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赓(1912年12月-2005年11月1日)出生在广西桂林王城边的东华门,中共秘密党员,原《世界知识》高级编辑。
1912年12月,谢和赓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好学。1930年,其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两年后,谢和赓在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之后于1933年,经中共人士宣侠父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9月,谢和赓被派往广西调查桂系上层军政情况,接近中国国民党军政要人李宗仁、白崇禧,秘密发动全国抗日宣传鼓动运动。1938年3月,谢和赓起草《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的演讲稿,受到白崇禧的高度重视。同年,台儿庄大捷,谢和赓每天记录白崇禧与李宗仁通话内容。1942年,谢和赓与王莹受周恩来委派赴美做国际统战工作,并于1950年2月在美国结婚、学习。期间,谢和赓借工作之便,利用舆论宣传中共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1954年,谢和赓夫妇因身份暴露被美国移民局扣押并关进哀离思岛的监狱,之后被周恩来所救,于翌年回到北京。1957年,谢和赓因“鸣放”期间提出“中南海应向老百姓开放”的意见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改,次年,因周恩来和董必武的干预得以重返北京。1966年“文革”爆发,次年,王莹因“美国特务”的罪名被关进秦城监狱,谢和赓受其牵连也随之入狱,后于1975年,谢和赓再次被周恩来所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和赓和王莹的冤案得以平反,此后谢和赓在外交部工作直至2005年11月1日逝世,享年93岁。
谢和赓出版过《半殖民的中国经济概观》《After Six Years Of War》等著作,现代学者邓散木曾评价谢和赓为:“一位具有传奇性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1912年12月,谢和赓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清代举人,书法功底深厚。父亲谢顺慈是晚清秀才,广西大学堂的高材生。二哥谢铁民是中共早期党员,谢和赓自幼好学,他经常在星期日背诵《四书》中的章节,把《道德经·圣人抱一》《诗经》和《楚辞集解》中部分易学易懂的章节讲给父亲听。并常常给他父亲讲述知名人物的故事,如司马光少年砸缸救人等。
打入桂系
1930年,谢和赓就读于中国大学。九一八事变后谢和赓投笔从戎,奔赴察哈尔省抗日前线。后经冯玉祥部队的中共人士宣侠父介绍,谢和赓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3月,谢和赓被派往察哈尔冯玉祥部,先后担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和吉鸿昌军长的秘书。
1934年9月,抗日同盟军失败,谢和赓向组织提出要求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但中共北方局党组织派他与宣侠父回到广西打入桂军上层做统战工作。当时他被要求前去调查研究桂系上层军政情况,接近李宗仁、白崇禧,秘密发动全国抗日宣传鼓动活动。
谢和赓到广西后不久便写出了两篇迎合白崇禧的相关文章,受到白崇禧的赏识,且有冯玉祥和李济深的亲笔推荐信,他成为广西工商局研究员并得到一张五路军的“特别通行证”,可以随意出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住处。谢和赓抓住时机多次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推荐宣侠父,称其此前在黄埔军校以文武双全著称,擅长情报联络工作。于是,宣侠父被委任为广西绥靖公署上校咨议。两人在桂系稳定后常在工作之余秘密联络、传递情报。之后,白崇禧让自己妻子马佩璋做媒,将表妹许配给谢和赓以此拉拢,但不到一年二人便分道扬。
奔赴南京
