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俗音乐、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是以演唱中国民歌及中国创作歌曲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
民族唱法一般分为传统民族唱法和新民族唱法。在唱法特点上也有所区别,传统民族唱法声音甜美、吐字清晰,音调高亢等特点;新民族唱法是在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的民族唱法是根据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歌唱艺术方法。在中国民族唱法中根据歌唱内容的不同,将民族唱法分为戏曲、歌曲、说唱等不同的唱法,民族唱法从人民中产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和智慧,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表达的情感非常的朴实,是各族人民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定义
“民族声乐”或“民族唱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的产物,和乡间演唱民俗音乐的方式(即所谓“原生态唱法”)其实并不相同。理论上讲,“民族唱法”可以是民族声乐艺术之于演唱技术、表演(表现)形式上的一种朴素称谓,这一称谓或广义或狭义地包含着“中国声乐”“中国民族声乐”“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等蕴意,也因为名称上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民族唱法”在概念上至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确切定义。
历史沿革
起源
民族唱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公元前4世纪,又出现了屈原的枟楚辞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与相和歌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曲子”被广泛地用于说唱和歌舞艺术之中;到了宋元时代,宋词、元曲都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宋代杂剧艺术中的歌舞和杂戏,使歌唱艺术朝着戏剧化的方向演变;南宋时的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院本逐渐发展为杂剧。另外,元朝燕南芝庵的枟唱论枠、明朝魏良辅的枟曲律枠、清代徐大椿的枟乐府传声枠 等著作,都对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初步形成
谈起中国民族歌唱艺术,最早可追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市时期。以郭兰英、王昆为代表的两位歌唱家成功地将戏曲和民俗音乐结合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且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民歌唱法,她们运用各具特色的演唱方法演唱的《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为日后中国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第一部民族歌剧枟白毛女枠的诞生,民族声乐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枟白毛女枠的音乐创作不仅吸收了北方民歌枟小白菜枠枟青阳传枠枟拣麦根枠以及陕西道情枟滚板枠等音乐素材,而且借鉴融合了河北省的念善书调、山西省的佛曲枟目莲救母枠以及河北花鼓、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昆曲等多种地方戏曲中的调式与唱腔,第一次创造性地融入了西洋歌剧中的吟诵调、合唱、重唱等形式。 所以,枟白毛女枠是中国歌剧的里程碑,是中国民族唱法初步形成的象征。
最终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中国声乐事业从完全本土化走向与异域文化结合,大批的基层音乐工作者进入了专业团体,成为骨干力量。但是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声乐工作者无法适应当时的审美需要。因而十分需要进修和系统训练。此时从欧洲回国的一些声乐学者将欧洲的美声唱法带入了教学体系,在中国声乐界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从此中国民歌止式与国际接轨,并进入学府,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舞台一直活跃着一大批以才旦卓玛、吴雁泽、克里木、郭颂、胡松华、李双江、于淑珍等为代表的、极富个性的民族演唱艺术家,他们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钻研与探索,逐渐形成了能够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且各具特色的民族演唱流派。他们的歌声至今深深烙印在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大批受众群体中。进入80年代后期,在中国民歌演唱领域逐渐涌现出一大批以彭丽媛、张也、宋祖英等为代表的歌手。最早正式提出“民族唱法”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风格特点而登上中国歌坛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主办者首次提出“民族唱法”的概念,并且首次将其作为一个比赛项目与其它两种唱法分别同台竞技,从此“民族唱法”在中国声乐界得以流行,且演变成为了一个专业名词,甚至学科名称。
