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
亚瑟王(King Arthur),是传说中古不列颠最富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带领代表了平等和团结的圆桌骑士,被称为“不败之王”(Once and Future King),同时也为“中世纪不列颠传统文学中的核心人物”。
亚瑟王传说最早文字记录来自公元600年左右吟游诗人的诗作,亚瑟作为勇士被称颂。9世纪,《威尔士年鉴》中也有对公元516年亚瑟白顿山战役的描述,亚瑟早期被描述为一个带领同胞抗击侵略者的军事领袖。至中世纪,迫于教会的压力,亚瑟王形象受到神职人员的扭曲。然而,人们按照早期传说口口相传,亚瑟王正义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12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德《不列颠诸王史》广为流传,亚瑟的形象进而转变为国王。在杰弗里的基础上,法国诸多诗人由此展开创作,融合了法国当时的浪漫风气以及盛行的基督教。代表诗人如克雷蒂安创作了五部骑士文学,使得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进入亚瑟王传说体系,也使亚瑟王传奇逐渐赋有宗教气息。15世纪,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在前人的铺垫下,将亚瑟塑造成一个伟大君主,也集合了之前的传说故事,形成以亚瑟称王、骑士爱情、寻找圣杯以及亚瑟王政权的颠覆为主干的故事体系。12-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尽管有学者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质疑亚瑟王的真实性。然而亚瑟王传奇与当时政治及社会风气高度相符,并没有对其产生过大影响,反而在英国繁荣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迎来第二次绽放,代表作如斯宾塞的《仙后》等。17世纪,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王朝更迭,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亚瑟王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失去其历史真实性,沦为文学形象。最后一部认为亚瑟王历史真实存在的作品即托马斯·海伍德的《特洛伊到不列颠尼亚》。
现在人们熟知的亚瑟王传说主要来自15世纪托马斯·马洛礼的小说《亚瑟王之死》:在神秘巫师梅林(Melin)的指导下,少年亚瑟从石头中拔出艾克斯卡利伯剑(Excalibur)而称王。亚瑟在继位后大刀阔斧的解决了内忧外患。在人生得意之际,迎娶了罗马贵族之女桂妮维娅(Guinevere)。由于亚瑟气势逼人,罗马帝国开始忌惮这位少年英雄,警告英国需向罗马帝国进贡。在众人的支持下,亚瑟向罗马帝国宣战,虽然不列颠军队在亚瑟的带领下英勇无畏,不列颠最终获胜。然战况惨烈,双方皆损失惨重,不少领袖命丧于此。亚瑟王最终也以悲壮的结局告终,在其征战时,骑士莫德雷德自戴王冠,颠覆政权,欲与王后通奸。亚瑟知情后赶回,与莫德雷德的最后一战使得亚瑟受致命伤而陨落。
亚瑟王传说体系庞大,不仅涉及亚瑟王的生平,也催生了如圣杯、圆桌骑士等文化符号,同时集理想化的骑士道、宗教神秘色彩以及浪漫主义为一体,被西方称为“永恒的传说”。亚瑟王传说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写作蓝本,也为艺术、影视界提供了创作素材。
基本概况
身份
亚瑟王是英国国传说中的核心人物,最初的形象为抗击撒克逊人入侵的勇猛武士,中世纪教会为巩固统治地位,将亚瑟描述为暴君,然而人们心照不宣的口口相传亚瑟最初正义勇敢的形象,之后亚瑟逐渐从战士演变为领袖人物,最后成为古英国国的传奇国王,圆桌骑士的领导者。
外貌
通常被描绘为一位英俊的国王,具有引人注目且威严的外貌,他的眼睛深而富有智慧,头发通常被描绘为长而浓密,不同版本中为金发或深色。《亚瑟王之死》中,描绘了亚瑟王的末日,即一位受创伤的英雄,蹙起的眉头,紧闭的嘴唇,沧桑的装扮都反映了他在战争中的疲惫和不安。
作为国王,亚瑟通常着华丽的王袍,戴着王冠,手持圣剑。由于亚瑟王的故事与中世纪骑士传说相关,他的外貌通常反映出中世纪骑士的装束和风格,包括链甲、披风等。携带盾牌,显示他的战士身份。
性格
蒙茅斯的杰弗里《不列颠诸王史》中描述亚瑟为表现出超凡勇气、慷慨大方、天生的美德、优雅的举止、毫不留情,严酷的对待敌人。此外,书中也记载了亚瑟最初称王的战绩,如最初围攻撒克逊人时,当其弹尽粮绝投降后,亚瑟放其返回故土;面对身体状况差而前来援助战事的侄子赫尔,亚瑟令其留守后方;攻打爱尔兰大捷后,当地主教跪地祈求饶恕,亚瑟被其爱国精神感动,赦免了他们的人民。
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称亚瑟坚毅、具有卓越的武艺。尤瑟王去世后,亚瑟随养父埃克托骑士、兄长凯前往教堂比武竞选国王,因凯忘记携带配剑,亚瑟替兄长取剑途中无意拔出石中剑而称王,同时尤瑟王之子身份曝光,埃克托骑士在向亚瑟和盘托出实情后,亚瑟承诺成为国王后仍以之前的恩情相待。
综上,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中亚瑟是坚强勇猛、慷慨、杀伐果决而充满同理心的国王。
