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歌是流行于云南民间各民族地区的一种民俗音乐,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云南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在云南,每个民族都有唱山歌的活动。山歌,顾名思义即山野之歌,一般意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传唱的即兴抒隋曲,内容以表现劳动和爱情为主。同时山歌是学者或学术界关于山野之歌这类传统民歌体裁的统一称谓一一现代学者从音乐形式上将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大类,实际上,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山歌的称谓也不相同。以云南地区为例,在楚雄、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凤庆县、南华县等地被称为“调子”,并被称为“弥渡调子”、"南华调子";又称“腔”,如“景东腔”、“凤庆腔”等。在姚安县、大姚县等地方,山歌又被称为“曲子”。此外,例如楚雄的“倒板腔”和宾川县的“大赶马”、“小赶马”等,这些地区山歌或某一首山歌有专门的名称。
很多人把“云南山歌”与“云南民歌”的概念混淆,在云南省官方组织的一次活动报道中,官方将云南山歌介绍为“山歌即民间小调,又称调子”。然而在其他地区民族的分类中,云南“山歌”和“小调”被视为云南民歌下并列的不同类别,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云南山歌一直是口耳相传的,记录在文字中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学术界对云南山歌的归纳和整理还没有形成学术史。
目前,云南山歌统计有45种歌调。在这些山歌调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坡芽情歌、族民俗音乐、弥渡民歌、阿数瑟为代表的12类民歌(其中包含山歌);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昆明调、彝族高山腔、白族民歌开益等36类民歌及民歌调(其中包含山歌)。云南山歌风格独特,种类繁多,旋律优美,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歌歌曲,如:《放羊调》《海菜腔》《小河淌水》《绣荷包》。
文化发展
云南山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我国人民的艺术瑰宝。云南山歌具有研究古代社会农耕文明的重要资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包括着体现长久以来当地社会文化风貌的历史、哲学、文化、社会等等内涵,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等社会状态,并且通过进一步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反映出当地民众对于情感和心理上的追求。云南省二十余个少数民族让云南拥有者十分丰富的多样的历史、民俗和品牌文化资源,从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来看,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得益于文化的多元化,云南山歌文化是云南特色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同时云南文化为云南山歌创造了良好的创作基础,发展出了各民族各富特色的山歌。
从2000年到2020年,云南山歌在互联网上经历了翻红、没落,如今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时代的发展,致使云南山歌打破了时间、空间和文化的限制,人们可以在电视节目、音乐节现场听到改编过的祝酒歌,如云南本土乐队Kawa乐队在2017年6月6日发行的用佤族民俗音乐与雷鬼融合创编的《干酒醉》。顺应商业化浪潮,互联网时代的云南山歌呈现出商业化、表演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如今云南山歌以互联网作为载体,提供了一个新型媒介平台,改变了云南山歌的传播模式。丰富了云南山歌的传播形式,如,图片、语音、视频、直播等。其中DJ制作人Dirty Class根据云南佤族山歌“加林赛"制作的歌曲《China》,被众多国际大牌DJ制作人肯定,同时也被英国BBCRADIOI广播电台首肯,并在《Diplo and Friends》节目中播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云南山歌具有了资料属性,将云南山歌的全貌展现了出来,也让云南山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价和声音。