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砗磲
长(学名:Tridacna maxima),中国台湾称长砗磲蛤,又名海扇、蚵筋,是砗磲砗磲属动物。长砗磲体型较小,壳长159-350mm(一般为165mm),壳宽75-180mm(一般为90mm),壳高86-170mm(一般为90mm)。贝壳呈长卵圆形,两壳等大,两侧不对称,前部短,后部延长。壳面呈黄白色,具5-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具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壳内呈珍珠紫色或白色,具光泽,边缘呈淡黄色,具有与壳表放射肋相对应的肋间沟。
长砗磲属暖水性海洋贝类,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在中国台湾、海南省也有分布。长砗磲生活在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海底,以丝足固定在死珊瑚中。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长砗磲数量正在急剧降低。1996年,长砗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2021年,长砗磲野外种群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长砗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形态特征
长砗磲体型在砗磲中相对较小,壳长159-350mm,(一般为165mm),壳高86-170mm(一般为90mm),壳宽75-180mm(一般为90mm)。贝壳一般呈长卵圆形,坚厚;本种兼有短形及三角形等多种畸形,其具体形状受生活环境中珊瑚的密度所制。
长砗磲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贝壳前端延长,后端短,约相当于前端长度的1/2,中部膨胀,腹缘呈弓形弯曲。壳面有5-7条粗肋,肋宽大于肋间距离。肋上有鳞片,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而紧靠,呈覆瓦状排列,这是该物种区别于其他砗磲外壳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肋间有细肋。壳表面黄白色,内面白色,边缘呈淡黄色,有与放射肋相对应的肋间沟。合狭长,直达末端;每壳均有主齿1枚,右壳具2枚后侧齿,左壳具1枚后侧齿,另有一个齿状突起与主齿并列而生。壳顶前方中凹,有长卵圆形的足丝孔,足丝孔周围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韧带长达腹部,黄褐色。闭壳肌痕位于中部,后缩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外套膜痕清楚。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或其他颜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优势颜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长砗磲是暖水性海洋贝类,也是分布最广泛的砗磲属物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热带海区,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东非、红海以东,以及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以西、澳大利亚以北和日本九州、纪伊海域以南。
中国分布
长砗磲分布于中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各岩礁浅海,为习见种。
栖息环境
长砗磲主要分布于热带浅海珊瑚礁海区,通常栖息在水深小于10m的珊瑚礁和(xi)湖浅滩,可见于潮间带低潮线积水处;也有个体会生活在底质为岩石的浅海,甚至有个体被发现于水深18m的珊瑚礁中。
长砗磲所在水域一般较温暖且日均高温时间较少(高温会导致长砗磲的死亡率上升);同时,水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大小也会极大影响长砗磲外壳的生长及与其共生的虫黄藻的密度和光合速率。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长砗磲属于滤食性动物,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利用入水管将海水泵入外套膜,并利用鳃上成束状排列的纤毛细胞过滤浮游生物,过滤后的海水会经出水管排出体外;然而,长砗磲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都是与他们共生的虫黄藻提供的:虫黄藻通过吸收长砗磲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磷酸盐、硝酸盐等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化合物(虫黄藻产生的约95%的有机物都会提供给砗磲)才是长砗磲主要的能量来源。
防御行为
长砗磲以丝足附着在珊瑚礁或岩石上,利用其斑驳的外壳及其颜色艳丽纷杂的外套膜隐藏自身。因其外壳重量较大以及其以足丝攀附珊瑚表面的生活方式,成年长砗磲(长砗磲美国白灯蛾期营游泳生活)无法通过快速的运动来远离危险。因此长砗磲发展出了一套以视觉介导的避险行为,包括突然收缩外套膜、闭合外壳以及喷射水流。在安全情况下的长砗磲也并非营绝对的固着生活,而是可利用足丝的牵拉在海底移动。
其他行为
长砗磲会对光线的变化作出反应:长砗磲会在光照强度降低时会回收外套膜,在光照强度增加时则会增大伸出的外套膜面积,且此时长砗磲可以准确判断光源位置。利用这种反应机制,长砗磲的出水管能够准确地向附近的物体喷射水流。
生长繁殖
产卵受精
长砗磲每个个体都具备两套生殖系统(先后产生卵子和精子),繁殖期的长砗磲会将雌雄配子喷洒入周围的海水进行体外受精,其繁殖成功率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增大。同一片珊瑚礁海域生活的长砗磲会表现出同期排卵/精的行为,以确保繁殖率。
长砗磲自每年3月至8月都会产生成熟生殖细胞,但只有达到特定条件(温周期和光周期及水流的某种变化)才会导致长砗磲排卵/精;而某些水文因素的变化(通常与穿过潟湖和珊瑚礁的海水流量变化有关)可能会引发长砗磲种群在非繁殖期排卵。
生长发育
长砗磲的生长非常缓慢:5龄的长砗磲壳长仅为100mm,10龄达到150mm,15-20龄左右可达200mm以上。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长砗磲数量正在急剧降低。在印度-太平洋地区,集约化和不加节制的开发导致长砗磲种群数量减少,在某些地区只能依靠海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减缓长砗磲种群下降的速度。
致危因素
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增加对长砗磲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沿海人口数量的增加,船舶与潜水设备的研发所带来的捕捞效率的提高,储存方式的进步和交通的方便快捷都导致渔民为牟取暴利对长砗磲进行大肆捕捞。长砗磲的肉被作为食物,贝壳作为装饰品,或者被整个制成标本用于贸易出口。同时珊瑚大量白化导致的栖息地的减少、全球温度上升导致的虫黄藻逃逸现象都是长砗磲要面对的威胁。
保护级别
1996年,长砗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
2021年,长砗磲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野外种群)。
2023年,长砗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长砗磲等贝类,印太地区的许多国家都颁布了限捕令,并出于商业目的发展了海水养殖技术。这些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保护策略已成为众多珊瑚礁管理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砗磲于2023年被列入CITES附录Ⅱ,公约成员国之间的长砗磲进出口贸易都会受到严格的管制。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人工养殖的长砗磲肉质鲜美,作为食物在许多地区广受欢迎,被多地大量养殖;在将肉作为食物去除后,其贝壳还可被制成工艺品用作装饰。
生态价值
长砗磲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长砗磲坚固的碳酸钙外壳是被鱼类用作受精卵的孵化巢,同时一些较小的滤食性附生生物,如藤壶和海绵,提供了庇护所。长砗磲与虫黄藻的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同时间接地作为溶解营养物的天然生物过滤器。长砗磲的密集种群中个体的死亡会留下大量的外壳,有助于提高其栖息地结构的复杂性。长砗磲还因分布的广泛性和体内虫黄藻的敏感性被一些地区作为监测水质或水中特定物质含量的指示生物。
其他价值
砗磲科动物(统称砗磲)的壳是佛教七宝之一,可加工成首饰,具有宗教价值。
种间关系
长砗磲通过提供庇护所和无机化合物同时获取有机化合物的途径与其体内的虫黄藻建立互利共生关系。
参考资料
国际贝库:长砗磲..台湾贝类资料库.2023-05-30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2023-05-30
gov.中国政府网.2023-05-30
Tridacna maxima.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05-30