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杜鹃兰

杜鹃兰

杜鹃兰(学名:杜鹃兰属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别名翅柱杜鹃兰,为兰科(Orchidaceae)杜鹃兰属(Cremastra)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日本不丹泰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杜鹃兰对温度、湿度、光照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常生于海拔500-290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处。

杜鹃兰为多年生草本假鳞茎卵球形或近球形。叶狭椭圆形、近椭圆形或倒披针状狭椭圆形;叶柄下半部常为残存的鞘所包蔽。花葶近直立;总状花序具5-22朵花;花苞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花有香气,狭钟形,淡紫褐色;萼片倒披针形;侧萼片略斜歪;花瓣倒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唇瓣与花瓣近等长,线形;侧裂片近线形;中裂片卵形至狭长圆形,基部具1枚肉质突起。蒴果近椭圆形,下垂。花期5-6月,果期9-12月。

杜鹃兰为中药山慈菇的原植物之一,其假鳞茎、花和叶均可入药,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的功效。杜鹃兰的花有香气,花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杜鹃兰于2013年被《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收录,等级为二级;于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评估等级为近危(NT)物种;并于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本草考证

杜鹃兰为中药山慈菇的原植物之一,山慈菇一名首见于《本草拾遗》,在之后的各种主要本草中均有相关记载,但不大一致。据谢宗万考证,陈藏器记载的:“慈姑生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如慈菇”,应该是兰科的植物杜鹃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将兰科植物云南独蒜兰(Pleione 云南龙蜥 (Rolfe) Rolfe)、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杜鹃兰的干燥假鳞茎称为山慈菇

形态特征

杜鹃兰为多年生草本

假鳞茎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3厘米,直径1-3厘米,密接,有关节,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残存鞘。

叶通常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近椭圆形或倒披针状狭椭圆形,长18-34厘米,宽5-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近楔形;叶柄长7-17厘米,下半部常为残存的鞘所包蔽。

花葶从假鳞茎上部节上发出,近直立,长27-70厘米;总状花序长5-25厘米,具5-22朵花;花苞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花梗长3-9毫米;花常偏花序一侧,多少下垂,不完全开放,有香气,狭钟形,淡紫褐色;萼片倒披针形,从中部向基部骤然收狭而成近狭线形,全长2-3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倒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向基部收狭成狭线形,先端渐尖;唇瓣与花瓣近等长,线形,上部1/4处3裂;侧裂片近线形;中裂片卵形至狭长圆形,基部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1枚肉质突起;肉质突起大小变化甚大,上面有时有疣状小突起;蕊柱长1.8-2.5厘米,顶端略扩大,腹面有时有很狭的翅。

蒴果近椭圆形,下垂,长2.5-3厘米,宽1-1.3厘米。

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杜鹃兰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越南泰国日本等地;在中国产于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和西藏自治区等省区。其分布区年平均气温适为4.5-24.6℃,可耐40℃高温,年均降水量为834-4883毫米;年均日照度在112.8-195.5瓦每平方米之间;该物种多生于海拔500-290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处。

生长习性

杜鹃兰为多年生草本,为地生兰或半附生。杜鹃兰对温度、湿度、光照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其适生于富含腐殖质、偏酸性的沙质腐叶土中。花期5-6月,果期9-12月。

繁殖

杜鹃兰为异花虫媒授粉植物,因其花的构造特殊,必须在昆虫等辅助授粉才能结实。

栽培

选地

杜鹃兰栽培宜选择凉爽、通风、半荫的环境。独蒜兰的根系较浅,可地栽也可盆栽。地栽时要求土壤为偏酸性、富含腐殖质的腐叶土,以稍沙质为佳;盆栽则宜选腐殖土、疏松食蕨苔藓植物、树皮块、沙砾、木屑或泥岩为栽培基质。

人工繁殖

假鳞茎繁殖

杜鹃兰的小假鳞茎可作为种球进行繁殖,分为直接繁殖和插繁殖2种方法。直接繁殖法是将假鳞茎用清水洗净直接栽种于腐殖土中,每个假鳞茎能长出1~2片新叶;扦插繁殖法则是将假鳞茎剪成小段,之后扦插在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置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等到新芽出土后并长出根时,便可移入新的盆中培养。