而作为生产者的互联网,对山歌的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云南山歌加入了表演和技术处理,同时使其传播具有了选择性。在腾讯控股选秀节目《创造营2021》中,日本选手力丸根据《China》编舞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云南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村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的变化。从优美婉转的《小河淌水》到世纪之初人们渴望进入城市的《老司机带带我》再到《美女帅哥追情人》山歌剧的出现,记录的是我国从传统田园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小河淌水》里的清新含蓄与《美女帅哥追情人》山歌剧中对欲望的直接表达,两者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反映了人们的真实心理。但《老司机带带我》《美女帅哥追情人》等作品本身也带来了很多质疑和争议。
在网络时代,云南山歌成功地文化输出了。山歌作为网络文化景观,跨越民族、群体、阶层的差异,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建构起“云南山歌”的时代新面貌。但在云南山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山歌创作者把低俗当卖点,有意地在山歌歌词中加入大量黄色暴力的内容。经过互联网流量的介入,这部分云南山歌的影响力被扩大,导致了部分网友对于云南山歌的误解,对网络生态环境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基本特征
云南山歌重点在歌调,演唱者可以依据具体情况、个人喜好与情感,改动山歌的歌词,如怒族民歌“哦得得”、纳西族民歌“含哦哦”,其以歌唱劳动和爱情为主,即兴性、抒情性、地域性是云南山歌比较典型的特征,互联网的发展使云南山歌有突显出了合性的特征。
艺术形式
早期的云南山歌创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山歌作品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山歌主要以云南当地的社会生活为营养,如弥渡县调子、南华县调子、景东彝族自治县腔、凤庆县腔、大赶马、小赶马、海菜腔、阿苏者等。且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山歌知名度较高,人们使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演唱云南山歌。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云南山歌描写的侧重点也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也开始用普通话演唱云南山歌,云南汉族山歌也减少了方言词汇的使用,山歌的文本内容呈现出去地域化的趋势。
弥渡调子
“弥渡调子”为弥渡民歌中的一种山歌,《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都是弥渡民歌调子中的家喻户晓的歌曲。
南华调子
南华调子为云南楚雄地区的南华沙街调,属于小调的一种。内容多唱生活常识, 数地名、花名, 描写景物及倾吐爱情等。调子较多,如:《小郎得病妹把斋》《送郎送到沙桥街》 《密密秧棵密密栽》等等,虽然风格大体相似,但具体曲调进行、 曲式却各不相同。
大赶马、小赶马
《赶马调》《小赶马》是由《赶马调》整理出的长篇作品,《大赶马》《小赶马》等记录了宾川南部宾居、州城、老赵村一带马帮的故事,《大赶马》又叫《走银厂》。这首民间叙事长诗,通过一位刚结婚的青年庄稼汉为结婚债所迫,不得不离开新婚妻子、父母亲和故乡与九个伙伴出远门到“夷方”去赶马、走老银厂,受尽种种人世间的苦难又回到家乡的悲壮、曲折的故事。再现二三十年代赶马人苦难的生活图景。
海菜腔
《海菜腔》的唱词从内容上可分为“试曲、勾曲、扫曲、抽曲、热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合曲”十一种类型。在《海菜腔》里占据大篇幅的白话不是真正的唱词,真正的唱词是《海菜腔》的正曲子。正曲子有成套的传统唱词,大多即兴创作,歌词内容来自人们的生活,反映其生命的喜怒哀乐,生活的悲欢离合。试曲即互相试探的曲子;勾曲即引诱对方的曲子;扫曲表示对对方的拒绝;抽曲表示对别人的夸赞;热曲是热恋中的人感情的炽烈,情投意合,要表达心中如火一般的情感时所唱的曲子;离曲表示相爱的两个人分别时候互诉心中的不舍之情;挂曲,“挂”具有挂念,想念的意思;怨曲是埋怨的曲子;闲曲是农闲时候随意唱的曲子,抒发心中的感慨;怪曲,“怪”是责怪的意思,唱曲子来责怪或者挖苦对方;合曲是因为合场而唱的曲子。
阿苏者
也称“阿乖乐”,是住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一带的彝族,世代传承的一种民俗音乐。“阿苏者”属民歌中的小调,歌词由七言句构成,一般四句为一个唱段。有同性对唱和异性对唱 (多为异性对唱),以小三弦、葫芦笙等为伴奏乐器。“阿苏者”的歌词丰富多彩,曲调婉转悠扬,是当地彝族人民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艺术特点
