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猫(学名:Felis chaus),是猫科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又称野猫、麻狸、狸猫。在整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中的数据,丛林猫种下有10个亚种。其主要分布于亚洲中西部与南部,即从伊朗、黑海至高加索、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地区。其多栖息在湿地、有水源和茂密植被的地方,尤其喜欢芦苇沼泽、沼泽地、滨岸环境、灌木地和落叶龙脑木林区;多居于獾、豪猪或狐的旧洞里,可栖居的最高海拔高度达4178m。
与其他野猫相比,丛林猫的四肢在比例上显得较长;其体色的显著特点是全身毛色几乎一致,且缺乏明显斑点。丛林猫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因这些动物经常出没于村庄和农场附近,因此,丛林猫可以帮助人类控制啮齿类动物的数量;但它们同时也攻击家禽,于是有时也被视为有害动物。
丛林猫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以及捕猎和贸易威胁。在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老挝和泰国,其是一种稀有和受威胁的动物;中国在野外考察中只偶尔可见,生存量尚不清楚。截至2023年,丛林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以及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被列为无危(LC)。在阿富汗,其被列入《2009年国家保护物种名单》。在中国,其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
波罗的海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安东·吉尔登施泰特(Johann Anton Güldenstädt)是第一位在俄罗斯帝国南部边界特列克河附近捕获丛林猫的科学家。他在1768年至1775年代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进行探索时首次发现了这一地区的丛林猫。在1776年,他将所捕获的标本描述为“Chaus”。
1777年,约翰·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冯·施雷伯(Johann Christian Daniel von Schreber)使用“chaus”作为物种名称,将其归入猫属(Felis),学名Felis chaus由此确立。
演化与分类
演化
丛林猫因与猞猁(Lynx lynx)长得很像,一度被认为是猁的近亲,但它无疑属于猫属支系。该物种曾被认为早在300万年前就从猫属支系分化出来,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黑足猫(Felis nigripes),但支持这一说法的遗传学数据并不充分。
分类
基于表观差异,尤其是在种群内部与种群之间都存在多样的毛色差异,一部分分类学家将丛林猫分出了6个亚种。但在整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中的数据,丛林猫种下有10个亚种,如下表所示:
形态特征
体型
丛林猫在猫属中体型最大。其体长60.0~75.0cm,尾长25.0~35.0cm,后足长10.8~14.5cm,颅全长10.0~12.0cm;体重5.0~9.0kg。从西向东,从北纬地区到热带地区,丛林猫的体型均呈现出减小趋势。相对而言,分布于西部与北部地区的丛林猫体型最大,以色列丛林猫的体重是印度丛林猫的1.43倍。
丛林猫身形高瘦,与其他野猫相比,四肢在比例上显得较长。其相对紧凑的头部有一对大大的三角形耳朵,耳尖上有一簇短短的深色耳毛,有时耳毛不显;通常幼猫的耳毛比较明显。
丛林猫的颅骨大而延长,具有长的吻部,眼后突膨胀。上颌前支宽。上犬齿具有前外沟。
体色
丛林猫的全身毛色几乎一致,且缺乏明显斑点,是其体色的显著特点。它们体背的毛色自枕部到尾基部,呈沙土黄色,且杂有颇多棕黑色调,背中带有金黄色泽,吻及前额部呈沙黄色,或有少数棕黑色。耳背为棕褐色,耳内缘具黄白色长毛。下颏及喉前部纯白,喉后部棕黄色。胸、腹部毛色较淡。前肢及后肢前缘具2~3个黑棕色环纹。
它们的身上有模糊不清的斑点,但有些个体全无斑点。幼猫的斑点通常更为明显,在其出生时清晰的黑色斑点覆盖全身,但在长大的过程中,这些黑斑会迅速消退。
温带地区的个体一般色彩更为鲜艳,且斑点更为明显:夏毛颜色多样,带深橘色到咖啡棕色调;而在其分布的最北边,则记录到披银灰色冬毛的个体。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有黑化个体的记录。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丛林猫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亚洲中西部与南部,即从伊朗、黑海至高加索、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包括埃及、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北部、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一直延伸至里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三角洲。向东穿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穿过新疆西部,再延伸至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西南部。其中中国的主要分布省份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四川省,云南省,新疆。
