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隆
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图,潞州上党(今长治市)人,北宋初年名将。
李继隆幼年在伯父李处畴家生活,长大后凭父亲李处耘的功劳荫补为供奉官,也因父被贬而除籍。后虽官复原职,他也被朝中与父不和的权臣压制,只能每天游猎。赵匡胤时期,李继隆大破邵州蛮族。在征讨南唐时,李继隆保障了水运粮草的运输。赵光义时期,征讨北汉时,李继隆悍不畏死;两战幽州,多次打败契丹人,斩杀、俘虏数万人;多次平定李继迁的叛乱;力排众议保留了威虏军,创建了镇戎军。赵恒时期,李继隆被解去兵权,多次请求为国效力未果,明德太后逝世后,李继隆得以参加澶渊之战,胜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李继隆屡立战功,历任保顺节度使、静难军节度使、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平章事、山南东道节度使等官职。景德二年二月初五(1005年3月17日),李继隆逝世,终年五十六岁。死后宋真宗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下诏李继隆与李沆、王旦得以配享宋真宗庙庭。皇祐三年(1051年)宋仁宗御赐李继隆神道碑的碑额为“显功”。
李继隆力排众议创建的镇戎军,成为北宋抵御西夏的前沿阵地。宋代文学家杨大年认为李继隆战功颇多,忠心耿耿,忧心国事,鞠躬尽而死;宋代翰林学士李维等人认为李继隆沉着刚毅有勇气,卓越豪迈有计谋,在澶渊之盟中,奋勇退敌,功劳最大;元代政治家脱脱等人认为李继隆深沉有城府,管理手下很严格,会礼待儒士,深受赵光义的信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继隆幼年在伯父李处畴家生活,长大后凭借父亲李处耘的功劳荫补为供奉官。在李处耘被贬为淄州(今淄博市南)刺史时,李继隆也被除籍。适逢长春节(赵匡胤诞辰日),李继隆陪同母亲入贡,被官复原职。朝中有权臣与李处耘有宿怨,忌妒李继隆有才,处处压制。李继隆只好每天游猎练武,等待机会。
南征北战
干德三年(965年)北宋平定后蜀,李继隆被选为为南充市、阆州监军。母亲担心他年轻不懂事,找来李处耘的旧部辅助他。李继隆一口回绝,认为没有这些人的帮助自己也能有一番成就。在任职期满回来的路上,由于雨天路滑,李继隆连人带马掉入了山沟,挂在一棵树上,部下骑马十多里外取来火把和绳子才把他救上来。
征讨江南时,李继隆奉命带领三百雄武士兵戍守邵州,当地数千蛮族前来截杀他们。李继隆率部抗敌,以伤亡三分之一的代价击退了蛮族,赵匡胤听闻后因其勇猛而开始器重他。随后李继隆又和石曦一起带兵袭击宜春市,攻破桃田后追击敌军二十里,焚毁潭富砦内的云梯、攻城车及粮草等。
在开宝七年(974年)北宋攻南唐时,李继隆负责水路运输补给。唐军认为宋军不善水战,多次进攻宋军水运想截断粮草运输,都被李继隆打退,保证了粮草的运输。期间李继隆曾斩杀一位敌军将领,并将首级献给宋太祖,宋太祖对他赞誉有加。
宋太祖发现李继隆的才能,又追念李处耘立下的功劳,想要提拔他,许诺升州平定后给与李继隆厚赏。当时随军出征的十几名宦官,都准备争夺城陷后报喜的机会,适逢有机务要入朝汇报,大家都不愿在这时离开,只有李继隆接下这个任务。当时金陵尚未被攻克,赵匡胤惊讶于李继隆的觐见。李继隆认为攻破金陵是早晚的事,于是称回朝途中遭遇狂风蔽日,是破城的征兆。第二天,传来金陵城破的捷报。惟独南唐宣城市节度使卢绛坚持不降,他率部杀害歙州刺史龚慎仪并占领歙州,宋太祖于是命李继隆前去进行招抚。江南平定后,李继隆升任庄宅副使。跟随宋太祖巡幸洛阳市后,李继隆改任御营前后巡检使。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隆改任六宅使。期间,李继隆曾奉命和王文宝、李神祐、刘承珪一起保护疏通京西河,后又和梁迥、窦神宝一起治理决堤的河流。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李继隆担任四面提举都监。他和李汉琼攻打太原市城西面时,敌军投石机投出的石头落到他身边,砸死了随行亲兵,李继隆仍奋战在前线。
