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 北京胡同自元大都建立就作为北京城市显著特色之一,承载着北京地形地貌、景物、文物和民俗等历史文化。
北京胡同发端于元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形式之一。元朝时期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而且每条胡同都有井,都是依井而建。明朝时,北京内城街道基本还是沿袭故元大都格局,各坊均为开放式街道,排列有序,经过扩建胡同的数量是元朝的四倍左右。清朝定都北京后,沿用了明北京城,且实行了旗人、汉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迁到外城,促进了外城的发展,形成更多新胡同。清朝末年,胡同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大多是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不规范胡同。
北京胡同特征明显,多为东西走向,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其名称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山川井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人物姓氏、食品用具、手工作坊、兵营驻地、景物民情、方位人体等。“青砖灰瓦”是北京胡同的建筑底色。北京胡同与坐落在胡同里的四合院,成为老北京的城市肌理和基本细胞。北京胡同里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小团体。北京胡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轨迹,是北京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胡同客观地记录了北京城市风貌的变迁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
名称由来
胡同二字由蒙古语转化而来,根据语音考证,应是Hottog的音转,即水井之意。在今天蒙古族居住的地方,用井作地名的仍然很普通,如赛音忽洞(好井)、乌克忽洞(死井)、哈业忽洞(双井)等,这是因为人居住的地方,必须有水,所以水井渐渐变成了人们所居地方的代称。
还有一种说法是,胡同是浩特的谐音,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市、二连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的城镇、街巷等称为“浩特”。后来,“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胡同”。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胡同是霍通的谐音,“胡同”一词最早来源于女真语中的“霍通”。女真语把“聚族而居”表达为“霍通”、“火瞳”等词。由于女真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所以,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汉族人译成了“胡同”。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一直未变。
历史沿革
元朝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作胡同。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族在蒙古草原上的管理制度就已经具备了“胡同”特色。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蒙古族部落阶级在富有水源的区域,将自己的营帐紧密的连在一起,中间以一条过道隔开,称之为“gudum”,意为水源。 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本部族民众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人互助的形式;另一方面,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迅速召集全部落的人组织抵抗或者撤退,灵活机动,富有效率。当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就将这种传统带入北京,形成了老北京胡同。
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占领金中都,烧毁了城内金朝的宫阙,使中都城变为了一片废墟。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元大都,并于1285年2月下诏给贵族功臣封地建房,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元朝时期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而且每条胡同都有井,都是依井而建,因此,当时的胡同大多以井命名,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等四五十个胡同。当时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胡同为了宜于通行和采光,元代规划的城区胡同宽度约为9.24米,由于两旁房舍低矮,即使在冬季,只要是晴朗的日子,胡同里的阳光也会非常充足。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也就是说直接称胡同的有29条,384条火巷也可以称为胡同,街巷胡同共计有412条。
明朝
