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温
徐温(公元862年-公元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苏东海)人,唐末五代时期杨吴的宰相和权臣,同时也是南唐政权的奠基人,李昪李(李昪)的养父。
年轻时,徐温以贩卖盐为生,后投奔杨行密,并被列为"三十六英雄"之一。他在杨行密的领导下,协助其建立吴国,并担任右牙指挥使,与张颢一起指挥牙军。在杨行密去世后,徐温与张通过兵变排除嗣主杨渥的影响,并于杨吴天祐五年(908年)弑杀杨渥,拥立杨隆演为新吴国的统治者。随后,徐温杀死张颢,独揽吴国军政大权,先后担任淮南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使,并被封为平章事。南吴天十二年(公元915年),徐温被派往润州镇守,以霸府的身份远程控制朝政。后来,他将驻地迁至升州(后称金陵),并让长子徐知训和养子李昪辅佐他在扬州市处理政务。
南吴武义元年(公元919年),徐温尊杨隆演为吴国王,并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封号东海郡王。次年(公元920年),他又拥立杨溥,并被封为太师。吴国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月,徐温决定易嗣,但突发疾病,在金陵病重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其养子李昪则继续控制吴国。徐温执政期间奉行休兵息民的政策,主动结束了吴国与吴越之间的战争,对内实行善政,使得吴国政权得以稳定。“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昇元三年(公元939年),李昪建立南唐,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后又改尊为义祖。
徐温贩盐起家,为吴国征战,成为实际掌权者,政绩尚属平稳宽和,甚得江淮众民之心愿。欧阳修曾评价徐温虽然奸诈多疑,但是善用将吏。王夫之评价其可称得上贤明。陈垣评价其为乱世中的英雄,盗亦有道。
人物生平
投奔杨行密
徐温,字敦美,公元862年出生于海州胊山(今东海县)。年轻时性格沉默寡言,不擅长交际,形象威严,因此人们称他为徐。起初,他从事私盐贩运和盗窃活动,既是商人又是盗贼。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徐温前往庐州(今安徽合肥)投奔庐州刺史杨行密,担任其部队伍长。
唐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发动起义,先攻打扬州市(位于今江苏扬州),随后转攻宣州(位于今安徽宣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杨行密控制了淮南和宣州两个地方,并被封为淮南节度使。在此期间,徐温一直侍奉在杨行密身边,参与了攻灭秦彦、赵、孙儒等敌对势力的战斗。他的地位逐渐提升,先后被任命为衙内右直都将和左长剑都虞侯。当时,杨行密麾下的将领被誉为"三十六英雄",而徐温名列其中。尽管他并未立下战功,但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当杨行密攻入宣州时,其他将领都争相掠夺财物,唯有徐温占据了粮仓,施粥以救济饥民。
渐得重用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徐温随杨行密平定了州(今安徽凤阳),并晋升为随身都知兵马使,同时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尚书。在此期间,杨行密在一次混乱的战斗中俘虏了一个姓李的幼童,并将其收养为养子。由于李姓幼童不被杨行密的亲生子杨渥等人所接纳,他将孩子交给了徐温抚养,并给他取名徐知诰。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李晔任命李儇为江淮宣谕使,并封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吴王,希望他能借助自己的力量对抗宣武节度使朱温。