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原之战,指的是唐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父子的作战。

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同年六月,薛举便亲自领军,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举东进。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领八总管约40000人的兵力前往迎战。八月,薛举正欲乘胜攻长安,突然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暂时停军折墌城(今泾川县)。

618年冬,唐以李世民为元帅,出兵进击薛军,于是爆发了浅水原之战。十一月唐军进至高墌,薛仁杲派其大将宗罗睺率兵迎敌。唐军数将屡次请求出战,但李世民汲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坚壁不出。两军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士气逐渐涣散,其将梁胡郎、翟长孙等先后率所部降唐。李世民见薛军兵疲,又增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出薛军之右,在浅水原之南布阵,以进一步吸引薛军的兵力,自己则亲率主力自原北击其后,身先士卒,突入敌阵。宗罗睺仓促率军迎战,受到唐军的前后夹击,队形大乱,大败而逃。李世民率两千余骑兵追击。薛军士气低落,纷纷投降。仁杲见大势已去也只得出降。唐军收编薛军万余人。

浅水原之战,唐朝平定陇西县,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渭河平原安全。薛军灭亡,加快了唐王朝对全国统一的步伐,为唐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役背景

唐武德元年(618年),秦王李世民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父子作战。李渊集团占领长安后,派刘文静等出潼关略取新安县(今河南新安县)以西地区;派郑元寿、马元规等略取南阳郡、荆襄地区,李孝恭略取汉中市、巴蜀地区。唐还乘王世充瓦岗军相争之际,派李世民李建成出潼关,欲取渔人之利。但当时瓦岗军对洛阳市的进攻并不积极。洛阳隋残余势力见唐势盛,想做内应献城,但李世民深谙"城有所不取"的战略原则,认为渭河平原尚不巩固,过早占领洛阳,与瓦岗军对立,对总的战略形势不利,因而并未急于破洛阳城向东南发展,而是将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集中于对付北方的割据势力。

当时北方的形势是,刘武周在马邑,有李元吉在太原对其监视,一时不致为患;朔方郡梁师都欲勾结突来犯,但被唐以重币贿突厥未能实现;唐对盘踞甘肃武威的李轨采取了安抚策略,使其保持中立态度。对关中威胁最大的是陇西薛举集团。

战役起因

薛举原是隋金城(今甘肃皋兰县)府校尉。隋大业十三年(617)四月,与其子薛仁杲等起兵反,招降纳叛,掠官收马,不久,兵势大振,尽得陇西县(今占盘山,关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之地,人马多达十三万。七月,自称帝于金城。天水市(今属甘肃省)克又徙都于天水。十二月,薛仁杲兼并农民武装唐弼军十万人,军势益盛,号称三十万,遂谋东进,以争渭河平原。当时长安已为李渊捷足先登。薛举于是令其子仁杲率精兵十万于大业十三年十二月攻扶风县李世民率军大破之,斩杀薛军万余人,并追至陇坻(今六盘山南端)地区。唐武德元年,薛举再次进攻关中,李渊令李世民为元帅,率八总管军进驻高墌(今陕西长武西北)抵御。七月,薛举进逼,时李世民患病,委军事于长史刘文静、司马段开山,并告诫二人万勿轻易出战,待其病好以后再破之。但刘、段二人未听告诫,轻敌出击,在高塘西南之浅水原被薛军掩袭大败,损兵大半,李世民只得引兵回长安休整。八月,薛举正欲乘胜攻长安突然病死,其子仁杲继位,暂时停军折墌(今泾川县)。唐武德元年(618)冬,唐再次以唐太宗虚心改过为元帅,出兵进击薛军,于是爆发了唐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之——浅水原之战。

战役经过

十一月唐军进至高墌,薛仁杲李世民进击,派其大将宗罗睺率兵迎敌。唐军数将屡次请求出战,但李世民汲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坚壁不出。他说:“我军新败,十气沮丧。贼恃胜而骄有轻我心,宜闭垒以待之。彼骄我奋,可一战而克也。”两军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士气逐渐涣散,其将梁胡郎、翟长孙等先后率所部降唐。李世民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即命行军总管梁实率军布阵于浅水原,以引诱薛仁杲出战。宗罗睺求战心切,尽其精锐来攻,而梁实则守险不出,在营中乏水,“人马不饮者数日”的情况下,顽强抗击薛军的进攻。李世民见薛军兵疲,又增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出薛军之右,在浅水原之南布阵,以进一步吸引薛军的兵力,自己则亲率主力自原北击其后,身先士卒,突入敌阵。宗罗睺仓促率军迎战,受到唐军的前后夹击,队形大乱,大败而逃。李世民率两千余骑兵追击。他舅舅窦轨劝阻说:“仁杲犹据坚城,虽破罗眠,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李世民说:“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遂率军疾追,傍晚,追至折塘城下,仁杲先背城列阵,见唐军攻势凌厉,又引兵人城据守唐军遂将城合围。薛军士气低落,纷纷投降。仁杲见大势已去也只得出降。唐军收编薛军万余人。俟后,唐军又派武威郡安兴贵从内部颠覆了李轨集团,整个河陇地区遂告平定。

结果与影响

公元618年十一月,唐军收编薛军万余人,薛仁杲则被押到长安斩首。

浅水原之战,唐朝平定陇西县,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渭河平原安全。薛军灭亡,加快了唐王朝对全国统一的步伐,为唐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评价

浅水原之战是李世民独立指挥取得胜利的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其战术特点是先疲后打、后发制人,即先闭垒不战以使敌人疲惫懈怠,然后正面进攻诱敌出击,有意使敌人暴露其侧背,再出奇兵从侧背夹击。这是孙子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战略原则的典型运用。取胜后,李世民又乘胜猛追,使敌人来不及收容和重新组织抵抗。这是建立在对敌方风俗人情、心理特点深刻分析基础上的决策,是战争心理学社会学的合理运用。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的用兵,称得上“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后世纪念

战后李世民为了铭颂战功,超度战争中敌我双方阵亡将士亡灵,修建了昭仁寺。寺内现存有“豳州昭仁寺碑”,唐谏议大夫骑都尉朱子奢撰文,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书丹手书,碑文3500余字,记载了浅水原大战的经过及寺院规模。唐昭仁寺原建筑保存完整,现处于长武县城东街,为长武县博物馆所在地。2011年长武县县在新城区修建了浅水塬大战纪念碑,现为长武地标性建筑。

参考资料

浅水原之战.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2024-03-18

平凉故事 文明之旅 | 秦王李世民鏖战泾州薛仁杲.澎湃新闻.2025-04-01

..2025-03-27

方志里的长武:大唐开国第一战“浅水原大战”战于今长武.长武县人民政府.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