明灭元之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都城,称为北京。明朝时期,北京内城街道基本还是沿袭故元大都格局,各坊均为开放式街道,排列有序。元大都原有50条街巷,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将北城垣南移,缩其城之北五里,城区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二。据《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京城总纪》记载,缩小后的街巷只剩23条了。其中,城东部属大兴县,西部属宛平县。
公元1403年朱棣成为皇帝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北京胡同在这一时期发展很快,改建北京时将南城垣向外推展二里,城区经调整后街巷增加到28条。明代定都北京以后,不仅对城垣、宫廷有较大的变革,还修建了不少王府和住宅。另外还修建了不少衙署、仓库和寺庙等。这些建筑又为胡同的显眼标志,也就成为胡同命名的依据,至今北京尚有不少街道、胡同的名称都是明初遗留下来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下令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北京之后,朱棣命令南方江南和北方山西省、山东省的人口迁徙至北京,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增加之后,北京的胡同数量也大量增加。从明北京城内复原图上看,明朝时期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629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就有357条 。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下令增筑外城,又增加8条坊,由此明北京内外城计有36坊,规模更加扩大。虽然外城没有像内城那样经过严格规划,但是也形成了不少的胡同。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 1170 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 459 条”,说明北京城外的胡同也不少。综合测算,明朝胡同的数量是元朝的四倍左右。
清朝
清王朝占领北京后,没有变动明代北京城市格局,建都后,沿用北京旧城,改称京师。 清王朝完全沿用了明代的北京城,街道、胡同的位置和名称,也多因袭了旧制,既使出现了新的宏伟高大的标志,胡同名称也多不改。清朝的北京外城已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而且已演变为以各城为区,以街道胡同为主的新形式。其划分中东西南北五城的方法,正与今日北京城分为东城区、西城区相同。内城居住满、蒙、汉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统归八旗管辖。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满清政府还强行将世代居住在内城的汉民全部赶至外城居住,内城所有的居所主人代之以兵民合一的八旗旗人。由皇帝直接控制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承担对皇宫的侍卫;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下五旗由诸王、贝勒统领,担任防守内城及附近的任务。这一举措主观上既解决了进京后旗人的住所,又保卫了清皇室贵族的安全,客观上对北京老街巷的影响很大。清朝政府的旗、汉分居政策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但由于新迁至外城的建筑已没有了老城街巷和胡同那样的统一规划,所以,新盖起来的房屋、院落就形成了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不规范胡同。这些街道和胡同使北京城比明朝时期长大了一倍。
清朝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当时北京街巷胡同已有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978条之多。清朝胡同的数量是明朝的两倍,元朝的八倍。北京内城的街道格局仍沿袭元明时代的风格,内外城门附近建有许多兵营。另外,还建有许多宽阔宏敞的王公贵族府第。雍正、乾隆以后,清帝常年住西郊圆明园,王公贵族为上朝方便,多在西城建宅;同时,东城因接近商业区和通惠河码头,清晚期富商大贾多居于此,从而形成清晚期北京所谓“西贵东富”的城市社会结构。
民国
民国时期,北京胡同的数量又有所增加。1913年,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首先开通,神武门与景山公园之间也允许市民通过,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东西两条交通干线。其后,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米廊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并先后开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1923年陆续拆除皇城城墙,至1926年仅存太庙以西天安门至北新华街的一段。为了打通西南部外城与内城的交通,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城门名兴华门,后改称和平门。在此期间,还拆除了一些牌楼。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市,并划为特别市。这一时期,北京城街道胡同变化不小。至30年代初,北京城内东、西、南、北地区之间的交通,均已贯通,街巷胡同以天安门为中心而往外大力发展。