杨行密以此为契机建立了杨吴,并于同年四月北征朱温。吴军使用巨大的船只通过水路运送军粮。然而,徐温认为航运河道因长期不通航而导致水草和河泥淤积,巨舰无法顺利行进,因此建议改用小艇运送粮食。果然,当军队到达宿州市时,连日的阴雨天气导致巨舰无法前行,而小艇却能快速抵达,为前线士兵提供了部分军粮。这件事让杨行密重视起徐温,并让他参与军事会议。不久之后,由于攻打宿州时间过长而无法攻克,吴军撤退回淮南。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吴国宁国节度使田颖和镇江市团练使安仁义同时起兵叛乱。杨行密派军队平叛。其中,王茂章攻打润州(位于今江苏镇江),但由于安仁义擅长战斗,无法攻破城池。于是杨行密命令徐温率领军队增援。徐温将自己部队的服装和旗帜改得和王茂章的军队一样。安仁义不知道吴军增援,再次出城交战,结果被徐温打得大败,被迫退守孤城。同时,杨行密的妻弟朱延寿正在寿县(位于今安徽寿县)镇守,他暗中勾结田颖和安仁义的叛军。杨行密采纳了徐温和谋士严可求的计策,假装因严重的眼疾而失明,表示有意将淮南托付给朱延寿,诱骗朱延寿到广陵,然后将其擒杀。朱延寿的随从部下惊慌失措,但在徐温的镇压下,没有引发骚乱。事后,杨行密提拔徐温为右牙指挥使。
拥立新君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杨行密派长子杨渥出镇宣州。然而,徐温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杨行密正卧病在床却命令嫡嗣出外,这很有可能是奸臣的阴谋。于是,徐温告诉杨渥,除非是他派遣的使者持有杨行密的命令书,否则杨渥不应听从命令。杨渥非常感激徐温的忠告,并在哭泣中向他道谢后才去宣城市上任。随后,杨行密的病情恶化。因杨行密的诸子还年幼,判官周隐建议由大将刘威暂时掌管军府。徐温和左牙指挥使张颢却支持杨渥继任。他们认为杨行密为子孙立下了基业,冒着万死之险,不应该将权力传给外姓的人。于是,杨行密让周隐发出召回杨渥的牒文。杨渥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杨行密只能强忍病痛,等待杨渥的归来。有一次,徐温去拜访周隐,但在等待周隐的过程中,他在桌案上看到了已经写好的牒文,这才知道周隐并没有发出这份文书。徐温急忙取走牒文,并派人送往宣城市。直到杨行密临终前,杨渥才及时回到了扬州市。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杨渥继承了父亲的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等职务,并被封为弘农郡王。
虽然徐温在杨渥继位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功劳,但他和张颢统领牙军的行为最终引起了杨渥的不满。为了对抗徐温和张颢的牙兵,杨渥选择了一些壮士组建了东院马军,并调来了他在宣州时的三千亲兵来保卫广陵。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杨渥吞并了江西省的镇南军,并命令亲信指挥使朱思、范思从和陈璠等人驻守洪州(位于今江西南昌),以扩大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杨渥变得越来越骄奢,还因私怨杀死了周隐,导致其他勋旧诸将都感到不安。徐温和张颢曾劝告杨渥,但杨渥却出离愤怒,扬言杀了他便可成为王莽。徐温和张颢都感到惊恐,于是密谋起义。当时,为了修建球场,杨渥竟将牙城中的数千亲军全部迁出,使徐温和张颢没有顾忌。
徐温和张颢诬陷朱思勍等三将在江西谋叛,并派亲信将他们处死。杨渥得知这三将被杀的消息后,准备杀死徐温和张颢。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正月,徐温和张颢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二百名牙军持刀闯入宫殿,声称杨渥身边有奸臣乱政,并击杀了他的亲信十余人,号称是在进行“兵谏”。尽管杨渥没有被杀,但他从此失去了大权。徐温和张颢在清除异己方面继续行动,控制了吴国的军政大权。同年,朱温篡夺了唐朝的皇位,建立了后梁。然而,吴国仍然沿用唐朝的年号,并将自己视为唐朝的藩镇和封国。