人物关系
武器
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圣剑“断钢”(Excalibur)
形象演变
历史与传说时期
勇猛武士
早期,亚瑟王的形象多为抗击撒克逊侵略的勇士。最早关于亚瑟王传奇的直接证据来自早期吟游诗人(bard Aneirin,约公元600年),在其诗作Y Gododdin中记述了一场对抗撒克逊人的惨烈战役,诗人祈祷出现一个像亚瑟一样英勇的人。最早出现的间接证据来自不列颠编年史学家吉尔达斯(Gildas,逝于公元570年),其著作记载了当时一位名叫安布罗修斯(Ambrosius Aurelianus)的罗马人,被认为可能是亚瑟王的原型。他带领不列颠民族,共同抵御撒克逊人的侵略,守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存之本。特别的,其中记录了一次大规模战斗,即白顿山(Mount Badon)大捷。
品行不端的暴君
7世纪,在教会的统治下,此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为对圣贤的称颂,亚瑟王传奇不得不沦为口口相传,只有少数神职人员记录一些关于他的文字,但存在失真和恶意抹黑的嫌疑,且不如口头传播迅速有效。在神职人员的描述中,亚瑟王是一位暴君,品行不端的可笑。在The Life of St. Padarn中亚瑟获罪而失去自由只因偷了圣人的一件长袍。教会的公开宣扬使得亚瑟王的形象一落千丈,但并没有人真的相信。
军事领袖
9世纪初期,编年史学家内努斯(Nennius)的《不列颠历史》一书中记载了亚瑟与布立吞国王并肩作战,在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指挥了十二次战役,最后一战为白顿山战役,一日之内斩杀960人,勇猛异常。内努斯作为编年史作者,对老旧的手稿和口头传播的内容加以汇编,即使在《不列颠历史》一书中对亚瑟的身份描述相当模糊,依然对亚瑟领袖形象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10世纪,《威尔士年鉴》(The Annals of Wales)中公元516年记录写到,白顿山战役中,亚瑟背负主耶稣的十字架奋战三天三夜,最终英国胜利。这也是亚瑟首次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
这座岛屿的统治者
由于《不列颠历史》一书中亚瑟王一日斩杀960人的行径过于勇猛,人们逐渐对其不同寻常浮想联翩,这也为亚瑟从勇士到领袖再成王的形象变化做铺垫。11世纪,威尔士故事汇编《马比诺吉昂》(Mabinogion)中的一个故事《吉尔胡奇和奥尔温》(Culhwch and Olwen)中记述了亚瑟和其领导的骑士之间的故事,在其中亚瑟被称为“这座岛屿的统治者”。这一时期,亚瑟的形象从领袖逐渐转变为统治者。此外,部分代表的圆桌骑士如高文、兰斯洛特以及王后桂妮维娅初次亮相。
诸王之一
公元12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ferey of Monmonth)用拉丁文编写了《不列颠诸王史》,亚瑟作为主角在书中占据了相当篇幅,也在之前传说的铺垫下将其推上了不列颠的王座。这本书记载了亚瑟从继位姬诵到与罗马帝国的战争之间的生平,流传甚广,也使得亚瑟王的事迹一时间家喻户晓,亚瑟王传奇从英国风靡欧洲大陆,激发了诸多文学创作。杰弗里并非历史学家,在整理大量传说、编年史以及口头传播资料的基础上,添加了自我想象的创造性内容,为后来亚瑟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传记”式的重要基础。此外,在诺曼征服的历史背景下,杰弗里作为诺曼家族中的一员,在诺曼王朝建立之后,随家族迁到威尔士定居,将之前因撒克逊入侵而迁移至法国的凯尔特人关于亚瑟的传说重新带回英国本土。此时为巩固政权,《不列颠诸王史》中亚瑟王的形象不仅能被众民族接受,也符合西方当时的主流文化,不少野心勃勃的领主都能在亚瑟王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历史政治的双重推动下,亚瑟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蓬勃发展。
诗歌创作时期
骑士道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受杰弗里的影响,法国诗人魏斯(Robert Wace)于1155年创作了《布鲁特传奇》(Roman de Burt)。在这部作品中,亚瑟王的形象开始变得丰富,除了国王,也是品德高洁的骑士,忠君忠国、锄强扶弱、恪守爱情,这也是圆桌骑士第一次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同时期,法国作家克雷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撰写了五部骑士传奇,基本为后世骑士文学设定了框架。一方面,五部骑士传奇融合了法国浪漫主义,例如圆桌骑士之一的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娅之间的悲剧爱情。另一方面,圣杯以及圣城卡美洛(Camelot)首次出现在亚瑟王传奇中,这为之后宗教文化的渗入做了铺垫。
宗教色彩的影响