由于民国时期很多军阀都通过占领北京作为号令天下的资本,当他们占领北京后,其一家老小就随之居住于北京。这些军阀资金雄厚,在北京修建胡同,内设四合院专供军阀家属居住。不过由于很多军阀在北京的时间不长,当被其他军阀赶走后,原建的四合院继续沿用,因此胡同的数量增加有限。1944年,根据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书中所记,北京的胡同有3200多条,比清朝北京城内的街巷胡同总数又增加了112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同数目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了一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1986年的《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当中,已有街巷胡同6104条,直接称为胡同的仍有1316条,且环境也变得整洁幽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配合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大潮的推进,北京胡同已经陆续被拆、改掉了1000余条,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街巷胡同却越来越少。但在北京的市区内,胡同仍是占据着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居住着近半数的人口。由于胡同建筑逐渐老化,建筑外立面年久失修,建筑结构和表皮随着时间的消磨 , 逐渐失去了故有的风貌。大多数胡同住宅残旧、拥挤,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胡同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大量胡同居民搬离胡同,胡同里人气日渐衰弱。胡同里居民生活空间狭小,拥挤不堪。居民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和改善生活质量,往往擅自在院内或街道的空地上搭建简易棚屋作为厨房、居室和仓库,这样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而且严重破坏了传统建筑的外观和胡同整体风貌。胡同里实际居住的人数却是少得可怜。很多四合院实际上已是人去院空,有些四合院也被改成学校、车库、私人场地等。
截止到2003年底,属于北京老城的东城、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四区共存胡同1928条。2006年,北京市对1320条旧城胡同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430条胡同完整保留了传统格局。另有685条胡同部分保留了传统格局,有的保留了20米长的胡同,只是几处四合院,如花市头条、手帕胡同等;有的一侧的四合院已经被拆掉了,还有一些正在拆除之中;其余205条胡同已经改建。
胡同特色
整体布局
北京胡同的整体布局,主要有南北平行排布、纵横交错等形式。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同时,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精心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
北京有一条纵贯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外城正中的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京城南北,它是整个北京城布局建设的依据。整个北京城的胡同就像这条中轴线穿过的棋盘街一样,以中轴线为中心,方正平直地纵横垂直相交成一个大棋盘。胡同基本上都是东西向地排列在中轴线两旁的。纵横交错在一起的胡同布局是最常见的。胡同将一片四方区域纵横分割成许多小块,便如棋盘一般,而这一片片区域又组成了北京城这张大棋盘。
分布位置
北京胡同主要分布在后海、东四、东单、鼓楼大街、南北锣鼓巷、前门大街,基本都在北京二环路以内,区位分布基本都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
基本形态
北京胡同是一种狭长的形态,长度超过宽度。胡同的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高宽比在 1∶2 至 1∶1 之间,街道的立面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相对于内城,外城的胡同更窄,与内城同等长度的胡同相比,长宽比当然会更为悬殊。这种长宽比悬殊的形态的街道类型会给人一种幽静之感。
北京的胡同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方向,南北平行的原则。北京胡同南北平行排布的形式,如西四北头条至西四北八条胡同,这类胡同通长是宽度适中,一户紧挨一户,房屋中间并无过道。还有一类胡同与上面所说的恰恰相反,如砖塔胡同是蛇形的。虽然没有了直爽的感觉,却有一种曲曲折折的美感。北新桥一条原名九道弯的胡同,竟有20多个转弯处。
胡同命名
以人名命名的胡同
北京胡同的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直接以人名命名的胡同儿就有百十来条。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几朝的历史人物、达官贵人,还有不少平民百姓、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名字命名的。
比如现今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路东的府学胡同路北有条文丞相胡同,就是以南宋丞相文天祥之名命名的。西城区也有两条以抗日爱国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胡同,一条叫佟麟阁路,另一条叫赵登禹路。以明朝赐封为公、侯、伯等爵位的人的爵位所命名的胡同有:定阜大街、武定侯胡同、永康侯胡同、泰宁侯胡同、武安侯胡同、遂安伯胡同、广宁伯胡同等。此外,还有张皇亲胡同、石驸马胡同、林驸马胡同、王驸马胡同等以皇亲国戚的姓名来命名的胡同。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还有许多,像史家胡同、刘家胡同、佘家胡同、方家胡同、巴家胡同、何家胡同等。而以小商贩、手工业工人等平民百姓的姓氏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命名的胡同就更多了。像卖吃的有以经营豆腐生意的陈氏命名的豆腐陈胡同、以卖油炸馓子的王氏所命名的馓子王胡同、以卖萝卜的苏氏所命名的苏萝卜胡同、以卖瓜子的梁氏所命名的梁瓜子胡同等。
