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1次南极洲科学考察队是2024年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队伍。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此次考察的考察队由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

2024年8月28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内陆预(备)选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在西藏自治区登山学校开班,67名中国考察队员参加。10月27日,太原理工大学极地清洁能源团队4名队员加入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1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这是首次有来自香港的科学家获选加入国家南极洲考察队,参加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2025年3月1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大洋队完成了本航次的大洋调查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多个航次获取的南极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获得并鉴定发表南极细菌新属6个、南极细菌新种7个。4月8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4月28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踏上回程,预计6月返回上海市,部分考察队员已搭乘航班回国。

此次考察会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考察任务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船从广州市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市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考察背景

环南极科考是金砖国家国际合作项目,行程覆盖中国5个南极科考站,沿途还会访问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南极科考站,开展友好交流,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经验。

考察进程

2024年8月28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内陆预(备)选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在西藏自治区登山学校开班,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出席开班活动并与队员代表座谈。67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高原适应性训练队员和教练员,以及来自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体育局,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国家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参加相关活动。

2024年10月25日,东南大学首次派出博士后参加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会对智能电源系统进行年度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并进行相关科研测试。10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第41次中国南极洲考察队武汉大学队员出征仪式。5位出征的考察队员从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楚龙强手中接过队旗,他们分别是班伟副研究员、刘明亮博士、梅登奎博士,以及科研助理欧阳润川、朱子渊。5位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10月27日,太原理工大学极地清洁能源团队4名队员加入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

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预计2025年5月返回中国国内。同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这是首次有来自香港的科学家获选加入国家南极考察队,参加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2024年8月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立香港极地科学创新中心,打造香港成为联通内地、连接世界的极地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香港科研人员参与极地观测,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新动力。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2025年3月1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了本航次的大洋调查任务。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市,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4月28日,“雪龙2”号结束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停靠补给踏上回程,预计6月返回上海,部分考察队员已搭乘航班回国。

队伍成员

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

单硕: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青年学者、至善博士后。

刘沼辉、曲远志、唐铸、杨伯宇、常俊飞: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职员。

考察内容

中国第41次南极洲科学考察会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考察任务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船从广州市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市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1.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

2.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洲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围绕国际南极洲“环行动计划”“南极考察物物交换合作协议”等项目,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等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继续开展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

考察成果

本次考察期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多个航次获取的南极洲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获得并鉴定发表南极细菌新属6个、南极细菌新种7个。截至2025年3月,中国极地基因库已完成极地微生物标准化保藏3500余株,累计近3万份,总计达185个属,为后期深入开发利用极地新型微生物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在南极阿蒙森海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并顺利回收首套南极生态潜标。这套极地海洋生态潜标是2024年初由第40次南极洲考察队在阿蒙森海作业区布放。

参考资料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今日出征 三“船”开泰再起航.台海网-今日头条.2024-11-01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新华社-今日头条.2024-11-01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内陆预选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在西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11-01

年龄最小的23岁!第41次中国南极科考,武大5名师生出征.长江日报-今日头条.2024-11-01

出征南极!太原理工大学极地清洁能源团队勇攀科学高峰.太原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2024-11-01

香港科学家首次入选国家南极考察队.环球网-今日头条.2024-11-01

三“船”开泰再起航!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今日出征.吉林日报-今日头条.2024-11-01

南极!南极!东大人再出征!.东南大学-今日头条.2024-11-01

“雪龙2”号完成大洋调查任务.央视新闻.2025-03-01

第41次南极考察丨中国科学家鉴定发表6个南极细菌新属.东南网-今日头条.2025-03-09

“雪龙”号凯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人民网.2025-04-08

“雪龙2”号踏上回程 此行完成了哪些任务?.央视新闻.2025-04-28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光明网-今日头条.2024-11-01

过赤道了!“雪龙2”号驶入南半球.长江日报-今日头条.2024-11-06

出征!东南大学科考队员再赴南极!.扬子晚报.2025-04-28

我省参加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员凯旋.黑龙江新闻网.2025-04-28

我国首套南极生态潜标顺利回收.央广网-百家号.2025-03-19

我国首套南极生态潜标顺利回收 看科考队员如何“大海捞球”.光明网-百家号.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