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站(全称:中国南极中山站)(China's Zhongshan Station)于1989 年2 月26 日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

1988年11月20日,“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载着中国南极考察队踏上征途。经过32天后,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维斯托登半岛上建成中山站,并在此越冬。2015年,考察队员新建主发电栋、越冬宿舍楼、新能源微网系统等工程。中山站经过多次扩建,截至2023年已拥有19座大型建筑,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包括办公楼、宿舍楼、气象观测楼、科研楼和文体娱乐楼等。已发展为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察站。中国南极洲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2024年12月2日至15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在中山站区域完成798.1吨物资卸运。此次作业首次使用破冰力更强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作为“接驳船”,协助“雪龙”号转运重型物资至海冰卸货点,其余物资由直升机吊运至中山站及内陆出发基地。2025年4月3日,三峡大学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称,已成功部署3.2米口径射电/毫米波望远镜——“三峡南极眼”于南极中山站,实现中国在南极中山站的首次射电天文观测。

中山站的成长,是中国南极科考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山站的建成和扩大,提升了中国南极洲考察和研究的综合实力。

建设背景

1984年,中国在西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正式开启了中国探索南极科学奥秘的篇章。然而,仅在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的西南极区域进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计划在东南极区域建立第二个科考站。

发展历程

选址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政府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多次派遣专家和学者前往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站进行参观和访问,并对从日本昭和基地、戴维斯站、莫森站罗斯海的南极大陆沿岸的许多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基于这一基础,中国政府多次集结专家和学者进行可行性探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整合出最优方案,并初步选定两处地点作为考察站的建设位置:一处位于普里兹湾内的拉斯曼丘陵地带,另一处则位于阿蒙森湾沿岸。这两处地点都属于露岩地带,使得它们在登陆时更为方便,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广阔的地域,便于未来的发展。此外,它们还可以作为向南极洲内陆进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

在1988年10月初,中国政府派遣先遣组搭乘澳大利亚的“冰鸟”号考察船前往南极洲,成功登陆拉斯曼丘陵,对预选站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淡水资源和地形特点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先遣组表示,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条件在拉斯曼丘陵相对优于阿蒙森湾。根据先遣组的实地考察报告,南极委员会最终决定将中山站建立在拉斯曼丘陵地带。中山站的地理位置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是中国第一个位于南极圈内的南极科考站。

考察站建成

1988年11月20日,“极地”号科学考察船带着100多名考察队员,向着东南极的方向出发。这次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的中山站。“极地”号在进入南极圈时,船的左舷被冰块撞击出一个直径达30多厘米的洞,所幸这并未对船舶的航行造成重大影响。1989年1月14日,考察队连续遭遇了3次冰崩。同年2月26日,中国南极洲考察队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建立了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扩建考察

1993年,中国在中山站配置了臭氧光谱仪,启动了对大气臭氧总量和紫外辐射的观测工作。在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还在中山站建立了大气本底站,以进行温室气体的长期观测。

自2002年以来,考察队在中山站至泰山站昆仑站的断面上安装了多个由卫星传输资料的自动气象站,这些气象站为提高极地天气预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国对中山站进行了扩建,建造了新的综合楼、污水处理站、锅炉房和高频雷达机房等设施。同时,考察队员在以往的南极洲建设施工经验基础上,对钻机的动力和平衡系统进行了改进。在2015年,南极中山站完成了“十一五”能力建设任务,期间考察队员新建了主发电栋、越冬宿舍楼、新能源微网系统等工程。2019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成功完成了中国首台极区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这次行动首次同时探测到了南极中间层顶区的大气温度和三维风场,填补了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

2023年3月,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驻留中山站期间,科考队员执行了固定翼飞机雪鹰601”的飞行任务,并在附近的仙女峰成功安装和调试了3米口径低频射电望远镜。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中山站的立体交通网络和航空气象保障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其天文观测能力。截至2023年,经过历次南极洲考察队的扩建和改造,中山站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在南极的常年科学考察站和内陆考察交通枢纽。同时,它也是昆仑站泰山站的后勤保障基地。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开始,截至北京时间12月15日,已完成物资卸运798.1吨。本次卸货首次以破冰能力更强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作为“接驳船”,为“雪龙”号转运部分重型物资至中山站附近的海冰卸货点。“雪龙”号上其余物资采取直升机吊运方式运送至中山站及内陆出发基地。

2025年4月3日,三峡大学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称,成功部署3.2米口径射电/毫米波望远镜——“三峡南极眼”于南极中山站,实现中国在南极中山站的首次射电天文观测。射电望远镜是“捕捉”宇宙中电磁波信息的重要工具。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三峡南极眼射电天文望远镜具有70GHz以下射电信号的探测能力。该装置已在南极中山站正式开展银河系中性氢和氨分子谱线天文观测研究,获得射电天文观测数据超过600MB。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张毅表示,该装置突破南极天文台站建设关键技术瓶颈,为南极亚毫米波望远镜研制奠定基础,会扩展到多个射电到低频毫米波段信号的观测,为开发南极亚毫米天文望远镜做技术积累。

地理位置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距离北京12553.160千米,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坐落于南极圈内的拉斯曼丘陵,该地区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距离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西南方向有数百千米之遥。中山站距离北京12553.16公里,方位32°30’50”,距离上海市11741公里,方位38°59’,距离天津市12493公里,方位33°15’,距离广州市10701公里,方位33°45’,距离台湾台北 11077公里,方位40°44’。