在徐温和张颢决定杀死杨渥之后,徐温为了避免承担弑君之名,故意提出单独行动,称要用自己的右牙兵。张颢却反对这个提议。为了顺势推进计划,徐温转而提出使用张颢的左牙兵。张颢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然后张颢的左牙兵进入府邸弑逆,杀死了杨渥。原本,徐温和张颢约定在事成后瓜分吴国,并归顺后梁。然而,徐温在梦中见到白龙绕柱的预兆,并在宫中看到杨渥的弟弟杨隆演,认为梦中的预兆应该与杨隆演有关。于是,徐温决定拥立杨隆演,并将此事告诉了严可求。与此同时,张颢背弃了之前的约定,打算在淮南自立。他集结将吏,严守府庭,逼迫他们表态支持自己。严可求认为张颢未必能得到外藩重要将领的支持,力劝张颢迎立杨隆演。最终,张颢妥协,杨隆演被立为吴国君主。
控制朝政
张颢排挤徐温,将他调任到润州。严可求告诉徐温,一旦他放弃牙兵兵权离开广陵,必定会被张颢所害。徐温向严可求寻求建议,严可求又去见张颢,质问他是否打算夺取徐温的兵权并加以杀害。张颢急忙否认,并称这是徐温自己的要求。于是,严可求和张颢一同去拜访徐温,假意责备他放弃兵权。徐温表示谢罪,留在广陵。随后,张颢意识到严可求一直在帮助徐温,派刺客刺杀严可求,但未成功。严可求、徐温和钟泰章(左监门卫将军)等人密谋诛杀张颢。钟泰章率领三十名死士直接冲入军府,在牙堂杀死了张颢。徐温随后公开宣布杨渥是被张颢所杀,并将参与暗杀的人车裂于市曹。这使人们普遍认为徐温并不知道张颢弑君的计划。
徐温自此独揽国政,担任左右牙都指挥使,决断军府的一切事务。他随后与刘威、陶雅等外藩将领一起向唐朝所派的宣谕使李儇请命,以唐朝的名义封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弘农王。南吴天祐六年(公元909年),徐温自任淮南行军副使、升州刺史,但仍留在广陵辅政。次年,徐温因母亲去世而辞去职务,但很快被重新任命为内外马步军都军使,同时被任命为润州观察使。
徐温的专权引起了刘威、陶雅、李遇等外藩的不满,其中尤以李遇表现得最激烈。南吴天祐六年(公元912年),徐温派军攻破宣城市,将李遇一族全部消灭。此举使其他将领对徐温的威望生畏,杨隆演更成了名义上的傀儡。刘威和陶雅主动前去广陵朝见徐温,以消除徐温对他们的疑虑。徐温对待他们非常恭敬,与对待杨行密一样。刘威和陶雅对此感到满意,同时也赢得了时人的尊敬。随后,徐温与刘威、陶雅一起率领将士前往李俨处请命,请求正式册封杨隆演为太师,并晋封吴王。徐温则被任命为淮南行军司马,兼任镇海军节度使,并被授予平章事的职位。徐温继续掌握着实际的权力,成为吴国的实际统治者。
加官进爵
南吴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徐温被任命为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兼侍中、封齐国公,并出镇润州,总领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之地。他在润州建立霸府,远程决策军国大政。南吴天祐十四年(公元917年),徐温被调至升州(今江苏南京)。徐温的长子徐知训留在广陵,负责统领朝政,但他的行为傲慢恣肆,不仅欺辱其他将领,还经常侮辱杨隆演,毫无君臣之礼。
朱瑾多次劝说杨隆演找机会诛杀徐氏父子以消除国家危机,但杨隆演无力改变这种局面。杨吴天祐十五年(公元918年),朱瑾策划杀死了徐知训,但随后遭到徐温的党羽围攻,被迫自杀。徐温养子徐知诰当时担任润州团练使,在润州听闻发生变故后,立即引兵入据广陵,并在徐温赶到之前稳定了城中秩序。由于徐温的亲生儿子都年幼无法承担重任,他承认了徐知已经掌握朝政的事实,并让他接替徐知训统领朝政。徐温怀疑有将吏与朱瑾串通,他杀死了宣谕使李俨和大将米志诚,还计划在广陵大规模处决。徐知诰和严可求将徐知训的恶行全部告知了徐温,徐温这才了解徐知训的暴行,怒气稍解,最终只追究了徐知训的僚佐们“未能匡救”的罪行。不久,徐温回到升州,继续总揽军国大纲,其他政务都由徐知诰决断。