两战幽州
第一次幽州之战中,李继隆和郭守文作为先锋军击破辽朝数千人。等到范阳时,他又与郭守文担任先锋,于湖翟河南省大败契丹人。战后李继隆被任命为镇州都监。在契丹人再次入侵边境时,李继隆和崔翰等将领一起抵御。一开始,宋军按照宋太宗的部署分为八阵对峙,临到战斗时发现八阵御敌效果不好,有人想要改变,但大多数人担心违反太宗的命令会获罪。李继隆当即表示事情有变化,准备也要跟着变;此事引起的罪责由他一人承担。宋军于是变阵迎敌,在徐河打败契丹人。之后李继隆调任迁宫苑使、领州刺史的官职。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朝人卷土重来,李继隆跟随潘美在雁门迎战,随后乘胜追击,攻破契丹境内的灵丘县才返回。战后,李继隆改任定州驻泊都监。之后他曾领兵土镫砦,击破辽军,缴获颇多牛羊及车帐,受到赵光义褒奖。
雍熙二年(985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诈降诱杀曹光,袭击并占据了银州。宋太宗命李继隆和田仁朗、王侁率兵迎击。四月,宋军收复银州,大破悉利诸族,追击数十里斩敌三千多人,并俘获蕃汉老幼千余人。随后宋军又出开光谷西杏子坪,大破保寺、保香族,斩杀副首领埋乜已等五十七人,招降三族首领析八军等三千多人。宋军又打败邵浪、悉讹诸族,及浊轮川东、兔头川西岌,斩首五十九人,俘获数千人。等到大军兵临监城,吴移、越移四族前来投降,唯独独孤伽罗腻十四族自恃兵力不愿归顺,并攻击罗宪,被宋军摧毁千余帐、斩杀俘虏七千多人。此战后,李继隆被封为环州团练使。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发动了第二次幽州战役。李继隆跟随曹彬征讨幽州,他率兵助先锋军薛继昭在固安南面大破数千敌军,并接连攻克固安、新城、涿州,俘获一名辽朝贵臣。曹彬想要为其表功,被李继隆阻止了。不久,傅浅、米信等各路人马兵败溃逃,只有李继隆所部有秩序地回到宋境。宋太宗即命李继隆驻扎定州,安顿诸军,李继隆按照诏令从容安置败兵,受到太宗的嘉奖,得以改任侍卫马军都虞候、武州防御使。
同年冬,契丹大举进犯边境,刘廷让在君子馆迎战契丹大军,他让时任沧州市都部署的李继隆率精兵殿后,情况紧急再来援助他。由于天寒冰冻,宋军弓箭无法张开,契丹数次围困刘廷让。李继隆也因天气原因选择退守保乐寿。此战刘廷让所部受到辽军重创,死者数万,仅有几人成功逃脱。赵光义震怒,命李继隆赴京,由中书令对其进行调查,最终无罪释放。一年后,李继隆加领本州观察使。
再战契丹
端拱元年(988年),李继隆获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保顺节度使,同年九月,出任定州都部署,当时朝廷对李继隆的要求是敌袭时以防守为主。在契丹突袭蒲城县,进攻到到唐河时,护军袁继忠请求出兵,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以诏书命令阻止他。李继隆则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同意袁继忠出兵。双方交战几个回合,契丹败逃。
端拱二年(989年)冬,李继隆送粮草给威虏军,蕃将于越率八万骑兵来截击。李继隆将带领的步骑减至一万人,先命千人在城北十里设伏,而他带领其他人和尹继伦列阵等待。之后尹继伦奉命在敌军用餐时从背后袭击,敌军溃逃,李继隆追击过徐河,俘获不少人。
