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左思

左思

左思,生卒年不详,字太冲(一作泰冲),亦字兰芝,齐国临淄(今淄博市)人,晋朝时著名文学家。

据史书记载,左思相貌较为丑陋,且有口吃的毛病,但极富文学才华,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左思有着儒家家世背景。”根据《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小时候向钟繇胡昭学习书法及鼓琴,但都没有成功。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市,曾任秘书郎司马衷时,依附于权贵贾谧,作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市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左思文笔成就极高,其《三都赋》在当时颇被称颂,以致“洛阳纸贵”,而《咏史》等作因其诗歌批评的成就,广泛影响了后世的儒家诗学思想。

太安二年(303年),司马冏之乱司马颖司马颖的部将张方自函谷关进攻洛阳,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左思移居冀州,不久后病逝。

人物生平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他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呆在家里。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再想写三都赋,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于是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等到《三都赋》写成,当时的人并未重视它。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左思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安定的皇甫谧在洛阳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前往拜访,把《三都赋》呈给皇甫看。皇甫谧称赞赋写得好,为他的赋写了序。

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

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

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朱榑司马冏征召左思为记室督,左思以疾病为由推辞。等到张方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左思病逝。

主要作品

左思在当代的成名作为《三都赋》,历史中流传甚广的“洛阳纸贵”的典故便是与这篇作品有关。其诗歌在历史上整理的共有五卷之多,但都已散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共有十四首,即两首《悼离赠妹诗》、一首《娇女诗》、八首《咏史诗》、一首《杂诗》以及两首《招隐诗》,其散佚的残句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北堂书钞》里记录了四句“咏史”残句等。

文学评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认为“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其《咏史》的文学成就更高于《三都赋》,现代学界也都认为左思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其八首《咏史诗》。

诗歌

咏史诗

左思的八首《咏史诗》虽然都算是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一组诗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也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此时左思处在壮年时期,但由于仕途的阻碍以及个人遭际的影响,左思的心态和思想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如果从细节角度去分析,这八首咏史诗所侧重的情感仍然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对功成身退的志向追求、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高尚志节的慷慨歌颂和安贫乐道的自我排解。

抒情诗

梁徐陵所著的《玉台新咏》收录左思的《娇女诗》,唐许敬宗的《文馆词林》收录其两首《悼离赠妹诗》。这三首诗歌都是描写亲情之作,情感真挚感人。其中《悼离赠妹诗》二首四言诗属于左思早年作品,是古体性质的诗歌,有着古朴典雅的特点;而《娇女诗》是中国最早吟咏少女情态诗之一,左思并不像前人以描写儿童而侧重社会问题,只是单纯地描写童趣,读来让人颇感风趣。

招隐诗

招隐诗是左思诗歌类型中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左思的招隐诗在晋朝时期同题材诗歌中技高一筹。与左思其他诗歌相比,《招隐诗》的情感更接近于道家。《招隐诗》是创作于左思晚年时期,此时左棻已经世逝,而张华贾谧、潘岳、石崇等人也都相继遇害,面对时局动乱的状态,左思自然会感到心灰意冷,仕进之心开始悄然隐退,而归隐之心渐生,其思想开始发生由儒转道的转变。

文赋

《白发赋》

《白发赋》一文收录在的《艺文类聚》中,属于寓言性质的抒情小赋,作成于左思的中晚年时期,具体时间不详。赋文中左思假托自身与白发的对话来表明年老之人在仕途上无法与青年人比拼,而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年岁渐长,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三都赋》

《三都赋》是京都大赋代表作之一,左思十分推崇司马相如,其创作自然也吸收了前朝京都赋的许多方面经验。《三都赋》与其他京都赋的书写模式基本一致,均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而显示各个首都所具有的特点。魏晋禅代以来,国家的正统性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左思寻找的论点就是司马家族极为关注的政权合理性问题。晋代魏其正统性难以服众,因此对于新朝统治者来说取得政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是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

文学影响

诗歌形式影响

左思是中国咏史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自班固创立咏史诗这一诗歌形式以后,把中国咏史诗带入到一个全新境界。由于左思在咏史诗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其诗成为后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从六朝的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到李杜再到晚清的龚自珍,他们在史实创作中不断接受和延续“左思风力”和史诗创作特色。

诗歌批评影响

魏晋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批评走向自觉的时期,左思的《咏史》诗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诗句对西晋元康前后选官择吏的门阀制度进行抨击,受到当时儒家诗学思想影响较少,被后世认为以其为代表的西晋诗歌批评最为客观,最为深入而深刻,影响最深。

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复兴及文以明道说的深入,儒家诗学思想在批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大增,而左思作为晋朝诗歌批评的代表,在当时学者心中甚至取代陆机成为了“太康之英”。至宋代,文人对左思诗歌的看重也可以说是儒家诗学思想的影响的体现。随着儒家诗学思想的影响,当时盛行至大至刚、充实完善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通过‘治心养气’而获得,并通过‘命意造语’而转化为一种诗歌的审美特质。”左思的地位得以继续提高,在明清两代又被当时文人进一步强化。

人物评价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左思的《三都赋》《咏史》,这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很负盛名。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三国之降为晋朝,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

当代文史学家刘大杰:在两晋偏重形式主义的年代里,只有左思一人,独标异帜,出现于当时的诗坛,实有卓尔不群的气概。他现存的作品虽不多,但大都富于讽谕寄托,具有建安、正始的风骨和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袁行霈:左思在西晋作家中别具一格。其实左思也不是完全与时代风气相背的,他的《招隐诗》中“白云停阴岗,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等句,华艳工巧,与陆机等人并无二致。但他的《咏史诗》却是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对抗与冲突之中,呈现出激情与力度来。这也可以说是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所以《诗品》有“左思风力”之誉。

家族成员

传闻佚事

“洛阳纸贵”

出自《晋书·左思传》:《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左太冲绝丑”

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晋朝时期,潘安和左思二人仪容不同,一美一丑。潘安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表字争议

左思的表字,在《晋书》中记载为“太冲”,而于1930年于河南偃师出土的《左墓志》中作“泰冲”。中国古代文化史学者徐传武认为,只是由于“太”“泰”古字相通,书写有异而已。

后世怀念

宋朝诗人邓林七言绝句《左太冲》纪念左思:“辛勤十赋三都,闻者曾贻酒瓮书。它日洛中添纸价,陆家兄弟竟何如。”

参考资料

..2023-06-12

..2023-06-12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