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扬州,别名扬州市、江都等,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中国古九州之一。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是古人心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它包含了今淮水、黄海、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省。根据相关文物的发现可知,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大多被吴国吞并,公元前486年,夫差为北上伐齐,开沟、筑邗城,这就是大运河及扬州城的前身。
秦汉,扬州称为“广陵”“江都”,汉朝时期的扬州刺史部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淮河以南部分,上海市、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省部分地区。南北朝时期,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公元589年,隋灭陈之战,建立统一的隋政权,改吴州为扬州,扬州之名延续至今。唐朝时期的扬州虽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包含了今天的扬州,但也不能混为一谈。之后扬州经历了多次的战争与重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区、邗江区、姜堰区、高邮市、靖江市、宝应县、泰兴市、兴化市、仪征市等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2011年1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县级江都区,设立扬州市江都区。将邗江区李典、头桥、沙头、杭集镇、泰安市等5个镇并入广陵区;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维扬区行政区域并入邗江区。扬州市设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等3个区,辖宝应县,代管仪征、高邮市等2个县级市。
信息介绍
先秦的扬州范围
《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居。三江既入,震泽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鸟夷卉服。厥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武威郡”,“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之记载相同)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州,卫也。东方为青州市,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楚简《容成氏》也有禹贡九州,包括扬州在内的记载。
汉代的扬州范围
西汉的交州在十二分野 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
• 扬州∶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扬郡、豫章郡、六安国 及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原属扬州的岭南地区被分属荆州、益州(梁州) 。
晋代的扬州范围
晋代的扬州与汉代扬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下》所描述,晋代的扬州范围如下。
扬州∶扬州、交州、广州市。
隋代的扬州范围
按《隋书·地理下》所描述,隋代的扬州范围如下。
扬州∶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会稽郡、会稽郡、馀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唐代的扬州范围
按《初学记·卷八》所描述,唐代的扬州范围如下。
扬州∶岭南道全境、淮南道部分、江南道部分
宋代的扬州范围
按《宋史》所描述,宋代的扬州范围如下。
扬州∶两浙路全境、江南东路全境、江南西路全境、福建路全境、淮东路部分、淮南西路部分、广南东路部分、广南西路部分
明代的扬州范围
明代的南直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此六省之地都属于九州州域中的扬州。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大明一统志》,明代属于扬州州域内的府县如下:
• 扬州∶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州府、处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长汀县、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 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行政区划史
扬州是汉地“九州”之一,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河南省、梁州、武威郡,这就是九州。由于当时九州就是全中国,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整个国家、“天下”的代名词。而当时的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
汉朝将汉地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扬州刺史部的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江西省、浙江、福建省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东汉时扬州的州治位于和县(今安徽和县)。刘协时,曹操将扬州州治移至寿县(今安徽寿县),后又移至合肥市(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国后再度移至寿春;而三国时期的孙吴则将扬州的州治定在吴(今苏州市),后先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晋朝灭吴后,两个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被定在建业(今南京),后改名建邺、建康。
隋朝统一全国后,将之前的扬州(今南京)改名为蒋州,而改原先的吴州为扬州(后改名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唐朝初年扬州曾一度被改为邗州(之前南京一带则又改称扬州),李世民即位后,将邗州的名称重新改为扬州。李隆基时期扬州又改称为广陵郡,李亨时期复称扬州。康熙帝33年(1694年)高拱干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参考资料
扬州府图说.识典古籍.2024-08-02
读史方舆纪要.识典古籍.2024-08-02
历史沿革.扬州市人民政府网.2023-07-03
行政区划.扬州市人民政府网.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