之子)居左。墓中出土有《杨文神道碑》,详细记述了杨文抗击蒙古的事迹。该碑在南宋灭亡后被播州区土司悄悄拆除埋入土内,直到1979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

人物简介

杨文(?~1265),字全斌,南宋时播州(今贵州遵义)人,抗蒙名将。

播州杨氏地方政权的第十五代统治者,播州安抚使杨价之子,其父去世后,世袭其职。杨文留心文治,注重教化。主要功绩在于继承其父遗志,积极从事抗击蒙古军南进的斗争,先后六次派出播州军队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地与蒙古国武装部队作战。南宋绍定年间,蒙古军进入川北,杨文加紧练兵。嘉熙年间,蒙古军进逼长江,四川制置副使、渝州知府彭大雅播州区土司出兵抗击。杨文命副将率军万人赴石洞峡击退蒙古军,因功授武德郎、阀门批侯之职。不久,受诏主播州,晋升武功大夫、阁人宣赞舍人,随即致书四川制置使余玠,陈述防止蒙古军南下的上中下三条策略并提醒余价,蒙古军可能诱和西边土著部落南下云南,进而东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余玠赞其所论,其后战势发展果如所言。

淳佑年间事迹

淳祐八年(1248年),蒙古大将秃懑率军绕出四川省宋境,试图从羌族部落中寻路南下攻击大理国,实施第一次大迂回,余玠知道蒙军战略迂回对宋军的不利,于是也果断连派两路宋军西征,出国境越过大雪山前后截击蒙军,杨文派士兵五千配合俞兴部,由门(四川泸定县北)出雪外(大雪山),与蒙古军大战于马鞍山,播军三战三捷,擒蒙古军大将秃懑于大渡河,杨文因功升左卫大将军。淳佑十一年(公元1251年),余玠明成祖北伐汉中市时,杨文派部将赵寅带精兵五千随余玠北伐汉中,三战于西和县(今四川西县),“播军贾勇先登,俘获颇众”。朝廷升播州威军为御前军,给五军统帅印。

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蒙古军铁骑火鲁赤围攻嘉定府(四川乐山)杨文派总管田万带兵五千,间道赴之,夜济嘉江,屯万山,以劲弩射敌,蒙古军不支,解嘉定围,加授有武大夫之职。赵昀宝佑二年(公元1255年),蒙古军由乌蒙(今云南昭通)渡马湖(今屏山县)入宣化(今四川宜宾市西),杨文派其弟大声提步骑五千赴敌,九战九捷,并俘敌将阿里等人。宝佑五年,蒙古军由云南省进攻播州区。杨文请准于朝,诏节度使吕文德同往罗氏鬼国,说服酋长共同抵御。因屡建战功,晋升中亮大夫、合州防御使等职,食邑七百户,获准于“播州雄威军”前加“御前”二字。

宝佑年间事迹

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杨文发兵支援钓鱼城(四川合江),解钓鱼城围。赵昀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杨文派兵协同刘雄飞、夏贵收复江安州(今四川江安)。后来,杨文还继续派兵与蒙古军战斗,直到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去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