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广
王家广(1914年生于四川屏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民国时期,他在绥德县师范学校任教,并以化名“黄岗”活动,身份为中共地下党员。
生平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考古界,历任轻工业部陶瓷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是陕西省考古协会第一任顾问。“文革”初期被迫害,左手骨被打断。后来在1976到1978年的近两年时间里,王先生曾两次赴京上访,要求重新审查其在文革前自印的《诗词拓印稿》问题,希望给以正确的评价。当时“文革”虽已结束两年,但“左”的思潮尚未完全肃清,有关方面仍然抓住“诗稿”中如“一身当两朝,难免受重审”,“破钟不鸣(冤)鸣废铁”等内容,认定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后在赵守一、常黎夫两位领导的关心下,直到王任重同志接任陕西省委书记后,才得以彻底平反。八十年代,王先生曾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陕西诗词学会顾问、《雁塔诗词》名誉主编。
著作
《陕西风物志》,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考古杂记》,故宫出版社,1988年。
《唐人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文林聚叶》,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
文章
《耀州瓷、窑分析研究》,《考古》,1962年第6期。
《评\u003c红楼梦\u003e异议》,《人文杂志》,1979年第1期。
《保卫延安岁月——\u003c回忆录\u003e片断之一》,《人文杂志》,1981年第S1期。
《由秦砖汉瓦论及秦汉陶瓷》,《文博》,1984年第2期。
《中印文化交流与法相宗》,任继愈等著《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十二生肖连干支》,《文博》,1985年第5期。
《乾隆“锦灰堆”对照“洪宪瓷”》,《紫禁城》,1985年第00期。
《为\u003c人文\u003e进一言》,《人文杂志》,1987年第4期。
《那伽》,《紫禁城》,1988年第1期。
《张骞出西域及其启示》,《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龙的传人”》,《瞭望》,1990年第34期。
《邓孝胥的字》,《紫禁城》,1993年第3期。
《少数民族文化二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王家广先生诗选
《孤松赞——赠石鲁》:
傲骨峥嵘遗世立,
孤松天外独苍苍。
只缘贪吃嵇公髓,
落得嵇公同下场。
《题石鲁画梅》:
六万三千劫后材,
南枝未放北枝开。
花团冰雪见风骨,
铁笛不曾吹下来。
《读皇帝诗有感》:
一
中国人皆好做诗,
楚歌面输头日,
最后不忘补课时。
二
秀钟灵信有之,
历朝天子富才思。
古今皇帝诗吟遍,
第一帝辛补壁诗。
《无病有诗》:
十年小米老延安市,
身健求医买病难。
罚在园庭除劲草,
一伸黑手百花残。
《代人作催妆诗》:
一枝红艳醉“流霞”。
劳劳天使殷勤帚,
散步途中我撒花。
《秦俑坑发现十周年》:
史笔直书坑赵卒,
今番莫洒笑秦王。
祖龙已自腾云去,
空见金戈墓道旁。
《谭嗣同百年祭》:
文章道德垂风范,玉振金声启聩聋。
维新变法作前锋,变革新潮趋急进。
百家争呜新凤声,鹤群独立一丹顶。
“流血变法”“嗣同始”,视死如归坐“等死”。
杀身成仁真仁人,从容就义见义士。
孤峭鸣高自不凡,顶天立地奇男子。
少年负气尚任侠,肝胆照人信义接;
世间万物一睨,虎啸龙吟去梦泽。
“宝剑锋从磨砺出”,以身许国拆天日。
未曾上阵先热身,大漠风沙较骑射。
茫茫草地莽苍苍,飞矢流星贯长夜。
百里驰骋无可猎,何妨弯弓身明月。
茹毛饮血饥吞雪,嚼得冷香铸铁骨。
剑影刀光帐下姿,悲歌慷慨长城民窟。
学书学剑两其成,救国救民怀利器。
欲展经纶大有为,澄清宇内遂初志。
横扫千军一支笔,其锋直逼《饮冰室》。
字里行间挟风雷,能以精诚夺魂魄。
宏文五卷出隐庐,光照济阳区菊花石。
甲午风云荡清迁,大厦将倾时局危。
丹心一片报国热,化作春霖雨霏霏。
办报兴学展宏图,狂澜既倒势已孤;
孤军深入绝境路,书生终被朝政误;
误入军机陷囚笼,囚笼困兽死犹斗。
满腔义愤冲斗牛犬,血染京城菜市口。
木兰秋花开御苑,红叶晚霞泣残照。
洞庭湘水日夜潮,从此天下浪滔滔。
浪潮排山倒海势,君王城上降龙旗。
志士鲜血岂白流,流血凝成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