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中华武术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七星螳螂拳创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由烟台市人王永春创立,因其师从平度市李之剪嫡传拳法,结合华山长拳及《少林螳螂拳谱》并应其武馆堂号“魁德“二字而命名。

七星螳螂拳最早传于山东胶东一代。王永春曾设立武馆传授拳艺,其中,他的晚期弟子范旭东,为七星螳螂拳名师,他先后招收了杨维新、林景山、罗光玉等学徒。1919年,范旭东的徒弟杨维新、罗光玉、王传义至俄罗斯西伯利亚霍地打擂台,击败俄国大力士,七星螳螂拳名气大增。同年,范旭东的弟子罗光玉南下任教,螳螂拳呈现出由北向南的发展趋势,涉及广东佛山、香港特别行政区、东南亚等地区。由于七星螳螂拳是由螳螂拳演变而来,因此“七星螳螂拳"尊王郎、李秉霄为鼻祖,李之剪为初祖,王永春为始祖。

七星螳螂拳练习总则为踢、打、摔、拿、点。该拳法重意不拘形,拳架以“七星步”为基础,手法虚实结合,正奇互变。拳功体系分为基本功练习、套路技术、拆练和功法四部分。经相关研究分析,多数山东地区七星螳螂拳练习者均为林景山一系,主要集中于青岛市烟台市及周边县区。东北三省地区流传的七星螳螂拳拳法则是由肖树斌、王传义、胡永福等一大批螳螂拳家传授。

七星螳螂拳注重内外兼修,长久练习,对修炼者的形体、技击和涵养气质,均有较大的提升。七星螳螂拳遍布中国各地乃至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走进校园和社会传播已成为七星螳螂拳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形式。2021年,七星螳螂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由来

七星螳螂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拳术,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北派螳螂拳中重要的一支流派。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永春在《艺术备要谱》中曾提到“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七星”指魁星和北斗。七星合为斗,“魁”为七星之首。1982年,王永春以李之剪嫡传的螳螂拳法为基础,结合华山长拳及《少林螳螂拳谱》,并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之意,命新拳为“七星螳螂拳”。“

历史沿革

起源

明末清初即墨区人王郎创立了因拳法模仿螳螂动作并结合武术攻防技巧而得名的“螳螂拳”。清乾隆末年,山东茶县云花观道人李秉霄(号升霄)学得此拳。清道光十二年,平度市人李之剪拜李秉霄为师,学得螳螂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之剪因晚年无嗣,想寻贤者以继承其技,听闻烟台福山王永春(字云生)善拳法,经了解后,便收王永春为徒,并向其传授拳术。三年之后李之剪到东北访友。李离开后,王永春深得平度市李之剪嫡传螳螂拳手、八肘等拳法近20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此后,王永春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众多拳法潜心研究,将螳螂拳结合罗汉功后突出七星步,别具风格,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创出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手法简洁,注重实战。它刚有八刚,柔有十二柔,刚柔相济。它短中寓长、长中兼短、长短互用。强调招之即打,连招带打,攻势凌厉,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拳术。

发展

师徒传承

王永春晚年曾在上海传授拳艺。其门生范旭东为七星螳螂拳名师。1901年,范旭东接王永春估衣街拳房社教收徒,大弟子为郭嘉禄(莱阳市人)、二弟子为杨维新(蓬莱区人)、三弟子为林景山(莱阳人)、四弟子为罗光玉(蓬莱人)、五弟子王传义(烟台人)。1909年,范旭东被原苏联西伯利亚省霍地市邀去教授拳术,于是他将七星螳螂拳武馆交给林景山,同年12月,林景山正式接管武馆并向学徒传授武术。

