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淮南王

淮南王

淮南王,中国古代王爵封号名。

汉四年(前203年)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收服九江王英布,改九江国为淮南国,封英布为淮南王,辖九江、庐江县、衡山、豫章四郡,定都于六(lù,今安徽六安市北),“淮南王”作为王爵封号自此创设。汉十一年(前196年)英布反叛,刘邦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改都寿县(今安徽寿县);次年英布被诛。刘恒前元六年(前174年),刘长叛乱被捕流放,绝食亡于途中。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十五年(前165年),复置城阳国,刘喜重领城阳王;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市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封刘长的长子刘安任淮南王,都寿春。 刘彻元狩元年(前122年),刘安遭告发谋反,被迫自杀,淮南国从此被废除,改为九江郡

淮南王作为汉高祖刘邦开创并封授的王爵称号,因汉王朝和几任淮南王的历史影响,而被后世许多王朝继续沿袭采用。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仅《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辞海》等正史文献上出现的淮南王就有20多位。历任淮南王有朝廷封授的,有自封的,也有授封拒绝就任的,大都命运坎坷,未得善终。后世言称“淮南王”,多指主持编撰《淮南子·道应训》的刘安

封号创置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封刘邦为汉王,据汉中巴蜀,都南郑;封英布为九江王,据九江郡,都六。汉元年(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汉三年(前204年),九江王英布叛楚,归顺刘邦。次年,刘邦立英布为淮南王,据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都六。此为“淮南王”始置。

沿革概述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刘邦视当初被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为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于汉十一年(前196年),杀掉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并借口英布造反,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次年攻杀英布。刘恒前元六年(前174年),刘长叛乱,绝食而亡;十一年(前169年),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市国为淮南市、衡山、庐江县三国,封刘长的长子刘安任淮南王,都寿县刘彻元狩元年(前122年),刘安被告发谋反自杀,淮南国从此被废除,改为九江郡。此后,有汉一代未再封淮南王。后世王朝则沿用了“淮南王”封号,偶有封授;亦有自封为淮南王的,正史文献上记载的淮南王有20多位。

主要封王

汉代

英布

英布(?-前195年),今安徽六安市人,汉初诸侯王,第一位淮南王。早年因受刑,故又名黥布,被罚往骊山做役徒,后率众逃出,起兵反秦。先归属项梁,事楚怀王,拜为当阳君。后归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汉二年(前205年),项羽北伐齐王田荣,征兵英布,英布称病不往;刘邦攻彭城,项羽请援,英布称病不救,遂结怨于项羽。汉三年(前204年),被刘邦帐下的随何说降,起兵反楚,兵溃逃奔刘邦。汉四年(前203年),被刘邦立为淮南王。汉五年(前202年),项羽自杀于垓下,刘邦正式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六,据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汉十一年(前196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相继被诛,英布恐惧,聚兵防范。因怀疑一宠姬与淮南国中大夫贲赫私通,欲抓贲赫,贲赫逃往长安,告发了英布。英布起兵反汉,刘邦御驾亲征。汉十二年(前195年),英布战败,逃往江南,被长沙王设计诱杀。

刘长

刘长(前198年-前174年),刘邦少子,汉十一年(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时,刘长骄纵跋扈,在封地擅作法令。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定其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徙蜀郡严道邛邮(今四川雅安)。刘长于途中绝食,死于雍县(今陕西凤翔),谥号厉王。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民俗音乐“一尺布,犹可缝;一斗粟,犹可;兄弟二人不相容”,即源于刘恒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之事。

刘喜

刘喜(?-前143)刘邦曾孙,刘章刘章之子,淮南厉王刘长侄孙。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刘喜嗣袭城阳王。十二年(前168年)被封为淮南王。四年后,又被改封为城阳王,回到胶东半岛。在位三十三年卒,谥共王。

刘安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厉王刘长之子,西汉最后一位淮南王。文帝八年(前172年)封为阜陵侯。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长三个儿子,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仍都寿县,辖境15个县。刘彻元狩元年(前122年),有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以刘安“阴结太子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淮南王国被废,改置九江郡

刘安博雅好古,广纳贤才,主持门客编著内书二十一篇、外书若干卷、中篇八卷,凡二十余万言。外书及中篇皆佚失不传,内书初名为《鸿烈》,刘安亲自校定,定书名《淮南内篇》,亦称《淮南子·道应训》,后世称之为《淮南子》。

魏晋时期

曹邕

曹邕(?-229年),曹丕曹丕之子。黄初二年(221年)被封为淮南公,以九江郡为封国;三年,被立为淮南王;四年,改封陈;六年,改封邯郸。太和三年(229年)。

司马允

司马允(272年-300年),字钦度,司马炎之子。咸宁三年(277年)封阳王,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淮南王,授镇军大将军,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元康九年(299年)入朝,为骠骑将军、侍中,领中护军。永康元年(300年)八月,为司马伦所害。

刘冲

刘冲(生卒年不详),十六国前赵宗室,匈奴族,国君刘曜之子。光初二年(319年),刘曜在长安聂氏宗祠社稷,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封子刘冲为淮南王,其疆土未涉及淮南。

