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历
彝历是中国彝族地区所用的历法,已知有十月太阳历、十二兽历、十八月太阳历等。通用于云南省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地区。该历法是在物候历的基础上发展成形的。
彝历和农历一样,属于阴阳历。平年12个月,闰年年13个月。闺月最初置在冬至月的后面,后采用汉族置润法,把闰月叫做“重某月”或“双某月”。彝历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都采用十二生肖,其名称和顺序完全同汉族历法一样。彝历采用用十二地支,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彝历立春各地采用的月份不同,有马月、羊月和猴月三种。彝族每天分为十个时段。
彝历是根据观测冬至、夏至、大寒、大暑等天文点定季节。彝历每年有两个大节日:一个是十二月十六日的火把节,另一个是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
历史沿革
彝历起源
彝族是伏羲、神农和颛顼、重黎、吴回的后裔。彝族使用的历法,从彝族历史典籍《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和《宇宙人文论》及《彝族天文学史》等确知:它是非常正宗的中华传统天文历术。即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六十甲子用以纪日、纪年;分一年为十二个月、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并使太阳和月亮的周期(3651/4日与499/946日)同六十甲子一轮回相谐合,以十一月冬至为立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彝历发展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观测天象,认识到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变化的规律,及其对地面上节气和时令的影响,积累了宝贵的天文历法知识。
彝族先民同样经历过采集、蒋猎、游牧和农业等发展阶段,为了提高生产生活的能力,便努力观察天地,确定季节年月。时令观念的产生及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产生并完善历法。远古时期彝族先民曾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并使用过“十八月太阳历”,即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全年共360天,另加5天作为祭祀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彝族先民把太阳运动到达最南点时定为冬至,到达最北点时定为夏至,傍晚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正上指(北)为大暑。
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10个月,一月36天,一年360天,另加5~6天的“过节日”置于岁末,即常年365年。再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12属相轮回纪日,一个月恰好是3个属相周。又把10个月依次分成5个节,以木、火、土、铜、水5种元素再分雌雄来表示。季节与轮回纪日相互搭配,与物候和生产密切相关。彝族谚语说:水母兔日变,大雁回南方(第三季);木母羊日变,耕牛始下地(第四季);火母鸡日变,差翅亚目下沟飞(第五季);土母猪日变,树叶始变黄(第一季);铜母牛日变,老鹰回南方(第二季)。太阳历独具的特点在于准确地表达了冬夏寒暑等季节及其与生产密切联系的物候。由于它能按节令反映族畜牧和农耕的生活,故时至今日,仍为许多地区彝族所信赖。
文献记载
彝文古文献
史诗《阿细的先基》说:“三十天叫做一个月,十二个月叫做一年。”葬文古书《作祭献药供性经》说:“春三月古神司绿,夏三月耐神司红,秋三月吹神司青,冬三月峨神司白。”叙事诗《三姑娘的遭遇》记载:“一年十二月,到三十晚上,四方桌子上,吃的十二样,唱的十二样,团团坐着吃,喜喜欢欢吃。”史诗《梅葛》记载:“一年有四季,一季三个月。”“一年十二月,月月要生产。”“一年十二月,腊月那月好;一月三十天,初三那天好。”上述诸书,都不是历算书,但记载了彝族的历法是以12属相纪年、纪月、纪日的,一年是12个月,一月是30天;一年分4季,每季3个月。