即兴性
云南山歌具有即兴作词的特点,同样的曲调,经过不同填词,作品想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受限。云南山歌重点在歌调,演唱者可以依据自己此时此地此身的具体情况、自己的喜好与情感,改动山歌的歌词。如入选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怒族民歌“哦得得”、纳西族民歌“含哦哦”,它们作用类似于词牌名,代表了某种具体的歌调节奏和演唱方式。和古诗的词牌名一样,一个词牌名下可以有千万首不同的词,“哦得得”,“含哦哦"下也有千万种不同的即兴唱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山歌在一些方面程度上体现了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的交合。但云南山歌首先表达的是民间自我的个性,然后才是代表民间集体的声音。
在云南山歌中的对唱。对歌是赛歌环节的一大看点,在云南当地有山歌节、歌圩等大型活动,在对山歌中脱颖而出的还能摘得“山歌王",“山歌皇后”的美誉。双方对唱的主题可以是爱情、猜谜、问答等等。这样的对唱在大体形式上有一定的讲究,考验山歌手功力,同时歌唱者对于歌词有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抒情性
云南山歌的抒情功能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比兴手法和在其富于变化的衬词和节奏的运用上。云南山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云南当地其他类别的民俗音乐相比。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将基诺族民歌根据演唱场合和内容,分为山歌、祭祀歌、习俗歌、儿歌、猎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又包括情歌、礼仪歌、叙事歌等。省内其他民族对民歌的分类标准虽然有区别,但大体一致。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歌因为承载了强烈的感情成为不同于其他歌谣类别的最大特点,山歌能够满足人们人际交往和表达自我的需要。
地域性
云南山歌的地域性特点主要体现以下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云南山歌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另一方面,云南山歌的受众群体集中在云、贵、川地区,从云南山歌的传播范围来看,受地理环境、方言口语等因素的制约。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云南山歌的受众突破了地理的界限,遍布五湖四海。在云南山歌的演唱中,还会使用一些云南特色方言词汇,例如板扎 (太棒)、子弟 (帅气)、咋个整 (怎么办)、给是 (是不是)、克哪跌 (去哪里)、日农 (窝囊)、挨 (跟)、不消 (不要)、半盘 (啰嗦) 等。同时云南山歌也学习、吸收了其他戏曲和民族音乐的元素,例如云南花灯。云南山歌和花灯的曲调互为借鉴,演唱花灯的歌手基本都擅长山歌,而演唱山歌的歌手也擅长花灯。
糅合性
在如今的新时期,云南山歌与异质文化碰撞中吸收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容,又突显出了糅合性的特点。云南山歌的音乐风格是轻松向的,表达直接干练,有的商业平台借用云南山歌来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饿了么双十二版的《老司机带带我》,“老司机听我说,肚子饿了么,肚饿要找饿了么,下单马上有吃的,双十二,打五折,赶快下单了”,这样的宣传既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帮助云南山歌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一些地方电视台运用云南山歌宣传旅游景点以及官方政策,也使得这些内容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从云南省走出去的MEI-ROK、Kawa乐队、三跺脚、腰乐队、曼乐队、山人乐队等,更是将云南山歌与艺术摇滚、雷鬼、电子音乐、Ska等相结合,使云南山歌具有了崭新的面貌。
主题与形式
云南山歌主要围绕农民生活这一主题,折射社会百态、人间万象和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其有反映农民家庭生活和农村社会现象的,如创业致富、婚外恋、赌博、包办婚姻等,有表达农民思想情感的,如赞美家乡景色、介绍土特产、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演唱方式也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独唱、对唱、合唱、应答、垫尾、连唱等。如今为了更好的传播山歌文化,还会被拍成电视剧、小品等。