1937年7月,在广西南宁国民党军政要人李宗仁官邸,李宗仁等人正在为白崇禧是否应受蒋介石之召赴南京会商抗日事宜争论不休。因与蒋介石之前的矛盾,李宗仁同大部分人拒绝应召赴南京。见此情景,谢和赓于会后写书给白崇禧,为他出谋划策。白崇禧在看过后对谢和赓钦佩不已,便要求谢和赓以机要秘书的身份同他一起前往南京。
桂系反动势力反对谢和赓跟随白崇禧前往南京,他们嫉妒谢和赓在1936年两广发动“六一运动”时,曾启发进步青年救国爱国、坚持抗战。白崇禧直言,谢和赓只是协助自己办理和伊斯兰教有关的事宜,联络全国伊斯兰教重要的党政军人员。1937年8月4日,谢和赓随同白崇禧一起飞赴南京。在白崇禧的推荐下,谢和赓同时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中校秘书。
上万言书
1937年8月,南京城一片混乱,谢和赓针对抗战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写了一篇《全体性全民总动员纲领》的“万言书”被白崇禧采纳,他被破格提升为上校。同时以国民党大本营军官的身份,将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战报的分析材料,通过南京八路军办事处转呈给毛泽东和朱德。蒋介石同意谢和赓提出的在湖南南岳组训国军,并邀请共产党派出代表讲授游击战术的建议。
白崇禧欲组织“西北战时巡回教育班”来扩大他在西北地区回族中的影响,并让谢和赓担任巡回教育班的主任秘书,代表他出使西北各省。于是,谢和赓开始研究伊斯兰教教义,学习有关伊斯兰教的习俗。谢和赓奉命出使西北,他在广大穆斯林中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开展游击战争以及持久抗战的道理。谢和赓经常与白崇禧通话汇报相关的情况,白崇禧因此决定将“全国伊斯兰教救国协会”的工作全权交给谢和赓。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周恩来与叶剑英来白公馆会见白崇禧,商讨津浦路防御战的作战策略。白崇禧听完周恩来的建议后转告李宗仁,会谈结束后,白崇禧让谢和赓用自己的专车把周、叶二人送出白公馆。谢和赓借机把参加台儿庄区战役的中国军队番号、人员、装备等情况报告给周恩来和叶剑英。
1938年3月24日,蒋介石偕同白崇禧、林蔚、刘斐前往徐州市视察战事,谢和赓跟随。当日下午,他们到台儿庄前线巡察。此时,战事正酣,为不暴露目标,他们徒步来到位于台儿庄南站桥洞内的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一师指挥所,谢和赓为他们3人拍了合影照。在指挥所,蒋介石了解情况后决定抽调部队进行增援,并令白崇禧、林蔚、刘斐等组成临时参谋团,留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同年,台儿庄大捷开始,白崇禧每天需要和李宗仁通话汇报战争情况,为了保密,白崇禧和李宗仁使用暗语进行交流。两人的会话持至深夜,谢和赓陪伴左右并做好会话记录。
相识王莹
1938年2月,总动委组织部召开了流亡到徐州市的各地青年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进行抗日宣传,而王莹也参与期中,期间,王莹与谢和赓相识。同年3月,白崇禧让谢和赓等三名机要人员起草一份《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的演讲稿,并于一周内呈阅。谢和赓接受任务后,即日连夜奋战,反复推敲撰写,几经修改后交给八路军驻汉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阅改并给周恩来核阅。谢和赓收到周恩来修改稿后按其复写了两份,然后将稿子交给。之后,白崇禧采用谢和赓的稿子,轰动全场。
因连续打响“两炮”,白崇禧对谢和赓赏识有加,曾决定提升他为少将,但被谢和赓婉言谢绝。当王莹问谢和赓演讲稿是何人所写时,谢和赓搪塞过去。
1939年春,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派抗敌演剧二队的金山、王莹赴南洋宣传演出,在华侨中扩大桂系的影响和势力。周恩来等人决定借演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侨胞支援国内抗战。白崇禧委派谢和赓与金山、王莹联系,为抗敌演剧二队提供物资。此时,王莹对谢和赓的身份毫不知情。然而,当谢和赓即将告知王莹二人白崇禧批准演剧二队赴南洋演出之事时,在桂林市闹市碰到李克农正与王莹二人相遇,正当谢和赓准备回避,李克农却与之招手,谢和赓也因此险些暴露身份,后经过交流王莹还是得知了谢和赓的真实身份。