汉文历史文献
《太平广记》《玉溪编事》上都说:“南昭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火把节。”《易门通志》和《易门县志》说:“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春节。”《临安府志》和《续云南通志》上记载:“十二月二十四为年。”《职贡图》上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立春。”这些汉文历史文献是经过调查研究后记录下来的。
有关学者调查
刘尧汉先生的调查:“这里(哀牢山)彝族纪日、纪岁等,都不与干支相配,只用纯十二属相。纪月则以虎月(正月)为岁首。”“每隔三年首月即虎月的第一个虎日,远近葬村联合举行一个大祭,各村祭司也全集中于此。”“在彝族地区影响最大、运用最久的是十二兽历,就是将12天、12月等作为一个单位时间的周期。”
刘苗生在永善县的调查:“历法,族有其自己的历法,每年十二个月,起子终亥,以甲子纪日,六十天一个甲子,为两个月,这样,每年就有六个甲子。民族节日,在这里彝族没有火把节,作为民族节日的只有旧历的“十月年’,一般是从十月三十日至冬月二日,也有到冬月十五日的。”
邵献书在宣威市夏立乡长房村的调查:“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与冬月三十过小年。”苏夏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区彝族撒尼支地区的调查:“节日‘密枝节’时间在冬月十日左右,也是撒尼人的大节日,每个寨子都有密枝节。”
法国人吕真达1910-1911年在云南省、四川省等地调查后,写成《华西土著民族——倮的人种学和人类学研究》一书。他在书中说:“他们根据时间的循环周期把时间分为十二个节期,这种节期的划分不是从汉族那里照搬过来的,而完全是他们自己划分出来的。”“每个节期都以动物的名: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于是就把节期分为十二年、十二月和十二天。”“一个月三十天,没有闰月。”
彝历历法
十八月历法
十八月历法的产生年代,尚无确凿证据。这一历法与受世界评价极高的玛雅人的历法惊人地一致,其历史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十八月历法是远古时期彝族先民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来并使用的,历法以节令观念为基础,与农牧业生产关系密切。
彝族十八月历法把一年分为18个月,一个月20天,另加5天作为“祭祀日”,全年共计365天。
其18个月的名称顺序是:1、风吹月;2、鸟鸣月;3、萌芽月;4、开花月;5、结果月;6、天干月;7、虫出月;8、雨水月;9、生草月;10、鸟窝月;11、河涨月;12、虫鸣月;13、天晴月;14、无虫月;15、草枯月;16、叶落月;17、霜临月;18、过节月。
每月20天的名称顺序是:开天日、辟地日、男子开天日、女子辟地日、天黑日、天红日、天紫日、火烧天日、水冷日、洪水日、葫芦日、伏羲皇帝日、伏羲姐妹日;寻觅人日、野蜂日、蜜蜂属日、出人日、天窄日、地宽日、地缩日。
这种历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无润月、小月之分,每月固定为20天,永远不变,便于记忆。武定县万德乡彝族和大姚县昙华山丫古埂彝村,至今尚存有十八月历法。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是一种比十八月历法更为科学、使用更为广泛的历法。
彝族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10个月,用土、铜、水、木、火5种要素,分别配以公、母来表示:一月叫土公月,二月叫土母月,三月叫铜公月,四月叫铜母月,五月叫水公月,六月叫水母月,七月叫木公月,八月叫木母月,九月叫火公月,十月叫火母月。每月36天。
纪日用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12属相来轮回纪日,每经3个轮回即36日,便作为一个“时节”或“时段”,即1个月。30次轮回即10个“时段”共360日,即10个月为一年,另加5天作“过年日”。每间隔3年即到第四年则增一闽日,即“过年日”为6天。