在克雷蒂安笔下,圣杯尚未与耶稣基督相关联,《帕西法尔或圣杯的故事》中记载为帕西法尔游历至“渔王”(Fisher King)的国度时,在城堡大厅见到的圣物,一个容器,上面还放有一支流血的长矛。13世纪初,勃艮第诗人罗伯特·德·博戎受此启发,将圣杯认为是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亚利马太的约瑟接受和保护了这只杯子,并在耶稣基督受难时承接了自十字架上流下的鲜血。由此圣杯作为生命的象征,寻找圣杯即追寻不朽的生命。法国“沃尔盖特系”(Vulgate cycle)散文体亚瑟王传奇中提到了多位骑士的个人事迹,也首次提到了“圣洁骑士”加拉哈德(Galahad),因其心性善良,纯洁无罪,最后得到圣杯,死后升入天堂。圣杯的故事将骑士精神与基督教紧密相连,并渗入到骑士的冒险经历和爱情故事中。骑士的崇高精神中也包含对雅威的敬畏及忠于信仰,这也是加拉哈德升入天堂的原因,宗教文化的影响也持续至后来的文学作品中。
伟大君王
14世纪,亚瑟王传说在社会浪漫风气及宗教统治下持续发酵,亚瑟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1310年,法国作家让·德·朗永《孔雀誓言》将亚瑟王列为与亚历山大大帝、盖乌斯·恺撒等帝王齐名的“九雄”之一,使得亚瑟作为国王的形象进一步升华,成为伟大君王。1360年,一部被誉为中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品《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诞生。此时期流行的亚瑟王传奇相比12世纪前内容更加丰富,衍生出了几个主要的故事分支:亚瑟王、兰斯洛特及桂妮维娅之间的复杂爱情、圆桌骑士及寻找圣杯、崔思痛骑士与公主伊索尔德的悲剧爱情、亚瑟王与莫德雷德的生死之战。
集大成时期
1470年前后,英国作家马洛礼撰写《亚瑟王之死》一书,公认为亚瑟王传奇的集大成者,此时期亚瑟王的形象饱和,亚瑟王传说体系趋于完整。本书借助了大量传说故事,特别是“沃尔盖特体系”,其中详细记录了亚瑟王的出生、姬诵、人生巅峰直至死亡的全过程,除此之外也详细记载了圆桌骑士的故事,各骑士的故事并非杂乱交织在一起,而是衔接成了一个富有逻辑的序列。在这本集大成著作中,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的塑造痕迹尤其明显。
高度理想化的骑士道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在封建社会中,骑士拥有义务和责任,需要忠君爱国、公正、谦逊有礼,对待爱情应该忠贞不渝。例如,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娅的柏拉图式爱情被视为对国王的背叛,最终悲剧收场。而莫德雷德作为亚瑟王与同母异父姐姐的私生子,违背了伦理道德,导致王权颠覆,英雄垂暮也无可厚非。
至于寻找圣杯的故事,则是基督教文化的渲染。骑士们的精舍追求和冒险经历皆出于对主耶稣的信仰,而宗教信仰也渗透至骑士们建功立业的过程中。
陨落时期
质疑和政治需求摇摆不定
15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王朝更迭,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产阶级崛起,亚瑟王作为传统的封建主义代表,其历史形象和真实性均遭到质疑。自12世纪,就有学者对杰弗里德著作表示质疑。1143年,德贝弗利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of Beverley)通过对比杰弗里与历史学家贝德(Bede)的作品表示杰弗里的著作存在虚构的嫌疑。但《不列颠诸王史》同当时政治文化高度相关,质疑之声不足以影响亚瑟王的地位,反而,随着马洛礼《亚瑟王之死》的发表,亚瑟王对之后更为久远的年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5世纪,都铎王朝掌权,意图摒弃依附亚瑟王来巩固政权的想法,自我塑造家族。这一塑造随即失败,民族文化依然保护亚瑟王的形象。代表性作家如约翰·利兰(John Leland)在其作品《旅程》(Journey)中阐述了亚瑟王对历史的重要性,应当被人们铭记。又在小册子Assertion Inclytissimi Arturii中重申了亚瑟王的历史真实性。在利兰的推动下,人们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有识之士自有见解,却碍于政治环境缄口不提。
亚瑟王的光辉形象在质疑和政治需求中摇摆不定,但其形象符合当时政治的利益,因而没有立即陨落。
回光返照
至伊丽莎白时期(1558-1603),英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空前繁荣。此时期诞生的作品将当前的繁荣与亚瑟王巅峰时期的英国联系起来,亚瑟王作为一个政治模板,为都铎王朝的统治保驾护航。托马斯·休斯(Thomas Hughes)创作的戏剧《不幸的亚瑟王》(The misfortunes Arthur)在御前演出,试图以亚瑟王帝国的衰落警示王室与议会之间的内斗。斯宾塞(Spenser)的《仙后》(Faerie Queen)则仿照前人的做法,以传说类比当前社会生活,以此巩固政治。1606年,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以不列颠传说为背景创作的戏剧《李尔王》(King Lear)公演。1609年,托马斯·海伍德(Thomas Heywood)的作品《特洛伊到不列颠尼亚》(Troia Britanica)被认为是17世纪最后一步承认亚瑟王历史真实性的作品。
