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Kongming Lantern)也被称为天灯、许愿灯、祈天灯或文灯,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古老手工艺品。在古代,它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放飞孔明灯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民间习俗。现在,人们主要用它来祈福,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孔明灯最初用于军事联络和战术指挥,起源传说涉及五代十国的莘七娘和三国的诸葛亮。相传,诸葛孔明在一次交战中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他制作了一种会飘浮的纸灯笼,最后成功被解救,于是人们将这种灯笼称为“孔明灯”。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个部分,主要由竹篾、铁丝、纸质灯罩和固体蜡组成。孔明灯和热气球都运作基于同一物理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这使得它们能够成功地升空。

孔明灯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多维度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从原生态文化信仰到现代社会心理,孔明灯作为文化遗产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孔明灯燃放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已经形成当地民俗、传统的,如四川平乐,海南文昌、万宁市儋州市一带,广西来宾良江畔的客家人或傣家人,台湾北部平溪地区等。然而,孔明灯的燃放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它可能引发火灾,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其不可预测的飘动性对航空航行构成潜在威胁。因此,许多地区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孔明灯的燃放进行了严格限制,违法者将面临法律处罚。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孔明灯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的传说,两种说法都强调了孔明灯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但起源人物和具体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五代十国的莘七娘,用于军中联络:五代时期,一个名为莘七娘的女子和她的丈夫在福建省作战时,使用由竹和纸制成的方形灯笼。他们在灯笼底盘上点燃松树脂(松香油),当热气充满灯笼时,灯笼便会升空,作为军队之间的联络信号。

三国的诸葛亮,用于战场指挥:诸葛亮博望坡遗址的战役中,在夜间通过使用孔明灯进行火攻,成功地击败了夏侯惇的10万大军。“博望相持用火攻, 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操胆, 初出茅庐第一功。”便是如此记载。由于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 因而得名孔明灯。

历史发展

孔明灯在中国古代——从战争到祈福

唐代以前——战争工具

在中国古代孔明灯主要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尤其在唐代之前,它是用于传递战场信息和测量风的方向与速度的重要工具。因此,当人看到孔明灯时,通常会联想到即将发生的战争,这使得孔明灯并不是一个吉祥的标志,反而被视为不祥之兆。除了军事用途,孔明灯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用于超渡已故战士的灵魂。据说,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曾用这种灯来安抚阵亡将士的灵魂。这一做法后来也被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模仿,作为一种悼念和安慰逝者的方式。

晋书》中记载:“二年春正月己巳朔,黑雾著人如墨,连夜,五日乃止。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有人认为这便是军事用的孔明灯。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记载,天灯的制作除了需要纸材与燃气之外,燃烧的芯可用火浣布。《后汉书》提到“又其家火、驯禽封兽之赋,令积于内府”,是通西南夷所致,而火毳就是火浣布。

宋代以后——寄托愿望

唐朝以后,在寺庙道观陈列宫灯和民间广泛悬挂灯彩的民俗演绎中,派生出空旷地带朝天空放飞孔明灯的活动,多以善举名义举办,亦即“放天灯”。到了宋代,孔明灯已经不仅仅用于军事作战,而且还融入民间的风俗中,成了一种节日庆祝的工具。宋朝史书中记载:“东坡宿径山中,夜有叩扉者。徐问之,则云:‘放天灯人归’,如此则天灯之伪,不辨而明。”宋代国泰民安时,当时称孔明灯为“天灯”,每当遇到一些重大节庆或宋皇大寿之时,文武百官和各地百姓也以施放天灯的形式来庆祝,并表达祝福,从而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到了明清时代,孔明灯更加普遍地被用作庆祝工具。明代曾记载:“以正月十五天官生日放天灯,七月十五水官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地官生日放街灯。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丙午诏,罢中元、下元两夜灯。”清代曾记载,“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乾清宫丹陛上左右安设万寿灯二座,丹陛下左右安设天灯二座。届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率员役由乾清门舆灯竿进,宫殿监率首领太监关防,树灯竿讫,即悬挂天灯”明清两代的文献也有大量关于这种灯的记载,显示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孔明灯在现代——地域风俗

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孔明灯逐渐成为普通百姓也能负担得起的文化符号。尽管在早期的风俗研究中很少提及,但到了20世纪末,特别是在台湾,孔明灯的文化意义和用途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推广。现如今,孔明灯是一种传统民俗,一般出现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人们点燃孔明灯让其升空,为新的一年祈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孔明灯在全国各地都有燃放,但在四川平乐、海南文昌、万宁市儋州市,广西来宾良江畔以及台湾北部平溪地区等地,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孔明灯文化和传统。