以市场商品命名的胡同
由于市场和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以此来命名的胡同儿在北京也不少,可以算是北京胡同名称的第二大类了。
比如晓市大街、小市胡同、小市南头条至四条、灯市东西口、南市街、牛街、猪市大街、羊市大街、缸瓦市大街、蒜市口、骡马市大街、磁器口、鸡鸭市、驴市胡同等。其中,晓市又叫鬼市、黑市,因为它夜半开市交易,天明即散。一般是落没的官僚或富豪人家,为避人耳目,变卖家中旧物,或者是也有些小偷将前半夜盗来的东西拿在这里脱手。在这里交易都使用行话,暗中拉手、递手。
崇文门外的西花市大街,东花市大街,花市东斜街,花市东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花市上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等一大片胡同,都是以花市来命名的。老北京人谈到花市,都叫它花儿市。还有以江米命名的江米巷,以黄米命名的黄米胡同,以细米命名的细米巷等。还有以面食命名的干面胡同、烂面胡同等。熟食有面茶胡同、烧饼胡同、油炸鬼胡同、茶食胡同等。
以建筑物命名的胡同
各种建筑物也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北京的不少胡同就以建筑物来命名。建筑物所包括的面非常广泛,既有寺庙、府宅、花园,也有各种官家机构、工厂、作坊、仓库等。
比如白塔寺东、西夹道,法源寺前街、法源寺后街和法源里,白云观街、白云观街北里、白云观街南里、白云路、白云路西里等。南池子大街路东的北库司胡同、缎库胡同、磁器库南巷都是以当时广储司所属的银库、缎库、磁器库所在地而得名。此外,由官家工地、工厂、工区得名的胡同有王恭厂、琉璃厂、大木厂、桦皮厂、台基厂、细瓦厂等。王府井大街是以明朝王府命名的胡同,以清代王府命名的胡同有恭王府后身,端王府夹道和郑王府夹道等,不过现今已分别改名为前海西街、育幼胡同和大木仓北二巷。
以地形景物等命名的胡同
北京的地势大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特别是原来的外城在元、明时期乃是一片水乡洼地,现仍残留着黑龙潭,大、小川淀,潘家河沿,韩家潭,龙须沟,南深沟,芦草园,薛家湾,金鱼池等地名。这些都是以元、明水道故道、河流命名的胡同。象现今崇文区前门地区的珠市口东大街中间一段原来叫三里河大街,就是由明朝正统年间开凿的三里河命名的。北京外城部分的胡同,多以斜街、河、湾命名,比如李铁拐斜街、杨梅竹斜街等。
现今的南北新华街,在明、清两朝是中南海的泄水河道。东城也有一道南北明沟,就是东直门内和朝阳门内的南、北小街。德胜门至鼓楼间的斜街鼓楼西大街,原来就叫斜街,也叫过丁字街,是随什刹海岸的方向形成的街道。此外,也有以桥命名的胡同名称,比如李广桥东街、柳荫街等。还有一半以上的胡同以水井命名。比如南长街路西就有条水井胡同、人大会堂西路以南还有条后红井胡同等。除此之外,还有景山东街、景山东胡同、景山后街、景山前街、景山西街等以景山命名的胡同。
代表胡同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位于观音寺以西,是老北京柳巷的代称是一个地名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这个地区有15条胡同是红灯区。因为这里妓馆密集有过明妓或者暗娼公认的八大胡同分别是胭脂胡同、李纱帽胡同、百顺胡同等八条胡同是一等二等的妓院。八大胡同形成于明朝, 明张爵编著的 《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已有记载。清乾隆年间, “ 四大徽班” 进京, 分别驻扎在韩家潭、百顺胡同、 陕西巷、 李铁拐斜街, 徽班名伶也定居在八大胡同,八大胡同见证了二黄、 西皮、 皮黄戏、 皮黄戏北京化的演变历程。独领风骚的京剧文化是八大胡同的名片。
大栅栏
大栅栏(dà shí lànr)地区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区,有着近700年的悠久历史,也是北京30片历史保护街区中最大的一片。大栅栏街东起正阳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全长270米,宽约9米。大栅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 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大栅栏也因此得名。大栅栏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中叶以后进入发展期,全盛于清末民初。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北京北中轴东侧,是北京老城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至今已有近 800 年的历史。南锣鼓巷街区集中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四合院建筑与历史文化遗存,保存了北京罕见的拱门砖雕、照壁、影壁、门墩等建筑形式。2005 年以前的南锣鼓巷是一条十分破旧、狭窄的小胡同,但如今已成为一处“京城新名胜”。
三庙街胡同
三庙街胡同,位于原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分别被称为头庙、二庙和三庙,此街因庙而被称为三庙街。如今的三庙街街长不足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街上店铺不多,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十年动乱中一度改为“立新街”,后又恢复古称。清代学者、诗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修馆的毛奇龄曾居三庙街中段路北。