广泛传播

1919年,范旭东的徒弟杨维新、罗光玉、王传义至俄罗斯西伯利亚霍地打擂台,击败俄国大力士,师徒共获金盾、银盾,七星螳螂拳名气大增。据《佛山武术史略》记载,上海精武体育会曾于1919年在全国公开招聘拳师到会中任教,范旭东的弟子罗光玉南下任教,这为七星螳螂拳由北往南的发展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石。1921年,佛山精武会成立后,曾师从罗光玉的李佩弦任国操部主任。1937年,上海精武会因深受淞沪会战冲击影响,罗光玉被邀到广佛地区传授拳术。在罗光玉等教练的指导和培养下,佛山精武会员里出现了一批精武教练人才,其中以梁振声、朱明生较为闻名。后来罗光玉到香港任教,出生于南海的黄汉勋跟随其习练包括七星螳螂拳在内的螳螂拳,并将其所传的拳法汇编成几十种套路图书出版,进一步推动了七星螳螂拳的传播,并影响东南亚许多国家。

1930-1945年期间,林景山曾在烟台市某中学担任武术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林景山的武术馆更名为“景山武术社”。林景山曾担任过烟台市武术协会委员,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如他的早期学生胡永福,曾在1952年前在大连市教武,授徒无数;学生李占元先赴大连,后至青岛市,教武几十年,他编著的《七星螳螂拳拳谱》,对七星螳螂拳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其所教学生刘充善、解元礼是1953年国家武术国家武术队的骨干队员,高兴亮、徐风玲、王美华、邱方俭等学生曾是山东省队的优秀武术队员。 于海是林景山晚期徒弟中的一位高徒,也是七星螳螂拳第七代传人。1966年,林景山的徒弟于海曾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全能冠军和螳螂拳冠军,参加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开始担任山东省武术队领队兼教练。于海曾受到欧亚美非20多个国家的邀请,传播武术文化,且参演了多部武打影视作品。在《少林寺》《南北少林》中,他将螳螂拳术相对完整地表演展示,为七星螳螂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拳功体系

拳法规则

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摔”有三摔六跌,共三十六摔掠;“打”有一百零八字打法、二十四字总法;“拿”有十八大擒拿法,三十六滑溜,三十六黏冻,共合七十二把拿法;“点”有十二大穴、二十四小穴点法等。拳法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八法合一,以及遵循“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的原则。其中,“八打”指的是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聪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斤。“八不打”指的是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中锁喉,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胁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拳法核心

拳法是七星螳螂拳的核心,朴实、明快而有力, 不招不打, 招之既打, 连招带打为该拳法的主要特点。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形意合一、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拳法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 即头、肩、肘、拳、膝、胯、脚 作为七种技击手段。拳法重意不拘形,功法注重内外兼修,劲力刚脆、横裹、直撞。有长手有短手, 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步法以猿猴步为主,另有登山、骑马、玉环、拖踏、叠步等。手法丰富,强调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崩、劈、刁、砸、粘、拿、帮、靠。

练习要领

练习七星螳螂拳分为基本功练习、套路技术、拆练三部分。其中,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套路技术包括小组合与套路,主要有七星螳螂拳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锤、散打等。

练习功法分为“三回九转排打功”和“罗汉十八功”,注重练内气,内劲,培养整体力。其中,三回九转排打功,使人通周身气血,五脏通畅调和,此功可增强抗击,增加臂力、腿力。罗汉十八功为十八式,在练功方法上,讲究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练功贵在精、气、神,精神饱满,内劲充足,内功浑厚,拳术的威力得以发挥,达到螳螂拳功夫的境界。

使用器械

器械是七星螳螂拳的辅助练习,使用的器械有单刀、单剑、双手剑、苗刀、朴刀、棍、枪、三节棍、春秋大刀等。主要器械套路有七星剑、白云追风剑、燕青刀、梅花刀、六合棍、梅花枪、 连环枪、六合大枪、双手把等。

七星剑

七星剑是七星螳螂拳主要器械之一,主要由刺剑、削剑、劈剑、撩剑、砍剑、架剑、云剑等剑法组成,动作路线为七个角落。特点是轻快、敏捷、 萧洒、飘逸、灵活多变。从实践出发,七星剑花法少,动作要求步动如飞,直行直进,剑到之处,有劈头、斩颈,封喉、刺胸、斩腰、扫足之势。

