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蛇蜥
脆蛇蜥(学名:Dopasia harti),是蛇蜥科、亚洲脆蛇蜥属卵生动物。脆蛇蜥因其无四肢、似蛇又似鳝,别名又为金蛇、脆蛇、地鳝、蜥蛇、碎蛇等。全长达40厘米左右,长者可达60厘米以上。
脆蛇蜥全身覆有瓦状的鳞片,有耳孔,具有可活动的眼脸。体色鲜艳,体背为浅褐色,也有乳白色;雄性的体背有长短不一的带有金属光泽且较为闪亮的翡翠色横斑。腹面呈现黄白色,色浅,无横斑。它的尾部在紧急时刻可自断为数节,断后能再生一定长度,起到迷惑天敌逃生的作用。
脆蛇蜥数量较少且生性隐密,不易见到。主要分布于老挝、越南北部、中国长江以南多数地区,其中中国分布约占全球的80%。脆蛇蜥栖息在300~1500米的地区,喜好温暖潮湿、土质疏松通气、植被茂盛、岩石之间的环境。无毒,以蚯蚓、蛞蝓或甲虫的幼虫等为食。
2021年,脆蛇蜥被评定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00年8月1日,脆蛇蜥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5年5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将其评级为濒危(EN)物种。2017年5月,脆蛇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定级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脆蛇蜥由于长期穴居,体呈圆筒状,肢体退化无四肢,但有肢带的残迹;外形细长如蛇,全身覆有瓦状的鳞片,全长达40厘米左右,长者可达60厘米以上。眼睛较小,呈长方形,眼径为吻长的三分之一,有可移动的眼睑。鼓膜凹陷,有孔洞,孔径比鼻孔要略小。尾长约占体长的3/5以上,比头体长约2倍(也存在短尾的情况)。
脆蛇蜥头部有一双对称的鳞片。最大的前额鳞片,形状接近盾牌;额鼻鳞片呈菱形。上眶鳞6对。顶间鳞的尺寸仅次于额鳞,为对称的五边形。鼻鳞1枚。颊鳞有11~12片,大小形态各不同且排列不规则。上睫鳞5枚。鳞12枚,呈放射状有序排列。吻鳞短而钝,形状呈三角形。上唇鳞共计11枚。下唇鳞12枚,由前向后逐渐细长。2枚后颏鳞呈前后排列。
其头、颈无明显区别。喉、颈和腹部有平滑的圆鳞,排列成覆瓦状。背部和尾部的鳞片排列整齐,横竖成行。颈部到尾部中央的8~10条鳞棱逐渐出现,各棱缀连成明显的纵直棱;每一条脆蛇蜥躯干两侧都有一条明显的纵向条纹,从颈部开始延伸至肛门。纵沟上方的背鳞为15~17行,纵沟侧面的光滑腹鳞为10行、长背鳞数为104枚,肛前鳞与腹鳞同形。
颜色特征
脆蛇蜥体色鲜艳,变化较大。头部颜色较深,体背前段有10余条不规则的蓝色横斑。体背为浅褐色,也有乳白色。腹面呈现黄白色,色浅,无横斑。身体两侧偏紫色,越向外颜色越浅,直达尾端。有的尾下带有棕色点斑,略有金属光泽。
雌性体背正中通常为褐色,而在侧沟的背面边缘则有一条深色的纵纹,从头部延伸到腹部;背部和腹部的颜色都比较淡,没有明显的斑点。
幼蛇蜥的整个腹部为黑色,背部为乳白色;在颈部的背面,有一个指形的小黑斑,连接腹部的黑色。头部有两个明显的黑色圆形斑点,像是一双巨大的眼睛,背部有两纵行排列稀疏的细小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背脊线会逐渐变成黑色,线两侧会形成19~20条不规则的横纹。
与蛇的区别
脆蛇蜥不是蛇而是蜥蜴,与蛇不是同一类群体。蛇蜥都一般具有可闭合的眼睑,而蛇没有眼睑;蛇蜥身长的2/3以上都是尾巴,而蛇的尾巴则比身体要短一些;蛇蜥有外耳孔或鼓膜,蛇没有;蛇蜥通身都覆盖着列成环状且坚硬的方形鳞,腹部鳞片小而多列,而蛇身鳞片很少,其腹鳞大而单列,别的地方则很少有;蛇蜥尾巴容易自动断裂,而蛇不会自己断尾。两者在外部形态区别如下表,但两者在内部形态还有不少差别。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脆蛇蜥主要分布于老挝、越南北部、中国长江以南多数地区。其中脆蛇蜥在中国分布数量约占全球的80%,例如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和中国台湾等地。
栖息环境
脆蛇蜥主要分布在400~2600米的地区,喜好温暖潮湿、土质疏松通气、植被茂盛、岩石之间的环境,其营地下洞穴生活,也可在地面活动。
脆蛇蜥生活在天然底层的落叶堆、山区潮湿的竹林、茶园或地下穴居。脆蛇蜥的洞道大多隐藏在草根和树根下,洞口向下倾斜,朝向阳光且避风,内里直径约6厘米,内壁光滑,洞穴末端呈长圆形,内径为7厘米×9厘米,高约6厘米,大小刚好容纳其身体。
生活习性
日常活动
脆蛇蜥善游泳,动作似蛇,靠身体左右摆动前进,速度较为缓慢。生性隐秘,不易见到。喜欢白天活动。在春秋两季活动最为活跃,除冬眠期外,每天出洞活动时间受当日天气好坏影响。中午、雨天不常到地面活动,在晴天时外出活动较为活跃。活动随地面深浅、土质条件和地下饵料的多少而不同,它们的活动范围通常距地面20~40毫米,没有固定的洞道和洞室,成蜥活动时常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叫声。