金鱼胡同
金鱼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南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校尉胡同相通,北邻西堂子胡同。全长567米,西口宽12米,东口宽44米,沥青路面。 据称明代时这里有很多金银首饰铺,故名金银胡同。但后来因讹传与音变之故,被叫成了“金鱼胡同”。19世纪60年代,曾改名瑞金路9条,后撤销恢复原名。金鱼胡同北边最大的宅院那家花园,曾经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邸。胡同中部路南的贤良寺,曾是清雍正帝赐给其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的怡王府。此外,贤良寺还曾经居住过清末直隶总督李鸿章。如今的金鱼胡同经过几次拓宽、改建,已变成北京最繁华的金宝街的一部分。街两侧矗立着东安市场、王府饭店、和平宾馆、台湾饭店等大型商业设施,是王府井商业区“十字”金街一横的东段,连接着东城区的银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银胡同。
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的西南侧,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东起西四南大街,西止太平桥大街,全长805米。如今胡同风貌保存较好的是长312米的胡同东段。胡同得名于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是金元时期高僧,曾受成吉思汗重用,也是当时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砖塔是其葬骨塔。这座万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砖塔,现整修后已对公众开放。
砖塔胡同历史上做过宗教中心、娱乐中心、军营重地。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曾经作为京城娱乐中心之一,当时胡同里有十几家戏班。清代,砖塔胡同曾经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到了近代,有若干名人曾在这里居住。像鲁迅,当年从八道湾搬家后就居住在这里,写出了《祝福》等作品。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也曾居此。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交道口,全长585米,宽7米,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在北京幸存的25片胡同保护区中,帽儿胡同是十大胡同之一。附近的景点有火德真君庙、茅盾故居等在明代时期因文昌宫取名帽儿胡同,因为清代时期有很多制作帽子的作坊所以改名为帽儿胡同。帽儿胡同曾经住了不少达官贵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末代皇后婉容、民国将领冯国璋、清代大臣费莫·文煜等。
价值与影响
价值
历史价值
北京胡同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某种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改变,北京胡同是历史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状况。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并且承载着北京人对胡同的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北京胡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轨迹,是北京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胡同客观地记录了北京城市风貌的变迁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胡同中现存的名人故居、寺庙、王公府邸、会馆等历史遗迹以及隐性的人文事迹都是历史价值的载体。
文化价值
北京胡同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从宏观层面来看,北京胡同是时代文化的见证;从中观层面来看,北京胡同凝聚了大量的建筑文化、王府文化、儒家文化;从微观层面看,北京胡同孕育了传统的风俗文化、街巷文化以及邻里文化。楹联,歌谣及记写胡同风物的文章、著作,是北京胡同里特有的文化。这些文化有的与胡同的建筑、风俗联系在一起,有的与胡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文学艺术联系在一起,使胡同文化有了艺文方面的传承价值。
旅游价值
北京胡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其产生了丰富的旅游价值,胡同中聚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合院、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以及传统民俗文化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带动了旅游价值的显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更新、拓展。