制作和原理

结构

孔明灯由竹篾、铁丝、纸和固体蜡组成。其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个部分,主体大多用竹篾编成,灯罩用棉纸或纸糊成,底部的支架用竹削成的篾组成。一般的孔明灯是用支架围成圆形, 外面用纸密密包围住并且开口朝下。孔明灯可大可小, 圆形或长方形均可。常见的孔明灯是用支架围成圆形, 外面用纸密密包围并且开口朝下。孔明灯可大可小, 形状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

升空条件

升空原理

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而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当物体与空气体积相同, 重量小于空气时即可飞起。加热球内的空气, 球内一部份空气会因受热膨胀而流出球体, 使内部空气密度小于外部空气密度, 充满热空气的球体就会飞起来。孔明灯的质量越小、体积越大、温度越高,就越容易升空。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建议尽量使用轻质材料并增大孔明灯的体积。至于温度,主要通过火焰的大小来控制,但应避免火焰过大以防孔明灯着火。

升空方法

孔明灯升空时受到场地与天气的影响较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 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升空, 所以最好挑选一个晴朗没有风的夜晚,来到一个没有高压线、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开阔场地。

1.一个人用双手拿住孔明灯底部的左右两侧,使之开口朝下。

2.另一个人在脱脂棉上倒上适量乙醇

3.点燃酒精,将进气口尽量压低, 以减少热气流失, 但亦不可过低, 以免氧气不足而熄火。

4.当双手感到孔明灯有上升的趋势,即灯体内之热气温度足够后,慢慢放开双手,孔明灯便会缓缓升高,上升高度可达到1000米以上。

文化内涵

火之图腾与原生态文化

燃放孔明灯过程体现出浓重的圣火崇拜心理。而推究崇火习俗的产生时代,恐当在较遥远之部落生活时期。远古人类以火为图腾,将其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火是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人类在崇火用火中走向科学进步。因此,放孔明灯活动极具原生态文化意义。中华先民圣火崇拜的表现形式是“”。“傩”是一种持火驱鬼逐兽的习俗活动,以明火燃点为灯,驱走黑暗,变夜为昼。乡民们还时常持火把在田野里驱虫赶兽。

祈福与社会心理

孔明灯的定时升放及大范围流行也跟人类祈福消灾心理有关。唐朝以来,道教广为流行,人们将正月十五定为主管人间祸福的神灵天官大帝的诞生日,又称“元宵节”。传说元宵节这天夜间天官大帝要下凡巡视人间,凡挂灯笼之户便要赐福。放飞灯笼可以让天官大帝下凡时能最快看见灯笼,更能得到天神护佑及赐福。就这样,“放天灯”成为一种在全国普遍传衍的民俗活动。

在生产力受限的古代,人们对飞向太空的浪漫梦想一直在心中酝酿。吉祥语在展示飞天主题时,不光列举了神话传说,还大量选用具有飞翔含义的词语,如“万里鹏程”“脆蛇蜥飞舞”“花尾榛鸡舞凤”等,表明了人类希望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心迹,也充分印证了文艺民俗的产生和流传跟人类的文化心理及理想追求密不可分。

孔明灯这种文化样式面向的是氏族集体每个成员,有着社交娱乐作用。民间文艺理论家钟敬文对一些民俗探源的结论也符合孔明灯,“如此种源远流长且广泛扩布之民族风俗,其起源甚古,当时无疑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机能而存在着。”古时祭祀和娱乐往往连为一体,人们以大欢乐对大苦难进行超度,促进人们更加顽强乐观地生存。

意义和影响

美学与人文价值

孔明灯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景,更是一种富有人文和美学价值的民间艺术。

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特别是电影和动漫作品,孔明灯不仅继续承载着传统的祈福和寄托情感的功能,还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例如,在电影《小门神》中,孔明灯作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媒介,飞升至天河并被度朔山的神树揽住,生动呈现了中国传说中的瑶池仙境和人神互通的神话表达。

在《俑之城》中,孔明灯成为了两位主角心意相通的象征,灯罩的光线使得两人的情感若隐若现,显得格外动人。

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孔明灯被幻化成幽冥的灯火,与主角们在冥河上的冒险相结合,生动展现了中国神话中的意境。此外,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孔明灯也作为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进一步丰富了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多维度影响。这些作品通过全新的解读和传播,使孔明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接受。