气象条件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其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存在较大差异。相比长城站,中山站的气候更为寒冷干燥,更具有南极洲极地气候的特点。中山站的年平均气温约为零下10摄氏度左右,而极端最低气温则达到了零下36.4摄氏度。该地区经常受到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多为东南偏东风,每年8级以上大风的天数达到了174天,极大风速可达43.6米/秒。此外,中山站的降水天数为162天,年平均湿度为54%,相比长城站,全年晴天的天数要高出很多。中山站还存在着极昼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为54天,而连续黑夜时间则为58天。该考察站设有气象站,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不间断地观测各气象要素,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设施条件

中山站经过多次扩建,截至2023年已拥有19座大型建筑,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包括办公楼、宿舍楼、气象观测楼、科研楼和文体娱乐楼等,以及发电楼和车库等配套设施。中山站的生活设施完备,能够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每年,该站可以接待60名度夏考察人员和25名越冬考察人员。队员宿舍内配备了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设施,室内温度适宜,常年保持在16~20度。此外,中山站还拥有全自动冷热水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各用水点的全年不间断冷热水供给。洗澡间则保证提供水温不低于40度的热水,供队员们随时洗澡。

中山站拥有十多辆各种车辆,可以满足交通运输、施工和科学考察的需求。其中包括德国制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车3辆,这些车辆即使在冬季也可以进行远程科学考察,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成,以确保站区生活、工作和科研等活动的连续用电。此外,站上的医务室配备了无影灯、多功能手术台等医疗器械,可以进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术,为考察队员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通讯室安装有两套1.6千瓦的单边带发射机和全波段收讯机,以及海事卫星终端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可以确保中山站与北京之间的通讯联络畅通,还能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字、图片传输和电话业务,为考察队员提供便捷的通讯服务。2025年1月,中山站首次利用我国自主卫星实现高速网络通信,网速达到近100兆,相当于由以前的2G网速提升至4G水平。此外,中山站还建立了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配备了消烟和减噪声设备的发电机,以减少发电机的废气排放,最大程度上防止污染大气环境。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南极洲的生态环境,确保科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考察活动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研究与分析。此外,中山站还拥有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场所,这些场所均配备了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多项常规观测项目,包括气象观测、电离层观测、高层大气物理观测、地磁观测和地震观测等。这些观测项目为深入了解南极地区的气象、物理和地质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自2015年11月下旬起,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利用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并依托中国南极中山站良好的地面保障条件,通过冰雷达、重力仪、磁力计、激光高度计及高精度差分GPS等多套机载科学调查设备,对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航空科学调查。

2018年,在南极洲度夏期间,中国南极中山站的22名科考队员完成了多项科考任务,包括南极生态环境、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埃默里冰架地形勘探、地质与地球物理学调查以及固定翼飞机航空调查等。其中,固定翼飞机进行了多个架次的达尔克冰川和企鹅岛航测作业。此外,科考队员还开展了中山站后勤保障工程和中山站运行维持等工作。11月12日,本次科学考察队成功安装了激光雷达,并完成了激光雷达观测舱的组装、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的现场安装及调试,以及业务化观测试验。这些工作为越冬业务化观测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1年11月5日,首批154名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市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开始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历时174天,他们成功完成了南极洲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并开展了站基多学科和近岸海洋业务化观测,同时对南冰洋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调查。

2023年11月30日,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中,第一批50余名队员乘坐直升机从“雪龙”号抵达中山站。12月1日,“雪龙”号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并开始进行卸货作业。此次卸货作业是考察队此行首次大规模作业,需要完成业务科考物资、后勤保障物资、建设物资等的卸运工作。整个卸货作业持续10余天。

极光

中山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天会穿越两次极光带,从而成为世界上观测极光的最佳地点之一。在2012年3月2日凌晨时分,位于南极洲的中山站观测到了色彩斑斓的极光在南极星空中瞬息万变。2015年10月10日凌晨,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夜空中,再次出现了神奇而壮丽的极光。

邮件通讯

2009年1月,中国南极中山站临时邮政局正式在中山站挂牌设立,主要提供代售邮票、代办国内信函、明信片以及集邮等业务服务。人们可以通过中国南极中山站临时邮政局向南极寄送信件和包裹。邮路主要通过承担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以及经由澳大利亚中转至该国南极戴维斯站后,再发往距离约100公里的中山站。

2021年2月,中国在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基地中山站第一期工程在南极拉斯曼丘陵落成。与此同时,中山站邮政局也正式成立并开始营业,为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提供全面的服务。

意义

中山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的重心开始由西南极向东南极转移,同时也吹响了向南极内陆冰盖进军的号角,开启了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新篇章。截至2023年,中山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和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考察站,为中国南极考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中山站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出发,明年春天回见!.搜狐.2023-12-07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3-12-07

冰雪南极 巍巍“中山”(科技强国·奋斗之路).海外网.2023-12-07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2023-12-07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34周年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12-07

我国新建第5个南极科考站长啥样?为何选址气候最恶劣之地?.南方网.2023-12-07

【辛苦了!#雪龙号中....新浪微博.2024-12-17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4-05

中国南极中山站成长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12-07

科普大家.中国科普网.2023-12-07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探明地球表面最大峡谷.中国政府网.2023-12-07

中国南极中山站度夏科考顺利完成.新华社.2018-02-06

南极中山站将安装激光雷达填补探测空白.中国政府网.2018-11-15

第38次南极考察队回家啦!历时174天,他们都做了什么?.腾讯网.2023-12-07

第40次南极考察丨“雪龙”号抵达中山站开展卸货作业.新华网.2023-12-07

我国在南极新设两个邮政局.央视网.2023-12-07

百年瞬间丨南极中山站建成.天眼新闻.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