影响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深入探究胡同的演变过程,挖掘胡同的文化内涵,对于认识北京、了解北京,乃至于研究中国的发展历史,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胡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是许多北京人生息与共的地方。其不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好像一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北京人的行动坐卧、喜怒哀乐都在胡同中进行着,北京胡同是北京历史演进的物质佐证。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同时,北京人的文化也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二者相融相守,散发着古朴的芬芳。
北京胡同不仅仅是景点标志、生活空间,更是一种北京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与归宿。胡同经历历史变迁,早已深入植根于北京传统文化,成为历史精华的一部分,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八百年古都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是中国唯一幸存的帝王时代首都的民居建筑,其间蕴藏着深厚的北京市井文化,其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像承载帝王文化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一样巨大,浓缩为古老中国的另一面镜子,那就是逝去的斑驳的古老百姓生活画卷。走进北京曲曲折折的胡同,如同走进悠久的深历史,如同走进灿烂的中国文化。北京胡同是中国独有的建筑形式,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之一。
开发和保护
保护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2000年7月起,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2家单位,共同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3年底,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出《胡同保护规划研究》课题,委托北京城市规划学台牵头组织研究,同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成立“胡同保护规划研究”领导小组。
2005年,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古都的整体风貌,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一2020年)》。规划中提出明确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一四台院”传统的邻里居住形态。
2007年,北京市发布《北京胡同整治指导意见》。根据这一文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整治,要保持胡同原有格局和传统风貌,拆除违法建设,完善基本市政基础设施,修复历史原貌,提升环境质量。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通过整治将达到干净整洁,道路通畅,设施完好的目标。为此。北京市政府连续将胡同整治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
2018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了《胡同游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文物保护方面,提出对在册的文物、历史建筑及有价值的院落、重要历史遗存、古树名木等应有有效的保护措施。10月18日,位于北京东四四条77号的北京胡同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占地1023平方米,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落基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完整结构。博物馆的部分展品从当地居民手中征集而来,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了历史上东四居民的衣食住行及东四胡同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特色。
2020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胡同游服务规范》,新规范从10月1日起实施。
开发
“胡同游”是指以北京城市特有的具有传统文化、风俗人情、历史风貌的胡同(一条或若干条胡同组成的街区)为载体,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和文化展示服务的特色游览业态。这是了解北京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形式。此外,五道营胡同、方家胡同等胡同相继发展创意产业,其产业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包含住宿类、餐饮类、零售类、文化创意类等,逐渐发展为青年文化聚集地和旅游新地标。大栅栏、南锣鼓巷、五道营等商业胡同借助区位优势,逐渐发展为特色商业街区。
胡同列表
相关文化
胡同习俗
胡同习俗是北京人长期生活在胡同中所形成的习惯和风俗,它体现在人们在岁时年节的礼仪日常生活及娱乐、游戏中。老北京人习惯于喝早茶。旗人早起便用水氽子烧开水,水开后沏茶。所用茶多为茉莉花茶。老北京的茶馆一般可分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和季节性的茶棚等。老北京人也喜欢养鸽、养鱼、鼎鹰、玩虫等。胡同里还有耍木偶戏的,耍木偶戏的艺人,带的是一个高木架搭成的有顶的小房子,外边用着彩漆的木板或彩布遮挡,艺人在小房子里边耍木偶边说边唱。