演剧二队来到桂州演出后,更名为“中国救亡剧团”,他们的演出广受好评,谢和赓也成为追星族。此时,王莹与谢和赓相爱。两年后,奔赴南洋做抗战宣传的演剧二队胜利归来。他们辗转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南、新加坡等地,募集抗战物资三千多美元。
1940年皖南事变后,金山、王莹二人完成赴南洋演出任务回到重庆市。两年后,因为白崇禧参与策划皖南事变,加之谢和赓的身份,所以重庆文化各界人士反对谢和赓与王莹恋爱。然而,王莹对此事充耳不闻。之后,周恩来得知此事,他表示,王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个人生活也严肃认真,旁人切勿干涉。事后,周恩来找到谢和赓和王莹,肯定他们关系的同时要求二人为工作需要保持旧关系。
遭受怀疑
1941年1月,桂系中的反共分子发现谢和赓和刘仲容交往频繁,怀疑谢和赓是共产党。他们向建议去做白崇禧的工作,以少将军为诱饵,将谢和赓调往国民党党部做书记长,兼任广西绥署政训处副处长。最终,未能成功。
赴美工作
1942年,谢和赓与王莹受周恩来委派赴美做国际统战工作。临行前,在周公馆内,谢和赓、王莹与周恩来进行工作交谈,周恩来表示王莹长期从事文艺工作,学习理论机会少,需要谢和赓帮助。而王莹为人处事谦虚谨慎,考虑问题周密稳重,谢和赓也需学习。谢和赓十分佩服周恩来细致的洞察力并表示会将王莹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提出愿做王莹的“九秘”。周恩来听后十分疑惑谢和赓所说的“九秘”,谢和赓便将他从事地下工作中担任的八任秘书悉数告知周恩来。谢和赓先后任吉鸿昌、冯玉祥、白崇禧、李宗仁、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军委等八任秘书,同时,谢和赓在党内的代号是“八一”。
1942年7月,王莹和谢和赓到达纽约。他们携带白崇禧的介绍信拜访学者胡适和林语堂夫妇,在互相询问国内抗战和文化届情况后,林语堂介绍王莹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相识。赛珍珠在林语堂家为王莹举办记者招待会,介绍王莹的传奇经历,赛珍珠称王莹是“中国的海伦赫斯”(当时美国最红的女明星)。于是,王莹成为新闻人物。1945年,王莹组建中国剧团到白宫演出街头剧和歌曲等,赛珍珠报幕主持,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夫妇、副总统乔治·华莱士夫妇和内阁成员皆出席观看。
1950年,谢和赓被告知,桂林市人民法庭已判决他和杜惠珍离婚。同年2月,谢和赓和王莹在美国登记结婚。在美国,谢和赓先后于美国世界事务院、美国西北大学学习。在美国学习期间,谢和赓曾接办美国华侨报纸《纽约新报》,任代总编辑一职,负责翻译和撰写社论的工作并利用舆论宣传中共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争取广大爱国华侨和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归国下放
1954年,美国掀起了一股反动的“麦卡锡主义”风潮,谢和赓和王莹此时因身份暴露被美国移民局扣押并关进哀离思岛的监狱。周恩来得知后让中国外交部进行交涉。次年1月,谢和赓和王莹回到北京。归国后,谢和赓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的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等职,还曾被调往外交部工作。王莹则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一职。1957年,谢和赓因“鸣放”期间提出“中南海应向老百姓开放”的意见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改。次年,因周恩来和董必武的干预得以重返北京。
被害入狱
1966年“文革”爆发,江青因早年在上海时与王莹争演话剧《赛金花》的主角一事,对王莹怀恨在心,在之后的整风反右和“文革”中,谢和赓和王莹受到江青的打压。翌年,江青以“美国特务”的罪名将王莹打进秦城监狱,谢和赓也随之入狱。1974年3月3日凌晨4时,王莹惨死狱中。次年,谢和赓出狱。
晚年平反
1978年12月,谢和赓和王莹的冤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此后,谢和赓在外交部工作直至2005年11月1日逝世,享年93岁。
人物作品
人物评价
周恩来赞扬谢和赓写的报告和分析材料:“你在察哈尔省很短的作战时间就写出具体的纲领和方案,确实难得!”