孔明灯,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中国手工艺品,展示了其书法技艺和文学才情。其上所题的吉祥语,既有祈福玉貔貅求雨的意涵,如“恭喜发财”和“金山银山”,又有龙凤等飞天神物的精神象征,如“花尾榛鸡舞凤”。更有一些题词,如“嫦娥奔月”和“天女散花”,则是富含着远古神话传说的浪漫遐想。这些吉祥语从古至今都得到了忠实的传承,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在美学上,用于制作的纸张数量和颜色选择都有讲究,通常数量从三五张纸到一令纸,而颜色主要以红白为主,其中红色代表吉祥,白色则适合彩绘。这些吉祥语与孔明灯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孔明灯这一文化艺术的完整体现。

在现代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科学探索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一直对飞翔和太空探索抱有浓厚的兴趣。 人们对于太空赋予大胆的创意想象,更持续不懈地研发飞天器械,为人类登天探路。古代中国人通常把飞天看成是“成仙术”,称飞天为“升仙”,称飞天者为“仙人”或“羽人”。孔明灯题词“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都凝聚了古人认识太空的强烈愿望。 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热气球”是中国的孔明灯, 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孔明灯的设计和工作原理为现代热气球技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虽然孔明灯不能承载人体的重量,但它的存在为后来的载人热气球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与今天的热气球相比, 两者的工作原理竟有惊人的相似:当空气受热膨胀后, 密度会变小, 从而带动物体向上升起。1783年6月4日, 在法国昂纳, 发明家蒙哥尔费与弟弟一起, 以燃烧湿稻草、碎羊毛和腐肉产生的热空气, 充满了用麻布和纸制成的一个直径达10米的气球。

商业应用

孔明灯不仅满足了常规的节日和活动需求,还在特殊场合展现出其商业价值。这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通过创新和合作,孔明灯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市场的重要纽带。例如,刘鹏飞,一位中国年轻企业家,以400元人民币起家,五年内发展其企业成为年产值近7000万元、拥有2000多名员工和4家工厂的规模。他的孔明灯产品不仅受到中国欢迎,还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孔明灯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和影响。刘鹏飞的企业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成功打开了新的市场,实现了大量的订单,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收入,也提升了孔明灯的国际知名度。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一位英国商人定制了印有南非国旗图案的孔明灯,这一订单为刘鹏飞带来了收入,并为其打入新的市场提供了契机。

教育领域

孔明灯在现代教育领域确实有一定的应用,尤其是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中。STEM教育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利用制作孔明灯的活动,学生有机会将物理学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和相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这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概念。这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流行地区

明清以来,随着封建宗族势力扩张,放孔明灯转由氏族集体操办,成为以村落为单位燃放的祭祀娱乐活动。其灯艺传承中,既强调封闭保守性,也呈现出血缘化倾向。孔明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手工艺品,在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影响和传承方式。在中国,四川省平乐县海南省文昌市万宁市儋州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地区都有着孔明灯的制作和燃放的传统,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燃放仪式,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和祝福寓意。

四川平乐孔明灯

早在三国时期,平乐便是蜀汉的军事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平乐的孔明灯是由诸葛亮发明的。平乐的孔明灯制作工艺已成功申报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的孔明灯制作采用传统工艺,由能够完整利用传统工艺制作孔明灯的手工艺人,如任道洪老人及其家人,亲手制作。制作材料包括丝绵纸或大红防潮纸,以及瓷竹条。这些材料经过精心制作,最终形成传统的孔明灯灯罩。平乐燃放孔明灯的习俗可推至清末,当初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到现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节庆仪式,平乐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婚嫁喜庆等时候,百姓也会燃放孔明灯以求平安幸福。如在春节燃放孔明灯以表达心愿时,在灯的主体部分写上“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等;在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时写上“白头到老,永结同心”等。

海南孔明灯

在海南文昌、万宁市儋州市一带的村庄里,至今民间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相传它是由大陆流传到海南的。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它是用白洁方纸糊制而成的。由于文昌口音“天灯”与“添丁”谐音,男孩家拿着写有吉祥词语的公灯、人丁灯、首牌灯、花篮灯、鲤鱼灯、珍古灯等各式花灯自发组成“送灯”队伍,敲锣打鼓,绕村行进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送去“人丁兴旺,家景兴隆”之意。

广西客家孔明灯

傣历新年的夜晚,客家人会把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火球放入空中,这种火球傣语叫做“贡匪”,译成汉语为“灯”或“火球”,其实它和汉族的“孔明灯”原理相同,只是叫法不一样,有的“贡匪”可在天空中运行几天几夜。客家人不仅在节日的时候释放孔明灯,而且在亲人亡故的殡葬大礼上也通过释放孔明灯来祭奠死者的灵魂。