栖息环境
丛林猫尽管名字中带有“丛林”一词,但它并不栖息于热带雨林丛林,而是主要分布在湿地、有水源和茂密植被的地方,尤其喜欢芦苇沼泽、沼泽地、滨岸环境、灌木地和落叶龙脑木林区。该物种可栖居的最高海拔高度达4178m。丛林猫多居于獾(Meles meles)、豪猪(Hystricidae)或狐狸(Vulpes)的旧洞里。
在印度,丛林猫主要选择龙脑香林区和湿地作为其主要栖息地。而在伊朗,它们分布在平原、农田和山区等各种栖息地,但主要集中在灌木丛和林地中。在达吉斯坦共和国,丛林猫更喜欢芦苇丛、荆棘丛和靠近水体的低洼森林。在柬埔寨,丛林猫强烈倾向于选择落叶龙脑香林区,而在其他森林类型中几乎很少被发现。此外,丛林猫也能够在农业和森林种植园中找到,例如印度的甘蔗种植园,以色列的养鱼池和灌溉沟渠周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城市环境,尼泊尔帕坦市中心的普尔乔克工程学院校园内也曾发现过丛林猫。
在中国,丛林猫主要栖息于沟谷、湖河边缘的灌木丛及芦苇丛,也栖息于山地林缘或长有高草的原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较为干旱的大平坝,由于坝区的栽培作物如玉米、甘薯、花生、蚕豆等常招致大量鼠类,使丛林猫成为该种环境的主要小型食肉目。丛林猫有时也到村庄附近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丛林猫主要以小型鼠类和野禽,如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和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等为食,亦吃果实和腐肉,有时盗食家禽。
啮齿类动物是丛林猫日常食物的主要来源。在印度萨里斯卡保护区的观察中,每天丛林猫可捕捉和食用3~5只啮齿动物。鸟类是丛林猫的次要食物来源。在俄罗斯南部的冬季,随着越冬水禽在未结冰的河流和沼泽上形成大量群体,丛林猫会在附近寻找受伤或虚弱的水禽。此外,丛林猫也会机会性地捕食其他猎物,如野兔、水鼠、蜥蜴、蛇、青蛙、昆虫和鱼类。在印度,丛林猫被观察到食腐行为,它们会偷食大型捕食者如亚洲狮的猎物。在俄罗斯的冬季,丛林猫也会食用橄榄果,摄食量约占其食物总量的17%。
尽管丛林猫主要以小型猎物为食,但其体型庞大而强壮,足以捕杀猪幼仔、亚成体羚羊和幼鹿。丛林猫捕猎时会跟踪猎物,然后迅速冲刺或跳跃;其捕猎技巧多样,捕食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时会钻入它们的洞穴;并且能够跳入水中捕鱼。
节律行为
丛林猫是夜行性动物,多在清晨前或黄昏后觅食,黄昏是丛林猫被观察到的最活跃时段。但在白昼偶亦可见;它们白天通常在茂密的覆盖物中休息,在寒冷的冬日也会经常享受日光浴。
在印度马迪亚邦彭奇老虎保护区,丛林猫被观察到主要在夜间活动,但在柬埔寨,丛林猫更倾向于在白天活动。
运动行为
丛林猫每晚可以行走约5~6km。与狞猫(Caracal caracal)一样,丛林猫可以连续两次向空中高高跃起以捕捉鸟类。它们非常善于攀爬,奔跑速度也很快,速度可达32km/h;同时,丛林猫也是游泳健将,一次性能在水中游长达1.5km的距离。
感知行为
听觉、视觉器官敏锐。尤其敏锐的听觉,能有助于它们听到猎物发出的微小动静。
领地行为
除繁殖季节外,丛林猫几乎过着独居的生活。它们的活动范围约为45~180k㎡,一般通过尿液和脸颊摩擦物体等留下气味标记的方式来维持活动范围。
生长繁殖
发情
丛林猫是“一夫多妻制”,雄性和雌性丛林猫在一生中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伴侣。雌性在1月至3月期间进入发情期,持续约5天。雄性的精子生成主要发生在2月和3月。其交配季节以雄性之间为了争夺领地而发出尖叫和进行争斗为标志。在这个时期,雄性和雌性的发声率都会增加,它们会通过强烈的叫声来吸引潜在的伴侣。此外,丛林猫还会利用气味来标记领地边界,这有助于它们寻找和定位潜在的伴侣。
交配
丛林猫的交配行为与家猫(Felis catus)类似:雄性会追逐发情期的雌性,抓住雌性的颈部并跃上雌性。在交配过程中,它们会发出强烈的声音,表示出兴奋的反应。一旦交配成功,雌性可能会发出尖叫声,并对伴侣产生厌恶的反应。接着,雌雄会分开。
产仔
丛林猫每年繁殖两次,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妊娠期持续93~131天。在分娩前,母猫会在废弃的动物洞穴、空心树或芦苇丛中准备一个由草构成的巢穴。一窝会包括2~5只幼崽,通常是2只。雌性一年可以养育2窝幼崽。动物园所饲养的丛林猫一般于3~9月份产仔,妊娠期66天左右,每胎2~6只幼崽。
生长发育
幼崽出生时体重约为43~55g,野外的幼崽通常比圈养的幼崽要小。刚出生时,幼崽眼睛尚未睁开,无法行走;在10~13天大时才睁开眼睛,并在大约3个月大时断奶。雄性通常不参与幼崽的抚养。幼崽约在6个月大时开始自己捕食,并在8~9个月大时离开母亲。丛林猫性成熟的年龄为11~18个月,寿命可达14年。圈养环境下,它们的寿命为15~20年,比野外的寿命更长。
丛林猫一个世代的时间约为5.2年。
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
丛林猫的幼崽身上覆盖着许多黑色斑点,这有助于它们在环境中伪装,以躲避潜在的捕食者。尽管它们有时可能成为大型蛇(蛇亚目)或其他大型哺乳纲(如花豹Panthera pardus)的猎物,但主要的威胁来自人类。丛林猫因为可能攻击家禽,经常被农民猎杀或毒杀。印度在1976年颁布法律保护丛林猫之前,曾大量出口丛林猫的毛皮,尽管法律上已经禁止狩猎丛林猫,但非法贸易仍在继续。