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以及地方特色。民族唱法,顾名思义,就是与民族相关的歌唱方式,这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在以前,因为没有具体的记谱方式,所以人们平时所唱的歌常常是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比如民俗音乐中的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劳作时,通过唱歌来给自己加油打气。民族唱法能够体现不同民族的地方特色,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地方人民的音乐习惯。运用民族唱法唱出来的声音是非常质朴、活跃的,情感也是十分丰富的,这是因为民族唱法凝结着各个民族的地方特色。
分类
民族唱法一般分为传统民族唱法和新民族唱法。
传统民族唱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 :民间唱法和戏曲、曲艺唱法,这两种组成部分均是从传统民族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传统民族唱法中的民间唱法主要是民歌手、民间艺术的演唱,他们的演唱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是自身具有较好的声音素质,有较好的乐感,他们在不断的演唱中逐渐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一些民间唱法的民歌手、民间艺术,以及他们的演唱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戏曲和曲艺唱法,在当前民族声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产生了非常多的著名的传统民族唱法艺术家。
新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又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各民族的民俗音乐表达方式、表达内涵等均不同。当今新民族唱法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形成,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将众多民歌进行整理,同时又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在不断的发展和研究中,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结合,使用真假声演唱,同时保留了民族唱法的特色,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将民族唱法进行科学化,保留民族特点,进而形成了当今新民族唱法。
唱法特点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传统民族唱法以情感表达为基础发展起来,在历史的影响和发展下,民族唱法形成传统民族唱法和当今新民族唱法。传统民族唱法从其形成上,又将其称之为民俗音乐唱法,该种唱法有诸多的特点,例如声音甜美、吐字清晰,音调高亢等等,而新民族唱法是在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美声唱法的一些特点形成的,这两种民族唱法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发声、审美等。
发声
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代表物,音乐也是,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代表作,民族唱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唱法有不同的代表作,传统民族唱法在不同时期形成的这些代表作,体现着不同时期下的传统民族唱法的风格和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等。发声是民族唱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发声有真声和假声两种,在传统民族唱法中真声为真嗓,假声为小嗓。在戏曲演唱中,需要根据角色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发声方法,形象的将人物进行刻画和塑造。而当今新民族唱法将传统民族唱法中的精髓、优点进行吸收,同时也吸收了美声唱法中的优点,将两种发声方式进行结合,形成新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当今新民族唱法的发声在演唱时声音非常的圆润,吐字非常的清晰,在发声时,气息和声带之间的配合非常完美,减少了用嗓过渡,还将歌唱家的情感以及歌曲表达的情感进行生动、真实的体现,声音和感情相互交融。
审美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新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观发生的变化,也在与时俱进,民族唱法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今新民族唱法的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民族唱法的发展。传统民族唱法是自然声态的歌唱,传统民俗音乐的演唱难度并不大,与自然声态的演唱方式非常的接近,所以传统民族唱法审美和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联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些民族歌曲的重新整理和改编,提升了民族唱法的难度,民族唱法、民俗音乐难度的提升,体现着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民族歌曲中,思想情感、歌曲内容均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民族唱法提出新的要求、对演唱技巧有更高的要求。当今新民族唱法的审美是传统民族唱法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但是当今新民族唱法的审美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失去了艺术的个性。
演唱形式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音乐种类,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我们把这种声乐称之为“中国唱法”。中国历史悠久,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表达形式。要想熟悉各个民族的唱法非常困难,例如戏曲、古曲、山歌小调等。各民族歌曲演唱技巧和风格各有不同。
