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发动“福建事变”的英雄部队,正式成立于1930年。这一部队的领导人为陈铭枢、蒋光和蔡廷。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脱胎于1920年由闽返粤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在北伐战争武汉大战中攻取武昌,获得了两师成军的机遇。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分裂,重组后在广东省拥护蒋介石参战。1930年又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的带领下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名义参加蒋阎冯大战,并占领济南立下战功。军阀混战结束后,在蒋介石的迫使下,蔡廷锴带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进赣“剿共”。九一八事变爆发,蔡廷锴深感内战无意义,要求前往前线抗日,蒋介石却将第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调往上海戍卫。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淞沪抗战,入侵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拒绝执行民国政府撤退的命令而是顽强抵抗,成为在全中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内部对蒋介石早已不满。1933年在陈铭枢等人的带领下,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建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迅速采取措施,通过军事镇压和金钱诱惑,在短短53天,福建政权瓦解,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被撤销番号。1936年,蔡廷锴趁“两广事变”重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但“两广事变”很快就被蒋介石平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重建也随之夭折。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下辖第60师、第61师和第78师,军长和总指挥分别为蔡廷锴和蒋光鼐。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属于中央军,装备较为优良,大多为法式武器。因其士兵籍贯大多属于粤籍,故也被称为“广东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被誉为“铁军”。毛泽东也曾对原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说:没有你们的人民政府,就没有今天的人民政府。
成军背景
辛亥革命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全国各地军阀割据。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了统一战争。国民革命军从广东省起兵,连克长沙市、武汉、南京、上海市等地。取得一定成果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内部左派势力。而北伐战争后各派系因军力编遣肇生不满,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与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西北军阀冯玉祥,桂军首领李宗仁的不满导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顺势而生。
历史沿革
军队初创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前身为1920年由闽返粤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陈铭枢为团长,蒋光鼎、蔡廷锴等后来第十九路军的主将皆在该团任职。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在广东省成立,以粤军一师为骨干,并于1925年扩编为第四军。北伐战争中,第四军和第七军成为主要攻击力量,负责进攻两湖战场。1926年,第四军和第七军率先入驻湖南省协助当地防军稳定局势,而后吴佩孚派遣叶开鑫为湘军总司令并发动反攻。国民政府随即派遣第四军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前去援助唐生智,其中叶挺独立团扮演先锋角色,首先到达湖南安仁并与第八军第三十九团合力击退了四个直系军阀团的进攻。7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在湖南安仁、阳江和永丰县(今双峰县)集结后分三路向长沙市进攻。攻城部队虽然两次攻城均未能奏效,但最终采取围困战术使武昌城内断粮。10月8日,守军第三师师长吴俊卿率部投诚,在吴俊卿部接应下,攻城部队于10月10日攻占武昌城,歼敌2万余人,生擒刘玉春和陈嘉谟。武昌之役后,陈铭枢凭战功升任第十一军军长,蒋光鼐为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戴戟为二十四师师长,蔡廷锴为副师长。