云南各族山歌
云南省各民族山歌的题材内容广泛,几乎每个民族对山歌都有自己不同的称谓和特点。
汉族
云南汉族山歌的词大部分为即兴编唱,以昭通山歌为例,昭通山歌的词大多是四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的句式。昭通山歌一般是裁插、草收制的农忙时节,在田间劳动时演唱。多采用比兴手法,往往是借一件事物起兴而借题发挥、触景生情,比喻巧妙,夸张有度,风趣诙谐,生动形象。曲词不固定,同一首曲调可随意填入许多不同的词。演唱时,一人唱出,引来众咏,你唱我和,此起彼落,形成山歌的海洋。有的山歌则是山间放牧、拾翅果油树赶车路上的自唱自娱,或者偶尔兴致骤生,山歌主要为随性、随感而发。如《放马山歌》。
彝族
中国彝族历史渊源复杂,支系繁多,自称和他称不下百余个,彝族民歌与此相同,在云南省以支系而言,就有撒尼民歌、尼苏民歌、纳苏民歌、花腰民歌、罗罗民歌等之分。还有黑彝民俗音乐、白彝民歌、甘彝民歌之分。山歌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彝族民歌中。滇南有些地区的彝族将山歌称为“阿理甲”,山歌还分为男女声调,男声高亢雄浑,女生细腻婉转。所有山歌调曲调丰富,有直抒思念之情的,有借花鸟抒发感情的,也有男女爱情方面的情歌。
白族
云南白族的山歌白语称“白儿枯”, 意为白曲,一般用三弦琴伴奏、大嗓演唱。 是各年龄层次的男女在野外或节日以及庙会等各种场合对唱的一种歌曲。白族山歌还分为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鹤庆白族调等几种不同的曲调,是因为地域和支系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白族民俗音乐形态和风格都异彩纷呈,乡土气息浓厚。白族山歌除去民族性比较强的山歌,还存在融合其他民族音乐成为的山歌调,民族性比较强的代表曲目有《大理坝子好风光》、《蜜蜂恋花花恋蜂》、《白月亮、白姐姐》、《吹到花丛中》等。融合其它民族音乐成份的山歌调,如邓川汉调、大理汉调、甸南调等,音乐形式、特征和风格等都与“白儿枯”有别, 常用唢呐、竹笛或月琴伴奏。
哈尼族
传统的哈尼民歌有 “拉巴” “阿哧”“批秃”“米威”“阿迷车”“阿呢托”六类。其中 “阿哧”为山歌类歌曲,“阿哧”可分“阿哧哧然”(小山歌)和“阿哧哧玛”(大山歌)两种。“阿哧哧然”,以歌传情,以轻柔、优美的曲调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山盟海誓等情感。阿哧哧玛”(大山歌)有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其演唱内容比较广泛,唱山水、唱花鸟草木、唱风土人情,或借物抒景、或见人思情,抒发内心欢乐、沉闷等种种复杂情感,唱腔高亢激越、豪放爽朗。各类民俗音乐不同场合唱不同的诗,所演唱的内容、形式、唱法均不同,各有其妙。
壮族
壮族是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云南壮族山歌广泛地存在于乡野田间,以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为主,曲调优美。其中壮族山歌《分喂嗨咧》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山歌调子,大部分歌曲主要以壮族青年男女对唱。
傣族
云南傣族山歌按照地区和称谓分类方法将山歌分为三大类:喊曼(宫调式山歌和商调式山歌);喊班套(羽调式山歌);喊筒卯(徵调式山歌)。比较有特色的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区,傣族山歌突出的特点是旋律受到傣语六声性的影响制约,旋律婉转悠扬、优美抒情,歌词极富诗意,与其他民族豪迈、高亢、直爽的山歌相比,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韵味。傣族还有以乐器命名的山歌“喊丁”,汉译为琴调。
傈僳族
傈僳族丰富的民族民间歌曲,山歌调式为民族五声羽调式、徵调式、商调式、角调式,音乐一般以高亢的拖腔开头,歌词多为四句结构曲首常常加上衬词或谓词。芒市和梁河县的傈僳族称山歌为“里区木瓜”,盈江傈僳族称山歌为“事江木瓜”。 “里区”意为“山”, “木瓜” 意为“歌”。傈僳族山歌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多用来抒发歌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爱憎,傈僳族青年男女往往用山歌作为人际交往对唱,演唱一些爱慕之情、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大好河山等方面的内容。
拉枯族
云南拉枯族民俗音乐中有一种歌曲名字称为“嘎嚜阔”。“嘎嚜阔”相当于汉语里的山歌,主要是在寨外山上演唱,拉祜族民众都能演唱,见山唱山,见水唱水,演唱的内容都是即兴发挥的。“嘎嚜阔”分为山歌调和情歌调两种。对歌和赛歌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如果不是情歌内容,对歌时则不分男女老少,即兴编唱歌词,以此来娱乐打趣。
佤族