再战李继迁
淳化四年(993年),李继隆回朝收到赵光义的嘉奖,改任静难军节度使。时值西北党项首领赵保忠与李继迁共谋反宋,又有绥州牙校高文举城效顺,宋太宗即命李继隆为河西行营都部署再次出征,不久,李继迁逃走,李继隆擒获赵宝忠。一开始,裨将侯延广、监军秦翰议请求诛杀赵宝忠,并派兵追击李继迁。李继隆认为赵宝忠的生死应有宋太宗定夺,而追击李继迁所需粮饷困难,不应妄动。
至道二年(996年),白守宗守荣、马绍忠等护送粮草到灵州,被李继迁在洛浦河打败。宋太宗震怒,任命李继隆为灵、环十州都部署,和范廷召、王超等分五路再次征讨李继迁。原定出征路线是从环州取东关镇,再经过赤、苦井路。李继隆认为该路线会取水困难,派弟弟李继和回朝请求改道。赵光义得知后认为他这样做会失败,于是派遣周莹带其手诏监督李继隆继续原路线。李继隆未经批准就出兵,十多天后无功而返。
至道三年(997年)春,李继迁派遣遇率归顺他的蕃部驻扎在屯橐驼口西北双雉。执仓族蕃官癿遇告诉李继隆这件事,李继隆派派遣刘承蕴、田敏和癿遇会合,讨伐李继迁,此战斩首数千人,获得数万牛马、橐驼。
以其送粮草到灵州要经过旱海路,李继隆因此奏请改路更为方便的古原州蔚茹河,得到宋太宗的同意。李继隆于是在古原州建城,令如京使胡守澄守卫,成立了镇戎军。
晚年去世
咸平元年(998年)赵恒即位,李继隆改任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一个月后被召还,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解去兵权回到镇安军任职。第二年,李继隆母亲去世,他被起复。恰逢秋天暴雨密集,蔡河岸被暴涨的河水冲坏,李继隆冒险督促士兵堵塞决堤的部分,从早上奋战到中午,河面才逐渐平息。
咸平四年(1001年),李继隆加检校太师。宋军在望都之战中失利,李继隆多次请求为国效力,未果。不久宋真宗当面询问李继隆意见,李继隆认为辽朝南侵是常事,应委任将帅征讨,无需皇帝亲征。赵恒对李继隆多加抚慰,任命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隆的妹妹明德太后李皇后病重,真宗下诏让他入朝探视。九月,李继隆被允许参与明德太后的葬礼。同年冬,契丹大举南下,澶州之战爆发。真宗决定御驾亲征,李继隆自请扈从,被任命为驾前东西排阵使,先行赶赴澶州,陈兵于澶渊北城之外。数万敌军骑兵急攻澶渊,李继隆与大将石保吉率军抵御,成功防御。等到真宗驾幸北门阅兵,召来李继隆等抚慰劳问,见他部下整肃,叹赏许久。次日,赵恒又驾幸李继隆营中,召随从群臣宴饮。
景德二年(1005年)春,李继隆随宋真宗回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奖赏的诏令刚下,恰逢李继隆病发,真宗亲往慰问。 同年二月初五(3月17日),李继隆去世,终年五十六岁。真宗亲自前往李继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追赠李继隆中书令,谥号“忠武”。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李继隆与李沆、王旦得以配享宋真宗庙庭。皇祐三年(1051年)宋仁宗御赐李继隆神道碑的碑额为“显功”。宝庆二年(1226年)赵昀图画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李继隆位列其中。在明代黄道周注断的《广名将传》中,李继隆也位列其中。
人物评价
宋代文学家杨大年在《武夷新集·李继隆墓志铭》中评价:“李继隆战功颇多,忠心耿耿,忧心国事,鞠躬尽瘁而死。”