从红河彝族民歌看音区广阔性
红河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就是海菜腔。而海菜腔以高亢明亮为主要特点。有着无以伦比的音区跨度,通常情况下,一个旋律当中二个音就包括一个八度的跨越。而《踩着云》就是依据海菜腔创作而成的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作曲家是著名的万里老师,其通过改编创作而成,2008年云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五朵金花组合首次演唱这首歌,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与会者的大力推荐。在演唱这首歌过程中,要求演员充分结合真声与假声。做到二者的替换应用,唱低音时使用自然放松的声音,但同时需要结合小腹的力量进行发声,最高的发音要求使用假声结合哼鸣迅速掠过,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想象自己爬山叹气的感觉,要求演员在演唱过程中气息不得松懈,声音不能出现颤抖。作者创作这首歌是为了表现彝族在田问插秧劳动的场景,彝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偶尔抬起身看到美丽的梯田与云雾缠绕的高山,想象着自己日益美好的生活,情不自禁地利用歌声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的心情。因此要求声音做到高亢明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从楚雄彝族民歌看歌曲互动性
如楚雄彝族的《敬酒歌》,要求演唱者必须有热情豪放的表情,能够体现出大碗喝酒的直爽性格,楚雄彝族有大量的酒歌,要求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与实际生活中说话相同,必须带着笑,演唱的同时可以大声喘气,不用加入修饰音,主要表达彝族人民对人热情、性格豪爽的场面,与来访的客人亲切互动。发声方法比较靠前,但是,不是扯着嗓子喊,必须是随着情感的流动带出的声音。
摩梭族情歌看曲调的韵律性
摩梭人生活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云南交界处的泸沽湖畔,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为放野牦牛的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礼仪禁忌、婚姻习俗等,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让泸沽湖成为无数游客向往的神秘之地。所以摩梭族情歌《走婚夜歌》要用摩梭族语言来演唱,这样更增加了歌曲的神秘感和民族特色,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全程使用哼鸣音,要带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演员必须具备哼鸣音基础,中间加入一部分气声,整个曲调带有明显的韵律特点。
从白族歌曲中看声线的情绪性
如白族歌曲《小河淌水》,要求演唱者使用柔和的音色表现清静幽雅的场景,沉下气息,保持安静,利用气息与感情发出声音,放松全身叹出气息,然后自叹气之处开始演唱,全部歌曲要求保持叹气状态。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声音宜小,音色当中体现甜美之情,要求最好是晚上对着月亮演唱,这是一首白族女子思念情哥哥的歌曲,因此要表现出一种安静的气氛,虽然这首歌也存在一些高音区,但也需使用轻唱的技巧,这就是这首歌最难之处,虽然高音轻唱的技巧很多,笔者认为应该使用哼鸣音,同时也可以表现这首歌的情绪。
从湖南民歌中看唱腔的跳动性
如湖南陵民歌《思情鬼歌》,这是一首充满花鼓腔的歌曲,有明显的高音低音变化,要求演唱者带着勇敢、泼辣的表情演唱,展现出一对情人相互恩爱的场景。同时也要加入一部分幽默与可爱的表情。
从山西民歌中看口舌的灵活性
如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要求演员有灵活的嘴与舌头,具备稳定积极的气息,同时要求结合运用小腹的力量,要突出小腹用力,始终处于一种内紧外松的状态,尤其是唱到歌曲当中节奏较快的部分时,舌头更要做到灵活伸缩与弹吐,要求在弹出舌头时唱准音高,保持音色的响亮,在唱到第三段“索拉”时可以突然变慢,再接着慢慢加快,当唱到“杨柳叶儿冬夏常青”时要与开始速度相同,这种演唱技巧使一首歌中的三段有了明显的差别,同时也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情感变化,演唱此类民俗音乐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技巧,而且还需深入研究歌曲的风格,如果结合学习当地人民的语言再来体会歌词。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唱法技巧
呼吸技巧运用
传统民族唱法具有气息足、存气量大、用气灵活的特征。传统唱法极其重视“气沉丹田”,这一方式也被称为腹式联合呼吸。这种方式能够将气息集中在一处,并输送到焦点位置。为了让气息显得绵长,发声时需要将气吸住。此外还要注意,为避免气息过于僵滞,不能吸入太多气体,才能增强弹性。在运用气息时首先要注意气口。气口是民族唱法当中的专用术语。气口的运用除可以通过吸气的方法,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偷气、快吸气等多种方式。其次要注意气息的支撑。民族唱法主要采用胸部与腹部联合的方式进行呼吸,力量一般集中在腰间,可以存储更多的气息。再次是合理调节气息。运用民族唱法发声时,吸气肌肉群的运动方向应当与气流恰好相反,才能形成与气息对抗的效果,从而通过调节气息更好地发声。最后,要注意灵活地运用气息,除最常用的呼气方式以外,还要加强灵活呼气的练习,确保在声带与共鸣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加顺畅地完成多种润腔发声。以“嗽音”为例,气流较为粗散,具有较强的爆发力,需要在一瞬间冲开声门;再比如“顿音”,是通过气息在支点处连续进行半顿半连的对抗运动而获得的效果;其他还包括“沉音”“颤音”等多种方法,不同的发声方法,在气息运用上也有所不同。
共鸣技巧运用