云南佤族山歌是在山野劳动或行路中唱的歌,每个地区的称呼不一样,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等地方的山歌,佤语称“ 勒” ,以独唱居多。 内容多反映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曲调情绪饱满,热情奔放,高亢僚亮,山野风味较浓。 而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区的山歌,佤语作“ 劳尼” ,它是一种既可以在野外、又可以在家中唱的歌曲,其内容既有爱情生活,又有长篇叙事,记录了佤族的部分历史和传说。
纳西族
云南纳西族山歌唱词多属叙事长诗,且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借景抒情,随编随唱。纳西族山歌多属五声音阶,个别歌曲虽有偏音出现,但基本上属于装饰性、色彩性。纳西族山歌节泰舒展悠长,变化自如,速度缓慢自由。旋律基本在高音区延长、回复,或由中低音跳到高音,随即往下进行发展。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借景抒情,随编随唱。
瑶族
云南瑶族民间音乐总体上以声乐为主。他们喜欢唱山歌,但音调简单,旋律起伏性小,节奏也不甚严谨,瑶族山歌属于曲调高亢的歌种,从旋律上分析,起伏线稍大,节奏也较为紧凑,故听起来有高亢、开朗、激昂之感。例如: 《小小葫芦开白花 ( 山歌) 》
苗族
中国苗族人数位列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云南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四川省、广东省、海南省;云南苗族民歌流传于文山、昭通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楚雄、昆明市、临沧市、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曲靖、丽江市等州市苗族中。按苗歌内容,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谜语歌等,题材十分广泛。苗族山歌在湖南等地区按声腔和发音被分成高腔和平腔两大类。高腔山歌的曲调抒情性很强,结构上通常由两个乐句组成,加上起腔、加腔、绞腔。平腔山歌的叙事性很强,近于朗,音乐跳动不大,经常在四、五度内进行。平腔山歌的体裁丰富多样。
回族
云南回族主要与汉族共同居住,传唱的民歌也主要为各地汉族民歌,部分地区有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传唱。回族中传唱的汉族民俗音乐,主要为云南省各地汉族山歌。昆明城回族中有唱《昆明调》《呈贡调》等汉族山歌风习,并有知名的回族歌手赵绍波等。在西北,回族山歌具有以下典型特点,在调式调性上多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四音音列由徽、羽、宫、商四声构成。具有五声调式音阶。
景颇族
云南景颇族山歌分为几个支系,其中景颇支系的山歌称为“恩准”,一般以“哦、也、啰”开头,“哦、也、啰”是景颇支系情歌曲调的特定衬词,一般是青年男女情歌对唱、谈情说爱的一种特定曲调。载瓦支系山歌称为“直”,载瓦支系的山歌,为五声音阶徵调式,旋律较为高亢、音域较宽、节奏较为自由、上下句结构、小桑演唱。曲调旋律没有大的改变,一乐句不断变化重复,旋律古朴,为五声音阶徵调式,节奏较为自由,浪峨支系山歌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采集时期,情况与景颇族支系大体相同,从旋律上看,它没有景颇支系山歌那样凄苦,而是心胸开阔的高呼,有一定的大草原的意境。
藏族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因此迪庆藏族山歌高亢嘹亮,明显区别于其他藏族草原牧区的有颤音的山歌。藏语称山歌为“庸”,音区跨度较大,高音密集,有大调式,也有小调式,旋律走向自由、散板曲调种类有七八种。
布朗族
云南省布朗族山歌按其性质可分为上路山歌、花花山歌和劳动山歌等。上路山歌为固定内容,不容更改;花花山歌是一种即兴创编内容的山歌类型,包括爱情山歌、赠物山歌、猜谜语山歌和叙事山歌等多种,是目前施甸布朗族特别喜欢演唱的一种山歌形式;劳动山歌是布朗族人民在劳作期间为描述劳作生产而即兴创作的山歌类型,比如栽秧山歌、采茶山歌和赶马山歌等。在施甸县一带布朗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齐唱、男女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合4种。
布依族
云南布依族称唱山歌为“玩小伙子”和“玩小姑娘”或叫“赶表”“玩表”布依语称”郎抱”,“浪骚”,主要以情歌为主。在布依族的男女青年唱情歌十分缠绵,情投意合的男女在歌场或村中相遇,便相约到山上、树下、水边,连天昼夜唱歌和表白,唱几天或十几天。
阿昌族
云南阿昌族民歌有古老民歌和现代山歌之分,山歌译成阿昌语为“杂尼史瑙开”,其中杂尼是指年轻女子,史瑙为年轻男子,开即是唱的意思。阿昌族最早的山歌是年轻男女对唱的歌曲,阿昌族的现代山歌除了情歌外,更多的是用来消遣,是一种积极而富有情调的音乐曲子。
普米族
