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果木莲
毛果木莲(学名:Manglietia ventii N. V. Tiep),别名屏边木莲,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木莲属(Manglietia)植物,产于云南省东南部。常生于海拔800-1120米的山谷林中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其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水涝,喜肥,可适应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
毛果木莲为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外芽鳞与嫩枝均密被平伏柔毛,老枝上残留有毛。叶片为椭圆形;具叶柄和托叶痕。花梗紧贴花被片下具1枚佛焰苞状苞片;花被片为肉质,外轮3片形状为倒卵形,中内两轮形状为狭卵形或卵形。聚合果为长圆状卵圆形或者倒卵状球形;蓇葖为狭椭圆体形。种子为横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毛果木莲四季常绿,树干笔直挺拔,花大美丽,是观花、观果、观树形的优良绿化树种。其木材结构细致,抗虫、耐腐,供工业建筑、上等家具等用材。此外,毛果木莲对研究古植物区系、木兰科的分类系统和演化有一定价值。2012年,毛果木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物种(EN);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发现与系统分类
毛果木莲的标本是Tiep于1980年在中国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采集的,根据花粉、心皮、花柱等形态特征,把毛果木莲作为一个新物种归类到木兰科木莲属。吴征镒院士于1996年根据中国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采集的模式标本在中国植物志上刊登了一个新种并命名为Manglietia hebecarpa。两个模式标本Manglietia hebecarpa与Manglietia ventii的生存环境不同,致使其在形态上具有一些差异,因而被误认为是独立的两个种,但后来吴征院士在2006年将其正式归类为同一种,出版在中国云南植物志中。
由于玉兰类与木莲属植物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存在大量重叠交叉现象,因此在属分类的界定上存在不同观点,导致毛果木莲先后经历过以下分类学处理:Manglietia hebecarpa、玉兰类 hebecarpa、Manglietia venti和Magnolia venti。中国多采用刘玉壶对木兰科的分类系统,将木莲属独立出来。而中国以外地区相对认可NOOTEBOOM的系统,多采用的拉丁语名为Magnolia ventii。
形态特征
毛果木莲为常绿乔木,植株的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40厘米。
茎
外芽鳞与嫩枝密被淡黄色的平伏柔毛,老枝上残留有毛。
叶
叶片长度为9-18厘米,宽度为4-6厘米,形状为椭圆形,叶背密被淡黄色平伏柔毛,基部楔形,顶端短渐尖,每边有9-15条侧脉,网脉为致密,干时在两面凸起;叶柄的长度为1-3.5厘米,密被淡黄色平伏柔毛;托叶痕的长度为7-1.5毫米。
花
花梗的长度为2-3厘米,外面具有凸起的小点,在紧贴花被片的下面有1片佛焰苞状的苞片,佛焰苞状苞片的背面密被淡黄色平伏柔毛;花被片质地为肉质,有9片,外轮的3片长度为3.5-4.5厘米,形状为倒卵形,外面基部被有黄色的短柔毛,中内两轮花被片的形状为狭卵形或者卵形,内轮花被片的基部有爪;雄蕊的长度为8-12毫米,花药长度为6-8毫米,微分离,药隔伸出为1-2毫米的尖头,花丝的长度为1-2毫米;雌蕊群长度为2.5-3厘米,为倒卵状球形,仅露出柱头,密被有黄色平伏毛,雌蕊长度为1-1.2厘米,数量为30-80枚,狭长,腹面的纵纹直达花柱的顶端。
果实
聚合果的长度为6-10厘米,形状为倒卵状球形或为长圆状卵圆形,果上残留黄色长柔毛;蓇葖形状为狭椭圆体形,先端有长5-7毫米的喙。
种子
种子长度为6-7毫米,直径约5毫米,形状为横椭圆形,背面有不规则的沟棱,腹面具小凹穴与纵沟,基部具短尖。
分布
毛果木莲产于云南省东南部。常生于海拔800-1120米的山谷林中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分布区雾期长,年降水量为1650-2960毫米,年均温度为16.4-22.6℃,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5%以上,常与黄心树(润楠属 gamblei)、马蹄荷(马蹄荷属 populnea)、大叶桂(Cinnamomum iner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等混生成林。
习性
毛果木莲的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水涝,可适应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其抗风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净化环境和抗污染能力。其喜肥,适宜生于腐殖质深厚、酸性的黄棕壤或山地黄壤中。花期4-5月,果期8-9月。