杨吴武义元年(公元919年),徐温觉得自己权位虽重但地位低下,于是以杨隆演作为都统不能控制地方镇将为由,请杨隆演称帝。然而,杨隆演拒绝称帝,而是被尊为吴国王,改元建制。吴国从唐朝封国正式演变为独立的王国。徐温被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封为东海郡王,仍然驻扎在升州。李昪担任宰相辅助政务。吴国逐渐形成了“祭则弘农(杨氏),政由东海(徐氏)”的政治格局。
南吴武义二年(公元920年),由于长期受制于徐氏父子,杨隆演变得抑郁成疾,病情恶化得很快。徐温从升州入朝,讨论继承嗣君之事。有人建议他趁机取代杨氏,但徐温却拒绝了。按照顺序,杨隆演的三弟杨濛应该继位。然而,徐温与杨濛关系不好,而且他不希望国家有一个长时间的君主,因此越过杨,立杨隆演的四弟杨溥为新的吴国王。不久之后,杨隆演去世。杨溥继任吴国王,他将升州改为金陵府,并任命徐温为金陵尹。次年(公元921年),杨溥进一步封徐温为太师。
晚年逝世
徐温晚年时,李昪因长期在朝辅政,声望逐渐上升,甚至有人认为吴国已经归属于徐知诰而非徐温。尽管如此,严可求和行军副使徐玠等多次劝告徐温让亲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执政。徐知询本人也有取代徐知诰的意图。然而,徐温因为徐知诰一直以来都表现得孝顺谨慎,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直到吴国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月,徐温才决定进行易嗣。他打算前往广陵劝说杨溥称帝,但在出发前突然生病。因此,他让徐知询代替自己前去朝廷劝进,并留下继续辅政。然而,徐知询离开后不久,徐温已经在金陵病重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逝后追封
李昪一直努力摆脱徐温的控制,但当他得知徐温决定易嗣之时,仍然感到非常恐惧,准备上表请求罢免政务,退居镇江西。然而,在他上表前的一夜,传来了徐温去世的消息。徐知询半途返回金陵,主持徐温的后事。徐知诰因此得以继续执政,并以杨溥的名义追封徐温为齐王,赐谥号忠武。
在徐温去世后不久,杨溥按照他临终时的推举称帝,仍然由徐知诰辅政。徐知询则继承了徐温的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金陵尹等职位,掌握了徐温在金陵留下的军队。此后,他一直试图取代李昪的地位。徐知诰后来诱使徐知询回朝,夺取了他的兵权,从而完全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太和三年(公元931年),他效仿徐温的做法,在金陵设立霸府,让长子李璟留在扬州市辅政。
南吴天三年(公元937年),已被封为齐王的徐知诰正式在金陵建立了齐国(吴封国),立起宗庙和社稷,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王。同年十月,徐知诰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齐(即徐齐),并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将其墓地称为定陵。
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后裔,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并恢复李姓,改名李昪。他将徐温的庙号改为义祖,但为了表示对徐氏家族的感激之情,仍然将徐温供奉于七庙之中,与李渊、李世民一同被尊为不之祖。
南唐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柴荣柴荣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攻取了南唐的西都广陵。柴荣特意派使者祭拜杨行密和徐温的陵墓。同年三月,元宗李璟(即徐景通)被迫向后周称臣,取消了帝号,改称国主。柴荣还发布诏令,为杨行密和徐温各设立民户,以守护他们的陵墓。