云南普米族民俗音乐中的“格黑”类似于山歌,格”指嗓子、喉咙,意思是唱歌;“黑”为大声,或放开;“格黑”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应该是放声唱、大声唱。在永胜、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一带的普米族人称格黑类民歌为“吉哩哩”。比较著名的民歌有 《煮茶歌》 《古利歌》 《贡嘎岭歌》 和 《放牦牛歌》 等。这类民歌的调子旋律高亢辽阔 ,音域较宽,真假结合,交替并用,起伏跌宕,经常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善于抒发感情。
蒙古族
云南通海蒙古族音乐主要由民歌和戏曲音乐两部分构成。民歌分为山歌、小调两种;在山歌的曲调中,歌曲旋律的平稳级进往往和四度、五度甚至八度以上的大跳进结合在一起,旋律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跌宕起伏。山歌的旋律呈现出自由而舒畅的音乐特征,编唱的即兴性很强,在演唱山歌时往往根据情绪或环境的不同,自由地对主旋律饰以不同的装饰音,使固定的演唱旋律在保持曲调的同时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情绪高涨时,则会自由地把某一段旋律突然提高八度演唱 ( 这种突然把旋律提高八度的演唱形式与附近四寨的彝族民歌演唱形式一样) ,这与他们在平时生产、生活中经常和居住在周围半山地带的彝族交流有关,在这样的环境中交流,往往有时需要窃窃私语,有时需要把声调提高,有时甚至在对歌时隔山呼唤,歌曲曲调由此显得高亢、起伏较大。
怒族
云南贡山怒族的山歌主要有“怒日拉”“玛戈卡”“尼莫”三种不同的曲调,“怒日拉”(即怒族的山歌),藏族语叫“纳秋”,也称“哦锣”(以衬词代名),多为上下句或一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玛戈卡”直译为口弦调,但这里指的不是口弦弹奏的器乐曲,而是山歌曲调名,又叫“喂喂给”,歌词主要是即兴演唱,但也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歌词。“尼莫”是乐句开头和结尾时的衬词反复出现而得名,曲体是一个乐句的不断反复,主要演唱内容有对情人的怀念,叙述自己的遭遇等,多为一人独唱,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等。
怒族山歌在怒族民俗音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反映的内容很丰富、除了情歌以外,也抒发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新中国成立后,山歌用来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很多。
基诺族
云南基诺族山歌多为叙事歌和情歌,山歌的音乐具有抒情性质,内容广泛,多为独唱,叙事歌内容包括天地起源、人类生息、民族迁徙、生活生产知识等。情歌中有对唱,节奏较自由,曲调依字行腔,一曲多词,反复演唱时,词曲略有变化,句尾常运用颤音唱法,常用五声音阶徽调式,调式支柱音为上方大二度和纯五度,叙事歌如:《我想走山》,情歌如:《巴格勒.巴沙》《阿得勒亚讷》《阿波斯么大归啊波格》 等。
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山歌名为“格额调”,“格额调”汉语译为“山歌调”,可用葫芦丝或山香果树叶演奏,可演唱,表现内容丰富,演唱时间、地点、人员都没有既定性。“格额调”多在田间劳动、山中砍柴、放牧时唱,内容较广泛,有见景生情的抒怀,也有男女青年的情歌对唱等。曲调类似汉族的山歌,节拍多为混合节拍,速度较自由。独唱时,多为抒发内心情感,唱词为即兴编词,对唱时根据对方抛过来的话题对答,一般以唱情为主。调式会因人、情、景有一定变化。
水族
云南水族每年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族传统节日——“上巳节”对歌节活动,每月举办一次山歌擂台赛,水族山歌对唱内容丰富,有的歌颂党和祖国;有的抒发相思之苦;有的表现男女相恋时的含蓄委婉;有的相互挖苦,演唱风趣幽默,在云南古敢水书艺术馆,有两本书——《古敢乡水族文化读本》和《古敢水族山歌(第一册情歌)》,古敢水族乡党政办副主任、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曹月祥说“这是民宗部门拨给我们经费做出来的,也是我们乡水族文化进校园的读本。”
独龙族
云南独龙族山歌,独龙语称作"木里夺门租",意为山歌,是反映独龙族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也侧面记录了独龙族早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关系。大部分为一些短小简朴的生活小曲,这些曲调节奏鲜明,词曲较为欢快活泼。
满族
在云南满族通常分散在各个城镇,但在保山市大山中一个叫水沟洼的村庄这里满族人较多,且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把所唱的民俗音乐称为山曲,也叫山歌,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古本山歌、情歌、跳神歌。
