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仁
吴育仁(1839-1898),原名隆仁,字从起,号乐山市,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他在军事生涯中因功勋卓著而晋升为高级军官,并获得了“施勇巴图鲁”的荣誉称号。
军事生涯
吴育仁于同治元年(1862年)加入淮军“华字营”。在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过程中,他凭借卓越的战绩提升为记名总兵,并独立指挥了“仁字营”。后来,他被任命为正定镇总兵。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李鸿章计划将驻扎在朝鲜牙山的清军通过轮船转移到大同江与其他军队汇合。然而,由于担心局势紧张,这一行动被认为过于危险,因此李鸿章决定派遣增援部队。当时担任北塘防军统领和通永镇总兵的吴育仁主动请缨,派遣士兵前往支援。7月21日,江自康率领的仁字营翼长及记名总兵共1150人乘坐“爱仁”轮从塘沽区出发前往牙山。此外,旅顺营务处的“遇顺”拖轮也被派往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协助卸载登陆。7月24日,这支队伍成功在牙山登陆。随后,吴育仁又派出义胜前营200人、榆防军200人以及100匹马,他们搭乘英国轮船“飞鲸”号于7月22日离开塘沽前往牙山。7月23日,吴育仁的另一支队伍包括义胜前营300人、通永练军左营500人、北塘水雷营35人、仁字军亲兵前营炮队100人、仁字军营务处165人以及其他营哨官16人,携带75毫米行营炮8门,乘坐英国轮船“高升”号前往牙山。不幸的是,他们在途中遭遇日本军舰浪速号防护巡洋舰的阻截,船只被击沉,导致高善继、吴炳文、骆佩德等871名官兵牺牲,仅少数幸存者获救。此次事件之后,吴育仁的兵力严重受损,只剩下两个营不到一千人的兵力,无法继续参战。不过,江自康带领留在朝鲜的仁字两营参加了牙山战役和平壤之战等关键战役。
逝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吴育仁去世。
参考资料
远人:晚清时期昭忠祠里的六家畈吴姓人员.个人图书馆.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