平年为365日,闽年为366日,每年平均为365.25日。“过年日”在12属相纪日中,有其规律性:如果上年元日为虎日,由于每月为3个属相周即36日,则该年每月的首日均为虎日,那就是5天或6天“过年日”的开端也是虎日。如果“过年日”是5天,则下年元日为羊日;如果“过年日”是6天,则下年元日为猴日。如果下年的元日为羊日(或猴日),则该年每月的首日都是羊日(或猴日)。这样,同年10个月的首日及所有对应的属相均相同。
这种历法的最大特点是每月的日数恒为36天,即每年每月的日数整齐,便于记忆。同时,根据天文点(冬至、夏至、大暑、大寒等)来确定季节,因而对季节的确定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十二兽历
彝族一般采用十二兽历,以十二兽纪年、纪月、纪日。但各地的十二兽名称不尽相同,哀牢山族十二兽为虎、兔、鳞甲目、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其他彝区十二兽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彝族的十二兽纪日历法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至今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依然通用。滇西南哀牢山区自称“罗罗”的彝族,他们的纪日十二兽以虎为首,别具一格。这一特点与族崇拜虎,以虎为图腾,自认为虎族有密切关系。今南涧彝族自治县南境虎街山神庙内曾立有一块用文书写的《母虎日历碑》,从左至右直书两行以虎为首的十二兽纪日的日序。
各地彝族对十二兽历非常熟悉,均会根据它来推算年岁,用于纪月纪日。如用于纪日时,彝历按十二属相的顺序反复循环,不受年份、月份的影响。说某日不说几日,而说虎日、兔日、马日、牛日等;说某人生年也说虎年、兔年、马年、牛年等。而且在哀牢山区的许多集市点多用纪日十二兽中的某一兽作为固定的名称,如虎街、马街、牛街、羊街等,街名的属相也就是集市期。每个集市,12天赶集一次。当地彝族在3年一次的大祭仪式上,还保留着以虎为首纪日的十二兽神舞。
彝历纪年六十周期表
彝族用十二支而不用十干。它以木、火、主、铁、水五种元素,分别配以公母,成为十个相当于十干的东西,再与十二生肖(地支)相配,成为类似六十甲子的周期表,用它来纪年。
在彝文(年算书》中,也谈到六十周期。它则记为鼠年木公、牛年木母、虎年火公、兔年火母、狗年木公、猪年木母等,最后一段则为鼠年水公、牛年水母、虎年木公、兔年木母、.狗年水公、猪年水母。葬历实际也和藏历一样,用五行加公母形成"十干",同时以铁代金,这也许由于词汇少的缘故。
以上参考:
特点
阴阳历
彝历是四川凉山和云南省的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通用的历法。彝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天文知识,并且制定了历法。彝历和农历一样,属于阴阳历。平年12个月,闰年年13个月。闺月最初置在冬至月的后面,可以说是放在年终,后来采用汉族置润法,把闰月叫做“重某月”或“双某月”。
十二生肖
彝历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都采用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名称和顺序完全同汉族历法一样,传说古代彝族曾统一以鼠为十二生肖之首,有过一些故事, 还编成口诀,经常背诵。彝历通常只用十二地支,但也有相当于六十甲子的周期。
季分法
彝族很早就有观测北斗七星在黎明前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定方向的习惯。彝族把北斗七星的斗叫做"手脚四肢"的意思,斗柄叫做"尾巴"。他们说:""尾巴"整天都在转动。公鸡叫以前一段时间'尾巴'指西,但在黎明后'尾巴'就翘起来了,指向东方。"由于彝族是在黎明观测北斗七星,所以运行的方向恰与中原地区傍晚观测的方向相反。因此,他们习惯说:""尾巴'指东,尾巴指南,冬季;尾巴'指西,春季;尾巴'指北,夏季。"由此可以知道彝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但按照彝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农作物生长的实际状况,过去曾把一年分为冬、春两季。后来又划分为春、秋、冬三季。
