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的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古称“革船”,流行于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市一带为最多,可送人渡河、运载货物。

羊皮筏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兴于清光绪年间,现今羊皮筏子逐渐退出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行列,转而成为了民俗旅游项目。羊皮筏子大的称皮筏,小的称排子,是用羊皮袋或牛皮袋通过手工扎制而成,以羊皮筏子为多,使用时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

羊皮筏子凝结了古老的黄河文化,有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黄河羊皮筏子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黄河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历史沿革

羊皮筏子历史悠久,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缝革囊为船”。《水经注》《旧唐书》《宋史》中都有关于皮筏子的记载。

《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诗中说的就是指皮筏小船经过恶浪和路过险滩时的一幕。

最早提及兰州市皮筏的是《清史稿·王进宝传》,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西宁市总兵官王进宝在兰州讨伐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时,曾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夜以革囊结筏自蔡湾渡,破贼皋兰龙尾山”,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1675年以后,羊皮筏子在黄河兰州段兴起,康熙帝四十一年(1702年)甘肃省巡抚齐世武的《天下第一桥记》记述,是年夏兰州连日大雨,黄河暴涨,连接南北两岸的镇远浮桥冲毁,“渡河者皆泛牛皮夷”,可知人们乘牛皮筏子渡河。清道光年间的《皋兰县续志》已将羊皮筏子绘为画图入志:金城关下,白马浪上,一叶羊皮筏子起伏漂荡,筏客子弯身扳桨搏浪,情势生动。

抗战时期,来自兰州市的筏子客们组建了水上大型运输队,向宁夏回族自治区绥远省运送了大批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支援抗战;《中国的西北角》记载,著名记者范长江1930年从兰州乘坐羊皮筏到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用羊皮筏子抢渡黄河,解放银川市;20世纪50年代之前,羊皮筏子一直是兰州重要的水上运输工具。8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羊皮筏子实用功能已经失去,曾一度中断,现今羊皮筏子逐渐退出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行列,转而成为了民俗旅游项目。

制作方法

黄河兰州皮筏的羊皮袋或牛皮袋由手工做成,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关于制作羊皮筏子还有一段顺口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

屠宰羊牛时,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然后将羊皮加热,或晒或烤,要保持温度的恒定,直到有臭味散发出来的时候才算好,后将烤好的羊皮脱毛,将羊皮脱毛后,在小爪和大爪,即颈部和尾部打眼,用木棍穿,盘扎细绳,两个前肢口部用细绳封扎,灌入清油使之松软,然后用嘴给羊皮里吹气使皮囊膨胀,接下来灌入食盐半斤及清水少许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将皮的颈部、四肢用力扎紧,曝晒于烈日之下,曝晒的皮囊一般呈红褐色时即可充气制排组筏。而在其中的胡麻油粘度大,它的加入有助于皮囊的保养,食盐能使羊皮保持柔软,不易脆裂。在吹气时最好人力来吹,因人的气息较湿且富含二氧化碳,能够阻止皮内的软化,而用电泵打气不利于皮囊的保存。

皮囊制作完毕,再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成一个方形的框架,用大约4根较粗的柳木和60根较小的柳木进行捆扎。将皮囊以4、5、4的排列形式扎在上面,一个羊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虽是摆渡工具,但不能像船只那样放任在水里不去理会,还需要经常拿到岸上晒太阳,这是为了筏子的皮囊不腐烂,但不能过度暴晒,暴晒会造成皮囊爆裂,所以不用的时候还要每天在筏子上泼水。

特点与功用

羊皮筏子分为大型和小型的,大型羊皮筏子重约20吨,长十数米,宽六七米,用数百个皮囊组成,多用于长途运物。小型的,如博物馆内展出的这种,则可用十数个甚至四五具皮囊组成,多用于郊区往市区运送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的短途运输。羊皮筏子的优点在于材质柔韧耐摩、制作经济简便,且轻便实用、遇礁不破、吃水浅而又载重量大,但只能顺流而下。大型羊皮筏子从事的长途运输结束后,筏工要将皮囊拆卸晒干,雇佣骆驼运回始发地,使用时则再次进行吹气组装;小型皮筏从事的短途运输结束后,则由筏工步行扛回始发地。

意义和影响

非遗意义

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历史悠久的羊皮筏子承载了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浓缩了黄河文化数百年来的历史价值;羊皮筏子造型美观、独特,非常具有观赏性,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离开了黄河,依然展示着黄河文化的风采,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以及人文的生存状态,对后人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一笔文化财富。

民俗意义

羊皮筏子世代沿袭,不仅承载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使命,也凝结了古老的黄河文化;羊皮筏子造型独特,具有观赏性,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展示黄河文化风采,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羊皮筏子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与保护

现状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少量的羊皮筏子重新出现在黄河上,但是由于需求量少,传承人年事已高,黄河羊皮筏子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驾驶技术濒临失传,需要抢救保护。2006年,黄河羊皮筏子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黄河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保护措施

2006年,兰州市区文化行政部门与保护单位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制定了《黄河羊皮筏子保护计划》:一是普查分析黄河羊皮筏子的现有分布、传承人、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以及生存状态;二是制定通过传承人带徒弟进行技艺传承的保护措施;三是制定落实保护经费和传承人津贴政策。

参考资料

黄河羊皮筏子.中国国家地理.2023-10-08

全球连线|羊皮筏子:漂流千年的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新华社.2023-10-08

兰州、兰舟、拦舟:羊皮筏子的困境与希望.兰州大学.2023-10-08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线上展览(十一)——黄河羊皮筏子.澎湃新闻.2023-10-08

【陇上非遗】兰州羊皮筏子记忆.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2023-10-08

陇原非遗百科丨羊皮筏子:黄河上流动的记忆.新华网.2023-10-08

大航海之旅丨黄河之舟羊皮筏:羊皮能“吹”吗?.人民资讯.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