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英文名:Generation Z,别名: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网络流行用语,通常是指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受到互联网、即时通信等科技产物影响较大的一代人。

“Z世代”一词最早流行于欧美地区,来自西方的一个术语,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Z世代形成的结构背景与社会条件主要是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与少子化、物质条件的充裕与社会的长期稳定、人际关系的个体化与自主性以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Z世代在思想、行为、偏好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他们既注重品质,又注重颜值;喜欢潮流,认为经典永不过时;个性棱角分明,自成一派;坚持自我,为爱发声。

Fastdata极数的《全球Z世代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全球Z世代人口已超过20亿,占据全球人口的25.2%,中国大陆Z世代人口约2.6亿(2021年数据),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一代人。截至2022年6月,Z世代线上活跃用户规模已达3.42亿,月人均使用时长近160小时,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7.2小时。“Z世代”是新兴的政治力量,作为数字场域的主体用户,他们借助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主导议题与巩固内部共识的能力来表达对政治权力的认可与赞同。“Z世代”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传播实践中。据估算,Z世代的全球潜在消费力已超过4500亿美元,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影响力。

来源

Z世代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出于业态布局和营销预判的需求,资本对某些类别的消费群体进行画像——他们易被种草但警惕营销、野性下单又精打细算;他们注重体验和数据、偏好兴趣社群、崇尚颜值即正义。尽管这些行为倾向和消费观念本质上产生于一定的地缘关联、共同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但被“贴标签”后,青年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群体的塑造中。

Z世代作为代的成立与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所经历的特定社会事件有关,二者的共同交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代际效应。对于Z世代而言,其形成的结构背景与社会条件主要是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与少子化、物质条件的充裕与社会的长期稳定、人际关系的个体化与自主性以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关于Z世代的起算时间各个研究机构略有差异。“Z世代”一词最早流行于欧美地区,指的是那些出生于1995年-2009年间的人。“Z世代”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中国青年研究》刊发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将“Z世代”定义为1980—1984年出生的一代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将其界定为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间的一代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将其界定为出生于1997年至2012年间的一代人。在中国的语境中,Z世代差不多与“95后”和“00后”重合。Z世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显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如日本的“无欲世代”、中国台湾地区的“小确幸一代”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后物质一代”。即便经历了同样的历史阶段、社会事件和生命历程,Z世代内部也会因青年的主体性建构而产生更加细分的横向圈群。

主要特点

自带网络基因的“Z世代”和过去的年轻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标签定义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在思想、行为、偏好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

双舱逻辑

“Z世代”既注重品质,又注重颜值。年轻人的左右脑如同船舶设计的双舱一样,感性和理性并存。他们会为自己的热爱倾注感情,表达、追逐自己所爱,但同时也拥有一颗理智之心,不容易为各种纷乱的信息所动摇,显得深思熟虑而有主见。这一点在他们的消费习惯上也有所表现:消费时,他们注重品质,也会受外在影响,看重颜值。

库润数据发布的《Z世代消费观》报告显示,Z世代人群在购物时,主要受产品外观、口碑、品牌、时尚潮流、流行趋势、心情和性价比等因素影响。你能看到豆瓣省钱小组里有关产品的理性测评报告,又能看到他们对一件产品的“美貌”津津乐道。

潮流认知

“Z世代”认为经典永不过时。新浪在《当代年轻人潮流消费调查问卷》里指出,年轻人对经典潮流非常关注,尤其青睐融入经典潮流元素,具有鲜明个人特色、浓郁精神底色的产品。经典与潮流兼具的产品,符合年轻人的追求。

个性特质

“Z世代”个性棱角分明,自成一派。他们有着时代的深刻烙印,从来没有停止过表达自己。他们反叛,个性鲜明但又才华横溢,是新青年所认同的偶像代表。

圈层文化

“Z世代”坚持自我,为爱发声。他们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热衷追求各种圈层文化,精神与物质享受两不误。B站、二次元、直播、游戏、短视频、汉服等小众文化崛起,圈层形成,意味着年轻一代对文化的心态日渐开放。

社会影响

政治

“Z世代”形成了新兴政治力量。青年世代的政治认同是世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青年人借助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主导议题与巩固内部共识的能力来表达对政治权力的认可与赞同。作为数字场域的主体用户,Z世代已成为无法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这种政治力量更强调个体的兴趣偏好和共同价值观的寻求。

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发布研究报告《步入成年却前途未卜:迄今为止,我们对Z世代的了解》显示,相比较于前几代,Z世代对美国种族和族裔多样性持积极态度;他们并不认为美国比其他国家更优越。在阿拉伯地区,Z世代的政治能量强大,是中东剧变以来地区“街头革命”的主力军,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拉伯国家青年一代成长于中东政治动荡和治理危机的集中爆发期,目睹了“阿拉伯之春”及其消极影响,拒绝盲从外来说教和强加模式。

