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喆民
叶民先生1924年出生于北京,字丹枫,满族。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1985年,叶喆民首次指出河南宝丰清凉寺是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曾受聘担任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等。
2018年1月2日,杰出的艺术史论家、古陶瓷学家、书法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离休教授叶喆民先生,因患休克型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4岁。2018年1月8日,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08年,叶喆民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2014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叶喆民等同志“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特别贡献奖”等四项荣誉称号。
个人生平
青少年时期
叶喆民先生1924年出生于北京,字丹枫,满族,16岁就读北京大学时,即师从当时北京“四大书家”之一罗复堪先生,后又师从溥心畬、徐悲鸿两位先生学习书法,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
中年时期
1963年的时候,叶喆民在学校听到消息,国家要征召一批文物专家,去故宫整理其中的文物,各个研究院、专业对口院校都要抽调骨干前往。叶喆民就被调了过去。到了陶瓷研究组,叶喆民就跟着陶瓷研究大师陈万里、付振伦等工作。叶喆民在陶瓷研究的工作中,感到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深入,通过这次的陶瓷整理研究工作,叶喆民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对于陶瓷的感情,也由此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1964年,故宫博物院再派由冯先铭、叶喆民、方国锦与杜廼松四人组成的工作组,赴河南临汝、禹县复查汝窑、均窑遗址,其中一项调查结论是“解放前后对汝窑遗址进行的五次调查,都没有发现汝州市贡瓷的遗物标本”。
1969至1974年,叶先生下放至咸宁市向阳湖“五七”干校。在劳动之余,他吕振羽沈从文一起切磋诗文、书法。后来调入中央工艺美院后,叶先生的书法作品也多次参与校内外的重要展览,并经常与书画界人士,特别是与工艺美院的同仁交流,还指导工艺美院陶瓷系、史论系学生及校内外的书法爱好者临习法书名迹。
1977年,为编写《中国陶瓷史》,他又赴豫南考察,于4月23日抵宝丰县。在宝丰之行中,采集到一片天青釉汝瓷残片。后来恢复高考,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梅健鹰先生邀请叶先生为77、78级陶瓷系学生讲授 “中国陶瓷史”,期间叶喆民培养中国陶瓷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及日、意、西班牙籍进修生若干。
晚年时期
叶喆民从故宫调到中央工艺美院后,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史论系建立,叶喆民转至史论系,从此他在陶瓷系和史论系均开设“中国陶瓷史”课,后又讲授“中国书法史”。叶喆民于1985年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郑州市年会上发表了《钧汝二窑摭遗》一文,明确指出:“在宝丰青龙寺(即清凉寺)所得天青汝釉残片虽是吉光片羽,然而联系文献看来未必不是寻觅汝窑窑址的一条有力线索。”为了对汝窑窑址进行更深入的田野调查,搜寻更多的实物标本及论据,叶喆民先生于1987年6月再抵宝丰县、鲁山、汝州市一带考察。
1987年至1988年,叶喆民随上海博物馆与河南省文物工作者进行发掘,解决陶瓷史上长期遗留的难题。叶喆民先生曾考察邢窑、越窑、汝窑、钧窑、定窑、官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及景德镇窑址,足迹遍布河南、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安徽、四川省、湖南省等地,并赴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印尼、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大学、博物馆讲学,同时考察所藏中国古陶瓷。1990年3月,他应邀赴定窑考察、讲学,并先后为国内外文博机构鉴定陶瓷及部分书画作品,为各地名窑的恢复献计献策,参与吉州窑、钧窑、汝窑、定窑、建阳窑等宋代名窑的恢复工作,指导生产与鉴定产品。
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改老师主持的研究生讲座,请叶喆民谈书法艺术,他将作品“草书唐诗手卷”携至会场,供师生们观摩。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立史论系,除培养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外,还招收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11月8日,叶先生作为该院特聘教授为同学们作学术讲座,他专门谈治学方法,除提到学习古陶瓷要像孙瀛洲先生所教导的“多看、多记、多问”外,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看文献,又要看实物,进而做窑址调查。他指出,古陶瓷研究史料有限,必须看地方志、文人笔记、诗歌等;在田野调查时,多请教老者可少走弯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特别是汝窑考察经验,说明这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2005年故宫古陶瓷研究中心成立,被聘为客座研究员,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2013年4月是他最后一次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他还手书一副立轴,送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会。2013年10月为庆祝工艺美院史论系建立30周年作书,为将写好的立轴挂在博古架上而不慎跌倒在地,受伤卧床数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叶先生因病住院无法参加,他的文章《悲鸿先生谈书法》在大会上被宣读。该文收录在此次研讨会的文集中,同时刊登了徐悲鸿先生所赠的墨迹,其中还包括叶先生为徐悲鸿先生手拓的“南梁积玉桥残字”。
2017年的时候,叶喆民已经八十多岁了,身患重病已经难以照料自己了,但此时他的孩子在外地工作,而他的妻子也因病在外地休养,叶老不愿因为自己的病情,令孩子放下工作,因此叶老就自己前往医院看病,也就在了网上流传甚广,叶老一个人躺在医院走廊上,旁边无人守护的那张照片。
2018年1月2日中午12点13分,杰出的艺术史论家、古陶瓷学家、书法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离休教授叶喆民先生,因患休克型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4岁。2018年1月8日(周一)上午9:00—10:00,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主要成就