文学形象
17世纪,王室与议会内战,王朝更迭使得亚瑟王逐渐政治边缘化。随后,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阶级成为统治者,亚瑟王作为政治符号,同王权专制联系过于紧密,逐渐失去光环,最终成为文学形象。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在其论文《特洛伊人、罗马人和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国》(Britain under Trojan, Roman, Saxon Rule)中认为亚瑟王是抗击撒克逊人的军事首领,参与了重要的战役,那些荣光,是英雄叙事诗及浪漫传奇的渲染,并非真实的历史。约翰·屈莱顿(John Dryden)的戏剧《英伦俊杰亚瑟王》(King Arthur, The British Worthy)则借用亚瑟王的形象进行讽喻。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亚瑟王形象的陨落。
相关传说
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特点是承袭前人的文字,这也造就了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因此以下传说内容参考自黄素封译第一版托马斯·马洛礼爵士《亚瑟王之死》,部分段落参考陈默译第一版杰弗里所著《不列颠诸王史》,以保证传说内容的衔接。
国王之子
传说,亚瑟·潘德拉贡是前任国王尤瑟和康沃尔公爵之妻伊格莱因的儿子。尤瑟在魔法师梅林的帮助下,变成康沃尔公爵的模样进入了伊格莱因所在的城堡并与她共度良宵,之后她便怀上了亚瑟。在康沃尔公爵死后,伊格莱因嫁给了尤瑟王并生下了这个孩子。亚瑟从出生开始就被带离城堡,交由骑士埃克托抚养成人。
拔剑称王
后来,尤瑟王过世,国内政权相争,危机四伏。主教听从梅林的建议召集全国爵主和士绅,以一把插在教堂墓园石块中的“石中剑”来选定新的国王,这把宝剑上有这样的铭文:“凡能从石台上拔出此剑者,乃生而即为英格兰全境之真命国王”。然而,在场无人能从岩石中拔出那剑。主教认为雅威必将指引其选出国王,欲选出声誉良好的克利夫兰骑士队十人看守宝剑,并使所有想成为国王者尝试拔剑。骑士们一致决定通过比武选王。亚瑟随父亲埃克托、兄长凯前来,由于凯忘记携带佩剑,亚瑟在替兄长取佩剑的途中阴差阳错的拔出了宝剑。后经埃克托及众骑士的反复试验,只有亚瑟可以毫不费力的拔出石中剑。在民众的拥戴下,亚瑟加冕为王。继位后亚瑟王积极治理各郡,还土地于贵族,收服了苏格兰和威尔士男子足球代表队。
亚瑟执政初期,各国王子、骑士因亚瑟出身微贱而心有不服,梅林出面澄清了亚瑟的身世。亚瑟王凭借自己过人的武艺和胆识使得尤瑟王之子的身份得到认可。
亚瑟对梅林显露出了强烈的依赖和信任,并令众爵主听从梅林的建议。自此,英国迎来了空前的统一和强大。他扶贫济弱,建立起一个繁盛的王国。而石中剑却在与佩利诺国王决斗时断裂,失去了圣剑的亚瑟王非常悔恨。于是大魔法师梅林指引他来到了圣湖旁,湖中的仙女手握着一柄宝剑,将其举出水面。国王划船来到湖中,他从湖之仙女那里得到被称为“王者之剑“的圣剑“艾克斯卡利伯”(Excalibur),此剑是精灵在阿瓦隆(Avalon)所打造,剑由黄金所铸、剑柄上镶有宝石,并因其锋刃削铁如泥,故湖之夫人以“Excalibur”(即古凯尔特语中“断钢”之意)命名。
辉煌时代
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英国长期处于罗马帝国的压迫下。后来,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撒克逊人又大举入侵,烧杀抢掠,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率领不列颠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在白顿山之役的交战中亚瑟王佩卡利波恩剑,高呼圣女名字,势如破竹,凯旋而归。在此之后,圆桌骑士逐渐成为王国重要的一个部分。
圆桌最初由尤瑟王赠予王后桂妮维娅之父,后亚瑟求娶王后时,其父将圆桌及百位骑士一同回赠亚瑟王。圆桌满席时可容纳一百五十位骑士,经梅林纳贤,一百二十八位圆桌克利夫兰骑士队由主教祈祷席位,向亚瑟王宣誓效忠,每一席位以金字刻其姓名。骑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圆桌上议论国内事务。即使因为政见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系,但只有在圆桌上才没有地位差异和君臣之别,人人皆可自由发言。在这张富有传奇色彩的圆桌上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其中就包括寻找圣杯。
亚瑟王迎娶貌美无双的桂妮维娅为王后,在此之前,不知情的亚瑟王曾与同母异父的姐姐摩根·菲有过一夜情,之后摩根勒菲生下莫德雷德,亚瑟王与莫德雷德的关系既是甥舅也是父子,梅林知晓后预言这个私生子将为国家带来毁灭,而命运之手依然使莫德雷德成为圆桌骑士,为日后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随着时间推移,亚瑟王的领土在不断扩大,解决撒克逊人的外患后,亚瑟王依次平定了与撒克逊人同一阵营的苏格兰人、匹克特人,接着攻占了爱尔兰岛,在此威慑下,周边各岛纷纷宣誓效忠。随后亚瑟王一路高歌挺进,将摩根勒菲的丈夫洛斯扶上挪威的王位,随后在与高卢保民官弗罗洛一对一对决中获胜,一鼓作气征服了高卢地区。得意之际,罗马帝国财政官卢修斯致信要求英国进贡,亚瑟王拒绝了不平等的压迫,他率军前往在欧洲,在米高山独自杀死了巨人,鼓舞了士气,并在罗马击败了这位帝国统治者。虽然与罗马一战双方损失惨重,诸多优秀将领与骑士命丧战场,却可称之为亚瑟王传奇生涯中的辉煌岁月。之后,亚瑟王的兴趣开始转移到寻找传说中的宝藏上。他手下的克利夫兰骑士队们或出于受命或出于自愿,相继离开首都卡梅洛去寻找传说中的圣杯,这些人大都有去无回。就这样,圆桌上的骑士越来越少,强大的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遭遇背叛