首先,人体需要同时调动胸腔、口腔还有头腔才能完成共鸣,在演唱歌曲时,共鸣腔的具体比例会随着音量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演唱低音区域主要依靠胸腔共鸣,演唱中音区域主要依靠口腔共鸣,演唱高音时则是以头腔共鸣为主。混合共鸣是美声唱法最为常见的方式,注重演唱的整体感觉,是由不同声区、不同声音混合而成的整体性共鸣。而民族唱法主要采用局部共鸣的方式,注意共鸣的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转换,才能获得富有民族意韵的音色。相比于美声的唱法技巧,民族唱法发出的声音显得更短促,喉咽部分相对较窄,喉咙部分打开得恰到好处,下巴相对比较放松。通过这样的共鸣方式,可以让声音显得更柔和。民族唱法十分注意鼻腔部分的共鸣。因此鼻腔靠近口腔,而口腔主要负责吐字和咬字。尽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声音仍然能够引起口腔共鸣,但很难满足演唱的需求。而字音到达鼻腔之后,也会形成共鸣,强化声音的效果。通过整体共鸣所发出的声音显得十分洪亮,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共鸣腔的状态,而咬字时为了保持字音清晰,灵活度方面自然会下降,在共鸣时声音如果无法集中到一点上,字音就会变得不清晰,也无法带给听众亲切自然的感受。其次,民族唱法十分注重整体的效果,要求“字正腔圆”。在演唱歌曲时通过真假声之间的转换来增强演唱效果,北方的唱法发声又脆又亮,而南方唱法发声显得柔美,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歌唱,都需要通过口腔共鸣才能完成,这也是民族唱法最显著的特色。民族唱法削弱了胸腔共鸣的作用,加大了口腔与咽腔、喉腔的比例,发音清澈明亮。再次,运用民族唱法时协调不同腔体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在具体实践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通过打哈欠——叹气的方式使喉咙的状态达到最佳。在这种状态下,小舌、上下颌都会显得极其放松,音色效果也能达到最佳水平。其二,喉结的状态要保持稳定。喉头的位置应当始终保持自然吸气的理想状态。从开始张口起,喉结就应当始终保持稳定,从而更好地发挥声带的作用。如果用力太大,导致喉结朝上提起,颈部肌肉的压力就会增强,声带的机能也会随之变化,由于喉咙缩小,导致会厌无法顺利打开,气息流动受阻,声带的压力也会增大。如果喉头下压,喉间肌肉无法灵活地调节声带,发声也会显得不自然。其三,要恰当地通过混合共鸣发声。稳定喉结是正确运用共鸣的第一步,可以在人体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管道,使喉部、口部等联结成一体。控制鼻腔部分的共鸣极其重要,这一共鸣可以使人体各个发声部位协调一致。由于它下接喉腔部分,上接头腔部分,是共鸣的关键部分。如果合理地进行运用,可以让声音更好地抵达口腔。演唱发声的音高不同,共鸣的方式也不同。高音一般通过头腔共鸣发出,要尽量削弱胸腔共鸣的作用,低音一般通过胸腔共鸣发出,要减少头腔共鸣的比例。在发不同声区的音时,都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按照恰当的比例将两种声音混合为一体。
咬字吐字技巧运用
民族唱法在语言处理方面,要求做到咬字正、吐字清与归韵准。汉语言文字通常分为字头、字腹及字尾三部分。在演唱字头时要注意力量,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吐出字头之后需要立即唱出字腹,口型要保持不变。咬字时腔体会随之缩小,气息与腔体之间会产生对抗力,也即发声的动力,不仅可以确保延长字腹,还可以确保流畅地运腔。评价演唱状态的标准之一是如何咬准元音,如何更好地延长元音。字尾也即收音,收音时一定要完满,收得太轻会导致发音模糊,收得过重会导致字声分离,影响演唱效果。民族唱法关于字头、字腹以及字尾的处理,与传统戏曲唱法有着显著的差异。戏曲唱法强调声音一定要适应语言,要结合人物的情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归韵或者收声等。民族唱法也借鉴了戏曲演唱的特征,要根据音乐的特点、人物的情感恰当地处理咬字,在演唱情绪激昂的歌曲时,需要快速准确地咬字,吐字要强劲有力。如果歌曲的情感比较欢快,咬字就要富有弹性,要做到字字分明,干脆利落。而在演唱慷慨激昂的歌曲时,字头一定要铿锵有力,但不能过于夸张。总而言之,如果想在演唱歌曲时更加灵活地运用民族唱法,就需要认真地把握声音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注重唱法而忽略了咬字,导致演唱的歌曲失去本身的民族意韵。
科学发声训练
人的声带原本并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当气息从声带处经过时,声带会自然地震动,进而发出声音。当人体吸入气体时,喉结部分会随之下沉,小舌头与软口盖则会上升,声带自动闭合,气流流经通道发出声音。人的嗓子同时具备真嗓与假嗓的机能,当人运用真嗓时,可发出真声,运用假嗓时则可以发出假声,但无论演唱者选择运用何种方法,真声和假声都会并存。从演唱实践来看,低声区大多采用真声,高声区大都采用假声,而中声区两种嗓子通常各占一半。不同的声乐作品,其风格、情感及意韵也完全不同,所采用的唱法也不同,因此真假声之间的比例也有差异。在演唱民族歌曲时,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比例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比如混合声型的训练,假声与真声之间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在发声练习当中,一般更倾向于中高音。所以,这种训练方式存在较大的难度,真声比较厚实,而假声更为柔和细腻。在进行发声练习时,需要巧妙地去除两者结合时出现的“换声区”。但这种清除仅仅只是一种说法,对歌手而言,在练习时需要最大程度上削弱换声区对演唱发声的影响。所以,在演唱低音区域时,歌手可以适当地加入少量假声,要尽量消除不同音色间的差异。然后结合音乐的风格、节奏及音调,合理控制假音音调。在演唱换声区域时,演唱者不必太过刻意,要注意保持气息的平稳,喉咙和音量都要保持稳定。当演唱者达到收放自如的要求时,再转入高声区,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通常在练习的最初阶段,或者扩展音域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假音。演唱者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尽情地运用真声演唱高声区,进一步加强高音与低音之间的融合,进而形成特色更为鲜明的混合声型。