寄生关系
丛林猫是蜱虫(Haemaphysalis silvafelis、Haemaphysalis bispinosa var. intermedia)的寄主,在圈养环境中,它们是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寄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欧洲地区,丛林猫数量稀少,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的泛喀斯钦地区和高加索地区。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丛林猫数量迅速下降。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没有该物种的记录。俄罗斯北奥塞梯地区仅记录了大约150只动物。达吉斯坦共和国的丛林猫数量在2009年估计为105只,在2010年为216只,在2011年为177只,在2012年为110只,在2013年为307只,显示出波动趋势。尽管存在这些波动,但欧洲的丛林猫长期趋势表明,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西南亚地区,丛林猫被认为是稀有和受威胁的物种。在东南亚地区,如老挝和泰国,丛林猫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野外发现的机会已经很少。然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柬埔寨,丛林猫在野外仍然相对普遍存在。
中原地区作为丛林猫分布边缘地带,数量非常稀少,仅发现于云南省和西藏南缘林区,分布范围有限。在野外考察中只偶尔可见,生存量尚不清楚。
致危因素
丛林猫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是栖息地的丧失。在印度次大陆低强度农业区和灌木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丛林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土耳其和伊朗,丛林猫栖息的湿地也受到水坝建设和灌溉项目的威胁。中亚地区的丛林猫原本的栖息密度估计为每10平方千米4~15只个体,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导致植被类型减少,丛林猫的栖息密度下降到每10平方千米的个体数量不超过2只。其次,捕猎和贸易构成丛林猫面临的第二大威胁。不加选择的捕捉、陷阱和毒杀是导致丛林猫在分布范围内许多地区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一些农民认为丛林猫会偷食家禽,因此对其进行捕杀。在东南亚地区,丛林猫数量稀少可能是由于在开放和易接近的龙脑香科森林中数量频繁的狩猎活动所致。土耳其和伊朗的丛林猫同样受到非法狩猎的威胁。此外,亚洲一些地区还存在非法贸易问题,如印度、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埃及等,这也对丛林猫的生存构成了威胁。而在中国,也存在对丛林猫毛皮的收购和贸易行为。
保护等级
2009年,丛林猫在阿富汗被列入《2009年国家保护物种名单》。
2021年,丛林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丛林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截至2023年,丛林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被列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在印度的部分州,丛林猫被禁止狩猎,在阿富汗,丛林猫受到法律保护,全国范围内禁止狩猎和贸易。
价值与危害
丛林猫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因这些动物经常出没于村庄和农场附近,因此,丛林猫可以帮助人类控制啮齿类动物的数量;但它们同时也攻击家禽,于是有时也被视为有害动物。
相关文化
在埃及吉萨出土的190个猫木乃伊颅骨,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600 ~ 200年,经过对头骨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较大体型的猫是丛林猫,但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些丛林猫是否被驯化。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13
Felis chaus.IUCN.2023-11-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11-13
2023《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13
丛林猫.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1-13
Felis_cha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1-13
丛林猫.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1-13
Felis chaus.ITIS.2023-11-13
MammalSpeciesoftheWorld.departments.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