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祭”是日本在夏季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的总称。每年从7月中旬持续到8月下旬,包括烟火和其他活动。人们在夏日祭穿和服和浴袍,参加节日活动。庙会也将在夏日祭举行,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商店。
夏日祭起源于宗教,祈祷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和家庭兴旺,随时代变迁,逐渐演变成一种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人们身着和服,逛庙会,赏烟火,成为日本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夏日祭主要包括京都祇园祭、大阪天神祭、东京神田祭三大祭祀活动。
夏日祭中的三大祭日
京都祇园祭
京都祇园祭被认为是日本最大规模、最著名的祭典。每年的7月京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充满了节日气氛。祇园祭起源于公元869年,当时日本发生瘟疫,许多人因此丧命,为求消灾解厄,人们在八坂神社举行御灵会祈福消灾。由于当时日本分为66个小藩国,于是要求这66个藩国各造一车,送至平安京的神泉苑祈求驱散瘟神。祇园御灵会初期只在有疫情时才会举行,直到公元970后变为每年举行一次,并在民众中得到推广。祇园祭曾因“应仁之乱”停办了20多年,直到明应5年(公元1496年)才重新恢复。此后,祇园祭开始脱离官方色彩,越来越民间化和商业化。
祭典的主祭神社为八坂神社,整个祭典的活动从每年7月1日的“吉符入”开始,一直到7月29日“神事済奉告祭”为止,历时一个月。其中,7月10日举行“迎神灯”仪式,接下来到14日是“山建·鉾建”,高潮部分是7月16日的“宵山”,7月17日的“山鉾巡行”,期间共有32辆华丽壮观的巨型山鉾组成的队伍,其中包含“鉾”9辆,“前祭”的“山”14辆,“后祭”的“山”9辆。整个游行队伍十分壮观,每年都吸引数十万的观光人潮。每座鉾车高6米以上,分两层,顶端插有类似长枪的武器,称为鉾。鉾是一种有效退击恶灵的强力武器,可以把瘟病通通吸附进去,在山鉾巡行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鉾车上的雕塑和绒毯图案包括各种神兽神鸟,如青龙、白虎、狮、麒麟、朱雀和凤凰,还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纹饰刺绣十分华美,令人赞叹。而山车的顶部则用松树替代了“武器”,但松树和“武器”一样可以吸走各种疾病。所谓山,就是松树呈现的正三角近似坟的形状,而人死后灵魂会变成“灵”,因而山车象征着“神灵”的居所。在此之后,还有“神幸祭”“神舆渡御”“花伞游行”“还幸祭”“神舆洗式”等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祭祀的起源和流程就可以理解祇园祭的大概流程,首先17日“山”游行,代表恶灵出现,疾病肆虐;接着神灵坐着“神舆”从八坂神社出发,开始“巡查”,来到御旅所,并在此停留一周祛除邪祟,镇压恶灵。接着鉾车游行,表示神灵降世,人神合一,展开盛大的庆祝活动,直至最后确认恶灵退散,送神归位,回到八坂神社。
大阪天神祭
天神祭是大阪天满宫的祭典,大阪天满宫供奉的是日本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天神祭起源于天满宫成立两年后的公元951年,据“東海道中膝栗毛”和“世間胸算用”记载,传说天满宫附近的河上忽然漂着一把神矛剑戟,当地的居民划着船去捞这把“神的兵器”,于是将神矛剑戟停留的河岸视为神所指定的斋场,并为它举行神道教的净化仪式,此称为“鉾流神事”,也就是大阪天神祭的起源。
天神祭的发展较为波折,自江户时期成为日本的三大重要祭祀之一后,常有中断的现象。庆应义塾大学元年,德川家茂进驻长洲大阪城后,作为惩罚,天神祭被中止。直至明治4年(公元1871年)才被恢复。但在明治7年(1874年)时,船渡御再次被中止,到明治14年(1881年)时,因为总社被重新修建和当时霍乱流行又被复活。后来,又因为明治天皇驾崩和大川水位上升等原因屡次被中止。在昭和年间也因俄日、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屡次被中断和重新复活,直至1991年才恢复正常。
现在的大阪天神祭主要是由7月24日宵宫祭和7月25日的本宫祭所构成,但整个活动的重头戏还是在7月25日的“陆渡御”和“船渡御”。白天,狂欢的人群在广场上抬着华丽的神舆,兴高采烈地向前行进。夜晚,50艘载着锣鼓、器乐队与美女的船只,跟随载有彩色花车的大船,在堂岛川上游弋。在传统的乐曲声中,灿烂的烟花竞放,将河装饰得热闹非凡,宛如神话一般。
东京神田祭
神田祭从江户时代起就被称为“天下祭”,深受人们喜爱。神田祭的起源几乎没有可查的记录,在江户时代,逐渐被大众化。根据“神田大明神渊源书”,在江户幕府开幕以前的庆长5年(1600年),德川家康与上杉名胜进行交战,神田大明神响应了德川家族渴望胜利的祷告,助德川家康完成了天下统一。因而,在每年5月15日前后的星期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