施政举措
政治举措
实行善政
徐温在执政期间推行善政,稳定吴国的政治局势。徐温重用具有才干的人才来参与政务。严可求和骆知祥等人都是徐温重要的师爷,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彦谦则负责庶务管理,使吴国的事务井然有序。积极招揽流散各地的士人。他设立选举制度,由骆知祥和王潜等人负责,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投奔。对贪暴的官吏进行整顿,并对寿州团练使崔太初进行严厉处罚,以示法纪的严明。徐温有时亲自审理狱讼案件,确保判决公正合理,符合情理。徐温听从卢枢的建议,取消了禁止民间私藏兵器的政策,鼓励民间自卫组织乡兵,以增强地方安全和稳定。他注重节约民力,他反对将民众的贡献物品随意浪费。当有将吏为他母亲祭祀时献上华丽的礼物时,他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浪费民力,主张将这些物品分发给贫困人家。徐温力行善政,促进了吴国的稳定和发展。他的治理手段注重选拔人才、整顿官吏、保障司法公正、加强地方安全,并关注民众的利益,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这些举措为吴国带来了相对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
更改国制
在唐朝灭亡后,孙吴一直以藩镇的身份存在,并采用藩镇幕府体制。国主和各藩镇节度使地位相当,只以都统的名义相互制约。然而,随着后梁的衰落,晋国作为继承唐朝正统的国家崛起,并对吴国构成威胁。徐温担心如果晋国复兴唐朝称帝,吴国将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割断杨吴与唐朝在法统上的关系,徐温命令严可求拟定建国礼仪,并准备促请杨隆演称帝。这样一来,吴国将独立于唐朝,确立自己的国家地位。南吴武义元年(公元919年),杨隆演正式称吴国王,吴国体制从藩镇幕府转变为王国体制。在新的体制下,吴国采用天子礼仪,建立聂氏宗祠和社稷,基本上沿袭唐朝的中央制度。设置了三省六部制、枢密使、御史大夫、翰林学士等百官,但还特别设立了丞相一职,由徐温担任,以彰显其崇高的地位。这样的变革使吴国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并在国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体制。吴国继承了唐朝的制度框架,但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设,以适应新的国家身份。徐温作为大丞相,拥有重要的权力和地位,彰显了他在吴国政治中的领导地位。
军事举措
对外战争
一统江西
杨渥攻取镇南军后,只能够控制洪州和江州,其他州仍由当地势力掌控。然而,在南吴天祐六年(公元909年),抚州刺史危全讽率领十万兵力进攻洪州,徐温在严可求的推荐下任命周本为将领,并在象牙潭之战中大败危全讽,俘获了他和五千士兵。随后,吴军乘胜攻克了宜春市,俘获了袁州刺史彭彦章,并继续进攻吉州。吉州刺史彭玕放弃城池逃奔楚国。同时,歙州刺史陶雅也派兵攻击饶州和上饶市。饶州刺史唐宝放弃城池逃走,信州刺史危仔昌则请降,不久后又投奔吴越。这样,吴国成功地占领了抚州、信州、吉州、袁州和饶州五个州。
虔州刺史卢光稠向吴国投降,但同时也效忠于后梁。为了彻底控制虔州,徐温在严可求的建议下,在吉州的新干县设立了军事机构,派驻了军队,并在每次换防时暗中增加兵力。新淦县的驻军逐渐增加,而虔州对此毫无察觉。直到南吴天祐十五年(公元918年),吴国才正式出兵,命令王祺率领洪州、抚州、袁州和吉州区的军队攻打虔州。严可求通过高额报酬吸引了赣石水工,使得吴军成功通过了赣石险要,在虔州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迅速接近城池。王祺攻城近半年后在军中病逝,刘信接任吴军主帅,继续攻城,并成功击退楚国援军,迫使吴越和闽国的援军撤退。最终,吴国于十一月攻陷了虔州,并俘虏了虔州刺史谭全播。吴国从此完全控制了江西地区。
外交举措