石昭

石昭(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期后赵之淮南王。319年,人石勒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次年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后改称皇帝。后迁都邺(今临漳县北),史称“后赵”,极盛时据今河北、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甘肃省辽宁省的一部分,351年为冉魏所灭。《资治通鉴·晋纪二十》载:永和五年(349年)十一月,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阳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遵召入宫,与郑阿春议事。

苻生

苻生(335年-357年),字长生,略阳临渭(今秦安县),氐族前秦开国君主苻健第三子。自幼瞎一目,即位后荒耽淫虐,杀戮无道,不许下人说“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在位三年滥杀大臣,被堂弟苻坚发动政变后所杀。《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载:苻健曾封苻生为淮南公、淮南王,称符生英勇能战。

南北朝

刘讳

刘讳(生卒年不详),南朝刘宋第三位皇帝文帝刘义隆第十一皇子。《宋书·本纪五·文帝》载: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八月,立第十一皇子刘讳为淮南王。

刘子孟

刘子孟(459年-466年),字孝光,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刘骏刘骏第十六皇子,杨婕妤所生。大明七年(463年)被封为淮南王,泰始二年(266年)被明帝刘彧改封为安成王,未正式拜授,即被赐死。

直勒它

直勒它(生卒年不详),索头虏姓托跋氏。《魏书》称托跋氏是黄帝之后人,因国内有大鲜卑山,因自号鲜卑。《宋书》称索头虏姓托跋氏是汉将李陵之后。《南齐书》则称其是匈奴族。后改为元氏。《宋书》列传第五十五《索虏》中记载直勒它为淮南王。

高仁光

高仁光(?-577年),北齐宗室,齐武成帝高湛第七子。性情急躁而且凶暴,曾任清都尹。566年,高纬高纬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儿子高弘(高廓)为齐安王,高仁固(高贞)为北平王,高仁英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北齐灭亡,高仁光与后主死于长安

陈叔彪

陈叔彪(生卒年不详),字子华,是南陈第四位皇帝宣帝陈顼的第十三个儿子。少年时聪敏和顺,善长写文章。太建八年(576年)被立为淮南王,接着任侍中仁威将军等职。祯明三年(589年)入关,后卒于长安

拓跋他

拓跋他(416年-488年),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之孙。袭父爵阳平王,后改封淮南王。拓跋他武艺过人,历任镇东、镇南、镇西、征西大将军和司徒,曾镇压西河山胡、吐京胡曹仆浑起兵,政破柔然,又南征刘宋,破悬瓠(故址在今汝南县,为军事重镇),先后镇守虎牢(军事重镇,在今河南荣阳县汇水镇)及长安。有军功与治绩,深为拓跋宏拓跋宏所倚重。太和十二年(488年)卒,谥号为静。

元显     

元显(457年-500年),字法荣,洛阳市人,北魏宗室大臣,淮南静王拓跋他之孙,拓跋吐万之子。袭祖父爵淮南王。曾任通直散骑常侍,参平尚书奏事,并掌讽谏和侍从。迁散骑常侍,备位皇帝顾问。太和二十四年(500年)卒,追赠使持节、安西将军、梁州刺史,谥号为僖。

元世遵

元世遵(?-525年),元显之子,袭爵淮南王。孝昌元年(525年)逝世,谥号康。

元敬先

元敬先(生卒年不详),元世遵之子,袭爵淮南王。因与叔父元均起义兵,被元显所杀。追封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等。

元宣洪

元宣洪(生卒年不详),元敬先之子,袭爵淮南王。东魏武定年间,与元瑾图谋叛乱,被杀,封国被废。

唐代

李茂

李茂(生卒年不详),李渊之孙,徐康王李元礼之子。据《旧唐书》《新唐书》载:李元礼有三子,李茂为淮南王。李茂为人阴险浅薄,没有德行,乘父亲在病中,逼奸了其侍姬赵氏。遭父亲斥责后,他竟然断了父亲的医药饭食,将其饿死。上元年间,此事败露,李茂被流放到振州而死。

另类“淮南王”

李宪自封淮南王

李宪(?-30年),颖川许昌人。王莽时期,任庐江属令。更始元年(23年),自称“淮南王”。建武三年(27年),自立为“天子”。建武四年(28年),刘秀到寿春,攻打李宪。建武六年(30年),城破,李宪潜逃,被手下军士帛意追杀,妻子儿女皆被诛。

李全拒受淮南王

李全(?-1231年),金末潍州北海(今潍坊市)人。初以贩牛马为业。宋开禧年间参加起义军,配合宋军进攻涟水县金兵。至宁元年(1213年)金兵进攻山东省,其母与长兄惨死,李全与其兄李福起兵,在潍州、临朐县一带抗金,成为“红袄军”三支主力之一。宋嘉定一年(1218年)归附南宋,任京东路总管,在胶西淮北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完颜珣招降,李全称“宁做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并将其父母、兄嫂迁葬淮南,以示抗金决心。宋宝庆三年(1227年)在青州市被蒙古军所围,又投降,任山东淮南行省丞相,受蒙古贵族的荫庇。绍定四年(1231年)攻扬州市,被宋兵击败而亡。《金史》载,李全降金后,被封为金源郡王、平淮府都总管。其后金国以淮南王爵招李全,李全想割据于宋金之间,故辞而不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