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印尼语:Museum Nasional Indonesia),是一座集考古学、历史学、人种学与地质学于一身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其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行政市区中心独立广场的西侧。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建成于1868年,是印尼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前身是由荷兰政府为了发展艺术与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778年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巴达维亚皇家艺术与科学协会。1862年,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群岛公司决定建立新的博物馆大楼,并于1868年向公众开放。1923年,获得“皇家”称号,规模进一步扩大。1950年更名为印度尼西亚文化研究所,1962年更名为中央博物馆。1979年,根据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部法令,升级为国家博物馆。隶属印度尼西亚文化旅游部。该馆藏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和亚洲各地的史前和人类学藏品190,000件,几乎涵盖印度尼西亚的所有地区及历史。
2023年9月16日,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旧翼部分起火,导致建筑物的屋顶和后墙倒塌,于当晚10时40分左右成功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历史沿革
荷兰殖民时期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独立广场的西侧。前身是荷兰政府为了发展艺术与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778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雅加达)设立巴达维亚皇家艺术与科学协会(Bataviaasche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该协会为私人机构,其座右铭是“为了公众的利益”(Ten Nutte Van het Gemeen) 。
该机构的创始人之一雅各布·科内利斯·马蒂厄·拉德马赫尔,捐赠了他在雅加达哥打商业区Jalan Kalibesar的座大楼及整套的文物和书籍,用于建立博物馆。随着藏品的增多,时任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于19世纪初在满者伯夷街3号建设新馆址,并将其命名为文学会。1862年,荷属东印度政府决定在现址兴建一座新的博物馆大楼,新博物馆于1868年正式开放。该博物馆通常称为“大象楼”(Gedung Gajah),因前院有一尊1871年泰国国王朱拉隆功送给巴达维亚共和国的青铜大象雕像。因该博物馆陈列着不同时期的各种雕像,也称为雕像之家(Gedung Arca)。
1931年,该博物馆的藏品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文化展览会上展出。不幸的是,展厅发生火灾,荷属东印度展馆被拆除,大部分展品被毁。博物馆收到了一些保险金作为补偿,次年这些资金被用来建造旧陶瓷室、青铜器室以及二楼的两个宝物室。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时期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1950年2月,该机构更名为印度尼西亚文化学院(Lembaga Kebudayaan Indonesia)。1962年9月17日,被移交给印度尼西亚政府,并更名为中央博物馆(Museum Pusat)。根据印度尼西亚教育和文化部长1979年5月28日第092/0/1979号法令,更名为国家博物馆。
1977 年,印度尼西亚与荷兰达成一项协议,将一些文化珍宝归还给印度尼西亚。其中包括龙目岛的珍宝、《龙目经》手稿和爪哇般若波罗密多雕像,这些珍贵文物现存于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
2007年,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现有建筑北侧开放了一座新建筑,展示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的许多文物。这座名为Gedung Arca(雕像楼)的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新的展览翼。
2016年,博物馆有两座主要建筑,南部的Gedung A(Gedung Gajah或旧翼)和北部的Gedung B(Gedung Arca或新翼)。第三座建筑Gedung C计划作为扩建,以容纳和保存博物馆的大量藏品。2017年,旧翼楼Gedung Gajah进行重大翻修,而Gedung C在建设中。
2020年3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在对印度尼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将日惹迪博尼哥罗亲王的短剑归还印尼,并受到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接见。迪博尼哥罗是中爪哇省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大规模叛乱的魅力领袖。1830 年爪哇战争结束后,他被击败并被俘虏。他的短剑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丢失,但在莱顿的荷兰国家民族学博物馆鉴定后被找到。这把镶金爪哇短剑现在是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