兰斯洛特对亚瑟王的背叛,以及之后衍生出的一系列矛盾,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强大帝国的衰落。
事情的起因源自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兰斯洛特是圆桌骑士中最为杰出的骑士之一,他勇敢正直,战斗力非凡,传说其被湖中仙女养大,因而也称“湖上骑士”。亚瑟王对兰斯洛特信赖有加,圆桌骑士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敬重爱慕他,王后桂妮维娅也被兰斯洛特吸引。
起初亚瑟王对二人十分信任,然而兰斯洛特的行为引起了很多克利夫兰骑士队的不满。在众骑士多次举报兰斯洛特和王后桂妮维娅之间的私情后,亚瑟王默许了高文和莫德雷德的捉奸。事情败露后,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娅的爱情不再只限于精神层面,按照当时教会规定,实质性出轨将接受惩罚。虽然当时兰斯洛特奋力杀出重围后逃脱,桂妮维娅则将被处以火刑。兰斯洛特即将失去桂妮维娅,同时面临着背负这段不恰当爱情而千夫所指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与亚瑟王决裂。
作为圆桌骑士中的佼佼者,兰斯洛特对外宣称自己对桂妮维娅仅有爱慕之心,并控诉亚瑟王构陷他们,以此召集了八十余骑士并肩作战,站在了亚瑟王的对立面。这一举动也意味着圆桌骑士不复存在。在火刑执行当日,兰斯洛特率众,劫走桂妮维娅。后经过教皇的调解,迫于骑士的荣誉,兰斯洛特交还了桂妮维娅并永久离开英格兰共和国,返回故土法兰西。事情看似平息,然而在这场捉奸的闹剧中诸多优秀的骑士命丧于此,其中包括高文的兄弟。最终,耿耿于怀的亚瑟王决定亲征法兰西王国。
亚瑟王之死
这次征讨兰斯洛特,给了莫德雷德篡位的良机。亲征法兰西的亚瑟王留下莫德雷德管理王国。莫德雷德伪造一封海外来信称亚瑟王殒命于战场,并欲强娶桂妮维娅。亚瑟王闻讯后,急忙赶回英国,双方在港口交战,高文因与兰斯洛特交战时受重伤,在港口交战时无力支撑而死,临死前绝笔一封请求兰斯洛特放下恩怨支援亚瑟王。亚瑟王痛心疾首,约定与莫德雷德交锋。双方交锋前夕,亚瑟王梦到死去的高文带来上帝的旨意,此次交锋必将丧命,也会失去许多优秀的骑士,建议亚瑟王推迟一月交锋,也好等来兰斯洛特的支援。亚瑟王接受梦中的劝告,双方约定和谈。在双方皆不信任彼此的情况下,谈判中一条毒蛇爬到了一位骑士身上,克利夫兰骑士队拔剑欲把蛇给斩断,这一举动刺激了对方,转而谈判破裂,双方爆发冲突,直接导致战争。
在卡姆兰战役中,双方军队血流成河两败俱伤。亚瑟王最终用长枪杀死了莫德雷德,而自己也受到莫德雷德的致命一击。大部分圆桌骑士丧命,只剩下一名骑士贝德维尔。亚瑟王要求贝德维尔将圣剑Excalibur投入湖中,贝德维尔知道舍弃王者之剑即表示王将逝去;他两次去到湖边都未能下定决心,回去向亚瑟王谎称剑已丢入湖中。但都因未能正确描述剑被湖中妖女收回的景象而被亚瑟识破。第三次贝德维尔终于狠下心来将王者之剑投向湖心,这时湖中伸出女人的手接住了剑柄,随后沉入湖中。听完贝德维尔汇报所见后,亚瑟与世长辞。他的墓志铭为:“Hic jacet ArthurusRex quondam Rexque futurus(永恒之王亚瑟长眠此处)。”
更多关于亚瑟王传说的文献中讲述,据说濒死的亚瑟王被几位神秘的仙女用船载向阿瓦隆,传说他最终葬在那里,而人民都相信亚瑟王并未死去,他会再度回来拯救世人。随后,骑士贝德维尔也离开战场隐居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修道院,在那里度过了余生。桂妮维娅得知亚瑟王离去的消息后,决定一生都在修道院里忏悔,祈祷并救济贫苦。后来,痴心的兰斯洛特返回英格兰共和国继续追求桂妮维娅,然而王后已经做了修女,并且无论兰斯洛特怎样哀求都不肯见他,绝望的兰斯洛特最后也出家做了修道士,两人至死再未见面。此次争斗后,亚瑟王的传说就此终结。
文化符号
阿瓦隆
阿瓦隆是亚瑟王传奇中的重要岛屿,一般认为它位于英格兰西南的格拉斯顿堡。据说阿瓦隆为湖上夫人的原住地,四周为沼泽和迷雾所笼罩,只能通过小船抵达。在亚瑟王传奇中,阿瓦隆象征往生之地。亚瑟王死后,其同母异父的姐姐摩根用小船将他的遗体运来并埋葬于此。
关于Avalon的词源,有一种理论认为它是凯尔特语Annwyn的英语化,而Annwyn指仙女之地或冥间。英国编年史家,蒙茅斯的杰佛里则认为avalon是苹果岛之意。故直到今天,apple一词在布列塔尼语和康沃尔语中仍被拼为afal,在威尔士语中则为aval。阿瓦隆的所在地Glastonbury在凯尔特语中称为"Ynis Witrin",即玻璃岛。冯象先生以亚瑟王传奇为主题的新书,即以此为名。得名玻璃岛则因古代的玻璃镜乃青铜打磨而成,而格拉斯顿堡周围郁郁葱葱,碧绿恰如打磨好的铜镜。
佩剑