古本山歌,古本山歌指老祖辈传下来述说历史的歌如 《 盘古开天地》 等,内容为从古唱到今天
情歌,情歌又叫“留言歌”,是青年人找对象谈情说爱的方式之一,例如:《留言歌》。
跳神歌,“跳种歌”是民间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歌,有专门人唱,现仍普遍在村中流传。
文化价值
云南省拥有26个民族 ,云南山歌文化源远流长 、丰富多样 ,据统计云南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山歌 ,山歌文化的多样性也自然促使山歌文化能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山歌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娱乐 、音乐 、美学的研究开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山歌文化的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甚至政治价值不断凸显出来 。山歌文化的综合开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可持续的的推动作用 。而且云南省的部分山歌至今仍保留这古代的传统和故事,口口相传,很多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研究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传与保护
流传现状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云南山歌带来了新的语境和机遇,极大刺激了云南山歌的二次创作,而且扩大了云南山歌的社会影响力。但是,网络时代的商业化、技术化、娱乐化,也给云南山歌带有诸多负面影响。
流行音乐的发展,使得年轻人娱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冲击了传统的云南山歌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不和谐的作品,如《老司机带带我》《花心婆娘爱帅哥》《两个婆娘一个郎》等。并且山歌队伍老龄化严重,面临传承无人的困境。山歌没有结合新元素更好的创新,缺乏自己的特色、内容高度相似,对于民众吸引力低。山歌内容上出现色情化、过度庸俗化的问题,例如大量“调戏”“偷情”“出轨”等词语的出现,“荤段子”的利用,脏话与粗话存在于山歌的对话中等。山歌广泛存在于农村婚嫁、杀猪等庆祝活动中,以及殡葬仪式上。
保护措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作为民歌的云南山歌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1997年起,云南省将每年的3月8日 一3月10日定为当地的民间山歌节,在这几天,他们不仅会举办烟火晚会、篝火晚 会,还会进行山歌比赛,评选“歌王”,“歌后”。任何活动都需要有令人信服的 组织者,而在云南当地,云南山歌歌会组织者的身份一般由当地有威望的长辈或者 有能力的青年担任。
2004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推出《民歌中国》栏目,系列化介绍我国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艺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星光大道》栏目,为百姓提供自娱自乐、展示才艺的舞台。如出生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的茸芭莘那,在《民俗音乐中国》、 《星光大道》的舞台上演唱了《弥渡山歌》、《怒江大小调》、《白月亮白姐姐》、 《唱支山歌给你听》等云南山歌,并且获得了2006年《星光大道》总冠军;
2019年2月19日在宝峰街道宝峰民族文化广场举办“2019云南·晋宁区第22届宝峰闹春调子会”山歌活动。
为人们所熟知的山歌剧创作者、演唱者,如许绍光、李文仙、李林峰、张黎、张建翠等,凭借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先后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代表人物
目前唱山歌的知名歌手,部分是花灯剧演员,如金正明、田华等,他们在表演花灯戏之余,也参与山歌的演唱,其余大多都是来自昆明市、曲靖、昭通市等地的农民,较出名的有杨德洪、马丽波、高碧波、毛祥贵、蒋绍刚、方世莲、雷敏敏、黄江、小龙女、马艺等,像杨德洪、张黎还在对山歌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山歌王”,“山歌皇后’’的美誉。
金正明:一级演员、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著名花灯表演艺术家。著名作品有《云南花灯 百花调》《画眉啼公子叹彩云心》《补缸调》等等。