2021 年 3 月 22 日,根据财政部长第 117/KMK.05/2021 号法令,国家博物馆被指定为财政部支持下的公共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模式 (PPK-BLU) 的中央政府机构。教育、文化、研究和技术。”
2023年9月16日夜间,博物馆Gedung Gajah部分起火,导致建筑物的屋顶和后墙倒塌。
博物馆概况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建筑群占地26500平方米,现有2栋建筑。A楼(Gedung Gajah或旧翼)用于Immersifa陈列室和游乐设施。同时,B楼(Gedung Arca或新翼),于2007年6月20日由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正式揭幕,除用于展览外,还用于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临时展览空间、商业区域和图书馆。国家博物馆还设有储藏楼,用于存放文物。
馆藏文物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拥有190,000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包括7类藏品,即史前史、古典时期考古学或印度教佛教;钱币学和纹章学;陶瓷;民族志、地理和历史。该博物馆的藏品是印度尼西亚同类博物馆中最丰富、最齐全、最好的,也是东南亚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部分重点藏品
Celengan(存钱罐)
东爪哇,克莱,Mojokerto,13-15世纪。在马贾帕赫特王朝时期,储蓄文化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用烧粘土制成的储蓄罐的发现就是证明。“存钱罐”一词源于 "celeng",在古爪哇语中意为 "猪"。这种动物通常被认为是多产和财富的象征。
Keris(马来短剑)
西爪哇省,井里汶,16 世纪。马来短剑、长矛、剑和其他著名武器也被称为tosan aji(具有崇高价值和荣誉的铁)。这把马来短剑是Dapur Kebo Lajer马来短剑,pamor tambal。马来短剑刀片展现了16世纪满者伯夷之后井里汶的坚韧。这种马来短剑在农村农业社区中很受欢迎。真诚和服从的人民力量的象征。印度尼西亚短剑于2005年11月25日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代表名录。
Perunggu Sungai Komering(科姆林河青铜佛像)
南苏门答腊岛巴伦邦科姆林河青铜器,8-11 世纪。在巴伦邦科姆林河发现的具有赛伦德拉艺术风格的站立佛像萨玛帕达(samapāda)。佛像右手持abhaya(抵御危险),左手抓住袈裟下摆。衣服是一件覆盖双肩的薄袍子。赛伦德拉佛像的艺术风格特点是造型比例协调,真实地描绘了所供奉神灵的形象。此外,这些佛像还受到巴拉艺术的影响。从衣着的描绘上可以看出巴拉艺术的特点:薄薄的袈裟覆盖双肩,头顶的 "usnisa"(突出部分)被描绘得更大,脖子上的袈裟褶皱像一条项链,而垂下的布条部分则像燕子的尾巴。
Kakawin Sutasoma(苏塔索马书)
《苏塔索马书》由姆普-坦图拉尔(Mpu Tantular)用古爪哇语撰写于14世纪末的马扎帕赫特王国鼎盛时期。这本书描述了满者伯夷王国长期以来的宗教宽容。后来,印度尼西亚将这种宽容态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统一国家的框架内,Bhinneka Tunggal Ika 的口号表达了在多样性中共存的态度,并将差异作为实现和谐的基调。苏塔索马文字是印尼建国者在制定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统一国家的座右铭 "多样性中的统一 "时引用的文字。
PLATE(明制珐琅大盘)
釉面和珐琅瓷器,直径36.5厘米,中国,明朝,17 世纪。这件明制大盘上涂有珐琅彩,称为五彩(“五彩”)。阿拉伯书文书写精湛。该盘子被归类为“汕头市商品”,表示16世纪和17世纪的中国陶瓷出口(以港口城市广东汕头为发货地)。
展览陈列
Gedung Gajah(旧翼)
Gedung Gajah位于南侧,即入口左侧,是旧翼楼和原始博物馆结构,建于荷兰东印度群岛殖民时期。该建筑俗称*“gedung gajah”(印尼语,大象建筑的意思),源自建筑前的青铜大象雕像,是泰国国王朱拉隆功的礼物。博物馆藏品按主题分组和排列:
石雕雕塑(印度古印度佛教艺术)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拥有印度古代印度佛教艺术最丰富和最大的收藏。印度佛教雕塑,遗物和碑文是从爪哇,巴厘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收集的,都在博物馆的大堂,中央大厅和中央庭院展出。大堂展示着来自婆罗浮屠的各种手印的佛像。博物馆的核心藏品也是最大的文物是阿迪亚跋摩雕像。这座雕像高超过4米,发现于西苏门答腊岛巴丹格罗科的兰巴汉。
宝藏室(考古学和民族志收藏)
博物馆二楼陈列着宝藏、黄金和珍贵文物,陈列在两个房间:考古宝藏和民族学宝藏。
考古宝藏室陈列着考古发现的古代黄金和珍贵文物,大部分来自古爪哇。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是般若波罗密多的雕像。被称为古爪哇最美丽雕塑的超凡智慧女神被陈列在考古宝库入口处,展示了黄金首饰和贵重饰品是如何佩戴在身上的。
古代爪哇最有价值的宝藏之一是著名的Wonoboyo宝藏,它起源于9世纪的印度教马塔兰王国,在爪哇中部克拉滕的Wonoboyo发现,靠近普兰巴南。该宝藏包括一个带有《罗摩衍那》场景的碗、钱包、水瓢、伞尖以及勺子或长柄勺,全部由黄金制成。还发现了形状类似于玉米种子的古代爪哇金币。