亚瑟王的佩剑——王者之剑(Excalibur),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较不专业的译文将此剑时译为石中剑。石中剑一般用来指代亚瑟称王时拔出那把宝剑。也有观点认为石中剑为Excalibur的原型Caliburn。《英国诸王史》关于Caliburn的记载有亚瑟王用此剑一战杀掉攻击他的470名撒克逊士兵。
王者之剑是在亚瑟王传说中登场的魔法圣剑,可以称得上是后世克利夫兰骑士队文学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宝剑传统的滥觞。根据亚瑟王传说,亚瑟王在与佩利诺国王决斗时因违反骑士精神造成石中剑断裂。后来他在梅林的指引下,与湖上仙女达成交易从而获得了王者之剑。王者之剑在精灵国度阿瓦隆所打造,剑锷由黄金所铸、柄上镶有宝石,因其锋利无比,故以Excalibur(即古凯尔特语中“断钢”之意)命名。梅林借此劝谏亚瑟王:“王者之剑虽强大,但其剑鞘却较其剑更为贵重。配戴王者之剑的剑鞘者将永不流血,你决不可遗失了它。”
后来亚瑟王还是遗失了剑鞘,一语成谶,亚瑟王在最后与背叛者莫德雷德的决斗中受伤而亡。王者之剑则在亚瑟王的临终嘱托下,由贝德维尔投入湖中,与亚瑟王一齐回到精灵国度阿瓦隆去。
圣杯
圣杯最早的原型很多,例如《马比诺吉昂》中提到的神锅,可使牺牲的战士复活;《潘尼阿斯51》(Peniarth 51)中雷德奇的盘子,想要任何食物就可出现在盘子上;或是凯尔特神话中记载的羊角,装满了花果,代表着富足和勃勃生机。
12世纪,克雷蒂安在《帕西法尔或圣杯的故事》中首次将亚瑟王传奇与圣杯联系起来,但此时圣杯并没有产生与宗教的直接联系。克雷蒂安在其作品中提到了帕西法尔在渔王的城堡大厅内看到了一件银盘以及流血的银枪,但他并没有赋予这两者具体的意象。克雷蒂安去世后,先后有四位续写者完成了《帕西法尔或圣杯的故事》,在这四位续写过程中,圣杯的基督教色彩越来越重。克雷蒂安及其续写者开创了亚瑟王传奇中圣杯意象的先河,也为后来创作者对其意向的补充和宗教化做了铺垫。
13世纪初,罗伯特创作了《亚利马太的约瑟》,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克雷蒂安笔下的圣杯基督教化的故事,设定了圣杯基督教化的具体细节,并且巧妙的柔和了《新约》。具体设定为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时,他的门徒约瑟曾用这只杯子接住耶稣流下的鲜血。耶稣复活后,将圣杯再次交给约瑟,并传授他“圣杯之奥秘”的口令。后来约瑟带领全族人西征不列颠,王室成员佩德罗和阿兰战功赫赫,传说圣杯骑士就是他们的后代。
圣杯传奇的创作催生了亚瑟王文学中新的传奇,代表作为兰斯洛特—法语圣杯散文故事。圣杯由金制成,最早出现在兰斯洛特与伯莱斯王共进晚餐时,美丽的少女手持金杯向伯莱斯王走来,众人即刻跪拜祈祷。伯莱斯王说,若圣杯出现,则圆桌不可避免的将被销毁。在一次圆桌会议上,电闪雷鸣过后阳光洒下,圣杯猝不及防的出现在众人面前,环绕于众人眼前后消失,就在这短暂的惊鸿一瞥中,骑士们或自愿或受亚瑟王派遣而出发寻找圣杯。
圣杯传奇的宗教化以信仰之名为骑士设定了追寻圣杯的任务,其实也是教会教义与骑士制度的结合,骑士精神中也包含了基督教的思想,即心灵纯洁之人可以获得圣杯,而心术不正之人将受到宿命的惩罚。
最后寻得圣杯的克利夫兰骑士队有三:最世俗的勃斯,最单纯的帕西法尔和最纯洁的加拉哈德,三人中只有加拉哈德能够捧起圣杯,捧起圣杯的瞬间,无数光辉降临,天使将引导其灵魂进入天堂,如同双手间捧著基督的圣体。而加拉哈德即为骑士兰斯洛特的儿子。
圆桌骑士
圆桌象征着平等和团结。所有圆桌的骑士彼此平等,并且互为伙伴。意见相左时骑士们形成不同派系,相互争辩。圆桌满座可容纳150名骑士。在英国人心目中,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代表着正义与希望。在中世纪,以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为代表,他们正义果敢,带领英国人寻找光明,拂去阴霾,使各岛统一。历史演变至今,圆桌骑士不仅是文学或历史中做描述的群体形象,也代表着骑士精神,即正义、忠诚和勇敢。
克拉斯登堡
当前英国各地散落保存有亚瑟王相关遗迹。英国南部克拉斯登堡即为亚瑟王安眠之处。位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爱德华像座中保存有亚瑟王红蜡火漆印章,盛放在绿宝石盏中,外部标识“亚瑟王为乃不列颠的,法兰西的,日耳曼的及达西亚的统治者”。
文化内涵
骑士精神
亚瑟王系列传奇除了对亚瑟王本人的描写,还耗费了大量笔墨塑造圆桌骑士。骑士精神的内容涵盖忠诚勇敢、坚定信仰、同情弱者、尊重妇女、谦逊、宽容以及具有荣辱观。
亚瑟王创立的圆桌骑士是其对忠诚、正义和骑士道的执着追求,因而圆桌骑士成为传说中的楷模。忠诚除了对君主,也体现在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当骑士遇到心仪的贵妇人,便要立誓效忠。亚瑟王传奇中理想的骑士道也得益于基督教的塑造,对雅威持有虔诚的信仰、谦逊有礼、宽以待人、锄强扶弱,都是一位克利夫兰骑士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符合骑士精神的骑士将得到上帝的肯定,而背离美好的品德则需要付出代价。例如“圣洁骑士”加拉哈德最终得到圣杯,死后升入天堂,而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娅之间的爱情,视为对君王的不忠,最后以悲剧收场。