雷敏敏: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中和乡,是古怪山歌王子,云南山歌歌手、演员。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他的身影。雷敏敏来自晋宁县中和乡,7岁开始在当地山歌比赛中亮相。代表作品有《三人组》《美女帅哥追情人》
代表作品
《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由尹宜公于1947年收集整理云南民歌素材后再创作的一首民俗音乐,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云南弥渡山歌,被誉为“东方小夜曲”。1953年,二十五岁的黄虹把诞生在大理弥渡的民歌《小河淌水》带上了首都的舞台,龚琳娜、阿鲁阿卓、谭晶、腾格尔等歌唱家都曾演唱过该歌曲。2020年9月10日,以该曲为创作蓝本的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项目——歌剧《小河淌水》首演在昆明市举行。
《大河涨水沙浪沙》
《大河涨水沙浪沙》就是呈贡区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是一首借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情人思念与盼望的云南呈贡山歌。全曲情绪热烈奔放,曲调活泼开朗。相关历史材料记载,此曲在清未以前在呈贡相当流行,几乎家喻户晓,曲调属昆明调中的呈贡小调。多在山野田间歌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歌词内容为“大河涨水沙浪沙,一对鲤鱼一对虾, 只见鲤鱼来戏水,不见小妹来采花”。歌词借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较含蓄地表达了恋爱中的情哥思念情妹的心情。此曲在50年代先由我省著名歌唱家黄虹收集整理传唱,再经过媒体广泛传播,歌曲旋律优美动听,非常感人,反映了滇池东岸汉族人民对爱情生活纯朴的热爱和追求。
《弥渡山歌》
《弥渡山歌》是云南省弥渡县的一首民歌,歌曲旋律轻快,动感十足。口语化的歌词凸显了云南民歌的特征。山歌抒情的歌唱成为加强情感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了《弥渡山歌》的特殊魅力和艺术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品
参考资料
金正明.qq音乐.2023-09-20
雷敏敏.qq音乐.2023-09-20
小河淌水.网易云音乐.2023-09-20
放马山歌.酷狗音乐.2023-09-20
弥渡山歌.酷狗音乐.2023-09-21
弥渡山歌.qq音乐.2023-09-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20
新时期云南山歌发展的几点思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23-09-20
专辑《出云南记》.网易云音乐.2023-10-07
《干酒醉》.网易云音乐.2023-09-27
【跟着音乐游大理】情醉《小河淌水》,在时光中娓娓道来的弥渡民歌.人民日报客户端.2023-09-27
【民族文化探薮】关于宾川民间长诗《赶马调》.春城文艺.2023-10-07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天下湖南.2023-09-22
赵绍波.qq音乐.2023-09-22
走进罗平 触摸布依族民间音乐.中国日报网.2023-09-22
富源古敢乡:悠悠水韵立起来.今日民族杂志社.2023-09-27
茸芭莘那:理想是家.中国政协网.2023-09-20
金正明.qq音乐.2023-09-27
雷敏敏.qq音乐.2023-09-27
经典民歌7年版权之争:《小河淌水》流向何方?.搜狐网.2023-09-27
记忆深处的歌声:黄虹《小河淌水》(1953年录音).昆明广播电视台.2023-10-07
小河淌水.qq音乐.2023-09-27
小河淌水.qq音乐.2023-09-27
花儿这样红.qq音乐.2023-09-27
腾格尔 - 小河淌水(2022北京台中秋晚会).酷狗音乐.2023-09-27
云南丨歌剧《小河淌水》:演绎秘境生死恋.人民网.2023-09-27
【呈贡非遗】弘扬民族经典 传承非遗文化.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7
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9-20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9-20
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9-20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9-2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五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