还展出金、银、青铜的印度教佛教文物,如金箔制成的印度教神像、嘴唇和第三只眼涂金的湿婆摩诃德瓦铜像、观世音菩萨铜像和银像。年轻的文殊菩萨。这尊9世纪的文殊银像是在三宝垄的 Ngemplak、Simongan 发现的,展示了爪哇艺术对爪哇的影响,也是古代爪哇银制艺术的典范。
民族学宝藏室陈列着从印度尼西亚王室获得的珍宝,例如来自印度尼西亚群岛各个伊斯塔纳、克拉顿和普里的王权。这些普萨卡王室的宝物和宝藏大部分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群岛针对该群岛地区王国的军事行动中获得或掠夺的;包括万丹、马辰、巴厘岛和龙目岛的王室。
皇家王权和宝藏分布在几个岛屿地区: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巴厘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和印度尼西亚东部(努沙登加拉岛、马鲁古岛和巴布亚岛)。民族学宝库陈列着金饰、礼器、兵器等各种皇家珍贵物品。这些珠宝包括镶嵌红宝石、钻石、宝石和半宝石的手镯和戒指。这些藏品是镀金的巴厘岛短剑,镶嵌着宝石和半宝石以及各种矛头。藏品室藏品有金冠、金王座、金王服、金烟盒、金杯、银槟榔、剑、金盾等。
陶瓷收藏
陶瓷收藏范围从史前布尼文化、满者伯夷 陶土,到中国、日本、越南、泰国和缅甸的陶瓷。展出了满者伯夷兵马俑水器、雕像、屋顶瓦片和存钱罐。博物馆藏有大量、完整的中国古代陶瓷藏品。它拥有中国境外发现的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中国陶瓷藏品最好、最齐全的藏品之一 。 该收藏让人们深入了解印度尼西亚几个世纪以来的海上贸易。研究表明,早在西汉(公元前205年至公元220年),中国人就通过印度尼西亚航行到印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并随后建立了稳固的贸易关系。
1932年以来收集的陶瓷藏品主要来自EW van Orsoy de Flines的收藏,他也是该藏品的第一任策展人,直到1957年被遣返回荷兰。因为他非常喜欢这些广泛的陶瓷藏品——数量超过五千件,他拒绝分割,因此将所有藏品原封不动地留在国家博物馆保管。该藏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前2世纪)至清代(18世纪),是东南亚最大的陶瓷收藏品。
2000年以后,由于增加了从印度尼西亚水域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陶瓷,陶瓷收藏显著增加。最新的藏品是从2003年发现的井里汶沉船中取出的陶瓷。
民族志收藏
民族学室里展示着一幅描绘印度尼西亚民族的大型地图;地图周围展示着印度尼西亚土著人的肖像。
民族志藏品包括印度尼西亚日常生活的各种物品以及仪式和仪式中使用的展品。该藏品根据印度尼西亚群岛内每个地区和岛屿的地理位置进行排列:从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巴厘岛、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到苏拉威西岛、马鲁古岛和巴布亚岛。
古代文化的例子包括苏门答腊岛的尼亚斯人和巴塔克人、爪哇岛的巴杜伊人、巴厘岛人、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苏拉威西岛的托拉雅人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阿斯马特人和达尼人。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几个世纪以来都没有改变,遵循着与祖先相同的模式。他们仍然使用一些传统法律(adat)来确定他们的日常活动和仪式。
史前收藏
博物馆收藏了一些石器时代的文物,如直立人、弗洛勒斯人和智人的头骨和骨骼化石、石器、竖石、珠子、石斧、青铜礼仪斧和铜鼓,还有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古代武器。
历史文物收藏(殖民时代收藏)
博物馆的前室展示了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时代到荷属东印度群岛时期印度尼西亚殖民时期的古老文物。大多数藏品都是古董殖民时期家具。然而,大部分藏品已移至雅加达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雅加达的历史,特别是巴达维亚(旧雅加达)的殖民历史。
其他系列
其他系列包括:青铜系列、纺织品系列、钱币收藏等。
Gedung Arca(新翼)
名为Gedung Arca的新馆位于旧馆以北,于2007年6月20日由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揭幕。国家博物馆扩建和新馆的建设自1994年起在教育和部长的倡议下开始。文化Wardiman Djojonegoro。这座四层楼的建筑融合了殖民风格和现代风格,希腊新古典主义的外观与旧翼楼相呼应。
与老建筑的展览布局不同,新建筑的常设展览是基于文化元素的框架,Koentjaraningrat教授将文化元素分为七种:
新的北翼由一个地下室和七层组成,其中四层举办永久性展览,其他楼层用作博物馆办公室。四层布局如下:
旧建筑和新翼通过旧民族志室通过玻璃墙桥廊连接。桥廊位于室外圆形剧场上方。这个相连的画廊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底楼设有自助餐厅和纪念品摊位。地下室层设有东盟室,设有照片展和来自10个东盟国家的文物。
临时展览
Gedung Arca还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一个位于底层,另一个位于地下室。这种临时展览通常举办数周至一个月,并有特定的兴趣重点。比如印度尼西亚古代帝国的具体展览;2007年满者伯夷展览和2017年室利佛逝展览。
2007年的满者伯夷展览旨在重新审视满者伯夷作为群岛伟大文明中心的考古学、文化和历史遗产。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包括Negarakretagama手稿、来自Candi Simping 的Raden Wijaya雕像、陶器、陶瓷、寺庙浅浮雕和满者伯夷时期的建筑地基。2017年11月举行的三佛齐(Kedatuan Sriwijaya)展览重点关注三佛齐海洋帝国与全球香料贸易的关系。