此外,孔明灯除了在中国多个地区流行,在泰国孟加拉国等国也出现了它的身影,在清迈,每当到了天灯节夜幕降临时,大家聚集在一起,放飞手中的孔明灯,在圆月的映衬下孔明灯带着人们的愿望缓缓飞向天空。孔明灯的传播对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孔明灯不再仅仅用于军事用途,但其在民间流传了千年的风俗依然深入人心。具体来说,现代常见的孔明灯主要有节日祝福类、爱情婚礼类和广告类。孔明灯从古代至今已经演变出多种类型和用途,特别是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在节日祝福类孔明灯中,常用于七夕中元节中秋节春节等,上面通常会写有“某年大吉”或“节日快乐”等吉祥语。爱情婚礼类孔明灯则常在婚礼上使用,上面画有比翼鸟的图案,以象征夫妻间比翼双飞和百年好合。广告类孔明灯则利用其引人注目的特点,商家会在孔明灯表面写上自己的商品名称进行宣传。除此之外,孔明灯还有与神话传说和诗词典故相关的吉祥语,如“嫦娥奔月”和“麻姑献寿”,以及用于祈福许愿和怡情悦性的吉祥语,如“求财”、“求丁”、“春雷滚滚”和“脆蛇蜥飞舞”。总体来看,孔明灯的种类、形状和质地都越来越多样化。

安全隐患

引发火灾

燃放孔明灯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孔明灯升到高空时,由于风速等不可控因素,它极易引发各类火灾事故,这无疑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其次,孔明灯大多由低劣的塑料薄膜制成。在生产、燃放、坠落的整个过程中,这些材料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市容,这无疑加剧了环境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再者,孔明灯的飘动性和不可预测的落点给防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受到时间、地点和风速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各单位和企业很难做到及时的防火措施。这些漂浮在空中的孔明灯就像是祝融洒下的火种,可能在瞬间引发火灾,威胁到高压供电、通讯设备、液化气站、加油站、民房、树林和其他地面建筑的安全。

最后,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故也进一步证明了孔明灯的潜在危险性。例如,2007年海南省的孔明灯事故、2006年台湾台湾桃园国际机场的火灾和2007年浙江省温州市的民航飞机紧急避让事件,都是孔明灯所带来的实际危害的例证。

影响飞机航行

对于航空飞行器而言,飘浮在空中的孔明灯是一个个危及航空安全的杀手。孔明灯由于缺乏制作上的强制性标准,导致其燃料大小存在差异,有的甚至可以持续燃烧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同时,孔明灯的燃放活动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在人们放飞寄托着幸福和期盼的孔明灯时,可能无意中在广阔的天空中散播了许多潜在的“空中隐患”。多数孔明灯放飞的高度可达1000米,这一高度远远超过飞机起降时在机场附近的飞行高度(一般为500米左右),这足以说明漂浮的孔明灯与附近飞过的飞机相撞或被发动机吸人的概率很高。此外,升空的孔明灯移动速度较快,凭借着空中的气流,可以迅速飘移到机场上空和空中管制区域,空管人员很难及时发现和清理,给航空秩序造成很大的困扰,如 2012 年1月26日浙江温州永强机场因4只孔明灯的飞人,影响航班起降达80分钟。

相关法律法规

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高速铁路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在高速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500米范围内,不得升放风筝、气球、孔明灯等飘浮物体。

2020年2月17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通知》:要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控农事用火、民俗用火、生产用火、施工用火、野外生活用火,严管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点放孔明灯,严厉打击各种野外用火违法活动,快速侦破森林草原火灾案件。

地方如青海省将省内各机场净空保护区确定为“低慢小”航空器禁飞区域,禁止飞行高度低于500米、飞行速度小于200公里/小时、雷达反射面积小于2平方米的飞行目标,违反规定飞行的将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其中,禁飞的小型飞行物主要包括孔明灯和其他需要管理的危险性低空慢速小目标飞行器(物)等。

参考资料

..2023-08-16

..2023-08-15

..2023-08-16

..2023-08-16

..2023-08-16

《后汉书》·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汉程网.2023-08-16

孔明灯( 孔明灯 ).汉典.2023-08-12

..2023-08-16

..2023-08-16

孟加拉国民众放飞孔明灯迎接新年.搜狐网.2023-08-12

漫天灯火 泰国欢庆“天灯节”.央视网.2023-08-16

..2023-08-16

..2023-08-15

高速铁路安全防护管理办法.中国政府网.2023-09-23

三部门联合部署当前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国政府网.2023-09-23

青海机场禁飞小型飞行物 违者将依法处罚.中国政府网.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