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亚种环颈雉又叫地产雉鸡,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公雉鸡头部两眼睑有明显白眉,白色颈环较宽且完全闭合。胸部为褐色,体形细长。母雉鸡体形纤小,腹部为黄褐色。分布于中国河北东北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朝鲜半岛等地。

形态描述

河北亚种雉鸡与雉鸡华东亚种相似,但背及两胁均较浓著;白眉纹较宽阔些;白色颈圈也较宽,特别是在前颈处。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东北部、满洲南部、朝鲜半岛、济州岛对马岛;被引入北海道本州岛、九州岛及台湾等地。国内留居于东北中部长白山,南部草河口、丹东市、旅顺,西南部林西县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兴隆县以至北京郊区。

繁殖

环颈雉繁殖期每年自3—4月至6—7月间,南北方相差约一个月。一只雄雉与1—2只雌雉相配共处。在开始繁殖时,在山区常见到两只雄雉格斗的情况,一直斗到把另一雄雉赶走为止,发情姿态为侧面型。雉鸡巢一般在草丛或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以柔软马尾松白茅构成浅窝状。在江苏省南部一带主要在麦田中作巢。一年通常孵两窝。麦收之后,一般不再孵卵。卵每产6—14个,为浅橄榄黄色,呈椭圆形。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经济意义

环颈雉在狩猎鸟类中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是国内主要的狩猎禽之一。它的肉质坚实而肥,口味鲜美,是有名的野味。除供食用外,雉鸡体上的彩色羽毛,特别是雄雉的尾羽,均可供作饰羽工艺用;全身带羽的皮张也可作为装饰品。

在山区,雉鸡常结成小群迁到居民点附近的耕地上找取食物,如谷类、豆类等。所以在春播期及秋收期,造成危害,可进行狩猎,化害为益。在雉鸡的繁殖季节,则应予保护,禁止捕猎及拣卵等。在繁殖期中,雉鸡主要吃草籽、草芽及野生植物等,还兼吃蝗蝻甲虫及其他害虫等,对农业无害而有益。

狩猎方法,主要有下列二种,即枪击法、子诱捕法。

环颈雉由于适应性强,繁殖快,近年来还被引入许多欧美各国及其他地区,成为鸟类中主要狩猎对象之一。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