代表作品
降央卓玛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唱法”,《金色的呼唤》热席卷了整个音乐界,和她缠绵辽阔深沉的灵魂唱民族唱法,让人沉迷停止。继《金色的呼唤》还推出了《金色的呼唤》的风格流派,与前者几乎涵盖了类似的设计。专辑“草原”为主题,以及广泛的蒙古长调悠扬,巨大的和深远的另一种浮动的草原歌曲。所选专辑的歌曲都是经典,有些数以百计的翻唱歌曲,虽然从降央卓玛声唱出来,简直是太棒了,感觉剥夺委婉,大方,那些熟悉又草原歌曲生命的气息进入的精神荒野!例如专辑曲目:《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走天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制约与发展
制约因素
演唱的模式单一化
中国的民族唱法经过不断的探索找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唱法,以及一套已经成为系统的审美原则。在人们不断的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将声音的统一以及俱佳的舞台表现形成了技术的标准和审美的要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学院派”,由于其演唱模式单一,在这样的标准要求下产生了越来越多雷同歌手。
创作的雷同歌曲太多
现在的民族作品基本上都是宣传民族的气节,歌唱爱国主义教育,大多的作品都是在一个主旋律里面,雷同部分太多,作品没有民族特色的风格。现在的作品都是在写对民族的大爱,很少有人去深入民间,寻找能够表达自身情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凭着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以及想象来完成一部作品。就算是偶尔出现一两首好的作品,在缺少民族特色的背景下面也会不断地出现风格相同的作品导致出现作品的雷同。
大众媒体的参与和误导
随着改革开放,网络电视以及电脑的普及与应用致使联欢性质的晚会越来越多,大批主旋律风格的歌手利用大众媒体迅速占领市场,让主旋律的歌曲几乎成了普通老百姓唯一能够接触到的民族唱法的歌曲,对于其他风格的民族唱法只能在专业的音乐会或是民族歌唱比赛的时候还能听见,这些都间接地导致了演唱风格的单一化。
素质参差不齐
现在的演唱人员来说,因为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等都和民族演唱的前辈有太多不同的地方。对于这一代演唱人员来说他们接触的文化结构比较现代化而忽视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再加上当前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轻松地获取任何的资源,导致了在追求知识上的不求甚解。大部分的人员既不愿意深入民间向老百姓学习,也不愿意深挖知识,缺乏文化底蕴,直接学习某位歌唱家的唱法,但是结果往往是学到了表象而忽视了内涵,更不用说想要有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了。
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现在的民族唱法虽然注重演唱的科学化,但是却淡化了演唱中的民族色彩,这导致了民族唱法艺术风格的衰落。虽然在有关民族唱法方面进行了很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在中国民族唱法日益完美的时候却忽视了对作品的风格进行研究,导致具有民族唱法混乱百搭而没有民族特色。
发展
寻找自己的特色
不论是哪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规律,在特定的环境与历史文化下都会构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空间,同样的对于民族唱法的发展也能够在这个大环境下面不断地进步和创新。任何一个成功的民族唱法都会具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在时代的发展下要对传统的民族唱法进行创新,将自己民族唱法中的优良传统与西洋的唱法相结合形成自己新的民族特色,并对传统民族唱法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东西进行发扬。
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每一个民族的唱法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共性,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梅兰芳、袁世海等,他们声音明亮、柔和,听起来有很强的对比性。在西洋唱法中声音的宏大是其特色之处,也是民族特色里的共性。但是在民族唱法当中还有属于演唱者自己的个性,我们民族每个不同的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有的是高亢明亮,有的是优美抒情,这就形成了民族演唱的个性。我们要注意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新作品既能表现出民族的共性还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要与时俱进且具有时代性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民族唱法的发展要跟随时代和人们审美的变化而改变。民族唱法一旦符合了时代性就会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例如,青藏高原在经过韩红细腻的处理后,情感的韵味更浓更细腻,顺理成章的将感情与画面勾勒出来,让人听起来感觉耳目一新。随着文化的交流的深度和宽度在不断拓展,让音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有更多的音乐元素在不断涌入。因此,在民族唱法方面要相互融合,将民族唱法的应用推向开放化和创新化。
参考资料
郭兰英.qq音乐.2023-12-05
李双江.qq音乐.2023-12-05
董文华.qq音乐.2023-12-05
阎维文.qq音乐.2023-12-05
宋祖英.qq音乐.2023-12-05
王宏伟.qq音乐.2023-12-05
龚琳娜.qq音乐.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