播种繁殖

用适宜浓度的乙醇对成熟未开裂的杜鹃兰蒴果表面进行消毒后,取出种子, 在低温或一定浓度酸碱溶液中浸泡后,将细小种子均匀播种于培养基上。

组织繁殖

以带顶芽或不定芽的杜鹃兰假鳞茎为外植体,将外植体置于培养基中依次进行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芽与根的分化培养,之后培养试管苗。

田间养护

杜鹃兰栽培后需要经常除草。夏季防止阳光暴晒,可适当遮阴。根据土壤的情况,适时浇水,维持土壤较高的湿度,不宜过涝。待假鳞茎萌发新芽、新根后,逐步增加浇水量。新芽迅速生长时可大量浇水。生长期每半个月浇水1次,当叶片枯黄脱落,假鳞茎进入休眠期时要停止浇水。在杜鹃兰各生长时期,适时施追肥,不同时期按不同比例进行施肥。为了促进假鳞茎的生长,可在开花前将花葶摘去。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杜鹃兰的病害有叶枯病、黑斑病、白绢病、炭疽病等。炭病可通过喷洒代森锰锌、炭疽福镁、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或播种前对种球进行消毒,发现病叶时及时清除。叶枯病可通过喷洒波尔多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或加强栽培管理,发现病叶时及时清除。

虫害

杜鹃兰的虫害有马、介壳虫红蜘蛛等。叶螨科可通过在种植时降低环境湿度,通风透气进行防治。蚧壳虫可通过播种前用棉隆、威百亩等药剂对土壤消毒进行防治。蚜虫可通过喷洒杀松乳剂、马拉松乳剂等药剂进行防治,或利用其趋光性进行诱捕。

采收与加工

杜鹃兰多在果后采挖。挖出假鳞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分大小,置沸水锅中蒸或煮至透心,摊开晒干或低温烘干,随时翻动,干后撞去粗皮及残留的须根,也有的地区带皮使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杜鹃兰的野外分布地区和数量已成锐减趋势,呈零星分布,资源濒临灭绝,亟待保护,现已演变成为稀有濒危物种。

致危因素

随着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杜鹃兰进行大量的野外采挖,导致了其野生资源严重破坏,再加上其赖以生存的荫湿的森林生境被破坏与其自身的生殖机制的限制,野外资源已经濒临灭绝。

保护级别

2013年杜鹃兰被《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收录;2013年杜鹃兰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所收录,并评估为近危(NT)物种,2021年,杜鹃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为,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杜娟兰的引种栽培已经初步完成,用组织培养的繁殖体系已经建立,并建立了中国安徽古井园自然保护区。

用途

医学药用

杜鹃兰为中药山慈菇的原植物之一,其假鳞茎、花和叶均可作中药材入药,具《中药大辞典 附编》记载,其味微辛、甘,性寒,有小毒,可消肿散结、清热解毒,主治蛇虫咬伤、疽恶疮、咽痛喉痹、肺热咳嗽、小便血淋涩痛等。

园艺观赏

杜鹃兰的花为总状花序,花有香气,狭钟形,颜色为淡紫褐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单株或者几株一起栽植在花盆中,在中国南方可以种植在庭院里。

相关研究

药理活性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杜鹃兰所含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可在几小时以内使痛风关节的红肿热痛症状消失。此外,其乙醇提取物对饲料中分离出的葡萄饱霉、总状共头菌、腊叶芽枝霉、互隔交链抱霉等16株霉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毒性研究

杜鹃兰具有特殊毒性。5、10克每千克的杜鹃兰可明显诱发小鼠精子畸形,10克每千克的杜鹃兰则可使诱发的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率增高。

参考资料

杜鹃兰.植物智.2023-06-26

杜鹃兰.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26

..2023-06-26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植物智.2023-06-26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植物智.2023-06-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6-26

..2023-06-26

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植物智.2023-06-26

云南独蒜兰 (yún nán dú suàn lán).植物智.2023-06-26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