1985年,叶喆民首次指出河南宝丰清凉寺是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叶先生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古陶瓷研究,特别是对隋唐、宋元陶瓷的研究。他青少年时随父亲叶麟趾学习古陶瓷,传承家学,孜孜以求,以学术立身。他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即显示出其学养与功力,博观约取,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及相关科学知识,内涵丰富,深入浅出,是学习中国古陶瓷科学入门的必备读物。该书是20世纪50年代叶先生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经其父亲指导撰写而成。1960年,该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年再版,他凭借这部著作,得到有关专家及领导的赏识,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组,追随陈万里、孙瀛洲等瓷学大家,学习、研究中国古陶瓷,并先后考察了国内各地重要古陶瓷窑址,1962-1979年在故宫的17年间,是他寻瓷访古的重要阶段,为他此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考察了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的约30个县(市)古窑址,撰写了数十篇古窑址考察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他与陈万里、冯先铭、耿宝昌等故宫陶瓷组的学者们对古代窑址的探访,为了解中国古陶瓷业的分布状况、烧成工艺、品种面貌及相关问题付出了一般身在书斋中的学者难以想象的艰辛,解决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使中国古陶瓷研究揭开了新篇章,在20世纪后半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了古陶瓷学的建构。
影响评价
2019年1月5日上午,为纪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杰出的艺术史论家、古陶瓷学家、书法家叶喆民先生,“古瓷今说——叶喆民先生纪念座谈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院美术馆举办。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陈池瑜教授回忆了自己到叶喆民先生家中探望和采访的经历,并将其学术贡献置于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历史脉络之中。在20世纪上半叶,童书业、姜丹书、滕固、冯贯一等美术史学者在中国美术通史的框架下,均对中国陶瓷史有所探讨。而自叶麟趾、叶喆民先生开始,陶瓷史才作为一门专门之学得到深入研究。他指出,叶氏家族开创并奠定了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学科基础。
主要著作
叶喆民一生著作无数,自1960年始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主编《中国名窑志》,编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古陶瓷条目”,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叶喆民先生在中国书法史研究方面亦有重要贡献,曾发表多篇论文,著有《中国书法通论》(2007)、《中国书法史论》(2013)等著作。。
出版著作
叶喆民相继出版了《饮流斋说瓷译注》《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通论》《中国磁州窑》等书。上述学术著作中,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最受瞩目,两度再版,并被译为日语,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该书是迄今为止论述中国陶瓷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全面、系统的专著。
个人荣誉
2008年,叶喆民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2014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叶喆民等同志“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特别贡献奖”等四项荣誉称号。
叶喆民主编的《中国磁州窑》,是截至2019年已问世的关于磁州窑研究最系统、完备的著作,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政府图书奖提名奖”。
个人爱好
叶喆民对书法艺术的爱重甚至超过陶瓷。他念念不忘徐悲鸿先生对他的指导。徐悲鸿曾将自己收藏的法帖送给叶喆民,并在封面亲笔题写帖名。叶喆民90岁前后,又说起徐先生的教诲:“现在希望有你这样一些青年能暂时维持,等以后文化建设高潮到来,我相信会有不少‘天才’出现的。特别是在农村中。”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叶先生因病住院无法参加,他的文章《悲鸿先生谈书法》在大会上被宣读。该文收录在此次研讨会的文集中,同时刊登了徐悲鸿先生所赠的墨迹,其中还包括叶先生为徐悲鸿先生手拓的“南梁积玉桥残字”。
叶喆民喜爱傅山和王铎的书风,曾临摹王铎的书法长卷“草书唐诗手卷”,得到了不少行家的首肯。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改老师主持的研究生讲座,请叶先生谈书法艺术,他将这件作品携至会场,供师生们观摩。当时除本院的师生外,还有慕名而来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的研究生,他们对叶先生的用笔深为叹服。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之年仍研习书法。每次工艺美院重大活动,他均呈书法作品以示庆贺。2013年4月是他最后一次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他还手书一副立轴,送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会。
叶喆民也喜爱作画,他的居室内就挂着多幅他的写意画,以花鸟为主,常见金鱼、松柏等。他曾指着自己所作的《探海侯》中的枝干,说“书画同源,中锋用笔,这是徐悲鸿先生教的。”叶先生还写旧体诗,有五言、七言,其中有不少咏名窑,也有寄情抒怀,表明了他的心迹。他很敬重精通诗书画的尚爱松先生,《耄耋琐记》中收录了两件给尚先生的书函,均附有诗作。
参考资料
沉痛悼念杰出的艺术史论家、古陶瓷学家、书法家、清华美院教授叶喆民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3-08-08
吴明娣|寻瓷访古识汝窑 为艺治学续华章 ‒‒ 纪念古陶瓷学家、书法家叶喆民先生.宝丰汝窑网.2023-08-08
指明汝窑窑址第一人叶喆民辞世,曾在医院走道接受治疗引关注.澎湃新闻.2023-08-08
中国陶瓷艺术继承与发展大会召开 第B4版:轻工 20140129期 中国工业报.中国工业报.2023-08-08
国内资讯-国中陶瓷艺术馆-官网中文版.国中陶瓷艺术馆.2023-08-08
叶喆民汝窑考察事迹及学术贡献钩沉.装饰杂志.2023-08-0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古瓷今说——叶喆民先生纪念座谈会”.艺术中国.2023-08-09
汝窑窑址发现认定第一人叶喆民逝世 享年94岁.人民网.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