防御行为
成年以及幼龄脆蛇蜥的排泄口都会散发出一股独特的臭气,而幼龄脆蛇蜥对气味更加敏感,可能与躲避危险、交配繁殖等行为相关。在受惊扰时,尾巴容易自断为数段,并在断处再生出一部分,起到迷惑天敌逃生的作用。
觅食行为
由于长期穴居生活,脆蛇蜥视力较差,捕食能力不强,常在黄昏后外出活动捕食,以蜗牛、蛞蝓、蚯蚓、植物病原线虫、鳞翅目昆虫的美国白灯蛾等为主。
冬眠习性
10月至次年3月是脆蛇蜥的冬眠期。在10月中下旬,气温降低至13摄氏度左右时,脆蛇蜥陆续进行冬眠。冬眠前后均蜕皮一次,通常有2~3条脆蛇蜥在一个洞穴中过冬。常用干草、青苔等在洞中筑巢。以中国福建挂墩为例,气温低于8摄氏度时,脆蛇蜥就会陷入深度睡眠。通常雄性脆蛇蜥在洞穴中越冬,洞深约50~60厘米,而雌性脆蛇蜥和幼体蜥则在产卵洞里进行越冬。当第2年温度升高到13度以上,脆蛇蜥逐渐苏醒,陆续开始出眠。结束冬眠后,大多在夏季的8~10时以及15~17时,会出现在地面进行活动觅食。
生长繁殖
交配产卵
5龄以上(头体长大于149毫米)的脆蛇蜥个体才达到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成体交配时间为5~6月,然后在7~9月份开始产卵。一般情况下,雄性和雌性都是分开活动的,只有到了繁殖期的时候,它们才会成群结队。在交配之前,它们会互相追逐,雌性在前,雄性在后面跟随,左右爬行。脆蛇蜥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进行交配。交配后又各自分开,雌性即寻找适宜的场所筑巢产卵,常在土洞、枯叶或石块下。
雌脆蛇蜥一年只产1次卵,每次产出4~14枚。其卵呈乳白色,有时是彼此粘连在一起的,有时也会是分散着的,呈椭圆形,卵壳质地软,大小不一,受营养、年龄、气温、湿度等影响。雌蜥有护卵习性,一般不远离产卵洞口。
孵化生长
气温在24摄氏度左右,土壤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脆蛇蜥的卵在室内可以正常孵化;温度低于20摄氏度,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0%时,就会导致孵化周期的延长或者无法孵化。卵在雌体保护下,经22~25天即可孵化。当气温在17~18℃时,孵化期则为30~40天。
刚孵化出的幼蛇蜥带有羊水,但在数分钟内就会变得干燥;平均体长40~50毫米,头长约8毫米,头部宽度约6毫米,全长60~70毫米。在出生2天后,幼蛇蜥上颌缘中央的卵齿就会逐渐消失;孵化后半个月,全长可达100~150毫米;幼龄蜥几乎没有视力,偶尔会吐出深色的舌头,一般要在3月龄后,才睁眼外出活动。幼龄蜥的体色与成年脆蛇蜥的体色迥异,喜欢群居,行动迅速,生长速度也快。
人工养殖
在中医中,认为脆蛇蜥为名贵药材。可散止痛、续筋骨、祛风湿,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痛。中国四川省已有人工养殖,供药用。
养殖选址
脆蛇蜥喜好潮湿阴凉且安静的地方,不需要太充足的阳光。养殖场选址需要远离工业污染,同时气候适宜、海拔适度的地方。例如:海拔高度300~1200米,地势平缓处。
饮食要求
脆蛇蜥与蛇不同,其口不能大幅度张开,因此,人工饲养食物不能过大。可喂蚯、蝼姑、喻、蜻蜓及其他小昆虫或猪肺等,要以活饵为主。脆蛇蜥的视力较差,要将食物放在洞口处。其听觉灵敏,可闻声而出来取食。活动期每天饲喂2次,每次喂量以稍有剩余为限,饮水要保持洁净。
环境要求
每天需清除食物残渣和腐物剩料,搞好环境卫生。日常要逐个检查,如有患病或死亡者,及时处理。每次检查都要做好观察记录,详细登记环境温湿度和采食、排泄、活动、生长等情况,对饲养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不应过分潮湿。还要防止鼠、猛禽等天敌危害。
疾病防治
脆蛇蜥的疾病种类不多,但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黑斑病和寄生虫感染。因此养殖人员应时刻关注脆蛇蜥的身体状况,以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描述,脆蛇蜥并不常见,其数量和种群趋势也不为人所知。
在中国,它常出现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中国东部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但由于医药贸易的大量采集,重庆市金佛山地区在1983年的收捕总量达81条,而在1987年的收捕总量仅为15条,表明脆蛇的自然种群数量每年以42.2%的速度下降。