分裂重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迅速发生分化,其主要将领李济深、陈可钰、陈济棠、张发奎等都跟随蒋介石走上了军阀混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道路。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人脱离队伍,蔡廷锴则接替蒋光鼐成为第十师师长继续北伐。
1927年7月,蔡廷锴率军东开江西省。8月1日南昌起义,北伐队伍例如“贺龙部”“叶挺部”纷纷南下响应,蔡廷锴则继续东进河口并迎回陈铭枢,接着转向福建省重建第十一军。1928年,陈铭枢率军入粤,拥蒋参战,打败了汪系张发奎部和缪培南部。1929年,陈铭枢任广东省主席,第十一军被缩编成两个师,由蒋光鼐和蔡廷锴任师长。1929年冬,桂军第七军、第十五军联合粤系另一支反蒋部队第四军张发奎部犯粤。蒋介石派第六路军朱绍良率三个师来粤支援陈济棠的第八路军,在广东花县赤白泥、新街一带进行堵击,激战几天,终将张、桂军击败,陈济棠命蒋光鼐为前敌指挥官率六十、六十一、六十二等三个师,追击进至广西北流西山、民乐地区,再度将张、桂击败。
中原大战
1930年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即原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四集团军)联合反对蒋介石,蒋介石即急电蒋光鼐率第六十和第六十一师北上津浦铁路增援。蒋介石任命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辖下有第六十师(师长蔡廷锴),第六十一师由蒋光鼐兼任师长。第十九路军到达归德后,迅速向充州急进,并于8月上旬到达曲阜市。他们成功涉渡大汶河后,直奔新泰市,然后继续西进泰安市。当时,傅作义在泰安进行防御。第十九路军分为两个纵队展开进攻,第六十师为左翼纵队,从山口向泰山区东麓挺进,以便从泰山晋军的左侧袭击。第六十一师为右翼纵队,向北直趋蒙阳寨(新泰以北),以便绕道莱芜迁入敌后。第六十师在短短24小时内攻破了泰山东麓阵地,并迫使傅作义北撤,而第六十一师则顺势前进。8月10日清晨,第十九路军对交通线展开大规模破坏。8月13日,第八旅在仲弓镇与晋绥军张荫梧部发动攻势,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打败了守敌。第十九路军先头部队的第十五团成为追击部队,于15日晨进入济南城。当天,陈诚率领的第十一师沿京沪铁路快速前进,占领了济南市。夺取济南后,第十九路军从济南西进入豫境,经过商丘市、瀑河、许昌和尚桥,沿平汉路以西快速推进,然后直奔偃师区、洛阳市,截击冯军的退路。行军途中,他们又返回新郑市截击郑州市的冯军。10月2日,第十九路军向郑州发起攻击,10月4日占领了敌军阵地。中央军占领开封市后,冯军随即放弃郑州向西撤退,第十九路军根据命令调驻武汉。
成军之后
“剿共”
1930年冬,军阀混战结束。蒋介石驱使十九路军进赣剿共,由蔡廷锴带领的十九路军参加了前3次的围剿,但并未直接参与战斗。第3次围剿时,因为胡汉民事件,陈铭枢被迫离粤并接受蒋介石委任江西右翼军总司令,直接指挥十九路军。蔡廷锴率队在兴国高兴圩和中国工农红军打了三天两夜,所属六十、六十一、七十八三个师伤亡达3000人。第3次围剿结束,“九一八事件”爆发,蔡廷锴率队回赣州市休整,并率领全军宣誓,决心不再内战。
一·二八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沈阳市,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北沦陷,3000万同胞沦为奴。第19路军深感痛心,要求前往抗日前线,但在10月初,中国国民党却调他们北上担任南京至上海市的治安卫戍任务。同时蒋介石受压下野,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夕,何应钦得知第十九路军将领欲在上海抵抗日本,曾下令第十九路军换防离开以避免开战,但十九路军拒绝执行。1月28日,日本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第十九路军即奋起迎战抵抗,第十九路军第78师抵抗日军伤亡600余人,成为在全中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国民党政府因其违抗命令对第十九路军停发军械弹药,后来日本多番增援上海,2月下旬,日军数量激增至8万,同时有30多架飞机对上海附近的城镇和村庄进行了大规模轰炸。第19路军与敌人在不到200米的距离内多次近身搏斗,导致伤亡超过5000人。最终,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局势。3月1日,第十九路军从上海市撤退。蒋光鼐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色,获得青天白日奖章,并升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同时蔡廷锴晋升为十九路军总指挥。