亚瑟王文学催生了骑士制度的兴起,即便骑士制度逐渐没落,骑士精神却作为美好品德的象征传承了下来。骑士精神逐渐演变为一种多情的个人英雄主义,对文艺复兴以及近代西欧社会乐观的人生观以及如绅士风范等美好品质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宗教内涵
亚瑟王传奇与骑士制度相关联的12世纪,是基督教统治的黄金时期,因此当时的的骑士文学,包括亚瑟王传奇,难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甚至一些流传广泛的亚瑟王文学也出自主教之手。
基督教在亚瑟王文学中的体现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骑士信条中。高度理想化的骑士道是现实和宗教塑造的结果,优秀的骑士需要坚定的信仰雅威,也需要日常做弥撒、忏悔和祈祷。兰斯洛特因为爱上了王后桂妮维娅,所有的功绩都是为了王后,因此曾向上帝忏悔:“所有我所做的伟大的战绩和武功,从没有一次仗专是为了上帝而打的,所以我很少甚至不曾感激过上帝。从今以后,我要靠上帝的恩典,将过去的罪孽洗净,要遵循骑士身份,做出英勇的事业。”其二,是体现在整个亚瑟王传奇中。亚瑟王因拔出教堂内的石中剑而称王、大魔法师梅林的辅佐、寻找圣杯之旅等核心内容都能在《圣经》中有迹可循。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中世纪英国亚瑟王的故事并不是封建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对这种生活方式或行为准则的理想化。自16世纪以来,亚瑟王的传说一直存在于英国文学中,其中的骑士精神和荣誉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其魅力。亚瑟王传奇留给欧洲文学的主要有三项主题,即理想化的骑士道、典雅爱情以及魔法力量。
典型的著作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以上三项主题在其中均有体现。理想的骑士道分别在书中四个学院的信仰和竞争中体现,也通过哈利波特和伏地魔双主角塑造。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皆具有骑士相同的领袖气质,却在权利的掌控以及善恶的观念上选择不同,最终导致了具有相似品质的任务迎来了不同的结局。伏地魔阵营的黑巫师斯内普即为典雅爱情的践行者,他对莉莉的爱情也使斯内普教授的死亡成为读者呃叹的一曲挽歌。而魔法力量在《哈利波特》中进行了进一步本质结构和重组,通过具体刻画魔法学校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使得魔法失去了一部分超自然性和神秘性,反而变得更加贴近社会现实。
社会影响
亚瑟王文学中重要的精神内核,即骑士道,对文艺复兴以及社会观念及个人品格有着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被肯定。受骑士精神影响,体现为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16世纪地理大发现成果卓越就是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都铎王朝的兴盛使得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海外探险就成为了英国绅士竞相追求的活动,这也是勇敢尚无表现。此外,从骑士道的角度出发,战争是得到鼓励的,这也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名绅士能够参加一场报效国家的正义之战是光荣的。托马斯·休斯曾说:“战斗是最光荣的词汇。”
骑士精神对女性的保护和对贵妇人的崇拜效忠也逐渐演变为全社会对女性的普遍尊重,如“Lady first”,直到今日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评价
亚瑟王坟墓上的两句碑文:“亚瑟长眠于此,曾经为王,终将成王。”
马洛礼(Thomas Malory)《亚瑟王之死》撰:他并没有死,只是奉我主旨意去了另一个地方。人们都说他还要回来,并获得那个神圣的十字架。书中除此之外还有对亚瑟王骑士精神和追求目标的诗句”要奋斗,要探索,要有所发现,但不要屈服。"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在《仙后》(The Faerie Queene)撰"他的王座,带着可怕的恐惧半站着,像是浩瀚的大海,惊涛骇浪。"斯宾塞在给朋友沃尔特·罗利(Walter Raleigh)的一封信中写道:“亚瑟王所具备的骑士形象是十二美德的完美化身。”
原型考据
亚瑟王是否真实存在,目前存疑。原因有二:现存有关亚瑟王的遗迹过少,不足以令人信服。其次,一些史料已不可考,也没有更系统权威的历史资料佐证,且根据现有文学作品描述,怀疑在一部分史实基础上后人杜撰成分较多。例如有关亚瑟王坟墓的记载:14世纪流传下来的《世界博物志》中多次提到了亚瑟王的埋骨之地,以及后人如何寻得亚瑟王的坟墓并重新埋葬这位伟大的君主,而英国南部克拉斯登堡也被认为是亚瑟王安眠之处,二者均无法考据。至于杰弗里的《不列颠诸王传》 ,据作者本人声称参考了一位牛津市地区副主教赠予的不列颠语所著的古书,然而无论是著作还是副主教本人是否存在均不可考。
