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法语:Mont-Saint-Michel)又称圣弥额尔山,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圣地,位于法国诺曼底大区地区芒什省(Manche),临近诺曼底海岸。圣米歇尔山几乎呈圆形,周长约 900 米,由一个从圣米歇尔山湾急剧上升的花岗石山丘组成,大部分时间被沙洲包围,只有在涨潮时才会成为一个岛屿。该地是雅威教徒朝圣地和旅游圣地。

8世纪,圣奥贝尔主教在梦中得到大天使圣米歇尔的昭示后,下令在山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礼拜堂,并将此山改名为圣米歇尔山。11世纪,圣汪德利尔主教在这座岩石山上建造了圣尼各老本笃会修道院,修士们开始迁居圣米歇尔山。13世纪初,法兰西吞并诺曼底,圣米歇尔山被纵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后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于1211年下令在此重新修建拉梅维耶尔修道院。14世纪至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119名法国骑士曾在此抗击英军长达24年的围攻。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圣米歇尔山上的修道院被迫关闭,后被用作监狱。19世纪60年代,拿破仑三世将修道院恢复为朝圣者的圣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道士组织了护卫队伍坚守圣米歇尔山,防止修道院被德军炸毁,最终坚持到二战的胜利结束。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将修道院重新归还教会。

圣米歇尔山有着丰富的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包括哥特式和罗曼式建筑建筑风格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圣米歇尔大教堂、城墙等;自然景观包括独特的潮汐景观和生物景观等。1979年,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8年,圣米歇尔山上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作为“法国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的组成部分,再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和作为基督教的朝圣之地,代表了法国文化和宗教历史的重要部分,每年都约有250万人来此观光、朝圣。

名称由来

圣米歇尔山原名 "汤比山"(Mont-Tombe),“圣米歇尔山”一名源自708年大天使圣米歇尔(St.Michael)的显灵。当时阿夫朗什(Avranches)的主教圣奥贝尔(St. Aubert)在圣米歇尔山看到了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幻象,于是便下令在此修建教堂,并以大天使的名字命名,圣米歇尔山由此得名。

历史沿革

兴建期

8世纪初,传说一位名叫圣奥贝尔的主教在梦中得到大天使圣米歇尔的昭示,大天使对圣奥贝尔主教说:“我是米歇尔,这座山在我的庇护之下,雅威命令你在此修建圣殿。”于是奥贝尔主教下令在山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礼拜堂,并将此山改名为圣米歇尔山,圣米歇尔山因而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重要朝圣地。

9世纪,维京人入侵欧洲大陆,这里成为农民的避难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个小镇。

11世纪,圣汪德利尔主教在这座岩石山上建造了圣尼各老本笃会修道院,修士们开始迁居圣米歇尔山。1023~1060年,山顶建成了罗马风格的大教堂和供修士们居住的多层建筑。

13世纪初,法兰西吞并诺曼底,圣米歇尔山被纵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1211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下令修建了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整个建筑与山崖结合,气势恢宏,至今仍被公认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因圣米歇尔山易守难攻,在山脚下,城墙之内逐步形成了一个小镇蒙杜瓦。

更迭期

14世纪至15世纪,百年战争(1337-1453)时,119名法国骑士曾在此抗击英军长达24年的围攻。战争期间,在查理六世(Charles VI)的支持下,圣米歇尔山的防御工事得以加固,现在圣米歇尔山上的城墙,便是这一时期留下的防御工事。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圣米歇尔王诏。

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又称宗教战争,1562—1598)期间,新教徒进攻圣米歇尔山,修士与新教徒展开激烈斗争,修道院曾几次落入新教徒手中,但最终被修士夺回。

17世纪初,圣莫尔教会的本笃会教徒在圣米歇尔山定居,圣米歇尔山的朝圣活动焕发新机。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1789-1794),圣米歇尔山修道院被迫关闭,后被用作监狱。这一改造对圣米歇尔山造成严重破坏,雕塑受损,彩色玻璃窗被毁,教堂被隔板拆成一个个牢房。

恢复期

19世纪60年代,拿破仑三世将修道院恢复为朝圣者的圣地。此时,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1872年开始,在梅里美等人呼吁下,负责文物建筑的部门开始对修道院进行持续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其中,1879年修建了一条连接大陆和孤岛的堤路。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知驻守诺曼底的德军准备炸毁圣米歇尔修道院的消息,修道士们便组织了护院队伍,日夜坚守在圣米歇尔山,在修士们的英勇顽强抵抗中,最终坚持到了二战的胜利结束。圣米歇尔山更成为法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修道院重新归还教会,一小群本笃会教士居住于此。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将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确立“大海归来”计划,拟修建库埃斯农河新水坝、库埃斯农河、多功能停车场、步行桥等工程以解决堤坝修建带来的生态和旅游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圣米歇尔山上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作为“法国——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的组成部分,第二次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诺曼底地区芒什省(Manche),临近诺曼底海岸(Côte normande),地处雷恩( Rennes)以北 66 公里和圣马洛( Saint-Malo)以东 52 公里处。