相关事件
1931年巴黎世界文化展览会荷兰馆火灾
1931年6月28日,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文化展览会上展出。不幸的是,荷兰馆发生火灾,荷兰馆以及馆内展示的大部分展品被毁,只有少数文物可以被抢救出来,其中包括一尊古老的爪哇湿婆青铜雕像,该雕像现在保存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这场大火的原因一直没有查明,当时有人猜测可能是由于短路、存在火灾隐患的易燃建筑材料或纵火破坏造成的。物质和文化损失估计约为 8000 万太平洋法郎。据说法国政府向荷属印度殖民政府赔偿了损失。这笔钱随后被用于扩建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
2013年黄金文物失窃
2013年9月11日,四件10世纪东梅当王国时期的珍贵黄金文物从博物馆被盗。这些物品最初是在贾拉通达古代皇家沐浴场所的废墟和东爪哇省莫佐克托县槟南贡甘山山坡上的寺庙中发现的。失踪的四件文物分别是龙形金匾、月牙形金匾和金银张原匾一块,以及一个小金盒。
2023年A栋展览馆火灾
2023年09月16日,当地时间16日晚8时,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市中心的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当局获报后出动8辆消防车、32人消防队前往救灾。博物馆分3栋主要建筑,失火的A栋展览馆属于博物馆老旧建筑的一部分,展出的收藏品包含史前考古、人类学、民族志、地理与印尼各民族的历史文物与瓷器,另外A栋还设有伊斯兰文化展区。当地消防官员表示,大火从建筑一楼的一个库房烧起,事故导致屋顶、围墙倒塌,波及建筑物面积约600平方米。消防人员最终在当晚10时40分左右成功扑灭大火,并未酿人员伤亡。
博物馆管理层已成立内部调查小组,以确定火灾的发生原因,并配合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另外有报道指出,初步调查表明是正在兴建中的C栋建物一处工程发生短路,博物馆暂时无限期停止开放。
参考资料
首页 -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7
National Museum of Indonesia.VCM.2023-09-17
Tentang Kami.Museum Nasional Indonesia.2023-09-17
国家博物馆 BLU 简介.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7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HiSoUR 文化 艺术 历史 人文.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7
印度尼西亚旅游之雅加达旅游攻略.新华丝路.2023-09-17
Sejarah Hari Ini, April 24, 1778: Lahirnya Bataviaasch Society Of Arts And Sciences.VOI.2023-09-17
Museum Nasional Kebakaran, Bagian Belakang Bangunan Ambruk.Kompas.com.2023-09-18
收藏逾14万文物 印尼国家博物馆大火无伤亡.馬來西亞東方日報.2023-09-17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ndonesia.Meros.2023-09-17
30 Jun 1931 - FIRE AT EXHIBITION.Trove.2023-09-17
Arrangements concluded or in progress for the return of objects: the Netherlands-Indonesia - .UNESCO 数字图书馆.2023-09-17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的新面孔和希望.CNN.2023-09-18
Prince Diponegoro’s kris returned ahead of Dutch royal visit.The Jakarta Post.2023-09-18
Prince's dagger returned to Indonesia after 45 years lost in Dutch archive.The Guardian.2023-09-18
存钱罐.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8
马来短剑.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8
佛像.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8
盘子.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2023-09-18
View of The Princessehof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former Dutch East Indies.Journal for Art Market Studies.2023-09-17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hanom-Surin Shipwreck, Thailand Evidence for Maritim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before the 10th Century AD .弗林德斯大学.2023-09-17
印尼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环球网.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