梅花刀

梅花刀,是七星螳螂拳刀术之一。其威猛快疾、刚劲有力、包括劈、撩、扎、截、推、托、抱、抹、砍、架等基本刀法,动作灵活,刀法多变,简单易学。

六合棍

六合棍,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棍。是少林棍法的一种。后传于山东省福山区南涂山一带。该棍法讲究以攻为守,具有劲力充实、动作剽悍迅疾的特点。舞棍时,挑、刺、劈、撩、扫交替变化,其制敌取的特点是乱棍猛击,因而有“枪挑一线,棍打一片”之说。

代表人物及分支

由于七星螳螂拳是由螳螂拳演变而来,因此“七星螳螂拳"尊王郎、李秉霄为鼻祖,李之剪为初祖,王永春为七星螳螂拳始祖。范旭东为七星螳螂拳第二代传人,杨维新、林景山、罗光玉等人为七星螳螂拳第三代传人。

王永春

王永春(1854-1926),字云生,山东福山县城西关人士,是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永春少时文武并进,因家况学文,屡试不弟后弃之,专攻武道。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拜师毓璜顶玉皇庙李义春道长门下学弥祖长拳。同治十一年( 1872),又至文登区求学《地龙经》,23岁时在烟台市开设武馆授徒。27岁时拜李之箭学螳螂拳,尽得真传。后经静心演练、悉心研究,集百家汇集大成,并能融会贯通,技艺精进。王公将此拳法传于大弟子范旭东。

范旭东

范旭东,字翔生,烟台大海阳村人,七星螳螂拳第二代传人。生于年间,卒于民国。精铁砂掌、罗汉功,有“螳螂王”之称。他为使后学有法可依,对拳学深讨搜究,本着数十年之经验,祛其弊、发其秘,重缮七星螳螂拳谱,并潜心授徒,崇尚武德。其弟子有杨维新、林景山、罗光玉等人。

杨维新

杨维新,七星螳螂拳第三代传人,是范旭东的第二个弟子。曾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其传人有肖树斌。肖树斌在大连四杰馆传给张庆和、傅有贵和几个日本人。

林景山

林景山,七星螳螂拳第三代传人,是范旭东的第三个弟子,出生于烟台莱阳姜疃镇。林景山从事武术教育60多年,培养出许多螳螂拳高手,主要弟子有胡永福、邵华亭、林春生、王春山、林尚伟、于海、于天程、钟连宝、于天路等,有“中原怪侠”之称。“文革”爆发后,他创办的景山武术社被查封禁办。为将七星螳螂拳继续流传下去,84岁的林景山回到故乡莱阳市,对孙子林栋柱及向他请教的村民悉心传授。1971年6月1日,林景山大师在故乡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林腾飞在《林景山七星螳螂拳的技术体系研究》中认为,山东地区均为林景山所传,主要集中于青岛市、烟台市及周边县区。在王开文的《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中, 王开文认为山东莱阳为螳螂拳发源地,并对此分析。林景山传林尚伟、钟连宝,二人主要集中在莱阳地区传授七星螳螂拳。林尚伟传其子林栋柱,林栋柱多次受邀出国讲学,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钟连宝多次受邀到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讲学交流,促进了欧洲的七星螳螂拳的发展。

罗光玉

罗光玉,七星螳螂拳第三代传人,是范旭东的第五个弟子。曾是上海精武会任教的“四大教头”之一。他擅长多种武艺,包括剑术、枪术、棍术等。1919年,罗光玉曾南下传授拳术,其弟子众多。现时佛山市发展七星螳螂拳的群体,多数是他的弟子。此外,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也有许多名学习七星螳螂拳的佛山籍弟子。其传人有:马成鑫、邹喜功、于乐江、林伯炎、范永振、陈震仪、崔魁三、崔寿亭、张宝厚、迟伦之、郭祖强、黄汉勋、黄锦洪、潘永昌、郭子硕等。