福建事变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的抗战成果被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欺骗断送,加之国共两党对待外敌态度的截然不同,导致十九军内部早已对国民党政府心生不满。1933年11月20日,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为首,公开号召反蒋抗日,并宣布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第19路军扩编为人民革命军第1方面军。蒋介石知道后立刻派兵镇压,人民革命军节节败退,接连失守水口、延平区等地,福州洞门大开。1934年1月9日白沙会议后,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州市内军事主力撤出,撤回前线部队。在蒋介石军事镇压和权财诱惑的双重攻势下,十九军内部将领纷纷倒戈。1月16日,蒋军占领福州。自此,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垮台。余部被迫于1月23日通电归降,被蒋介石纳入中央军,改为国民党第7路军,由毛维寿、张炎分任正副总指挥,原第1方面军所属各部皆恢复原有番号,并缩编为4个师,师长由军政部另派中央军将领接替。至此,一度辉煌的第十九路军被彻底消灭。
重建夭折
虽然第19路军因“闽变”被撤销番号,但是蔡廷锴一直在寻找重建的机会。1936年6月发生的“两广事变”为他提供了一个良机,李宗仁和白崇禧给予了大力支持,第19路军的旗号在广西贵县得以重新挂起。在这个招牌的影响下,很多原第19路军士兵聚集到贵港市。根据白崇禧的方案,第19路军先成立一个师(新编第1师),由入桂的翁照垣担任师长。翁照垣接受了这个重担,并集合全师官兵血宣誓,提出“抗日救国,不歼灭倭寇,誓不还师”。同年8月,蔡廷锴抵达南宁市,随即组建了第19路军总指挥部,并将新编第1师改称为第60师,翁照垣仍然担任师长。此外,还计划成立两个师,由原第19路军的老将担任指挥官。
但就在第19路军开始重建之际,“两广事变”却在蒋介石的金钱攻势下宣告瓦解。桂系和粤系为表示诚意,主动提出整编部队和裁军。这项工作在1937年3月3日完成,按照中央军队的统一番号整编成立了第十五路军,下辖两个军七个师。其中第四十八军下辖四个师,而总部则直辖一七六师,由师长区寿年领导。虽然改变了部队的名称和番号,但是依旧保持了原有部队的组织结构和原有将领的任用。
第十九路军军制
编制
淞沪会战时期,第十九路军辖三师一队。分别是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第七十八师和华侨大刀队。各师部设两旅,其中第六十师设第一一九旅和第一二零旅,第六十一师设第一二一旅和第一二二旅,第七十八师设第一五五旅和第一五六旅。各旅部辖团部若干。
兵源
第十九路军的主要将领为粤籍人士,十九路军将士几乎都是广东籍的子弟兵,故有“广东军”之称。其中第六十师九旅第三团(团长黄仪廷)是清一色的客家人,被称为“客家兵”。
装备
北伐后,国军进行装备现代化改造,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各地的兵工生产和军械购买。第十九路军属于“中央军”,所使用的武器大多为法式装备。在1929年完成《规定制式兵器议》一书中,李待琛提出几条选型的原则性意见: 第一,制式步枪和机枪采用同种子弹; 第二,制式机枪采用气冷方式冷却枪管; 第三,制式火炮应在保持适当火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重量,以适应中国落后的交通。依照上述原则,他在文末列出多种国外武器(如下图),计划采购。但从一·二八”淞沪会战的实战情况看,中央军精锐部队与日军作战也颇为吃力。
著名将领
陈铭枢(1889-1965)
陈铭枢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间接控制者。1920年,陈铭枢在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前身)任团长,粤军第一师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后,又在第四军任第十师师长。北伐战争期间,陈铭枢率领第十师联合友军先后击败吴佩孚、孙传芳军阀部队。第十师在武汉扩为第十一军,辖第十、二十四两个师,陈铭枢为军长。1928年陈铭枢拥蒋参加新军阀混战,在广东五华击败汪精卫系张发奎、缪培南的第四军,陈铭枢升为广东省主席。第十九路军成军后,陈铭枢被调往上海市并领导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顽强抵抗日军。1933年,领导第十九路军发起“福建事变”也是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
蒋光鼐(1888-1967)
蒋光鼐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直接领导者,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尚未成立之前就在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中任职。扩编后担任陈铭枢的副手成为第十师的副师长。武昌战役之后,第十师在武汉扩为第十一军,辖第十、二十四两个师,蒋光鼐任第十师师长(后改编为第六十一师)。1929年冬,蒋光鼐率领第六十师、六十一师、六十三师在广西北流西山、民乐地区击败张发奎等反蒋部队。1930年5月,再度率领第六十师、六十一师、六十三师在湖南衡阳将张发奎打败。次日便带领队伍直奔中原,以第十九路军的番号参与蒋阎冯大战。攻取泰安,占领济南又在河南截击冯玉祥。因其战功,蒋光鼐被任命为扩编后的第19路军上将总指挥。1931年冬随陈铭枢带领第十九路军调戍京沪,在淞沪抗战中表现出色,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1933年,领导第十九路军发起“福建事变”也是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
蔡廷锴(1892-1968)