地形地貌

圣米歇尔山位于芒什省诺曼底与布列塔尼之间沙滩中央有的小岛上,距海岸2千米。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受海洋潮汐作用,交替与大陆相连和隔断,是典型的潮汐岛。所在的圣马洛海湾是一片滩涂,潮汐不断地将沉积物冲上岸,使得圣米歇尔山成为了一座孤岛,只有涨潮时才形成岛屿,而退潮时通过滩涂与大陆联通。最壮观的潮汐现象出现在春分秋分时节。19世纪70年代,法国政府修建了一条长达1600米的防波堤,低潮时可从陆上直接进入。潮流因防波堤的建成而发生变化,泥沙逐渐沉积,使海底升高了约3米。

整体布局

圣米歇尔山的景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圣米歇尔山中的建筑景观,山脚下有众多民居民宿和街道小巷,山上有哥特式和罗曼式建筑建筑风格的梅维耶尔修道院、圣米歇尔大教堂等;二是位于圣米歇尔山海湾的自然景观,这里有壮观的潮汐景象,还有多样性生物如鸟纲、鱼、羊等在此栖息。

建筑景观

拉梅维耶尔修道院

拉梅维耶尔(La Merveille,意为“奇观”)修道院,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杰出典范。修道院建筑构造险峻,由16堵扶壁支撑,总高达35米。

修道院由两个三层楼建筑组成。东侧建筑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一楼大厅供贫穷朝圣者使用,他们可在此居住、用餐;二楼大厅供贵宾使用,修道院长在此接待、款待富有或是具有影响力的贵宾、信徒;三楼则是僧侣们用膳的地方,即僧侣食堂。

西侧建筑一楼是用于储存食物的地下室,二楼是骑士厅,“骑士厅”也称为缮写室,供书写手抄本文献之用,但因此处光线昏暗,因此后来所有手抄文献的工作都移到窗户又高又窄、光线柔和明亮的食堂进行。骑士厅里有一些大炉子,是修道院的供暖中心。三楼的内院及回廊,由两层的花岗石墙垛和277根雕琢精美的巨型石柱支撑着,背靠教堂的北大殿,是别具一格的“静心之隅”,适合教士们读书、思考、闲庭漫步。

修道院的西侧有一个展望台,称为西露台,提供了绝佳的观景点,在此可以看到格劳恩海角和北部的格尔维兰,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乔西群岛。

圣米歇尔大教堂

圣米歇尔大教堂位于圣米歇尔山的顶部。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建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大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式建筑风格于一身,呈十字形,分祭坛耳堂和大殿三部分。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欧洲那些充斥着华美雕塑和装饰绚烂晶莹彩色玻璃、宽阔讲坛、巨大管风琴的奢华教堂不同,大殿中没有任何精美石雕,窗上也没有教堂里常见的彩色玻璃镶嵌图案。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圣米歇尔山大教堂顶部开间匀称布局,有着颇具立体感的垂直分隔,大殿与耳堂之间有着宽大的连拱,楼廊上的门窗也饰有雕刻物,展现了中世纪的建筑师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水准。

圣米歇尔天使雕像

圣米歇尔天使雕像位于大教堂钟楼的顶端。金色的大天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直指苍穹,展翅欲飞。据说,过去小教堂常遭雷击而毁坏,人们认为这是魔鬼的破坏,要保护教堂,只有把天使请回来,因此圣米歇尔雕像高举的剑实际上起着避雷针的作用。

其他建筑

城墙

圣米歇尔山上的城墙环绕整个山。这些城墙在中世纪曾经用于保护修道院免受外部威胁,设计极具防御性,是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城墙沿着山的周边环绕,游客可以沿着城墙漫步,欣赏周围的美景和海洋。

街道小巷

山脚下历经几百年时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居民住房,绝大部分已改变用途,为游客服务,包括小商店、咖啡馆和旅馆等,漫步在两边排列着古老的房屋、石头铺成的街道小巷中,能感受到中世纪时代的氛围。