宋代翰林学士李维等人在《请以李沆等配享真宗庙庭奏》中评价:“李继隆身为早期功臣之后,能继承前辈的功业,沉着刚毅有勇气,卓越豪迈有计谋。在澶渊之盟中,奋勇退敌,功劳最大。”
南宋吏部郎中王称在《东都事略》中评价:“只有澶州之战,石保吉和李继隆不自夸其功,而是在皇上面前相互谦逊,这是值得称赞(的行为)。”
元代政治家脱脱等人在《宋史》中评价:“李继隆善于骑马射箭,深沉有城府,管理手下很严格。他喜欢好名声,会礼待儒士。在太宗朝,深受皇帝的信任。”
《历代群英歌》中评价:“李继隆不依附权贵大臣。”
清代学者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评价:“李继隆够聪明,用谦虚谨慎(的态度)保全自己。”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编委会在《梦溪笔谈全译》中评价:“李继隆在讨伐叛军时,既懂得兵贵神速,又能当机立断,不受干扰急速进军,显现了一员受君命在外的将领的带兵作风。另外他在镇守抚宁区时,能根据地形,选择备战要地,迁徙县址,并把其情况记述详尽。这些都表明,李继隆是一位儒将。”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副教授何冠环在《老将知兵:宋初外戚名将李继隆(950—1005)与景德之役(1004)》中评价:“李继隆不负君相之知,凭他老将知兵的本事,终于完满达成任务,建立他军旅生涯最后一大功勋,而得以功名令终,此既是李本人之幸,亦是宋室之幸。”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兄弟友爱
自赵光义淳化年间后,李继隆长年在边关任职,其弟李继和常常随行,兄弟之间非常友爱,李继隆常让李继和入朝奏请机密之事。李继隆被罢去兵权后,亲手抄录唐初名臣李勣遗下的训诫给李继和,希望李继和不要辱没了李家将门的名声。
交好杨亿
咸平三年(1000年)九月,杨亿从丽水市 (今浙江丽水县西)任满召返京师,路过陈州。驻守在陈州的李继隆亲自往驿亭迎接杨亿,并奉其为上宾,盛宴款待多天,然后亲送杨亿离京。杨亿抵京师后,即致信感谢李继隆。李随又覆信杨亿,杨亿受宠若惊之余,马上再覆信,向李继隆表示其感激之情。
作佛事
李继隆刚患病时,太医诊治后就言明无法救治,赵恒知道后对近臣说:“继隆往年西征时,曾因绕道耽误了时间,导致不少陕西省百姓被饿死,再加上行军仓促,制造的颇多杀戮中,难免会有无辜枉死的人。这足以作为警示了。”于是宋真宗择取二十一位名僧,让他们前往李继隆的府邸作四十九天的佛事。
人物墓志
《宋故左武卫将军李公墓志铭》所记李氏家族两度归明,为研究宋代归明人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志文中李继隆夺银州、沿边弓箭手、易利王、定仙堡等信息,又有丰富历史细节之意义。
该墓志出土于汾阳市三泉镇,现藏于汾阳市博物馆。志石高60厘米,宽60厘米,厚13.5厘米,呈正方形,青石质。志盖用篆书书写“宋故左武卫将军李公基志铭”,共3行12字。志文楷书,共34行,满行34字,共1037字,为崔文炳书,田师鲁撰,宋熙宁五年(1072年)一月郭和刻。墓志首行题“宋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累赠左武卫大将军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戏剧形象
1962年春在武汉市公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澶渊之盟》,是由京剧大师周信芳于1961年秋写成,该剧的李继隆由南派著名武生李仲林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