北京胡同也是儿童做游戏的主要场所,游戏的种类有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其中,“砍包儿”是胡同里女孩、男孩都喜欢玩的游戏。用几块小圆石子、黄豆等做成一个“包儿”,包儿的玩法有砍包儿、夹包儿等。此外,还有抓羊拐、抖空竹、拍洋画儿等游戏。
胡同言语
胡同言语是老北京的“胡同语”和“胡同货声”。“胡同语”,就是明清以来的北京方言,主要流行于北京的老城区(东域、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及近郊区。“胡同货声”,出自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商贩之口。这些商贩有些是北京城区人,有些来自郊区县,还有一些外来人口,带着外省老家的乡音。
老北京的胡同话语中的常用语,比如腌拉巴腊一肮脏。例:你看你,腌了巴的,怎么去见人呐?别介一不要这样、不要介意。例:别介,这点小事儿,不值得伤了和气。巴嗒嘴儿一馋而想吃的样子。例:干吗巴嗒嘴儿呀?你想吃是不?言语一声呀。
胡同艺文
胡同对联
胡同楹联,也叫“对联”。最常见的是年年春节门两侧的一副联,由古至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把它作为辞旧迎新的一个信物粘贴在院门、屋门丙侧,以增加节日欢乐团聚之气氛。人们习惯把它称作“书春”,即贴春联。旧时,在京城胡同中,无论是胡同四合院还是坐落在其中的商号、庙观、学校、官府、台馆,楹联几乎无处不在。胡同楹联大致分为:镌刻到院门门板、门拄上及门两侧砖雕的长久槛联,逢年过节或操办红白喜事等临时所作的对联。
胡同歌谣
北京的胡同歌谣也叫“顺口溜”,大部分是口头流传,且能说能唱,边说边唱。《小白菜儿》,是老北京胡同里流传很广的歌谣。此外,时政歌谣是老北京胡同歌谣的一大特色,这些歌谣上可以骂到皇帝,下可以讽刺平民。北京的胡同歌谣中,还有大量以地名或名胜古迹为内容的歌谣。这样的歌谣,等于是一幅导游图。如《平则门拉大弓》等。
胡同著作
自北京胡同产生后,就有很多学者记述、留下专著。比如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这是最早涉及北京胡同的著作。还有《乘轺录》、《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等著作。胡同作为北京特有的文化名片,古往今来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灵感元素,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刘心武笔下的钟鼓楼等,使人们对胡同产生初步印象。2021年9月,由东城区政协文史委和东城文联共同组织编写的《胡同故事》举办新书发布会,该书由专家学者、文化志愿者、责任规划师、居民等共同撰写,聚焦胡同风情,展现胡同生机,号召人们保护胡同、传承历史文脉。
参考资料
北京城 胡同情八百年古都风华,燕京城闾巷交错.今日头条.2023-09-16
金鱼胡同的世纪风雨.光明网.2023-09-16
帽儿胡同丨北京城“权力冲天”的所在地.网信北京.2023-09-16
春天胡同游.凤凰时尚.2023-09-15
光明文化周末版:八百年胡同槐花香——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光明网.2023-09-16
画说京韵|北京胡同.今日头条.2023-09-13
画说京韵|北京胡同.光明网.2023-09-13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3).中国新闻网.2023-09-13
胡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来自满语还是来自蒙语?.今日头条.2023-09-22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13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2).中国新闻网.2023-09-13
旧城430条胡同保留完整.新浪网.2023-09-16
北京最著名的十大胡同,看看你知道几个?.今日头条.2023-09-22
历史上的大栅栏一带有多繁华?.今日头条.2023-09-22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匠心让这条街的“味儿”回来了.北京日报.2023-09-22
趣说北京|您认识北京最长、最短、最肥、最瘦的胡同吗?.今日头条.2023-09-16
文化行旅|宣南三庙街与老墙根街 北京两条最古老的街道.网信北京.2023-09-16
趣说北京:金鱼胡同的世纪风雨.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16
金鱼胡同为啥没有金鱼?.中华网.2023-09-16
砖塔胡同:北京胡同的“根”.环球旅游.2023-09-16
串胡同儿|砖塔胡同.网信北京.2023-09-16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光明网.2023-09-16
北京最著名的十大胡同,看看你知道几个?.今日头条.2023-09-16
京味风物志 | 带儿音的北京胡同有哪些?.今日头条.2023-09-16
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西部之声.2023-09-16
北京城市2004年-2020年总体规划(图).新浪财经.2023-09-17
规范,让胡同游一路畅通.千龙网.2023-09-15
北京《胡同游服务规范》征意见 胡同内应有北京特色餐饮店.千龙网.2023-09-15
北京胡同博物馆正式开馆.今日头条.2023-09-13
识别北京真假“胡同游”,新规范10月起实施.新浪网.2023-09-15
“胡同游”须配游客服务中心 服务规范10月起实施.人民网.2023-09-15
讲胡同风情、展胡同生机,新书《胡同故事》发布.今日头条.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