自然景观

潮汐景观

观潮是圣米歇尔山最重要的观光重点之一。这个被誉为欧洲最戏剧化的潮水,涨潮时,海水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向山挺进。一年两次,在春季和秋季,海水涨落的落差可达到15米高。最壮观的潮汐现象出现在春分秋分时节。这里的潮汐自然环境,也为海湾中众多动植物物种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生物景观

圣米歇尔山海湾地处康卡尔与格朗维勒两镇之间,面积约为500平方千米。130多种鸟纲在宽阔的泥沼和盐沼里栖息,如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黑翅长脚鹬和罕见的以鱼为食的猛禽鹗。这里是普通海鸥的繁殖地、黑海番鸭属换羽的场所、鸟类迁徙的中途停歇地,以及极寒时野鸭豆雁避寒的所在地。海湾中的鱼类也十分丰富,约一百种鱼类在海湾的水域里生活,比如鳎鱼鳐总目、鲷鱼、鲈鱼,海湾的水域还经常有三文鱼和鳗鱼等迁徙鱼类前来造访。鱼类的丰富也有利于海豚和海豹等捕猎物种在此繁衍生存。此外,海湾中的盐化草地上还可以见到修道院的放牧羊群。

荣誉与价值

荣誉

1979年10月,在埃及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因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遗产的 (i)(iii)(vi)登录基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之所以能从世界上众多类似遗址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自然场地与建筑的独特结合赋予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第二,圣米歇尔山建筑群具有独特的轮廓,其建筑具有令人难忘的独特性;第三,圣米歇尔山是朝圣圣地,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1998年,圣米歇尔山上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作为“法国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的组成部分,第二次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价值

历史价值

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在整个诺曼底登陆落入英格兰控制、布列塔尼又一度支持英格兰人的不利情况下,硬生生依靠海上补给,维持了二十四年,直到法国取得最终胜利。“圣米歇尔奇迹”极大地鼓舞了法国抗英者的士气,甚至连亲英的勃艮第公爵都不得不相信上帝在保佑法国,圣米歇尔山由此成为法国人的精神支柱。

建筑价值

圣米歇尔山上的建筑包括中世纪修道院、城堡、城墙、大教堂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哥特式和罗曼式建筑建筑风格,对研究中世纪的建筑设计与风格具有重要价值。

宗教价值

圣米歇尔山一直是宗教朝圣之地,吸引着基督教朝圣者前来。其大教堂和修道院代表了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巅峰,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

开发与保护

问题与危机

1874年开始,法国政府投入大笔经费,对圣米歇尔山古迹进行了大规模复修。在这个工程中,1879年修建了一条连接大陆和孤岛的堤路。堤路的修建逐步吞噬了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的景观特征,根本性地改变了海湾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也逐步遭到破坏。

堤路对生态和旅游环境造成的破坏具体表现在:第一,堤道破坏了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阻挡了海水退潮时将沙子与淤泥带走,久而久之,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海湾被流沙和淤泥严重侵袭;第二,由于泥沙淤积,有些地方开始长耐海水的草。泥沙淤积越多,草长得越盛。据统计,草皮覆盖面积每年平均增加20公顷,草地逐步侵蚀着海湾。第三,堤路也成为了停车场。旅游高峰期,整个堤坝上停满了各种车辆,从大陆一直停到岩石山的城墙脚边。

在堤路建造前,圣米歇尔山整个山体周边的城墙都完整地在海平面之上。一个多世纪后,淤积的泥沙将城墙覆盖了2米多。另外,由于堤路本身的高度,使圣米歇尔山的建筑群相对高度降低了三分之一。据研究计算,如再不采取干预措施,那么到2045年,泥沙将淤积到圣米歇尔山的另一面,野草所侵占的面积将越来越大。

旅游开发

1864年,圣米歇尔山向公众开放。随着来圣米歇尔山朝圣和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为了让游客不受潮汐影响随时登上圣米歇尔山,也为了让旅游车辆带着更多游客直接开到圣米歇尔山脚下,1879年修建了一条连接大陆和孤岛的堤路。这条堤路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兴盛,每年多达300万游客通过这条堤路来到圣米歇尔山参观。1901年,由蓬托尔松(Pontorson)开往圣米歇尔山的蒸汽有轨电车开通。

保护与修复

1872年开始,在梅里美等人呼吁下,负责文物建筑的部门开始对修道院进行持续的维护和修缮工作。1874 年,法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圣米歇尔山列为历史古迹,由法国国家古迹中心对山上的建筑群进行大规模复修。1995年,为了解决堤坝修建带来的严峻问题,法国政府确立了“大海归来”计划,该计划具有双重目标:一是重塑圣米歇尔海湾特征,二是发展与海湾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相称的可持续旅游。2006年,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抵达圣米歇尔山,亲自出席“大海归来”计划的开工仪式。