王传义

王传义,七星螳螂拳第三代传人,是范旭东的第五个弟子,乃王永春之孙,曾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八年,一九五二年开始在大连市设馆任教。其弟子有王茂生、马广友、王文章、迟学元等。清末明初时,王传义、胡永福、 李占元等一大批螳螂拳家先后到过东北三省,将七星螳螂拳艺传至辽宁省沈阳、丹东市、本溪、大连;吉林省长春、四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等地。

价值与影响

武学价值

陈云涛在《略论螳螂拳的起源与特点》中指出,七星螳螂拳有着“螳螂拳最古老之拳架”之称,它产生于山东胶东半岛地区,能够补充和考证胶东传统武术历史,完善胶东历史文化研究。七星螳螂拳注重内外兼修以增强武功,内练气血和外壮筋骨并重。除选练内功功法以祛病强身外,长期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而在套路和单手的锻炼中,由于合理地运用意、气于动作中,讲究柔发刚至的锻炼使用,以避免蛮力、过猛力的自我伤害,而且该拳无高难动作,练习方便。

七星螳螂拳是具有美感的武术运动,套路丰富各具特色。从“形物之形,悟物之意”,将螳螂之形与人类身体结构进行融合,拳法中蕴含自然之意。练拳时,意、力、气的密切配合,技击动作所表现出的朴质自然的形体美感,组合招式所呈现出的效应,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七星螳螂拳的演练过程中,演练者的神态和身体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招式动作却始终保持着统一和谐,由此生发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感。

传播影响

中国

王永春创立七星螳螂拳后,在烟台市广泛传播。“七星螳螂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从2003年起,当地相关部门在每年8月8日的中国全民健身日前后举办烟台武术节,持续15天左右。2005年12月,林东柱组织创建了“莱阳七星螳螂拳武馆”。为普及七星蹚螂拳的历史和发展,青岛市北区、佛山禅城区等地的多个武术协会机构,通过成立武术运动俱乐部或印发纪念册等方式,向世人展示七星螳螂拳的特色,以及在佛山的起源和传承脉络。部分七星螳螂拳传人以开馆传授、在外表演武艺等方式,扩大七星螳螂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此外,七星螳螂拳传人李占元编著了《七星螳螂拳拳谱》, 对七星螳螂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七星螳螂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种,进入校园已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形式。烟台莱阳实验二中将七星螳螂拳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并以七星螳螂拳为主要活动内容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008年开始,七星螳螂拳第七代传人、佛山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秘书长陈灿明把七星螳螂拳带入佛山市第十中学,义务传授七星螳螂拳,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

世界

随着螳螂拳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国际武术界对“七星螳螂拳”的了解与认识日益加深,每年都会有数十名研习七星螳螂拳的海外拳迷从世界各地前来中国拜宗师。如芝罘区的七星螳螂拳馆,常年都有在此学习的外国人。林景山的徒弟于天程曾在波兰芬兰捷克保加利亚等国传授七星螳螂拳,于天程离世后,他的徒弟在波兰开设多家螳螂拳馆,在欧洲继续传授着中华传统拳法螳螂拳。据了解,在波兰学习螳螂拳的有上千人。

为进一步向世界宣传和推广七星螳螂拳,2016年,佛山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参与佛山功夫醒狮团出访澳洲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佛山节”的功夫展演活动。同年8月,随佛山市外事侨务局到瓦努阿图进行文化交流,向世界推广中国武术。相关武术协会组织通过举办国际赛事,来扩大七星螳螂拳的影响力。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七星螳螂拳”已经遍布中国各地乃至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平度市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临沂、哈尔滨市朝阳区等地。随着西方体育的强势加入,如足球、羽毛球、帆船、跆拳道等运动,逐渐使中国百姓在运动项目选择上,更倾向于快餐式的西方项目,而放弃本国的武术。一些学有所成的七星螳螂拳老拳师因思想保守、经济等原因,对于传艺、展演等比较抗拒,他们更倾向于自己习练,重视了“承”,而忽视了“传”。七星螳螂拳传承中出现了传承主体地区分布不均,传承客体数量较少的情况。螳螂拳历史悠久,分支体系较多,主要有七星派、太极梅花派、六合三个门派。三个门派在同宗同源的认同上未出现较大的分歧,但门派之间也都是各自发展,交流、合作较少。此外,关于七星螳螂拳的研究书籍较少,专注于研究螳螂拳的专家和学者比较零散。