截至2017年,脆蛇蜥在中国南部地区的种群数量可能呈下降趋势,过去三代可能下降30%,野生数量稀少。脆蛇蜥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现大多为人工养殖。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大量对野生脆蛇蜥进行捕捉出售和生态环境恶化,脆蛇蜥趋于濒危,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加上其自然繁殖能力低,种群结构遭严重破坏。
保护级别
2004年,脆蛇蜥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易危(VU)物种。
2015年5月,脆蛇蜥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物种。
2017年5月,脆蛇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21年2月1日,脆蛇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2000年8月1日,脆蛇蜥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脆蛇蜥是中国的传统药材,药用部分为蛇蜥的干燥全体,药材名为“脆蛇”或“细脆蛇蜥”。其药效始载于《开宝本草》,收载于《本草纲目》、1996版《云南省药品标准》。
脆蛇蜥主要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等。血清中含前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可溶性低分子量的免疫复合体。其肾中含琥珀酸脱氢酶、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据中医书籍记载,干燥的脆蛇蜥身体背面呈现棕黄色或绿褐色,鳞片覆瓦状成方格形网纹,具光泽;质脆,气微腥。味辛、咸,性平。有小毒。入肝、脾、肾经。可用于祛类风湿性关节炎,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治跌打损伤等;孕妇忌用。
物种对比
脆蛇蜥属在中国已知有3种,分别为脆蛇蜥、细脆蛇蜥(Dopasia gracilis)和海南脆蛇蜥(Ophisaurus hainanensis)。
海南脆蛇蜥
海南脆蛇蜥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仅存在于中国海南省吊罗山新安林场,由于其分布区十分狭窄,2004年,海南脆蛇蜥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易危(VU)物种。海南脆蛇蜥耳孔极小,为针尖状,背鳞20行,背鳞与尾下鳞光滑,体背无深色横斑。
细脆蛇蜥
两者区别为脆蛇蜥体型较为粗壮;体侧纵沟间背鳞14~16行;尾长超过头体长的2倍;鼻孔大于耳孔。
细脆蛇蜥身体较细,四肢完全退化。体背浅棕或栗色,体背前段有粉蓝色窄横斑,中段以后有不规则的镶黑色边的圆点,腹面灰白。多穴居。黄昏后外出觅食,以昆虫、蚯蚓等为捕食对象。卵生。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及大吉岭地区)、缅甸、老挝、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广西、贵州省、四川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也有分布。
参考资料
脆蛇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10
Dopasia harti.爬行动物数据库.2023-02-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2-06
Ophisaurus harti 脆蛇蜥.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2-13
脆蛇蜥 Ophisaurus hart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2-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2-1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2-14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3-02-13
海南脆蛇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13
细蛇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