经济

“Z世代”更关心的是体验,同时也更节俭,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报告显示,Z世代消费更关心性价比,他们尝试去挖掘最好的价值和服务。“Z世代”的青少年影响他们父母的消费,远大于千禧一代曾经的影响力,有较高的生活费用且其偏好能显著影响家庭购买决策。偏好社交性、常以精神消费为驱动的实体消费,更愿意为兴趣买单,更喜欢情感代入感强的产品,如明星周边/IP手办、对于颜值的高追求成为“Z世代”消费偏好的显著特征。消费现象和消费观念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圈层壁垒,“同龄人”是混圈的必要条件,而一些“同龄人”也很早就懂得如何把圈层爱好商业化,如何借用社交圈去赚钱,比如二次元经济、主题IP周边、电竞陪玩等等。

2025年2月3日,《日经亚洲评论》发表了题为《中国Z世代推动2024年数码相机市场复苏》的文章,指出2024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实现7年来首次增长,得益于中国Z世代用户推动了有关需求,因为他们认为智能手机拍摄的照片无法达到其想要的效果。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总量达到849万台,增长10%。出货总额增长15%,达到53亿美元,不但实现第4年增长,还创下9年来的最高水平。2024年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增长25%,达到190万台。随着社交媒体用户对更优质图像和视频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在全球数码相机出货总额中的占比达到28%,明显高于2019年15%的占比量。

文化

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95后”“00后”“Z世代”活跃用户规模已超2.2亿,约占全体移动网民的22%。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Z世代”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传播实践中。

“网红传播”是“Z世代”参与国际传播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Z世代”网红的视频作品以年轻人的视角讲述故事,不仅适合社交媒体的话语风格,还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徐琦认为,“Z世代”既是网红内容的“产消者”,也是网红经济的参与者,他们擅于借助海内外社交媒体,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内容,向世界展示中国,发挥了中国青年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彰显了中国青年的才华和能量。同时,一些国外“Z世代”青年也基于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将自身生活体验拍摄成视频,向海外人群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的风采风貌。

科技

Z世代与电脑、手机等数字媒介的接触时间远超其他年龄群体,成为媒介化程度最高的一代人。他们是科技强国的生力军、主力军和排头兵,也是未来新经济、新社会、新文化的主导力量。Z世代的年轻人更加充满活力,提出的解决方案思路也更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往往会为科技圈带来惊喜。

评价

“‘Z世代’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他们参与意识强,善于以兴趣为连接打造垂直圈层,标签化成为‘Z世代’圈层的重要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琦)

“Z世代”是新媒体一代、新知识一代、新判断力一代、新文化一代。新媒体一代是指他们不仅深受社交媒体影响,还深度影响了全球传播。他们广泛接触使用互联网、即时通信、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积极发言,成为国际舆论的新兴主流人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

“Z世代”是未来国际传播的主力,只有调动“Z世代”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如今,短视频已成为“Z世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

“Z世代”青年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他们以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发起网络文化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架设起连接中外的桥梁。(中国经济新闻网 评)

在中国,Z世代出生成长于中国经济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他们是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一代。(上观新闻 评)

相关事件

2024年9月27日晚,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扫盲奖”颁奖典礼在山东省曲阜尼山举行。在开幕式“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成果展示环节,来自五大洲的海外青年代表们向与会领导和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领悟,展现了孔子思想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至今依然引领着全世界青年成长和发展的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

Z世代数字文化消费的特征与动因.百家号.2024-10-06

Z世代 潮力量.海南日报.2024-01-27

凝聚国际传播“Z世代”力量.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1-27

Z世代消费新潮流:个性化标签鲜明精准创新是关键.人民政协网.2024-10-06

前沿观察|Z世代:缘起、特征与影响.上观新闻.2024-10-06

彰显个性的2.5亿Z世代,带来哪些新商机?|Z世代·新消费.百家号.2024-10-07

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微信公众平台.2024-10-07

Z世代的年轻人身上有哪些特质?.澎湃新闻.2024-10-07

郑州入围“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 .百家号.2025-04-21

揭秘Z世代15个特质,掌握未来4500亿消费潜力.微信公众平台.2024-10-07

日媒:中国Z世代推动数码相机市场复苏.百家号.2025-02-05

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Z世代是科技强国生力军主力军排头兵—新闻—科学网.科学网.2024-10-07

Z世代的科技创造之路:从脚踏实地开始.百家号.2024-10-07

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发布:“Z世代”担当新主力,未来全球朋友圈将更年轻.中国经济新闻网.2024-10-07

全球Z世代青年代表在孔子文化节向世界讲述“我眼中的孔子”.百家号.202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