领导的吴国在后梁建立之初就不承认后梁政权的正统性,仍继续沿用唐朝的天祐年号,以兴复唐朝为名,长期与后梁进行对抗。吴国发起多次北方进攻,袭扰颍州区、徐州市、安州等地,而后梁则利用吴越王钱镠和楚王马殷进攻吴国的计划。尽管后梁两次南征吴国(天祐五年和天祐十年),但双方隔着淮河仍保持对峙的局面。徐温在天祐十年梁军南征时亲自领兵北上,与梁军在赵步和霍邱县展开战斗,大败梁将王景仁(王茂章),并以敌人的尸体筑起京观。
然而,吴国与晋国(后唐的前身)之间保持着较友好的关系。在杨隆演继位时,吴国派使者前往晋国表示祝贺,并告知他们自己的继承事宜。晋国在天祐十三年派使者来到吴国,邀请吴国一同进攻后梁,徐温派遣徐知训和朱瑾等人渡过淮河支援晋国。然而,随着梁、晋战势的变化,吴国与晋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天祐十五年,晋国再次邀请吴国一同进攻后梁,但遭到吴国的拒绝。徐温曾计划派兵沿海北上,在梁晋争霸中观望形势,支持最终胜利的一方,但最终被严可求劝阻。后唐建立后,徐温在严可求的建议下采取了"卑辞厚礼,保境以待"的态度对待后唐。尽管如此,吴国仍坚持其独立性,拒绝接受后唐的"称诏",使后唐改以平等礼待吴国。徐温去世前的五年间,吴国共派遣使节十二次前往洛阳市,向后唐进献金银、绢帛等礼物。后唐也多次向吴国派遣使节,并在途经吴国境内时受到热情接待。此外,在与其他政权相处时,徐温也尽量避免与后唐发生冲突。
历史评价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评价徐温虽然奸诈多疑,但是善用将吏,赢得吴人支持。
明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徐温给人们带来安康生活,称得上贤明。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陈垣提到徐温贩盐起家,辅佐了杨氏家族四代,凭借睿智赢得了民心,可称为乱世中的英雄,盗亦有道。
轶事典故
猜忌刘信
徐温在处理军事事务时表现得奸诈多疑,但他善于任用将吏。在天佑十五年(公元918年),镇南节度使刘信围攻虔州,但久攻不下。刘信派人劝说虔州守将潭全播投降,并将此事报告给徐温。徐温对刘信的行为感到愤怒,认为刘信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攻不下一座城市,反而派人劝降,他笞打了刘信派来的使者,并表示这是在惩罚刘信。随后,徐温增派军队,最终攻破了虔州。然而,有人诬陷刘信滞留并私下放走了潭全播,并声称刘信有谋反之意。刘信听到这些指控后,亲自前往金陵见徐温,向他报告战果。徐温与刘信进行赌博,刘信拿起子高声祈祷,表示如果他有背叛吴国的意图,就愿意得到坏结果;如果没有二心,就一定会得到好结果。然后刘信掷骰子,结果六个骰子都是红色的面,这使徐温感到羞愧,他亲自为刘信斟酒,并对他表示信任。然而,徐温始终对刘信心存疑虑。等到后唐进攻前蜀时,徐温急忙将刘信召到广陵,并任命他为左统军,借口是在国内防备敌军,但实际上是剥夺了刘信的守地。
信任“严骆”
在徐温的门客中,最受他信任的是骆知祥和严可求这两位重要人物。严可求擅长谋略和策划,常常为徐温提供军事方面的建议和决策。而骆知祥则擅长财务管理,善于聚集财富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当涉及军事和战争事务时,徐温经常向严可求寻求意见和建议,借助他的智慧进行决策。而在国家财政和经济管理方面,徐温则经常向骆知祥请教,依靠他的专业知识和财务能力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由于严可求和骆知祥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对吴国的贡献,他们被吴国人民称为"严骆"。
家族成员
据史料记载,徐温共有亲子六人,还有一个养子李昪(李昪)。徐温称其长子徐知训被称为“三郎”,而养子徐知诰则被他称为诸子的“二哥”。故此徐温在徐知训之前,应该可能还有一个年长于徐知诰但却幼年夭折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