三季分法,各地不同。普格县西洛地区以羊月为阴历正月,它以鸡、狗、猪、鼠、牛五个月为春季,即播种季;以虎、兔、龙、蛇四个月为秋季,即收获季;以马、羊、猴三个月为冬季,即闲季、塞季。布拖县地区以猴月为阴历正月、狗、猪、鼠、牛四个月为草木生长、播种季节(春季)、虎、兔、龙、蛇四个月为收获季节(秋季),马羊、猴、鸡四个月为冰雪季节(冬季)。美姑地区以鸡月为阴历正月,春季为鼠、牛、虎、兔四个月,秋季为龙、蛇、马三个月(蒙蒙雨季),冬季为羊、猴、鸡、狗、猪五个月。
岁首不同
彝历岁首,各地采用的月份不同,有马月(相当于农历七月)、羊月(相当于农历八月)和猴月(相当于农历九月)三种。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历一般是:1年有360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月分上下半月,上半月称为明月,下半月称为暗月。上半月的日期称为“明初一”“明初二”、…“明十五”;下半月的日期称为“暗初一”“暗初二”“暗十五”(如遇月小,只到“暗十四”止)。
十个时段
彝族没有十二时辰的说法,而是根据每天太阳的升落和鸟禽的席叫,分为十个时段。
彝族有一部叫做《乌鸦叫经》曾提到这十个时段。第一时段是公鸡叫时,表示天尚未亮的凌晨。第二时段是蒙蒙亮时,指黎明,虽然可以看见树木房屋,但不大清楚第三时段是天亮时,指天空大亮的时候。第四时段是放羊时,约在九点钟前后。第五时段是太阳当顶时,相当于中午。第六时段太阳偏西时,相当于下午四五点钟。第七时段黄昏时,又叫收工时。第八时段天黑尽时,已看不清地上的一切景物。第九时段人睡时,一般在夜间九十点钟都已睡静了。第十时段是半夜时,已经到别了夜半三更时刻。
彝历节日
彝历每年有两个大节日:一个是十二月十六日的火把节,另一个是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
星回节
唐代以乌蛮为主体的南诏有两个大的星回节。在《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南诏》条引《玉溪编事》说:"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赐试诗。"这个节日始于什么年代和具体意义都无从查考。在云南宁范彝族自治区,还实行以十二月十六日到二十五日为过年时期,可能同星回节有些渊源关系。
祭田节
云南省的白族、彝族、哈尼族,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晚上,村村寨寨都要竖起大火把,男女老少都要高攀小火把尽情歌舞,直到天亮。至于火把节的来历,传说不一。有的说,几百年前,云南省西北一带正值稻谷扬花吐穗,忽然遭到大批蝗虫威胁;有经验的老人,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号召各寨男女老少手拿火把,奋勇灭蝗,经过三天战斗,消灭蝗灾,获得丰收。后来相沿成俗,在这三天里,各寨人民都抬着火把,杀牛祭"谷娘",祝祷谷子饱粒,因而又叫做祭田节。
火把节
另有一个传说是,早在南诏时代,大理国一带有南诏、施浪、遼贱、越析、浪穹、洱源县六诏,各据一方,互不相让。当时南诏王皮逻阁以祭奠六诏祖先为名,在苍山脚下修起了明大楼,请诸招王前来祭祀。诸王皆至,人宴酒酣,皮逻阁退席下楼,命大将阿奴火攻棚楼,诸王皆死。皮逻阁要娶遼赕诏夫人慈善者,遭拒绝。南诏王派重兵攻打,慈善者号召人民把火把扎在羊角上,驱使群羊乱窜,满山火把,迫使南诏军纷纷溃退。遼赚军终因众寡不敌,慈善者不忍心看到人民被奴役,投水自尽。白族人为了悼念慈善者,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就燃烧起成千上万的火把。
时令习俗特点
有准确的时令观念
彝历是根据观测冬至、夏至、大寒、大暑等天文点定季节,因而元日、节日等都在天文点上,没有其他因素干扰。节令对农事的指导性极强,大寒附近过“十月年”,大暑附近过“火把节”,与十月历相对应,有其科学根据。
每月的日数整齐,便于记忆
习惯于12属相纪日,3个属相周为一个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一年10个月,每月恒为36天。只要当年属相既定,则该年每月首日属相与元日属相一致。第二年元日属相只需往后推5或6个属相日即可。
有利用物候的习惯
冰雪消融,春潮萌动,彝区就会筹划各种春事活动,男女青年既要催耕,又要忙于参加各种花会花节。“马樱花一年绽开一回,有情人快来祭花歌舞”,可见物候催春的势头。
参考资料
彝族太阳历与彝族年.CCTV.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