表格资料来源

相关文化

传说

拯救生灵与惩罚邪恶

1011年,圣米歇尔山上的教堂建成后不久,一个孕妇在去教堂的路上被遭遇潮水袭击,大天使圣米歇尔救下了孕妇,并帮助她产下了一子。1333年,200名从远方来圣米歇尔山朝拜的香客濒临被饿死的危险,圣米歇尔将他们手中仅有的一块面包变成了可使众人饱腹的食物,拯救了这批虔诚的信徒。

1636年秋天,随着朝圣者带来越来越多的财富,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和村舍内的居民们逐渐变得利欲熏心,忽略和抛弃了对雅威的祈祷和忏悔。愤怒的大天使降临人间,宣布在正午将有一千多人被惩罚。当天潮水不像往常一样退去,接着还从海上刮来了狂风,从天上下起了如鸡蛋一样大、如血一样红的冰雹。最后海洋深处的女巫也苏醒了,围绕着圣米歇尔山嚎叫,嚎叫声使许多人当场胆裂毙地。

圣米歇尔与恶魔的交易

魔鬼和圣米歇尔本来是邻居,但为了减少麻烦,圣米歇尔在大西洋中间盖了一座豪华的住宅,这个豪宅就以他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他亲自用变幻不停的流沙将他的领地围起来,使魔鬼不能接近。魔鬼住在海边一个简陋的茅屋里。但魔鬼拥有丰盛的牧场、成群的牛羊、肥沃的土地,圣米歇尔却只有沙滩。因此,魔鬼吃得饱穿得暖,圣米歇尔却常常饿肚子。圣米歇尔想要改善自己的情况,经过半年的筹划,他来到了魔鬼的住处并和他做了一次交易:魔鬼承诺把所有的田地让给圣米歇尔,但是所有的播种、施肥、收割等劳动都交给圣米歇尔完成,最后地面上的收成归魔鬼,地底下的收成归圣米歇尔。

半年以后,魔鬼的田地上种满了胡萝卜、洋葱、马铃薯等作物,它们在地底下的根部既肥大又美味可口,而它们在地面上的叶子却毫无用处。魔鬼对此很生气,打算中止协议。对此圣米歇尔承诺下一年地底下的收成归魔鬼。第二年春天,田地里长满了小麦、油菜、首、豌豆和甘蓝等作物,这些作物的果实全在地上,地下的根毫无用处。被圣米歇尔再次“戏耍”后,魔鬼收回了所有的田地,并发誓再也不和圣米歇尔做交易了。

文学作品

相关活动

2016年环法自行车赛

2016年环法自行车赛于2016年7月2日至24日进行,该届比赛是历史上的第103届环法赛事,分21个赛段,全长3519公里。21个赛段共有9个平路赛段、1个丘陵赛段、9个山地赛段和2个个人计时赛段。首赛段出发点设在圣米歇尔山,全程终点是巴黎香丽舍大街。2016年7月25日凌晨,第103届环法自行车赛赛事全部结束,最终来自天空车队的英国车手克里斯托弗·弗洛姆获得2016年环法大赛总冠军,这是弗洛姆个人第三次获得环法总冠军。

参考资料

Mont-Saint-Michel.Britannica Academic,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2023-10-28

informations-pratiques.www.abbaye-mont-saint-michel.fr.2023-08-22

圣米歇尔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3

圣米歇尔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3

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whc.unesco.org.2023-08-19

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 France.visit world heritage.2023-11-02

Mont-Saint-Michel , Wonder of the West.Explore France.2023-11-02

MONT-SAINT-MICHEL.universalis-edu.2023-08-18

les-grandes-marees.www.abbaye-mont-saint-michel.fr.2023-08-22

The Bay of Mont Saint-Michel.visit world heritage.2023-11-02

Abbey of Mont-Saint-Michel - The Wonder.visit world heritage.2023-11-02

la-terrasse-de-l-ouest.www.abbaye-mont-saint-michel.fr.2023-08-19

Mont-Saint-Michel Village.visit world heritage.2023-11-02

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whc.unesco.org.2023-08-19

一座圣山的两种认同:法兰西精神变迁史.界面.2023-08-31

visiter-le-mont-saint-michel.www.ot-montsaintmichel.com/je-decouvre.2023-08-19

2016环法线路图:21个赛段 全长3519公里.新浪体育.2023-11-03

环法落幕弗洛姆第三次荣膺总冠军 萨甘冲刺5连霸.新浪体育.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