繁殖
毛果木莲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类型,其为夜间开花、雌蕊先熟的植物,严重依赖传粉者,主要通过花香气味引导昆虫授粉,有效授粉昆虫为金龟甲虫与象鼻虫。其果实通常在成熟后蓇葖脱裂,种子常借助风力或者重力来进行传播,其自然更新的实现依赖于动物传播发育的种子。
栽培
选地与整地
苗圃地宜选择水源方便、便于排水的平地或者坡度平缓的半阳坡,土壤通常以保水透气性好、肥沃疏松、湿润为宜。选地后,需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整地,将草根、石块等除去,深翻土壤,让其风化与暴晒后加火烧土,之后按适宜规格作床。
播种育苗
当聚合果的颜色从绿色变为红色成熟时采集果实,采后将其阴干,之后用水浸沤,经过处理后得到种子,用湿藏法贮藏在5-10℃的环境中或者直接用于播种。毛果木莲种子不适合久藏,通常宜随采随播或者当年采种,第二年1月播种。播种通常在十二月中下旬到第二年的一月上旬进行。播种前用甲醛水溶液加水或者用可湿性多菌灵粉剂喷洒苗床,覆盖塑料薄膜闷一段时间后,将薄膜揭开,气体散发2天后便可进行播种。采用撒播的方法将种子播于苗床中,播后覆土,架设荫棚,做好增温保湿。通常播后一个月便可开始发芽出苗。
移苗上袋
育苗容器常选用适宜规格容器袋,配好营养土后,装到容器袋中摆放于苗床中,幼苗通常在播种后两个月左右出齐,等苗木有2-3片叶子长出后,便可进行移栽。移植前可对土壤进行消毒,消毒药剂常采用多菌灵。移栽通常为1株1容器。移栽后需要浇透水,之后架设适宜高度的荫棚。
养护管理
毛果木莲的苗木移栽后,为了避免杂草影响苗木生长,需要及时对容器袋以及苗床进行除草。旱季时为了保持土壤的湿润,需要适时进行喷水,雨季时则需排积水。在苗木生长的旺盛季节,需要按适宜的施肥量进行施肥,肥料常用复合肥。10月苗木充分地木质化以后,将荫棚拆除后进行炼苗。
病虫害防治
毛果木莲移栽成活后,可喷洒多菌灵或者波尔多液防治毛果木莲的猝倒病、立枯病。可喷洒敌敌畏、乐果乳剂等药剂稀释液来防治虫害。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毛果木莲的分布范围较为狭窄,野外的个体稀少,分布于保护区的个体数量不到25%。
致危因素
毛果木莲的自然生境因靠近人类居住区而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导致其居群分布片断化严重;人为过度砍伐木材利用以及动物取食种子也导致了其面临濒危。此外,该物种对传粉者高度依赖,花期与雨季重合,阻碍了花粉的扩散,导致其自然结实率较低,自身繁育能力衰退。
保护级别
2012年,毛果木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物种(EN)。
2021年毛果木莲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建立了云南省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毛果木莲保护小区两个就地保护区。
中国广东省湛江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昆明植物园、云南屏边创新公司等对毛果木莲进行了迁地保护。
开展了毛果木莲近地保护试验示范工作,建立了中国云南屏边毛果木莲近地保护基地。
用途
观赏
毛果木莲四季常绿,树干笔直挺拔,树冠宽广,花大美丽,是观花、观果、观树形的优良绿化树种,可作为庭园绿化树种和行道树,适用于高档小区、私人别墅绿化。
工艺原料
毛果木莲的木材结构细致,为散孔材,耐腐且抗虫能力强,是工业建筑优等用材树种,也是上等的家具用材。
科学研究
毛果木莲是木兰科植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对研究古植物区系、木兰科的分类系统和演化有一定价值。
相关研究
花粉败育研究
毛果木莲植物存在花粉败育现象,花粉败育率达到29%。结合花粉胚珠比分析后发现毛果木莲花粉量依然很大,花粉败育对其结籽率的影响是有限的,说明毛果木莲的交配系统为专性异交类型,而选择性败育特性是为了适应外界环境资源有限的一种生殖保障策略。
遗传多样性研究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毛果木莲相对于其他同科植物而言,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遗传分化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变异的大部分存在于居群内,而仅有27.6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
参考资料
毛果木莲.自然标本馆.2023-05-31
毛果木莲 (máo guǒ mù lián).植物智.2023-05-31
Manglietia ventii N. V. Tiep.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5-3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国.中国政府网.2023-05-31
马蹄荷Exbucklandiapopulnea.植物智.2023-05-31
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植物智.2023-05-31
黄心树 (huáng xīn shù).植物智.2023-05-31
大叶桂Cinnamomuminers.植物智.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