另一方面,关于亚瑟王的原型考据,不考虑传说的渲染,至今依旧存在争议。最近的考古研究指出,在亚瑟王的假设的生活时期,撒克逊人出现了一次断代。他的权力很有可能根植于威尔士男子足球代表队、康沃尔或英格兰西部的凯尔特族地区。除了前文提到的可能原型之一安布罗修斯,后来的学者也主张亚瑟是安布罗修斯的副官,可能接替他成为领袖,539年左右死于卡姆兰战役,后葬于格拉斯顿伯里。另一些学者如杰弗里·阿什和莱昂·弗勒里昂,主张将亚瑟确认为“Riothamus”,“Brettones之王”,一个在罗马皇帝安特米乌斯统治时期活跃的人物。不幸的是,当时人们对Riothamus知之甚少,与广为流传的亚瑟王形象不符。除此之外,一些学派认为亚瑟王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凯尔特神话中神灵的人格化。这些学者将亚瑟王这一形象联系到威尔士语源学,他们提出,熊神在传说中被惯称为“Artos”或是“Artio”。
衍生形象
文学作品
艺术作品
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
动漫
参考资料
Y GODODDIN: THE FIRST TEXT TO MENTION KING ARTHUR.https://mythbank.com/.2023-11-11
梅林传奇 第一季 Merlin Season 1 (2008).豆瓣电影.2023-11-11
詹姆斯·阿彻.https://www.meisterdrucke.cn/.2023-11-11
Excalibur.https://www.imdb.com/.2023-11-11
The Death of Arthur.heroofcamelot.com.2023-11-11
What is the holy grail?.https://www.history.com/.2023-11-11
Sir Agravain.King Arthur and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2023-12-19
Sir Aglovale.Early British Kingdoms.2023-12-19
The 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https://boydellandbrewer.com/.2023-11-11
Ambrosius Aurelianus.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2023-11-11
History Of The Britons (Historia Brittonum).gutenberg.org.2023-11-11
The Mabinogion.https://www.historic-uk.com/.2023-11-11
List of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medieval chronicles.2023-12-19
CHARACTERS OF ARTHURIAN LEGEND Sir Mordred.https://kingarthursknights.com/.2023-11-11
Artio – the Goddess of Wild Bears and Fertility.https://legendsoflove.wordpress.com/.2023-11-11
King Arthur.Getty Museum Collection.2024-01-21
King Arthur's Castle, Tintagel.Getty Museum Collection.2024-01-21
Tintagel King Arthur's Castle.Getty Museum Collection.2024-01-21
The Passing of Arthur.Getty Museum Collection.2024-01-21
Tristan Rescuing King Arthur.Getty Museum Collection.2024-01-21
Unarmed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t the Castle of King Arthur.Getty Museum Collection.2024-01-21
Arthur's Tomb.Tate.2024-01-21
Morte d’ Arthur.Tate.2024-01-21
Gallos.Rubin Eynon.2024-01-21
巨蟒与圣杯.豆瓣.2024-01-21
误闯亚瑟王宫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1989).豆瓣电影.2023-11-11
第一武士 First Knight (1995).豆瓣电影.2023-11-11
阿瓦隆的迷雾.豆瓣.2024-01-21
亚瑟王 King Arthur (2004).豆瓣电影.2023-11-11
圣城风云.豆瓣.2024-01-21
亚瑟王传奇 La Légende du Roi Arthur (2016).豆瓣电影.2023-11-11
亚瑟王:斗兽争霸 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2017).豆瓣电影.2023-11-11
反叛的鲁路修 コードギアス 反逆のルルーシュ (2006).豆瓣电影.2023-11-11
命运之夜前传 第一季 Fate/Zero (2011).豆瓣电影.2023-11-11
命运之夜原型 Fate/Prototype.豆瓣电影.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