传承人物

林东柱,生于1957年,山东省莱阳市人,七星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人,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国家武术段位七段,中国烟台国际七星螳螂拳研究会秘书长,欧洲林景山七星螳螂拳协会顾问,莱阳市林景山七星螳螂拳武术社社长。自幼受祖父影响,自六岁起跟随祖父林景山习武至15岁,1971年后又继续随父亲习武。从1980年开始业余义务授徒,以及参加比赛表演、学术交流研究。1984年参加规模较大的山东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完成了社会调查取证、文字编写、动作规范等一系列武术挖整工作。200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星螳螂拳传承人

马德芳,男,生于1958年,七星螳螂拳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8岁跟随祖父习练“七星螳螂拳”已有56年。其祖父马传兴出自螳螂拳传人李之剪门下,系王永春的门徒。2021年,马德芳申办平度市七星螳螂拳武馆并考取了武术教练证和武术指导证。2013年至2021年期间,积极响应国家“武术进校园”活动指示精神,为学校免费传授“七星螳螂拳”,其中包括南京路小学、前楼小学、马戈庄小学、仁兆小学、常州路小学、高密周戈庄小学等。

韦锡鸿,佛山人。20世纪60年代末,17岁的韦锡鸿拜入梁振声门下学习七星螳螂拳。经师父悉心传授,19岁已受其师委派只身到南海西樵太平开班授拳。他擅长搏击实战,出招速度快且狠,劲力脆、沉、重、透,反应也极快。1986年,韦锡鸿协助黄颖心等老前辈,参与主持重整佛山精武会事务。

保护措施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对包括七星螳螂拳在内的武术遗产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工作。2016年“七星螳螂拳” 被平度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平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山东省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七星螳螂拳被列入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多地成立了七星螳螂拳协会,以促进传统拳法的保护和发扬。烟台莱阳市相关部门以当地武学传统为契机,以全国、全世界的万千拳迷为纽带,以此发扬“七星螳螂拳”武学,同时推动莱阳各方面的发展。

相关赛事

2016(第十三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8月8日在烟台市体育馆举行,烟台开发区七星螳螂拳会馆的8名传统武术运动员参赛,参赛项目是七星螳螂拳的传统套路崩步与白猿出洞。经过激烈角逐,8名传统武术运动员最终取得8金1银的优异成绩。

2023年8月14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师生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项目包含七星螳螂拳、各流派的拳术、苗刀等。

参考资料

【平度社区教育】七星螳螂拳.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展示与交流平台.2023-10-19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螳螂拳: 烟台螳螂拳百年口述史!.烟台大众网.2023-11-06

七星螳螂拳.即墨政务网.2023-10-17

七星螳螂拳史.搜狐网.2023-10-18

螳螂拳.佛山功夫.2023-10-19

七星螳螂拳:技法丰富气势逼人 传入佛山上百年.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2023-10-18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中国知网.2023-11-08

大隐于市的"武林高手" ——七星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毕顺生.爱青岛新闻.2023-11-17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百度文库.2023-10-17

七星螳螂拳在青岛市"开枝" 普及大众武术运动.半岛网.2023-10-18

螳螂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5

“螳螂拳王”于海逝世 曾因《少林寺》被人熟知.中国新闻网.2023-10-19

【平度社区教育】青岛市非遗项目—七星螳螂拳.山东终身学习在线.2023-11-06

“七星螳螂拳”遭遇怪现象 墙内开花墙外香.胶东在线.2023-10-17

螳螂拳(莱阳市).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10-19

半岛都市报 -P08-综合.半岛网数字报.2023-10-19

「佛山文脉」北拳南传故事无数 七星螳螂薪火相传.羊城派.2023-10-18

广州市武术协会螳螂拳会.关于我们.2023-07-15

烟台开发区七星螳螂拳会馆.胶东在线.2023-10-17

体育学系师生参加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