蔡廷锴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缔造者,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尚未成立之前就在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中任职。第一师扩编后,跟随陈铭枢和蒋光鼐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3月宁汉风流,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人相继离开队伍,蔡廷锴继任师长继续北伐。南昌起义后,蔡廷锴迎回陈铭枢和蒋光鼐并带领队伍返回福建省。1928年任第六十师师长,1929年至1930年随蒋光鼐两度将张发奎击败并参加蒋阎冯大战。1931年冬随陈铭枢带领第十九路军调戍京沪,因其违反蒋介石的命令,率队顽强抵抗日军而遭到蒋介石的当面痛批。1933年,领导第十九路军发起“福建事变”也是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1936年,趁“两广事变”重建第十九路军,但随着“两广事变”被蒋介石的金钱攻势瓦解,重建的第十九路军夭折。
相关评价
解放初期,毛泽东曾经对原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说:没有你们的人民政府,就没有今天的人民政府,毛泽东所说的你们的人民政府, 即十九路军于1933年11月22日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吴海勇在上海党史与党建中评价道,就一二八淞沪抗战地而言,中共中央在上海引领民众抗日救亡,为十九路军创造了积极的社会氛围。这支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的军队,在面对日寇时更多地吸收了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工农武装的精神。
冯都在党史文汇中说道,今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我们欢庆这一伟大胜利的时刻,自然会深切怀念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率领的抗日先锋第19路军。
十九路军前身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表现英勇,第四军也被人民誉为“铁军”,当时武汉粤侨联谊社特意在武汉兵工厂铸造了刻有“铁军”字样的盾牌赠送给将士们。
后世纪念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天河区水荫路113号,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设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园,1990年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陵园占地5.9万平方米,建筑包括凯旋门、抗日亭、英名碑、记功碑、先烈纪念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等,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台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灵谷寺旧址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钢筋混凝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琉璃瓦顶。牌坊前中门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均为中国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字。牌坊前左右有一对石虎,为当时陆军第十七军赠送。 此牌坊建于原灵谷寺天王殿旧址,后者在清朝遭两次战火破坏。光绪十一年(1885年),灵谷寺住持光莲募资重建了天王殿。筹建阵亡将士公墓时,此处改建为牌坊。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08-31
周其镳、周辉甫.政协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2023-11-11
三江纪事 | 十九路军三名罗定籍敢死队员的袍泽情谊.今日头条-云浮发布.2024-05-08
铁军”何以为“铁军”,讲述人黎春带你寻找答案丨红色印记第⑦集.今日头条.2023-10-30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2023-09-01
灵谷深松 禅音缭梁——密林深处的灵谷公园.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01
喋血淞沪.豆瓣读书.2023-08-31
抗日名将蔡廷锴.豆瓣读书.2023-08-31
蔡廷锴自传.豆瓣读书.2023-08-31
国民党军史.豆瓣读书.2023-08-31
十九路军抗日战史.豆瓣电影.2023-08-29
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战地写真.豆瓣电影.2023-08-31
上海之战.豆瓣电影.2023-08-31
上海浩劫记.豆瓣电影.2023-08-31
十九路军光荣史.豆瓣电影.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