在江户城时代,只有在神田祭时才允许游行队伍进入将军居住的江户城中。而“天下意指将军”就是「天下祭」名称的由来。神田祭的主打活动在阳历的奇数年举行,阳历偶数年的活动则规模较小。按年份变化规模的规定,是江户时代的将军考虑到节庆活动过于奢华铺张而制定的。神田祭最大的看点是游行队伍,队伍大约由300人组成,穿过神田、日本桥、大手町、丸之内等东京中心区。队伍中既有屋檐上挂有凤凰等饰物的神,也有各种各样的花车,还有坐在马上的神官,场面十分盛大。
夏日祭的文化传承
日本夏日祭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传承,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日本实行“文化立国”的文化振兴政策、完整的文化保护组织体系和人民精神需求的自然传承三方面。
日本文化振兴政策
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文化大国迈进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宣传,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就建立了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发展到今天,已有《文物保护法》《文化勋章令》《文化财产保护法》《古社寺保护法》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历史遗迹、古建筑、街道风貌、民俗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等各方面进行继承和保护。同时,政府积极的社会态度也促使相关活动和参与者得到大众普遍认可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也为祭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基础。
完整的文化保护组织体系
日本拥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保护组织体系,“保存会”就是其中重要的民间组织。保存会在夏日祭中主要负责设计和制作山车,斡旋和筹集祭祀活动的善款,协调活动期间对现代化都市的电话线、输电线、电车、道路使用规划许可、交通管制消防等不安定因素的协调沟通,招收山车抬手、志愿者,祭祀期间游客、保安、参与者等所有人员的安全,祭祀后的垃圾处理等工作。可以说正是保存会对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贡献和传承,才有了夏日祭繁荣的今天。
除保存会外,日本还有一个更大的机构叫做“连合会”。在夏日祭中,很多社区迫切希望宣传自己的文化,因而众多保存会又形成了连合会。连合会主要负责协调不同保存会之间的关系,如每年哪些保存会可以举办活动,活动的出场顺序,巡游路线,预算分配,争执仲裁等问题。
保存会和连合会形成的这种纵向管理,横向联合的结构是促使夏日祭繁荣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首先,每个保存会有独立自主权,充分尊重保存会的民间特性与自主性,这样可以根据社区意愿创建各种有创意的活动;其次,各个保存会之间又有竞争关系,这也促使各社区间产生竞争心理,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向前发展。
人民精神需求的自然传承
夏日祭主要起源于神道教,在近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宗教色彩越来越淡,纯粹的大众节日文化气氛越来越浓。虽然很多活动仍然保留了宗教特色,但参加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其起源和宗教内涵知之甚少。尽管如此,祭祀文化始终是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持着与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人们在期盼、筹划、准备、热情参与、宣传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自然传承。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更多的包含了现代日本人对社会、社区等集团组织的情感寄托和宣泄。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人们可以忘却生活工作上的烦忧,获得人与人间的交流和信任,加强集体团结与责任,这也是夏日祭这种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不妨一尝的日本“夏日祭”经典美食.人民网.2023-07-21
夏日祭是什么意思 夏日祭是哪个国家的节日.中华网娱乐.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