谢和赓因工作需要,抱着毛毯睡在主人客厅的地板,王莹睡客房。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女士惊讶道:“我认识许多的中国留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能够克制感情的。”
现代画家张仃已故的妻子陈布文在信中评价谢和赓的感情世界:和赓同志,你的感情与对生活的信赖,以今天的风气来比较,太古典了。你受过那么多苦——还能保持这样完美的心境,真令人钦佩。你年将古稀,还保持十七八岁初恋时的精神风貌,你钟情、痴情,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事业,你准会殉情。所以你没做“烈男”但做了“节男”。
学者廖倩萍、林仕亿在著作中评价谢和赓:平凡而又传奇的谢老。
现代学者秦九凤曾在《炫公集》一书中评价谢和赓为:“忠肝义胆的老人。”
现代学者散木曾评价谢和赓为:“一位具有传奇性的人物。”
现代学者牧青曾在《牧青文集》中评价谢和赓:“他和王莹的传奇一样毫不逊色。”
相关争议
遗产之争
1999年,谢和赓因与第二任妻子王莹无子,而收养了名为滕菲的养女,并于同年6月24日办理了收养证并立下遗嘱,死后的一切财产都归于滕菲。2002年,谢和赓购买了一间50.48平房子,2005年11月1日谢和赓逝世,次年7月,该房子被判决给滕菲。12月12日,谢和赓之子谢等向北京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上述被更名为滕菲名下的房屋所有权证,北京市人民政府以(2006)大证字第1094号公证书明确了滕菲为争议房产的唯一继承人,房产权属来源清楚,决定维持为滕菲核发的房屋所有权证。同时,谢和赓侄女李木兰、李小荣提出,其与谢振群以做到了抚养谢和赓的义务,因分得部分遗产,而谢镛认为其为谢和赓长子,应有第一继承人身份,自己应属于合法继承遗产。后法院判理李木兰、李小荣虽尽到了抚养的义务,可以分的部分遗产,但是不应分得房屋所有权。谢镛虽为谢和赓之子,但未能尽到赡养义务,所以维持判决,房屋所有权还是归滕菲所有。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酷爱诗词
少年时,谢和赓在花园听父亲讲述自己推崇的孔圣人,教导他以孔圣人为榜样,做一个不骄傲的学者。读中学时,谢和赓用压岁钱和生日红包去买书自己偏爱的哲学和思想理论方面的书籍。谢和赓酷爱诗词,他常常邀诗友来家中雅集,举行“诗钟”会。他曾写出十首长诗《漓江之什》,并在父亲的鼓励下投诗到《桂林日报》。
注重教育
在众多的社会活动中,谢和赓最关心的是青少年教育事业。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稿费节省出一部分,用于与他人联合创办中国小天鹅儿童文学函授学校,并亲自出任名誉校长,他还担任北京6所中学的校外辅导员。
谢和赓是桂林、南宁、福州等地少年宫和北京海定区旅游职业高中的名誉顾问,他将自己的稿费全部寄给当地少年宫,还将广西老家改造完的房屋免费提供给全国优秀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到桂林游览住宿,且赠往返硬卧火车票。与此同时,他将房屋中拿出一间建“王谢图书馆”。
和赓与荷根
1938年,日本紧逼武汉,中国国民党放弃武汉三镇。撤离前,王莹指的武昌东湖湖心菏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诗人画家咏它的清高、洁净,荷花的根,终年插在污泥中却剔透如玉”,联想到“和赓”与荷根同音,王莹便将“荷根”二字送与谢和赓。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安徽党史方志网.安徽党史方志网.2023-11-07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以外对被继承人抚养较多的人死亡的不能适用“转继承”.北京法院网.2023-11-24
白崇禧在甘肃:主张中华一族共御外敌(二).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2023-11-09
永远在初恋.豆瓣读书.2023-11-07
谢和赓传.豆瓣读书.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